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它反过来又对中国政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实现政治现代化必然要求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我国要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必须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正确的反思,在结合当代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塑造我国新型的政治文化。
关键词 传统政治文化 现代转型 政治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环境的变迁,任何一种政治体制和制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应的,与之相伴生的政治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只有立足于实际情况的变化,着实推进和完善政治文化,才能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一、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必要性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相应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应该向现代化转型。
政治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它在形成之后,便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性质;但随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政治文化的时代性和历史继承性特征。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阶级层面等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必然要进行现代转换的社会历史前提和客观根据。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因素制约和限制了现代化的发展和实现。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包括其优势和劣势,有其精华和糟粕。就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而言,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政治文化中的一些消极、落后思想的负面效应凸现出来。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权力本位、贱民思想、人治观念、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思想,对新时期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根据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实际,推动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的转型,使之适应中国社会的实际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在动力不足。
中国政治文化是长期小农自然经济、封建宗法制度与儒家学说的产物,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以自然主义精神为主导的政治文化类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体系带有极强的自在性、稳定性、保守性和惰性,而缺少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进步性特征。这在根本上扼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在动力机制的形成。因此,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内在动力不足。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必然要进行现代转换的主要内因。
二、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基本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是个漫长且艰难的转型过程。她从有着深厚封建文化的传统国家发展至今,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等的洗礼,产生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而后,由传统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制度。我国的政治文化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但是直到今天,传统政治文化的某些因素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判断。当下,如何促进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型、更好的为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服务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结合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和传统政治文化自身特点,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途径是: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民主法治建设。市场经济是平等、公平、信用的体现,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将会大大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促进公平、平等以及法治观念的形成。法制观念的培养有利于打破传统权威观念和臣民意识,从而推动民主观念的发展和法制社会的建设,推动公民的参政议政。由此,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相辅相成。
第二、拓宽和完善政治社会化渠道。政治社会化在政治文化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 社会成员才能形成独立的政治意识,完成社会人向政治人的转化。这一过程主要可以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先进的政治文化,尤其是学校教育;通过大众传媒来引导大众,加强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完善家庭教育;鼓励和促进公民积极参政等来实现。
第三、加强我国政党文化的转型。政党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就是就是实现从革命到执政的政党文化转型。包括党的指导思想、政治观念、执政模式等。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就是典型的例子。党的指导思想的转变即党在不同的时期提出与时俱进的思想。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思想。只有理论结合实际,不断创新,不断改革才能促进中国政治文化的成功转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政治文化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是历史趋势。我们党和人民要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和完善政治文化的转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作者:贺艳洁,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何云峰,湛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侯美竹,湛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下桥工商所)
参考文献:
[1]王洪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转换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
[2]刘方玲.中国传统身份称谓的功能及其价值取向[J].学术交流.2006年第7期.
[3]韩兆柱,李双军.提升我国政府执行力的障碍因素和对策[J].学习论坛.2010年2月.
[4]刘邦凡,李欣.浅谈公民社会视角下的政府转型[J].探索.2010年第3期.
[5]石敦国.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与政治现代性批判思想战线.[J]2009年第1期.
[6]于毓蓝.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初探[J].晋阳学刊.2004年第2期.
[7]韩兆柱,王磊.论网络环境下的公民参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刘邦凡,侯秀芳.论实现新公共管理的公民参与[J].学习论坛. 2007年第5期.
[10]韩兆柱,司林波.论转型期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重新定位[J].学习论坛.2007年第3期.
[11]刘宏伟, 韩彦君.浅议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发展[J].前沿. 2004年第9期.
关键词 传统政治文化 现代转型 政治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环境的变迁,任何一种政治体制和制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应的,与之相伴生的政治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只有立足于实际情况的变化,着实推进和完善政治文化,才能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一、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必要性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相应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应该向现代化转型。
政治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它在形成之后,便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性质;但随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政治文化的时代性和历史继承性特征。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阶级层面等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必然要进行现代转换的社会历史前提和客观根据。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因素制约和限制了现代化的发展和实现。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包括其优势和劣势,有其精华和糟粕。就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而言,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政治文化中的一些消极、落后思想的负面效应凸现出来。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权力本位、贱民思想、人治观念、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思想,对新时期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根据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实际,推动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的转型,使之适应中国社会的实际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在动力不足。
中国政治文化是长期小农自然经济、封建宗法制度与儒家学说的产物,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以自然主义精神为主导的政治文化类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体系带有极强的自在性、稳定性、保守性和惰性,而缺少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进步性特征。这在根本上扼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在动力机制的形成。因此,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内在动力不足。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必然要进行现代转换的主要内因。
二、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基本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是个漫长且艰难的转型过程。她从有着深厚封建文化的传统国家发展至今,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等的洗礼,产生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而后,由传统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制度。我国的政治文化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但是直到今天,传统政治文化的某些因素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判断。当下,如何促进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型、更好的为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服务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结合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和传统政治文化自身特点,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途径是: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民主法治建设。市场经济是平等、公平、信用的体现,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将会大大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促进公平、平等以及法治观念的形成。法制观念的培养有利于打破传统权威观念和臣民意识,从而推动民主观念的发展和法制社会的建设,推动公民的参政议政。由此,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相辅相成。
第二、拓宽和完善政治社会化渠道。政治社会化在政治文化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 社会成员才能形成独立的政治意识,完成社会人向政治人的转化。这一过程主要可以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先进的政治文化,尤其是学校教育;通过大众传媒来引导大众,加强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完善家庭教育;鼓励和促进公民积极参政等来实现。
第三、加强我国政党文化的转型。政党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就是就是实现从革命到执政的政党文化转型。包括党的指导思想、政治观念、执政模式等。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就是典型的例子。党的指导思想的转变即党在不同的时期提出与时俱进的思想。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思想。只有理论结合实际,不断创新,不断改革才能促进中国政治文化的成功转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政治文化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是历史趋势。我们党和人民要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和完善政治文化的转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作者:贺艳洁,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何云峰,湛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侯美竹,湛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下桥工商所)
参考文献:
[1]王洪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转换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
[2]刘方玲.中国传统身份称谓的功能及其价值取向[J].学术交流.2006年第7期.
[3]韩兆柱,李双军.提升我国政府执行力的障碍因素和对策[J].学习论坛.2010年2月.
[4]刘邦凡,李欣.浅谈公民社会视角下的政府转型[J].探索.2010年第3期.
[5]石敦国.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与政治现代性批判思想战线.[J]2009年第1期.
[6]于毓蓝.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初探[J].晋阳学刊.2004年第2期.
[7]韩兆柱,王磊.论网络环境下的公民参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刘邦凡,侯秀芳.论实现新公共管理的公民参与[J].学习论坛. 2007年第5期.
[10]韩兆柱,司林波.论转型期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重新定位[J].学习论坛.2007年第3期.
[11]刘宏伟, 韩彦君.浅议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发展[J].前沿. 200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