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人称叙述,即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一般认为文学作品根本不存在第二人称记事的形式,即便是以“你”来作叙述,也需要存在“我”的第一人称叙述形式,所以记事文中,第二人称一般与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配合使用。如《我的老师》一文,全篇用第三人称指代蔡老师,比较客观、不受时空限制地展现了蔡老师的风貌,文中“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却改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蔡老师,这里是呼告抒情,仿佛面对面倾诉感情,把作者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了出来,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阅读中,采用第二人称叙述的作用有:1.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2.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3.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慢点·爱
晓 晓
再一次转身,回头,凝望,床空空如也,如同我空空荡荡的心。那床上的您呢?我曾无数次嘱咐过您的,慢点,慢点,动作慢点,走慢点,慢点离开我们。如同您一次次叮嘱儿时的我。
就在那一瞬间,泪水已滂沱,不能自已。我怎么就拉不住您的步伐啊,哪怕慢上一点点,一点点……
慢点长大
家里家外的大小事务全靠母亲一双手承担。伺候爷爷奶奶,照顾四个儿女的生活起居,烧火做饭,缝补浆洗,喂猪养鸡,柴米油盐,种菜,还是生产队的整劳力。
小时候,母亲让我们一心读书,偶尔,她才会让姐帮忙晾一下衣服,择点菜,往锅灶里添几根柴;让我们送一下猪食,赶一下鸡鸭,扫扫地。在我们行动之前,母亲也总要再三叮嘱:慢点!不要急。生怕我们因为快而有所闪失。
有时,见我们盯着书本,抓着笔,皱着眉头的样子,一字不识的母亲说话了:“动脑子的事,急不得,慢慢想。真想不出来,先出去玩玩,再回来想。”她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学知识也得一点一点地来,一下子让你吃一锅,不撑死了?
再大了些,母亲也要求我们做一些事了。简单的家务,菜园里的挖地、抬水和浇粪,五谷杂粮的播种、除草、收割和晒场,等等,我们都参与其中。只是,每次做之前,还有做的当中,母亲的“慢点”几乎成为口头禅。
和母亲抬粪水,慢慢地走,母亲还把粪桶往自己身前挪;如果是爬高上梯的活儿,母亲肯定会在下面牢牢扶着梯子,瞪大眼睛,死死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直到平安落地为止。母亲在慢点之外,又多了几句:“身子骨不是一天两天能长结实的,长大不是急的事,等腰杆子硬朗了,翅膀硬了,再逞英雄也不迟。”
渐渐地,我才领会到母亲的用心。母亲的慢点,其实是用心良苦的关爱,就像培育小树苗一样,少少的水,滋润和浇灌;微微的阳光,暖暖地照耀;再浇上少量的肥,慢慢地成长。
慢点,是深沉朴实的爱!
慢点老
仿佛在眨眼之间,我们长大了,各自成家立业,可母亲却老了。腰佝偻了,步伐迟缓,手一个劲儿地颤,做一顿饭的时间是以前的几倍,而且时常不是咸就是淡。
母亲跌跤了,一次又一次。在菜地,在河里,在家中的院子里,最严重的一次是盆骨裂伤,在床上躺了几个月。轮到我们对母亲说慢点了,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当母亲因跌跤受伤住院,我甚至发火了。妈,我们虽说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但还没本事让您享福。您就不能什么都慢点,保重好身体,健健康康,等等我们的努力吗?
几次跌跤之后,母亲的身体衰退到了极点,遍身疼痛,步不能移,身不能动,连穿衣翻身都需要帮忙。当我握住母亲颤抖的手,听母亲一遍遍无力地说“我要死了”的时候,我终于知道,儿女要求父母慢点老,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是难以实现的。
有这样的时候吗?凡是痛苦的,一闪即逝;凡是美好的,都慢点流逝。岁月和时光是不可能答应的,甚至,它们也无能无力。能够做到的,是让慢点成为人生的警醒,固然要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慢慢地享受人生更为关键呀。
慢点,在慢中品味人生的丰富,体验岁月的精彩,咀嚼生命的意义和内涵!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19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两段在人称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题目“慢点·爱”的含义?
阅读中,采用第二人称叙述的作用有:1.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2.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3.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慢点·爱
晓 晓
再一次转身,回头,凝望,床空空如也,如同我空空荡荡的心。那床上的您呢?我曾无数次嘱咐过您的,慢点,慢点,动作慢点,走慢点,慢点离开我们。如同您一次次叮嘱儿时的我。
就在那一瞬间,泪水已滂沱,不能自已。我怎么就拉不住您的步伐啊,哪怕慢上一点点,一点点……
慢点长大
家里家外的大小事务全靠母亲一双手承担。伺候爷爷奶奶,照顾四个儿女的生活起居,烧火做饭,缝补浆洗,喂猪养鸡,柴米油盐,种菜,还是生产队的整劳力。
小时候,母亲让我们一心读书,偶尔,她才会让姐帮忙晾一下衣服,择点菜,往锅灶里添几根柴;让我们送一下猪食,赶一下鸡鸭,扫扫地。在我们行动之前,母亲也总要再三叮嘱:慢点!不要急。生怕我们因为快而有所闪失。
有时,见我们盯着书本,抓着笔,皱着眉头的样子,一字不识的母亲说话了:“动脑子的事,急不得,慢慢想。真想不出来,先出去玩玩,再回来想。”她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学知识也得一点一点地来,一下子让你吃一锅,不撑死了?
再大了些,母亲也要求我们做一些事了。简单的家务,菜园里的挖地、抬水和浇粪,五谷杂粮的播种、除草、收割和晒场,等等,我们都参与其中。只是,每次做之前,还有做的当中,母亲的“慢点”几乎成为口头禅。
和母亲抬粪水,慢慢地走,母亲还把粪桶往自己身前挪;如果是爬高上梯的活儿,母亲肯定会在下面牢牢扶着梯子,瞪大眼睛,死死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直到平安落地为止。母亲在慢点之外,又多了几句:“身子骨不是一天两天能长结实的,长大不是急的事,等腰杆子硬朗了,翅膀硬了,再逞英雄也不迟。”
渐渐地,我才领会到母亲的用心。母亲的慢点,其实是用心良苦的关爱,就像培育小树苗一样,少少的水,滋润和浇灌;微微的阳光,暖暖地照耀;再浇上少量的肥,慢慢地成长。
慢点,是深沉朴实的爱!
慢点老
仿佛在眨眼之间,我们长大了,各自成家立业,可母亲却老了。腰佝偻了,步伐迟缓,手一个劲儿地颤,做一顿饭的时间是以前的几倍,而且时常不是咸就是淡。
母亲跌跤了,一次又一次。在菜地,在河里,在家中的院子里,最严重的一次是盆骨裂伤,在床上躺了几个月。轮到我们对母亲说慢点了,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当母亲因跌跤受伤住院,我甚至发火了。妈,我们虽说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但还没本事让您享福。您就不能什么都慢点,保重好身体,健健康康,等等我们的努力吗?
几次跌跤之后,母亲的身体衰退到了极点,遍身疼痛,步不能移,身不能动,连穿衣翻身都需要帮忙。当我握住母亲颤抖的手,听母亲一遍遍无力地说“我要死了”的时候,我终于知道,儿女要求父母慢点老,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是难以实现的。
有这样的时候吗?凡是痛苦的,一闪即逝;凡是美好的,都慢点流逝。岁月和时光是不可能答应的,甚至,它们也无能无力。能够做到的,是让慢点成为人生的警醒,固然要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慢慢地享受人生更为关键呀。
慢点,在慢中品味人生的丰富,体验岁月的精彩,咀嚼生命的意义和内涵!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19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两段在人称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题目“慢点·爱”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