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的人力资源现状谈研究型高层次人才培养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cai9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性、专有性、可发展性与创造性是人力资源的四大特点。研究型人才总量的不足与结构、分布上的不均衡是制约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主要瓶颈。研究型大学应完善制度性支持,着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构建三方积极参与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运行体制,丰富研究生培养形式、深化研究生招生体制改革。
  关键词:人力资源;研究型人才;研究型大学
  作者简介:彭铁鹏(1982-),男,湖南邵阳人,广东工业大学校办,助教。(广东广州51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工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14-02
  
  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水平。我国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追赶,必须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质量。这一历史使命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应重新规划人才培养体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人力资源的内涵
  人力资源不同于物质资源,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通过各类投入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可发展性资源。换言之,体现在劳动者身上并以其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源。它可以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培训得到,具有长期性、专有性、可发展性与创造性等特点。如果将劳动者的数量定义为社会中从事各种有用工作的人数及百分比,将劳动者的质量定义为劳动者的能力层次、技术熟练程度的话,可以认为,人力资源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劳动者质量与数量在不同层次人才需要上的和谐完美的结合。
  二、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1.存量增长快速,但专业人才数量相对较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相继实施,我国人才队伍发展迅速,人才总量得到很大增长。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例,1985年全国有专业技术人员781.7万,到2000年底达到2060.2万,增长了近3倍。同时,高级人才进一步增加,1955年我国科学院院士只有172人,1980年增加到283人,2001年达到969人。但是,由表1可以看出,在总量增加的同时,专业人才数量占从业人数比例偏小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结构不断优化,但不均衡状况犹在
  人才资源的结构状况是衡量人才资源水平的重要指标。人才资源结构包括人才资源中的学历结构、行业分布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各项政策措施,促进了人才资源结构的优化。高素质人才的比重逐年增加,1982年我国每10万人中有大专以上文凭的615人,2000年达到3611人,增长了近5倍。人才的流动性不断增加,由于放活了管理,放宽了限制,人才在各行业各地区间频繁流动,呈现出勃勃生机。
  同时,我国人才资源在结构方面还很不均衡。从表2可以看出,各行业间人才资源分布差距是相当大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比例高达65.07%,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极少,到2000年才0.13%。与农业相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者文化程度相对提高,但总的来说,中低级人才比例较大,高学历、高级别人才短缺。
  3.R&D人才总量稳步增加,但分布不均、与西方国家差距较大
  代表一个国家创新能力与水平的R&D人才资源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其规模和素质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1991年我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只有232.92万人,2002年达到322.2万人,增加了将近90万人。[1]
  R&D人才数量增加的同时,与国外人力资源大国的差距并没有显著缩小。1987-1997年,我国每10万人口中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只有454人,而日本为4909人,美国为3676人,俄罗斯为3587人,韩国为2193人,中国与这些国家相差5到10倍。[2]其次,高层次人才行业分布极其不均。各行业中,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最高的是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前者比重达到了57%,而后者只有0.14%。[3]
  由此可见,与国家创新水平密切联系的研究型人才总量的不足与结构、分布上的不均衡是制约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主要瓶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促进研究型人才数量的增加与均衡发展,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大力研究的课题。
  三、完善制度支持,加快培养研究型高层次人才
  1.研究型大学具有培养大量研究型高层次人才的时代使命
  如果说大学天生就是人才的孵化器,那研究型大学天生就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研究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经历更长的成才周期。在这些方面,研究型大学与研究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具有天然契合点。
  第一,从使命与定位来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中,培养创新人才是各类型大学共同的任务,培养研究型高层次人才即创新人才中拔尖的群体、学术领导人才理应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
  第二,从拥有的资源来看,研究型大学拥有高水平学科群,汇集了优质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等资源,能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条件;具有注重学术探索和倡导学术自由的传统,能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良的学术氛围;同时,也是先进文化和创新知识的传播器,能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最前沿知识的源泉。
  2.完善制度支持,加快培养研究型高层次人才
  目前,研究生作为研究型高层次人才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培养质量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04年完成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指出,56.9%的硕士生导师和47.8%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目前的研究生质量出现了下降,认为与过去相比较基本稳定的分别为27%和25%,认为提高的仅占16%和27%。[4]研究生培养中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培养层次、类型与目标之间关系混乱,学制缺乏弹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以及鼓励研究生自主创新的机制缺乏等方面。要解决以上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1)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以研究生院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研究生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机构,承担了全国90%以上的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应加快建立以研究生院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努力实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改革教育教育内容,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活动,尽快建立适应国家创新体系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创新型人才。
  (2)改革现行的研究生管理体制,进一步促进自主办学。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传统的研究生管理体制抑制培养单位自主性和积极性的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对传统研究生管理体制进行重大调整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应该对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科学规划,建立更为合理的,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积极参与、单位自主办学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运行体制。对大学与政府的关系进行合理定位,着重加大培养单位的自主权,并赋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以不同程度的自主权。
  (3)着重解决研究生教育中学科门类、培养层次不均衡的问题,丰富研究生培养形式。一方面,对研究生的培养类型进行细分,继续稳定学术型研究生规模,注重加快发展专业型学位的数量,同时,适应多种需要,努力确立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多种类型的研究型人才,并倡导高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机制。另一方面,实行弹性学制,建立一个较为合适的基本年限为参照物,让学生不因为学制太短而导致学习与科研训练滞后,也不让学生因为学制过长而形成研究上的惰性与创新动力不足。
  (4)深化研究生招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研究生招生体制,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特别重要的是,要着力赋予学术团队与导师们更大的自主权,加快推进以初试、复试和推荐免试等为重点的入学形式改革。招生过程中,以考查学生实践能力和学术潜力为重点,更加重视创新人才的选拔。努力建立公平与效率和谐统一的人才选拔机制,注重激发和调动研究生和导师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冯程伟,马博林.我国人才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7,(S2).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普查资料[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874-877.
  [4]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摘要:文学自译就是原语作者把自己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那么,他们在翻译自己原语作品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如改写、重写、隐喻、释义、增减等方法是否值得我们普通翻译工作者学习和借鉴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这一研究势必打破传统翻译标准“原语文本本位、原语作者独尊”的桎梏,更加突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文学自译;译者主体地位;传统翻译标准;自译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关向峰(1958-),
摘要:中外合作教育为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通过对河南省本科层次高等学历教育合作项目的统计分析,对比全国高等学历合作办学现状,通过翔实的数据解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合作办学;学历教育;层次结构;学科分布结构  作者简介:赵峻波(1971-),男,河北保定人,大连交通大学爱恩国际学院国际交流部部长,副教授。(辽宁大连116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创新性教育的现状,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从创新性教育的含义出发,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的创新性能力状况。就大学生现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开展大学生创新性教育,并给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性能力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朱永贵(1964-),男,北京人,中国传媒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