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先简单介绍了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关知识点,分析两者间音乐元素的融合运用,以“彝族”音乐为例,分析其与流行音乐间的碰撞。
【关键词】音乐元素;少数民族;彝族
追溯发展根源来说,民族音乐就是现代化流行乐的源头,互相融合、借鉴、运用。为了大众的听觉需求,在民族音樂中添入流行因素,在流行乐中添入民族风特色,进一步使音乐变得个性分明、曲风独特,从而听众才会印象深刻、记忆犹新。我国少数民族统统会唱会跳、能歌善舞,音乐艺术传承历史悠久、意义重大。
一、简介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间的关联
因为“中国风”流行趋势日渐风靡,民族元素就成为占据重要位置的一种“血液”元素,使流行乐更具民族特色。中国的音乐文化缺少不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存在。我国56个民族,56种不同的民族音乐艺术文化,风格各异。文化背景的差异,发展历史的不一,使得音乐元素各不相同,包括有歌曲、器乐、歌舞、戏剧等,不同元素表演的形式也各不相同。在现代化流行乐中,存在更多融入少数民族元素的歌曲,目前需要积极研究的课题就是如何更好地融合,更好地突出艺术价值。
二、少数民族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间的融合运用
(一)歌曲元素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随时随地都可放声高歌不管是在劳作时,还是在清闲时,都有歌声环绕耳边。少数民族的歌唱节日众多,比如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花儿节、苗族的龙船节,还有山歌对唱的活动等。歌声质朴,感情浓郁。如《夜郎故里我的家》,就强烈地表达了思乡、歌颂家乡的情怀,曲风独特、朗朗上口,极具感染力。因此,通常带有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流行音乐传唱度都很高,广受大众喜爱。
(二)器乐元素
各少数民族拥有各式各样的乐器,种类繁多,包括吹、拉、弹、拨等多样形式,共五百余种,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譬如土家族的打溜子、纳西族的白沙细月等。有些人对这些乐器可谓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马儿快快跑》中就运用了一系列彝族乐器,包括葫芦笙、口弦、月琴马布、巴乌等。现代流行乐里,《月亮之上》、《吉祥三宝》等都是以少数民族的乐器伴奏演唱的,奇特的曲风给听众印象深刻。
(三)歌舞元素
少数民族一到热闹的日子就载歌载舞,其中三种歌舞最具特色:鼓舞、踏歌、跳乐,直接将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与舞蹈文化紧密结合。在贵州地区,歌舞是全民性质的大型活动,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都有歌舞的存在,伴随着传统古老的民族历史,勾勒出贵州少数民族的生活艺术。在流行乐中,歌舞是最佳拍档,不管是抒情的歌,还是激烈有节奏的歌曲,都可以用舞蹈去表现,从而让音乐审美价值更高。
(四)戏剧曲艺
现代化的流行乐里,有很多戏剧形式的音乐曲调存在,如《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呈现的就是彝族琵琶曲音调。还有月琴曲《雷波调》、《放牛调》等。两者融合,效果巨佳。
三、以“彝族”为例,分析其音乐与现代流行乐间碰撞的火花
彝族人集中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他们的音乐,是每一位勤勤恳恳劳作的族人在漫漫流逝的时间中仓0造的,是结合地区风俗习性,音乐形式各异,抒发情感,反映精神面貌的一项艺术。随着科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更多少数民族年轻人利用网络把自己的声音传播到外界,也通过网络吸收外界更多的流行音乐元素,用于原创的少数民族编曲、作词、作曲上,传统与流行的碰撞、创新,使得音乐作品变得更具特色,更有艺术价值。
最近一期《中国新歌声》,让我们记住了彝族小伙吉克皓,他在王力宏《找自己》中穿插了“噶莫阿牛”,在迷失的都市中寻找最初的自己,祈祷仙女为自己指引方向。改版前的《中国好声音》,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吉克隽逸演唱的《不要怕》,让每一位观众都知道了它的彝族发音是“阿杰鲁”。它就是由彝族人莫西子诗2008年创作的。不管是吉克皓、吉克隽逸,还是莫西子诗,都是彝族歌手,代表着少数民族的音乐人,在一定程度上为传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积极推动了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他们在演唱歌曲时,基本都是一开口就抓住导师的心,受到广泛听众的喜爱。在电视平台上,《不要怕》让观众印象深刻,评价极高。而莫西子诗的《当风儿吹过这里故乡很遥远》这首歌更是将彝族音乐拉人世界的舞台上,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被积极传唱、歌颂。虽然我不是专业的音乐制作人,但是很欣赏这两首歌,我听后深深感受到民族与流行音乐的碰撞、融合,下面以他们的几首音乐作品为例,说说我的听后感。
首先,演唱全程都是用彝语。这一点就是只有少数民族才能表达的演唱形式,这一大特色是流行音乐所不能及的。具体来说,吉克隽逸的《不要怕》在演唱一开始,都是较缓的旋律,通俗易懂、印象深刻,配以高亢嘹亮的嗓音,随着背景乐的渐弱,愈加凸显其歌声的高亢、优美。即使是听不懂彝语的人,都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深入音乐中去感受、被感动,这种编曲的配合让人感觉整个环境都是空旷的,中间恰当地配以流行音乐鼓点节奏,使得乐感更具节奏型,更引人入胜。再者,莫西子诗可以作曲、可以唱歌,他在中央电视台某音乐节目中演唱的《当风儿吹过这里故乡很遥远》、《月亮与海》都是他自己原创的彝语作品。简单地用吉他弹奏、创作,旋律轻松、舒适,可谓“平平淡淡才是真”。刚开始听的时候,完全没有感觉出是属于少数民族的音乐作曲。接着,当莫西子诗用彝族特有的语言插入演唱时,会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一鸣惊人”,这种流行乐器跟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结合堪称完美。而在他另一首作品《月亮与海》中,在开头旋律中,不光有熟悉的吉他旋律,还有口琴的旋律。听着好似身临其境,沐浴在月光中。接着再配上他柔和的彝语演唱,就可以直接想象到月亮印在海面上,微风徐徐,那种幽静的美不言而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化流行音乐的碰撞是一道需要长时间去琢磨、研究的课题,需要每一位音乐人去努力尝试、共同探索、深入研究、积极解答疑问,不断地使我国民族化更好地融入到流行音乐作品中去。这样的话,才会有“火花四溅”的现象出现,让音乐不断得到传承,从而发扬光大。
【关键词】音乐元素;少数民族;彝族
追溯发展根源来说,民族音乐就是现代化流行乐的源头,互相融合、借鉴、运用。为了大众的听觉需求,在民族音樂中添入流行因素,在流行乐中添入民族风特色,进一步使音乐变得个性分明、曲风独特,从而听众才会印象深刻、记忆犹新。我国少数民族统统会唱会跳、能歌善舞,音乐艺术传承历史悠久、意义重大。
一、简介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间的关联
因为“中国风”流行趋势日渐风靡,民族元素就成为占据重要位置的一种“血液”元素,使流行乐更具民族特色。中国的音乐文化缺少不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存在。我国56个民族,56种不同的民族音乐艺术文化,风格各异。文化背景的差异,发展历史的不一,使得音乐元素各不相同,包括有歌曲、器乐、歌舞、戏剧等,不同元素表演的形式也各不相同。在现代化流行乐中,存在更多融入少数民族元素的歌曲,目前需要积极研究的课题就是如何更好地融合,更好地突出艺术价值。
二、少数民族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间的融合运用
(一)歌曲元素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随时随地都可放声高歌不管是在劳作时,还是在清闲时,都有歌声环绕耳边。少数民族的歌唱节日众多,比如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花儿节、苗族的龙船节,还有山歌对唱的活动等。歌声质朴,感情浓郁。如《夜郎故里我的家》,就强烈地表达了思乡、歌颂家乡的情怀,曲风独特、朗朗上口,极具感染力。因此,通常带有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流行音乐传唱度都很高,广受大众喜爱。
(二)器乐元素
各少数民族拥有各式各样的乐器,种类繁多,包括吹、拉、弹、拨等多样形式,共五百余种,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譬如土家族的打溜子、纳西族的白沙细月等。有些人对这些乐器可谓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马儿快快跑》中就运用了一系列彝族乐器,包括葫芦笙、口弦、月琴马布、巴乌等。现代流行乐里,《月亮之上》、《吉祥三宝》等都是以少数民族的乐器伴奏演唱的,奇特的曲风给听众印象深刻。
(三)歌舞元素
少数民族一到热闹的日子就载歌载舞,其中三种歌舞最具特色:鼓舞、踏歌、跳乐,直接将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与舞蹈文化紧密结合。在贵州地区,歌舞是全民性质的大型活动,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都有歌舞的存在,伴随着传统古老的民族历史,勾勒出贵州少数民族的生活艺术。在流行乐中,歌舞是最佳拍档,不管是抒情的歌,还是激烈有节奏的歌曲,都可以用舞蹈去表现,从而让音乐审美价值更高。
(四)戏剧曲艺
现代化的流行乐里,有很多戏剧形式的音乐曲调存在,如《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呈现的就是彝族琵琶曲音调。还有月琴曲《雷波调》、《放牛调》等。两者融合,效果巨佳。
三、以“彝族”为例,分析其音乐与现代流行乐间碰撞的火花
彝族人集中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他们的音乐,是每一位勤勤恳恳劳作的族人在漫漫流逝的时间中仓0造的,是结合地区风俗习性,音乐形式各异,抒发情感,反映精神面貌的一项艺术。随着科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更多少数民族年轻人利用网络把自己的声音传播到外界,也通过网络吸收外界更多的流行音乐元素,用于原创的少数民族编曲、作词、作曲上,传统与流行的碰撞、创新,使得音乐作品变得更具特色,更有艺术价值。
最近一期《中国新歌声》,让我们记住了彝族小伙吉克皓,他在王力宏《找自己》中穿插了“噶莫阿牛”,在迷失的都市中寻找最初的自己,祈祷仙女为自己指引方向。改版前的《中国好声音》,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吉克隽逸演唱的《不要怕》,让每一位观众都知道了它的彝族发音是“阿杰鲁”。它就是由彝族人莫西子诗2008年创作的。不管是吉克皓、吉克隽逸,还是莫西子诗,都是彝族歌手,代表着少数民族的音乐人,在一定程度上为传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积极推动了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他们在演唱歌曲时,基本都是一开口就抓住导师的心,受到广泛听众的喜爱。在电视平台上,《不要怕》让观众印象深刻,评价极高。而莫西子诗的《当风儿吹过这里故乡很遥远》这首歌更是将彝族音乐拉人世界的舞台上,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被积极传唱、歌颂。虽然我不是专业的音乐制作人,但是很欣赏这两首歌,我听后深深感受到民族与流行音乐的碰撞、融合,下面以他们的几首音乐作品为例,说说我的听后感。
首先,演唱全程都是用彝语。这一点就是只有少数民族才能表达的演唱形式,这一大特色是流行音乐所不能及的。具体来说,吉克隽逸的《不要怕》在演唱一开始,都是较缓的旋律,通俗易懂、印象深刻,配以高亢嘹亮的嗓音,随着背景乐的渐弱,愈加凸显其歌声的高亢、优美。即使是听不懂彝语的人,都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深入音乐中去感受、被感动,这种编曲的配合让人感觉整个环境都是空旷的,中间恰当地配以流行音乐鼓点节奏,使得乐感更具节奏型,更引人入胜。再者,莫西子诗可以作曲、可以唱歌,他在中央电视台某音乐节目中演唱的《当风儿吹过这里故乡很遥远》、《月亮与海》都是他自己原创的彝语作品。简单地用吉他弹奏、创作,旋律轻松、舒适,可谓“平平淡淡才是真”。刚开始听的时候,完全没有感觉出是属于少数民族的音乐作曲。接着,当莫西子诗用彝族特有的语言插入演唱时,会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一鸣惊人”,这种流行乐器跟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结合堪称完美。而在他另一首作品《月亮与海》中,在开头旋律中,不光有熟悉的吉他旋律,还有口琴的旋律。听着好似身临其境,沐浴在月光中。接着再配上他柔和的彝语演唱,就可以直接想象到月亮印在海面上,微风徐徐,那种幽静的美不言而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化流行音乐的碰撞是一道需要长时间去琢磨、研究的课题,需要每一位音乐人去努力尝试、共同探索、深入研究、积极解答疑问,不断地使我国民族化更好地融入到流行音乐作品中去。这样的话,才会有“火花四溅”的现象出现,让音乐不断得到传承,从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