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28日,网友“漠北刀郎”来到上海某电影院,观看期待已久的历史片《大明劫》。直到电影散场,也没有第二个观众进入放映厅。“没有人愿意放弃好莱坞大片,追忆故去家国,”他发微博感慨。这是电影《大明劫》上映第4天。“我们对票房有一定心理准备,但没想到这么差!”制片人兼编剧谢晓东有些无奈。
作家马伯庸认为此片“是近年来看到最出色的国史电影,能从中感觉到一种历史特有的风骨”。认真对待历史,故事不浮夸,演员实力派,都是观众给予这部电影的肯定。
一面是好口碑,一面是惨淡的票房。从《逆光飞翔》到《美姐》,再到《大明劫》,这似乎成了小电影们的宿命。
《大明劫》的故事发生在崇祯15年(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瘟疫横行,明朝江山内忧外患。大将孙传庭孤军奋战抗击外寇,游医吴又可临危受命对抗瘟疫,但终究无法挽回将倾的大明王朝。
写剧本的时候,编剧谢晓东想,95%的人都不知道吴又可,但他做了件石破天惊的事情,领先世界200年提出病毒学说。怎么提出来的,什么条件下提出来的,史料非常少,只有一句“苏州东山人,曾为游医”,但《瘟疫论》45页书里能看出很多他的心路历程。
拍摄前,导演用了四五个月时间筹备器械部,对美术、服装做了大量调查工作。“比如那个时代的颜料,现在的‘洋红色’‘普鲁士蓝’,那时肯定没有,就不能用。我们就是想做一个真实的东西,基本没有戏说的成分。中国的历史实际上不需要我们去戏说,去编排,它本身就是充满了故事和挣扎的璀璨文化。”
这是谢晓东和导演王竞合作的第4部影片,此前的《一年到头》《无形杀》《我是植物人》均是小成本现实题材。王竞认为,尽管《大明劫》属于历史题材,但并不是常见的古装片,而是源于一段明朝史实,使用现实主义手法的创作。
“我之前拍了很多现实题材,琢磨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吴又可和孙传庭的对话中提到,王朝盛衰皆因‘重驭世之术而轻经世之道’。一条根本的长治久安的路在哪里,就是道的问题。如果不清楚,只是维持统治,那就是‘御世之术’。吴又可引用《黄帝内经》中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同样适用于治国。例如贪官抓完一个又一个,但没有一个朝代因为砍的贪官头多而能长治久安,体制为本贪官为末。”谢晓东说。
但《大明劫》并没有走这样一条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颜浩说,“《大明劫》的好看,在于示范了真正的历史剧应该怎么拍。没有煽情、宫斗和穿越,老老实实讲故事,但那种大厦将倾的末世无处逃避的悲凉与绝望,却能沉重准确地击中人心。”
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这个混乱市场的牺牲品。谢晓东说,“电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态,纯娱乐的、纯戏说的,都很正常。戏说得好也不错,问题是很多片子都是胡编滥造的,搅乱了这个市场。如果是成熟的市场,这些烂片会被淘汰掉。但中国电影市场还不成熟,烂片是会让整个类型淘汰掉。比如连续10部警匪片里8个都不错,这个类型就起来了。如果都很烂,那再出警匪片就没人看了。”
“类型片的一大特点,就是剑走偏锋,既然他在创作筹划阶段就是瞄准某一类特定事物,其影响力肯定就不是完全通俗化和大众化的。”秋原认为《大明劫》的票房很大程度上是其类型和定位决定的。加上影片突出的是瘟疫、末世动荡,在和谐时代,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
10月20日,谢晓东一连转发了4条各地影院的微博,并一一留言“请多多帮《大明劫》排片,谢谢!”但这类电影在排片时的劣势几乎是注定的。影片正式上映后,多数影院每天只有零星一两场排片,甚至干脆不排片。
电影行业的垄断趋势是一方面。“华谊、博纳、万达等大型影视集团涵盖制作、发行和放映全盘在内的一条龙,在排片方面肯定就有厚此薄彼的问题了。”尽管包含艺术创作的成分,但不可否认,商业电影仍是商品的一种,也要遵循商品的市场规律。站在院线经理的角度,影片上座率高,就多安排场次;反之,每场观众寥寥无几,还不够冲抵放映成本,院线果断下线止损,也是无可厚非。
“换个角度说,本片成本并不大,也就意味着即使赔钱也不会赔得特别多,如果运气好,只要有几千万票房就能收回成本。”秋原觉得这是出品方和发行方肯定考虑过的问题。
谢晓东确实考虑过。拿到1800万的投资后,他绞尽脑汁节约成本——搭完场景的木头拆下来再搭帐篷,群众演员重复调用——力求在有限资源内完成好战争、爆破等大场面的拍摄。“以前拍的几部片子成本都不大,但都没马虎过,在网上评价都不算差。都没什么盈利,但也不会太赔。《大明劫》如果最后有2000万左右的票房,那我基本就活了。”
“那天有个人跟我说,晓东,我知道你这片子可能回不来本,但这个钱对我而言并不多,很多人去赌场一去就几千万没了,但我投你的片子起码能留下东西来,它是有价值的。”谢晓东说,“中国电影博物馆一下收藏了我的5部影片,他们说原因在于:我们以后再看它,这就是中国现在的历史。”
作家马伯庸认为此片“是近年来看到最出色的国史电影,能从中感觉到一种历史特有的风骨”。认真对待历史,故事不浮夸,演员实力派,都是观众给予这部电影的肯定。
一面是好口碑,一面是惨淡的票房。从《逆光飞翔》到《美姐》,再到《大明劫》,这似乎成了小电影们的宿命。
用现实主义拍历史
《大明劫》的故事发生在崇祯15年(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瘟疫横行,明朝江山内忧外患。大将孙传庭孤军奋战抗击外寇,游医吴又可临危受命对抗瘟疫,但终究无法挽回将倾的大明王朝。
写剧本的时候,编剧谢晓东想,95%的人都不知道吴又可,但他做了件石破天惊的事情,领先世界200年提出病毒学说。怎么提出来的,什么条件下提出来的,史料非常少,只有一句“苏州东山人,曾为游医”,但《瘟疫论》45页书里能看出很多他的心路历程。
拍摄前,导演用了四五个月时间筹备器械部,对美术、服装做了大量调查工作。“比如那个时代的颜料,现在的‘洋红色’‘普鲁士蓝’,那时肯定没有,就不能用。我们就是想做一个真实的东西,基本没有戏说的成分。中国的历史实际上不需要我们去戏说,去编排,它本身就是充满了故事和挣扎的璀璨文化。”
这是谢晓东和导演王竞合作的第4部影片,此前的《一年到头》《无形杀》《我是植物人》均是小成本现实题材。王竞认为,尽管《大明劫》属于历史题材,但并不是常见的古装片,而是源于一段明朝史实,使用现实主义手法的创作。
“我之前拍了很多现实题材,琢磨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吴又可和孙传庭的对话中提到,王朝盛衰皆因‘重驭世之术而轻经世之道’。一条根本的长治久安的路在哪里,就是道的问题。如果不清楚,只是维持统治,那就是‘御世之术’。吴又可引用《黄帝内经》中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同样适用于治国。例如贪官抓完一个又一个,但没有一个朝代因为砍的贪官头多而能长治久安,体制为本贪官为末。”谢晓东说。
但《大明劫》并没有走这样一条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颜浩说,“《大明劫》的好看,在于示范了真正的历史剧应该怎么拍。没有煽情、宫斗和穿越,老老实实讲故事,但那种大厦将倾的末世无处逃避的悲凉与绝望,却能沉重准确地击中人心。”
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这个混乱市场的牺牲品。谢晓东说,“电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态,纯娱乐的、纯戏说的,都很正常。戏说得好也不错,问题是很多片子都是胡编滥造的,搅乱了这个市场。如果是成熟的市场,这些烂片会被淘汰掉。但中国电影市场还不成熟,烂片是会让整个类型淘汰掉。比如连续10部警匪片里8个都不错,这个类型就起来了。如果都很烂,那再出警匪片就没人看了。”
类型片的市场化生存
“类型片的一大特点,就是剑走偏锋,既然他在创作筹划阶段就是瞄准某一类特定事物,其影响力肯定就不是完全通俗化和大众化的。”秋原认为《大明劫》的票房很大程度上是其类型和定位决定的。加上影片突出的是瘟疫、末世动荡,在和谐时代,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
10月20日,谢晓东一连转发了4条各地影院的微博,并一一留言“请多多帮《大明劫》排片,谢谢!”但这类电影在排片时的劣势几乎是注定的。影片正式上映后,多数影院每天只有零星一两场排片,甚至干脆不排片。
电影行业的垄断趋势是一方面。“华谊、博纳、万达等大型影视集团涵盖制作、发行和放映全盘在内的一条龙,在排片方面肯定就有厚此薄彼的问题了。”尽管包含艺术创作的成分,但不可否认,商业电影仍是商品的一种,也要遵循商品的市场规律。站在院线经理的角度,影片上座率高,就多安排场次;反之,每场观众寥寥无几,还不够冲抵放映成本,院线果断下线止损,也是无可厚非。
“换个角度说,本片成本并不大,也就意味着即使赔钱也不会赔得特别多,如果运气好,只要有几千万票房就能收回成本。”秋原觉得这是出品方和发行方肯定考虑过的问题。
谢晓东确实考虑过。拿到1800万的投资后,他绞尽脑汁节约成本——搭完场景的木头拆下来再搭帐篷,群众演员重复调用——力求在有限资源内完成好战争、爆破等大场面的拍摄。“以前拍的几部片子成本都不大,但都没马虎过,在网上评价都不算差。都没什么盈利,但也不会太赔。《大明劫》如果最后有2000万左右的票房,那我基本就活了。”
“那天有个人跟我说,晓东,我知道你这片子可能回不来本,但这个钱对我而言并不多,很多人去赌场一去就几千万没了,但我投你的片子起码能留下东西来,它是有价值的。”谢晓东说,“中国电影博物馆一下收藏了我的5部影片,他们说原因在于:我们以后再看它,这就是中国现在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