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地区乡村旅游点空间格局演变与优化调控——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来源 :经济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_shui_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多城扩张背景认知城市群地区乡村旅游空间格局演变,从城乡融合视角解析优化调控模式,这既是新时代乡村旅游融合城乡要素的新内容,也是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思路.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界定乡村区域,运用空间统计和函数拟合揭示长株潭城市群乡村旅游点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格网为单元,对研究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适宜性进行分区,并以其为基础提出城市群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化路径及调控模式.结果 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三市建成区的同步扩张对外围乡村旅游点存在跨行政区域的空间挤压现象,近城乡村旅游点逐步嵌入所属城市或相邻城市建成区;②乡村旅游点空间格局呈现从离散到集聚的演进过程,并形成一核独大、多核并存的空间格局;③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化调控应采用分区调控和要素调控相结合的调控策略,因地制宜地构建既响应城市增长需要,又促进乡村旅游引导城乡融合的地域模式.
其他文献
中小城市在城镇体系中作用日益显现,逐渐成为区域内经济发展与人口集聚的重要极核.我国沿海中小城市新区选址与老城存在一定距离形成的“一城两区”现象较为普遍,但其中部分城市对新区与老城发展统筹协调不足,导致“一城两区”存在布局失衡、利用低效等一系列问题.以乳山为例,采用综合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沿海中小城市“一城两区”现象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一城两区”格局下的空间发展具有功能差异性、拓展阶段性、联系断裂性、利用低效性与社会分异性五个特征.②沿海化战略与海滨资源禀赋是两区格局形成的基础,区位
多维轨道交通系统的构建对提升区域经济水平、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部地区12个省份,构建多维轨道交通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拟合、Kendall及哈肯模型,分阶段对西部地区多维轨道交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演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①西部地区多维轨道交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存在发展水平较低,但协同度较高的特征.②新型城镇化控制着多维轨道交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协同演化的路径与方向,两系统具有长期的均衡性与稳定性.③多维轨道交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处于中级协同阶段且
基于空间视角利用改进潜力模型计算深圳市医疗设施可达性,并从社会视角出发,分别采用根据实际道路网络与出行时速的网络分析和Mann-Whitney U检验测度不同出行方式和居住条件下的医疗可达性差异,关注由居住空间分异引致的空间剥夺现象.结果 显示:①深圳市医疗可达性总体呈现以核心区医院群为中心向外围至边缘区递减的空间格局,核心区存在优质医疗设施重复分布的资源浪费现象.②社康中心可达性优于综合性医院,公共交通的就医可达性远低于私家车,依赖公共交通出行的中低收入群体在就医方面处于更不利的地位.③医疗可达性高值社
发展智慧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引擎,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关键措施.文章基于长三角智慧产业企业数据分析,运用区位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长三角智慧产业的空间集聚、分行业发展特征和演化过程,并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构建影响智慧产业空间集聚的指标体系,探讨智慧产业发展与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协同演化关系.结果 表明:①长三角智慧产业整体发展极核集聚化倾向逐年升高,处于单核发展后期,但也存在金华等智慧产业发展水平极度匮乏的城市,省域间发展水平呈东高西低的差异化态势;②内部各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