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来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拆迁工作,在他的手里迎刃而解;村集体账面上连本带利欠债1700多万元,他上任后不仅全部还清,村集体经济还有了盈余……“一村之长官不大,一手托着千百家。”葫芦岛市龙港区双龙街道郝家屯村的变化,源于村里的“当家人”——
“真是难啊……”在葫芦岛市龙港区双龙街道郝家屯村村部办公室里,身材清瘦、年过花甲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学利摘下眼镜,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声音低沉有力,“可是,当干部就得讲原则、讲担当,要不,群众选你干啥?”他捋了捋花白的头发,看着对面墙上自己花几十块钱网购来的一幅书法条幅,久久不语。上面的四个大字道出了他的心声——无欲则刚。
“李学利同志最喜欢的格言是‘无欲则刚’,而他做人做事的风格则是外柔内刚——‘柔’对群众,‘刚’于原则。”双龙街道党委书记陈立新如此评价李学利。
咬定原则不放松,攻克“天下第一难”
去年年底,李学利遭遇了自己上任以来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郝家屯村棚户区整体改造动迁,涉及190亩宅基地范围内住宅房屋和588亩征收地上附着物。现在,李学利谈起改造动迁中的酸甜苦辣,仍不禁流下了眼泪。
郝家屯与市政府后院仅一墙之隔。在这里,工业户与农业户混合居住,由郝家屯村村委会和郝屯社区两个组织交叉管理。1989年葫芦岛建市后,郝家屯村受城市规划限制,不再批宅基地。在此后的20多年里,数百名“原住民”成家立业,现实需求造成大批无照房出现。更有一些城市人口,甚至机关干部,自以为瞅准了一块“肥肉”,跑来购买村民的无照房,期待着拆迁时大赚一笔。其间,葫芦岛市六度计划对此地进行动迁,均因居民、房屋、产权情况极为复杂而搁置,反而又刺激了违章建筑“疯长”。
拆迁工作,向来被称为“天下第一难”。郝家屯村棚户区改造动迁,则被葫芦岛市公认为“老大难”中的“老大难”、“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市领导经过深入调查,集思广益,决定借鉴北京村民自主腾退动迁办法,让郝家屯村参与进来,实行村民自主腾退——这在全省尚属首次。面对复杂的居民、房屋和产权情况,肩负着为全市其他棚户区改造项目打样、示范的重任,李学利觉得自己的双肩压上了千钧巨石。
面对压力,懦夫会视其为命运而沉沦,勇士则视其为使命而奋起。在葫芦岛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支持下,李学利经过细致调查和缜密思考,妙招迭出,与各级有关部门、村党员干部一起打了一场滚石上山、知难而进的硬仗、苦仗。
——针对居民、房屋、产权情况极为复杂的现状,将动迁涉及人群及房屋,按照户口是否在本村、居住是否在本村、房屋是否有房照等,细分为“三在户”“两在户”“准两在户”“一在户”等几档,明确各档之间的补偿标准。同时,签约一户,公示一户,补偿金额等全部上墙公示。
——针对以往动迁中在各地普遍出现的突击栽树的情况,李学利建议制定了两种补偿方式,供村民自由选择:一是不管有没有栽树,只按地亩数“包死”补偿;二是按地亩数和树木数量综合补偿。
——将全村动迁区域分为六个片区,每片区指定一名村干部、党员当“片长”,负责搜集意见、解释政策,为有困难的村民提供代办服务。
李学利的几个妙招,从机制上斩断了突击盖房、种树的利益链,保障了守法村民的利益,而一些希望在动迁中大捞一笔的人则“亏得肉疼”。以房屋为例,最高一档的补偿标准达到每平方米5700元,高于市区平均房价,领取了补偿的村民高高兴兴地去买楼,告别了棚户区苦不堪言的日子;而最低一档,即户口不在本村,却跑来买了无照房的,补偿标准仅为每平方米930元,如拒签腾退协议则按拆违程序处理。巨大的利益诱惑之下,有的人急红了眼。
从去年12月12日动迁工程签约仪式开始,李学利的办公室里就没断过人,吵闹的、威胁的、打滚撒泼的、用头撞墙的……他们白天到办公室闹,晚上到李学利家里闹。好不容易把他们劝走了,李学利拖着极度疲惫的身躯躺在床上,瞪着眼睛合计问题,一宿一宿地睡不着觉。又受累又受气,患有多年糖尿病的李学利血糖骤然升高,可他连去医院的工夫都没有。有一天,李学利被一群人困在办公室里好几个小时,想上趟厕所也去不了,棉袄袖子都被拽掉了,老伴儿来送饭,也被他们踩坏了鞋。这一次,李学利真的火了:
“你们每户的情况我全清楚,不管你这理由、那理由,到我这里一视同仁,全按原则办、按补偿标准办……有人说要我的脑袋,我告诉你,我的脑袋就在这里,要拿的就早点来,晚了还轮不到你呢!”
那天晚上回到家,老伴儿痛哭了一场,劝李学利别干了。李学利坚定地说:“我现在是滚着石头上山,已经走到山腰了。要是退回去,上对不起组织,下对不起群众,中间对不起我这张老脸!”
李学利的无畏,震住了一批想要浑水摸鱼的人,而他的无私,则打动了更多的人——村民们得知,他的儿子和多个亲戚由于户口早已从村里迁了出去,也没能获得“高限”补偿。村民纷纷签约,投机者黯然离去,从签约工作启动至首批自主腾退工作结束,仅仅19天时间,95%的动迁工作已完成。改造动迁,这个“天下第一难”的工作,被李学利用“滚石上山”的精神硬生生啃了下来!
第一期动迁工作结束后,李学利瘦了十斤,大病一场。
为民辛苦不觉累,群众冷暖系心间
今年62岁的李学利,戴一副近視眼镜,头发花白,身材清瘦,语速不快不慢,声音不高不低,乍一看像是个退休教师,与记者常见的那种说话高门大嗓、走路风风火火的村干部大相径庭。而在村民眼中,他是郝家屯村的“主心骨”。
早在生产队时代,年轻的李学利就是生产队长。他一边带领大伙儿科学种田,一边组织大家搞运输、营销等副业。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前夕,他们生产队男劳力每月工分值竟然达到二三百元,而当时城里的工人工资不过三五十元。
改革开放后,李学利承包了村里的防腐设备厂,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南到河北、北到吉林都有他的大客户,每年能挣四五十万元。腰包鼓了,他不忘乡亲,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在村里威望很高。 2007年,李学利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从2010年起又兼任村委会主任。然而,他接手的是只有三人组成的村“两委”班子,是一个欠外债1300多万元的村集体,是一个破败、复杂的城中村。困难面前,李学利常说的一句话是:“党员就得讲党性、讲奉献,要不组织上要你干啥?”
李学利认为,要让群众信服,班子就要行得正、走得端。他上任后,取消了招待费,有客人来就自掏腰包招待。村“两委”其他两名成员都是女同志,很多事情要靠李学利开着自己的私家车东奔西走,上任9年来他没有报销过一分钱的油费,没有吃过群众一顿饭、抽过群众一根烟。几年来,他忙于村里的事情,顾不上照管自己的厂子,与外地客户的联系逐渐中断,最后一年到头挣的钱只够给工人发工资,自己落个“白忙活”。
李学利对自己、对班子要求极严,“抠”得要命,对群众却恨不得掏出心来。郝家屯村基础设施落后,路基比房子高,每到下大雨时,李学利都要冒雨巡查,挨家敲门询问情况,越是雨大,越是夜深,李学利越往外跑。郝家屯村附近有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教学质量很高,每年开学时,李学利都要列出全村适龄儿童名单,找校长讲政策、讲感情,保证全村的孩子都能到这两所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连在郝家屯村租房居住的外来务工子女也跟着受益。村民想外出打工他帮着找活儿,想开门市他帮着跑手续,想发展养殖业他帮着找场地、找专家,还以个人身份担保贷款,让他们各显其能,尽快富裕起来……
有一次,一家老两口来申请低保,说是他们家孩子得了白血病,生活很困难。李学利赶紧把这家的材料报了上去,但上边一查,这家开着门市,还有轿车,不符合低保条件。李学利把老两口叫来,向他们解释没办成低保的原因,老太太顿时火冒三丈,大吵大嚷:“要是你爹得了白血病,这低保早办下来了!”又扑上来连抓带挠,把李学利的双手抓得青紫一片。
老两口走了,李学利生了一阵子闷气后,还是组织全村党员干部为这家捐了款。
村民老纪酷爱打麻将,一听说哪里有牌局心就痒痒,号称“要是宇宙飞船不要钱,能到月球上去打”,结果一输再输,相继娶了俩媳妇都被气跑了,房子也押出去了。老纪傻了眼,跑来找李学利想办法。李学利狠狠批评了他一顿,给他找了个打更的活儿,解决了他的住宿和生活问题。休息时间,李学利常盯着老纪,慢慢地改掉了他打麻将赌博的毛病。
“一村之长官不大,一手托着千百家……老少爷们儿冷冷暖暖吃喝拉撒都牵挂”,李学利做的跟这首歌一点不差。他对群众的真情付出,换来了群众的真心拥护。今年3月,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李学利再次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以前,在村集体背负巨额外债的情况下,李学利到处化缘,艰苦奋斗,带领大伙儿修路架桥、发展经济,尽力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借着棚户区改造的东风,今年春节前,郝家屯村将外债连本带利1700多万元一次还清,李學利又开始考虑村庄下一步的发展:
“现在村集体手里有余钱儿,但动迁的村民就业、医疗、养老都缺乏保障。我们打算把政府征收的土地回购一部分搞些经营项目,全体村民都有股份、都能分红。我觉得,这才算真正实现了城镇化。只要大伙儿信任我,我愿意再滚着石头爬上城镇化这座山!”
□本栏编辑/程晓松
“真是难啊……”在葫芦岛市龙港区双龙街道郝家屯村村部办公室里,身材清瘦、年过花甲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学利摘下眼镜,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声音低沉有力,“可是,当干部就得讲原则、讲担当,要不,群众选你干啥?”他捋了捋花白的头发,看着对面墙上自己花几十块钱网购来的一幅书法条幅,久久不语。上面的四个大字道出了他的心声——无欲则刚。
“李学利同志最喜欢的格言是‘无欲则刚’,而他做人做事的风格则是外柔内刚——‘柔’对群众,‘刚’于原则。”双龙街道党委书记陈立新如此评价李学利。
咬定原则不放松,攻克“天下第一难”
去年年底,李学利遭遇了自己上任以来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郝家屯村棚户区整体改造动迁,涉及190亩宅基地范围内住宅房屋和588亩征收地上附着物。现在,李学利谈起改造动迁中的酸甜苦辣,仍不禁流下了眼泪。
郝家屯与市政府后院仅一墙之隔。在这里,工业户与农业户混合居住,由郝家屯村村委会和郝屯社区两个组织交叉管理。1989年葫芦岛建市后,郝家屯村受城市规划限制,不再批宅基地。在此后的20多年里,数百名“原住民”成家立业,现实需求造成大批无照房出现。更有一些城市人口,甚至机关干部,自以为瞅准了一块“肥肉”,跑来购买村民的无照房,期待着拆迁时大赚一笔。其间,葫芦岛市六度计划对此地进行动迁,均因居民、房屋、产权情况极为复杂而搁置,反而又刺激了违章建筑“疯长”。
拆迁工作,向来被称为“天下第一难”。郝家屯村棚户区改造动迁,则被葫芦岛市公认为“老大难”中的“老大难”、“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市领导经过深入调查,集思广益,决定借鉴北京村民自主腾退动迁办法,让郝家屯村参与进来,实行村民自主腾退——这在全省尚属首次。面对复杂的居民、房屋和产权情况,肩负着为全市其他棚户区改造项目打样、示范的重任,李学利觉得自己的双肩压上了千钧巨石。
面对压力,懦夫会视其为命运而沉沦,勇士则视其为使命而奋起。在葫芦岛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支持下,李学利经过细致调查和缜密思考,妙招迭出,与各级有关部门、村党员干部一起打了一场滚石上山、知难而进的硬仗、苦仗。
——针对居民、房屋、产权情况极为复杂的现状,将动迁涉及人群及房屋,按照户口是否在本村、居住是否在本村、房屋是否有房照等,细分为“三在户”“两在户”“准两在户”“一在户”等几档,明确各档之间的补偿标准。同时,签约一户,公示一户,补偿金额等全部上墙公示。
——针对以往动迁中在各地普遍出现的突击栽树的情况,李学利建议制定了两种补偿方式,供村民自由选择:一是不管有没有栽树,只按地亩数“包死”补偿;二是按地亩数和树木数量综合补偿。
——将全村动迁区域分为六个片区,每片区指定一名村干部、党员当“片长”,负责搜集意见、解释政策,为有困难的村民提供代办服务。
李学利的几个妙招,从机制上斩断了突击盖房、种树的利益链,保障了守法村民的利益,而一些希望在动迁中大捞一笔的人则“亏得肉疼”。以房屋为例,最高一档的补偿标准达到每平方米5700元,高于市区平均房价,领取了补偿的村民高高兴兴地去买楼,告别了棚户区苦不堪言的日子;而最低一档,即户口不在本村,却跑来买了无照房的,补偿标准仅为每平方米930元,如拒签腾退协议则按拆违程序处理。巨大的利益诱惑之下,有的人急红了眼。
从去年12月12日动迁工程签约仪式开始,李学利的办公室里就没断过人,吵闹的、威胁的、打滚撒泼的、用头撞墙的……他们白天到办公室闹,晚上到李学利家里闹。好不容易把他们劝走了,李学利拖着极度疲惫的身躯躺在床上,瞪着眼睛合计问题,一宿一宿地睡不着觉。又受累又受气,患有多年糖尿病的李学利血糖骤然升高,可他连去医院的工夫都没有。有一天,李学利被一群人困在办公室里好几个小时,想上趟厕所也去不了,棉袄袖子都被拽掉了,老伴儿来送饭,也被他们踩坏了鞋。这一次,李学利真的火了:
“你们每户的情况我全清楚,不管你这理由、那理由,到我这里一视同仁,全按原则办、按补偿标准办……有人说要我的脑袋,我告诉你,我的脑袋就在这里,要拿的就早点来,晚了还轮不到你呢!”
那天晚上回到家,老伴儿痛哭了一场,劝李学利别干了。李学利坚定地说:“我现在是滚着石头上山,已经走到山腰了。要是退回去,上对不起组织,下对不起群众,中间对不起我这张老脸!”
李学利的无畏,震住了一批想要浑水摸鱼的人,而他的无私,则打动了更多的人——村民们得知,他的儿子和多个亲戚由于户口早已从村里迁了出去,也没能获得“高限”补偿。村民纷纷签约,投机者黯然离去,从签约工作启动至首批自主腾退工作结束,仅仅19天时间,95%的动迁工作已完成。改造动迁,这个“天下第一难”的工作,被李学利用“滚石上山”的精神硬生生啃了下来!
第一期动迁工作结束后,李学利瘦了十斤,大病一场。
为民辛苦不觉累,群众冷暖系心间
今年62岁的李学利,戴一副近視眼镜,头发花白,身材清瘦,语速不快不慢,声音不高不低,乍一看像是个退休教师,与记者常见的那种说话高门大嗓、走路风风火火的村干部大相径庭。而在村民眼中,他是郝家屯村的“主心骨”。
早在生产队时代,年轻的李学利就是生产队长。他一边带领大伙儿科学种田,一边组织大家搞运输、营销等副业。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前夕,他们生产队男劳力每月工分值竟然达到二三百元,而当时城里的工人工资不过三五十元。
改革开放后,李学利承包了村里的防腐设备厂,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南到河北、北到吉林都有他的大客户,每年能挣四五十万元。腰包鼓了,他不忘乡亲,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在村里威望很高。 2007年,李学利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从2010年起又兼任村委会主任。然而,他接手的是只有三人组成的村“两委”班子,是一个欠外债1300多万元的村集体,是一个破败、复杂的城中村。困难面前,李学利常说的一句话是:“党员就得讲党性、讲奉献,要不组织上要你干啥?”
李学利认为,要让群众信服,班子就要行得正、走得端。他上任后,取消了招待费,有客人来就自掏腰包招待。村“两委”其他两名成员都是女同志,很多事情要靠李学利开着自己的私家车东奔西走,上任9年来他没有报销过一分钱的油费,没有吃过群众一顿饭、抽过群众一根烟。几年来,他忙于村里的事情,顾不上照管自己的厂子,与外地客户的联系逐渐中断,最后一年到头挣的钱只够给工人发工资,自己落个“白忙活”。
李学利对自己、对班子要求极严,“抠”得要命,对群众却恨不得掏出心来。郝家屯村基础设施落后,路基比房子高,每到下大雨时,李学利都要冒雨巡查,挨家敲门询问情况,越是雨大,越是夜深,李学利越往外跑。郝家屯村附近有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教学质量很高,每年开学时,李学利都要列出全村适龄儿童名单,找校长讲政策、讲感情,保证全村的孩子都能到这两所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连在郝家屯村租房居住的外来务工子女也跟着受益。村民想外出打工他帮着找活儿,想开门市他帮着跑手续,想发展养殖业他帮着找场地、找专家,还以个人身份担保贷款,让他们各显其能,尽快富裕起来……
有一次,一家老两口来申请低保,说是他们家孩子得了白血病,生活很困难。李学利赶紧把这家的材料报了上去,但上边一查,这家开着门市,还有轿车,不符合低保条件。李学利把老两口叫来,向他们解释没办成低保的原因,老太太顿时火冒三丈,大吵大嚷:“要是你爹得了白血病,这低保早办下来了!”又扑上来连抓带挠,把李学利的双手抓得青紫一片。
老两口走了,李学利生了一阵子闷气后,还是组织全村党员干部为这家捐了款。
村民老纪酷爱打麻将,一听说哪里有牌局心就痒痒,号称“要是宇宙飞船不要钱,能到月球上去打”,结果一输再输,相继娶了俩媳妇都被气跑了,房子也押出去了。老纪傻了眼,跑来找李学利想办法。李学利狠狠批评了他一顿,给他找了个打更的活儿,解决了他的住宿和生活问题。休息时间,李学利常盯着老纪,慢慢地改掉了他打麻将赌博的毛病。
“一村之长官不大,一手托着千百家……老少爷们儿冷冷暖暖吃喝拉撒都牵挂”,李学利做的跟这首歌一点不差。他对群众的真情付出,换来了群众的真心拥护。今年3月,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李学利再次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以前,在村集体背负巨额外债的情况下,李学利到处化缘,艰苦奋斗,带领大伙儿修路架桥、发展经济,尽力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借着棚户区改造的东风,今年春节前,郝家屯村将外债连本带利1700多万元一次还清,李學利又开始考虑村庄下一步的发展:
“现在村集体手里有余钱儿,但动迁的村民就业、医疗、养老都缺乏保障。我们打算把政府征收的土地回购一部分搞些经营项目,全体村民都有股份、都能分红。我觉得,这才算真正实现了城镇化。只要大伙儿信任我,我愿意再滚着石头爬上城镇化这座山!”
□本栏编辑/程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