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需求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岗位需求
  引言
  当今社会已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并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政府部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社会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调整,计算机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变得十分紧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入门课程和必修课程,取得了教育部门和很多高校的高度重视。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加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日后顺利走入工作岗位,成为满足岗位需求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专业课教师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入门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科学知识和技术打下基础。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忽视学生基础差异,教学方式落后。目前,由于计算机在中小学阶段的普及,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但由于各地区教育条件的优劣差异,导致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参差不齐。面对这种基础不同的差异,如继续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不合时宜,必须进行改革,如可采用分层分组教学方式。第二,教学内容有些滞后。例如,操作系统还在讲述Windows2000,软件应用部分仅仅涉及Office2000,对于已经进入Web3.0和云计算的年代,是十分落后的,这样的教学内容也极容易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不感兴趣。第三,教学模式陈旧。目前,在教学手段上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大容量的课程内容做成课件形式,在课上灌输,而且速度快,学生来不及理解和思考,因此对所学内容记忆不深刻,容易忘记,学习收效不大。第四,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理论考试成绩优秀,但实际上机操作能力不强,不符合当前职业岗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要。
  2、基于岗位需求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策略
  2.1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符合社会实践应用的实际需求,必须设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对该门课程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意识,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垫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针对该门课程的一些重复性的教学内容,应该予以调整、修正,例如,对Windows基本操作、网络知识及使用、Office办公软件使用等部分内容,在对一些初步的最基本的内容作以介绍后,重点要加强实践操作环节的训练。其次,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学内容太老旧,应该注意时效性的问题,尽可能传授最先进技术;最后,要注意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度,使之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FP语言、C语言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自然难以掌握,要尽量选择性地讲授,但电子邮件、网上银行、网上购物、资料下载与传送等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应该大力地予以普及。
  2.2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方法,突出能力本位的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以课本知识内容为中心,按照课程内容逐一给学生讲解知识点,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目前,项目化教学法符合职业岗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要求的需要,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开展教学活动,如将该门课程按照教学内容设计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文档制作、电子表格制作、幻灯片文档演示的制作等内容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任务、教学情境及学生兴趣的要求,设计成具体的教学项目,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带动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完成项目的能动性,从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不断获得价值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主学习能力。
  2.3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由于信息资源极大丰富,更新变化速度飞快,原有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该门课程的教学需要,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学习该门课程所需要的相关资源,同时要简化过程,为此,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或互联网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教学材料,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同时,要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上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时,把各种教学信息和操作步骤(提示)做成超文本方式(网页),在教师机上共享,让学生花30~35分钟时间学习网页中的知识,且边自学获得提示边上机实践,最后独立完成规定的作业。然后教师花10~15分钟时间与学生一起讨论并演示关键的操作步骤,总结出带普遍意义的内容。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增强了继续学习的能力。
  2.4采用突出能力考核的考核方式
  一直以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存在这样的弊端,即“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记忆,轻创新”,其成绩考核通常也是由试卷笔试为主,应该考虑对这种理论考试进行改革,将之转变为上机考试,注重各技能、各知识的临机检验,并综合学生平时上机时的“作品”成绩及答问情况给予分数。这样能够促使学生重视日常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避免出现为考试而考试的情况。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在实行过程考核方式,用于检验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如在过程教学中增加运用word制作黑板报、海报作品,应用幻灯片设计课件报告等内容,并对学生分析考核、评分,从而科学评价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还可以参照全国计算机考试、全国ITAT技能大赛,通过计算机专业能力资格考试,从而提高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的可信度和认可度。
  总之,针对当前职业岗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在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岗位需求这一目标,采用复合该门课程特点的教学策略,进而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过硬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伟.关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1(4):97-99.
  [2]齐艳春.关于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7):59-60.
  [3]杨淑珍,薛振清.基于职业岗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科技视界,2014(11):67.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树兰是卡特兰近缘属,又称柱瓣兰、攀缘兰,是兰科树兰属植物。全世界现有原生种达1000多个,主要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向南经墨西哥、中美洲至南美洲北部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
社会弱势群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其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从社区管理、社区文化
本刊讯(记者李禹)11月6~7日中国质量协会在北京隆重召开2008年全国追求卓越大会。会议为荣获2008年全国质量奖的11家企业、荣获2008年全国质量奖鼓励奖的23家企业和全国质量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对专业课程目标重新定位,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环境企业化、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教学关系师徒化、教学评价多元化,以符合现代技术工人的培养要求。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应用方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现代技术工人的主阵地,其专业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1
地处安徽皖南山区的徽派古民居是明末清初徽商的历史产物,与黄山脚下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那里的青砖灰瓦、白墙粉黛、高高耸立的马头墙在青山绿水间映入眼帘,显得
期刊
期刊
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对于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理论决定的对外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出口劳动密集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