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秋,我站在淡阳巡检司的旧址上。午后的阳光照得人睁不开眼,景色迷离。
淡阳,一个古老而偏僻的小山村。从县城出发,约二十公里,到百丈漈镇,再十多公里,到二源,再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泥路开上十几分钟的路程才到目的地。前几年这里还是乡政府所在地(朱阳乡),后来撤乡归入二源鄉,后来又与二源一起并入百丈漈镇。再后来二源独立成镇,归属二源镇。但就是这个现在怎么看都显得平常的小山村,在明朝却是要塞重地:淡阳属于瑞安五十一都,而与它毗邻的二源却归属青田九都,连接瑞安与青田的大道从现在的玉壶翻岭而上,从淡阳横穿而过,直伸二源。历史就这样戏剧般地造就了淡阳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要塞而又山高皇帝远。于是盐贩在这里歇脚,不法分子在这里聚集,盗贼称霸乡里,呼啸山林。淡阳与武阳不远,刘基自然而然就知道了此地的状况,一纸奏章直达天庭,于是就有了淡阳巡检司。
因为这个巡检司,淡阳就成了我的牵挂。文成作协举行“走遍文成——淡阳之行”活动,我兴致勃勃地加入到活动队伍。一到淡阳,顾不得炎炎烈日,就急冲冲来到这个传说中的巡检司旧址上。但我要寻找的巡检司呢?从四处看,一块几千平方的平整土地,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菜地,上面种满蕃薯、玉米、白豆,长势旺盛,丰收在望;田园边是一片柳杉林,针叶在阳光下绿得发亮,四周长满野草,生意葱笼,在微风中随意摇摆。这哪里还有巡检司的痕迹呢?但,这里的确就是明朝巡检司的旧址,当地老人说得很坚决,他们还能告诉我们脚下就是练兵场,来的进口就是城门,而营房就建在对面的山坡。就在解决初,老人们还亲眼看见遗留的城墙根,但现在城墙早已扒光,墙石也不知去向,老人也只能用手比划着告诉我们城墙大致的位置了;就在十几年前,当地百姓翻地时还会挖出残缺的瓦片,都有二三公分厚,但现在这些瓦片也不知扔到哪里了;就在前两年,还有人看到巡检司旗杆夹的石板,但石板呢?老人指点我们在乱草堆里翻找,却再也没有发现踪影。时间就像一把铲子,将历史的痕迹一点一点铲去;岁月就向一把剪刀,将人们的记忆一小段一小段裁掉。如果不是因为刘基,也许淡阳巡检司就像其它千百个巡检司一样,早已在人们记忆中抹去,谁也记不起这里发生的一切故事。
但淡阳却实实在在与刘基的命运牵扯在一起。洪武四年,刘基功成身退,告老还乡。我想,走在回家路上的刘基不会有太多的欣喜,他的一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现在大明王朝百废待兴,正是实现他安邦济世抱负的好机会,但兔死狗烹,他突然发现朱元璋早已不需要自己,自己随时会成为皇帝砧上的鱼肉,于是只好告老还乡,回武阳怡养天年,这实在不是刘基所愿。但此时的刘基,也不会有太多的酸楚,年过花甲,历经风浪,早已悟透人生,看透官场险恶,据说刘基还乡后以一介平民自居,“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杜绝与地方官吏来往,以免惹事生非。也许没有淡阳风波,刘基真的会在武阳依山傍泉终老余生了。但偏偏就有淡阳,偏偏让刘基知道有人在淡阳为非作歹,危及百姓安危;偏偏刘基马上想到了治理的办法。于是,刘基心急了,热血沸腾了,忘记官场的险恶了,奋笔疾书,奏请设立淡阳巡检司。一次也就罢了,不久又上奏逃兵周友三反叛的事。终于被胡惟庸找到诬陷的理由,说淡阳是“九龟下垟,五马班朝”之地,说刘基想占地造墓,逼反百姓。于是惹怒了皇帝,剥夺了俸禄。可怜的刘基,只好终结“能诗能酒是神仙”的生活,赴京请罪,孤身居留京城。
暮色四合,小山村更加宁静而安详。我站在朋友的屋前,四周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只有青蛙在呱呱地呼朋引伴。我又遥望巡检司旧址的那片土地,已是模糊一团。我想,也许刘基根本就没来过淡阳,淡阳在刘基心里,或许也是这样模糊一团,但他偏偏就和这块土地扯上了关系,改变最后岁月的命运。也许,胡惟庸的诬告,朱元璋根本就不相信,要不,怎么只夺俸禄不作进一步追杀?只是多疑的皇帝,实在不放心这个通天地人的刘基远离自己的目光,顺水推舟将刘基困在京城。既使没有淡阳巡检司的事件,朱元璋仍有一千个理由会让刘基进京请罪的,刘基从投奔朱元璋哪一天起,冥冥中已摆脱不了孤苦终年的命运。况且,刘基虽隐居山泉,但骨子里注满为天下苍生谋福的责任,全身充满疾恶如仇的血性,听到伤民危国之事,刘基不会不说,刘基不能不奏。也许在写奏章之前,聪明的刘基已经预料到结果,至少他已嗅到几分危险,但刘基还是这样做了,没有理由,就因为他是刘基。
大浪淘沙,六百多年的时光,将巡检司冲洗地只留下一个名字,一段故事,是错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淡阳,一个古老而偏僻的小山村。从县城出发,约二十公里,到百丈漈镇,再十多公里,到二源,再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泥路开上十几分钟的路程才到目的地。前几年这里还是乡政府所在地(朱阳乡),后来撤乡归入二源鄉,后来又与二源一起并入百丈漈镇。再后来二源独立成镇,归属二源镇。但就是这个现在怎么看都显得平常的小山村,在明朝却是要塞重地:淡阳属于瑞安五十一都,而与它毗邻的二源却归属青田九都,连接瑞安与青田的大道从现在的玉壶翻岭而上,从淡阳横穿而过,直伸二源。历史就这样戏剧般地造就了淡阳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要塞而又山高皇帝远。于是盐贩在这里歇脚,不法分子在这里聚集,盗贼称霸乡里,呼啸山林。淡阳与武阳不远,刘基自然而然就知道了此地的状况,一纸奏章直达天庭,于是就有了淡阳巡检司。
因为这个巡检司,淡阳就成了我的牵挂。文成作协举行“走遍文成——淡阳之行”活动,我兴致勃勃地加入到活动队伍。一到淡阳,顾不得炎炎烈日,就急冲冲来到这个传说中的巡检司旧址上。但我要寻找的巡检司呢?从四处看,一块几千平方的平整土地,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菜地,上面种满蕃薯、玉米、白豆,长势旺盛,丰收在望;田园边是一片柳杉林,针叶在阳光下绿得发亮,四周长满野草,生意葱笼,在微风中随意摇摆。这哪里还有巡检司的痕迹呢?但,这里的确就是明朝巡检司的旧址,当地老人说得很坚决,他们还能告诉我们脚下就是练兵场,来的进口就是城门,而营房就建在对面的山坡。就在解决初,老人们还亲眼看见遗留的城墙根,但现在城墙早已扒光,墙石也不知去向,老人也只能用手比划着告诉我们城墙大致的位置了;就在十几年前,当地百姓翻地时还会挖出残缺的瓦片,都有二三公分厚,但现在这些瓦片也不知扔到哪里了;就在前两年,还有人看到巡检司旗杆夹的石板,但石板呢?老人指点我们在乱草堆里翻找,却再也没有发现踪影。时间就像一把铲子,将历史的痕迹一点一点铲去;岁月就向一把剪刀,将人们的记忆一小段一小段裁掉。如果不是因为刘基,也许淡阳巡检司就像其它千百个巡检司一样,早已在人们记忆中抹去,谁也记不起这里发生的一切故事。
但淡阳却实实在在与刘基的命运牵扯在一起。洪武四年,刘基功成身退,告老还乡。我想,走在回家路上的刘基不会有太多的欣喜,他的一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现在大明王朝百废待兴,正是实现他安邦济世抱负的好机会,但兔死狗烹,他突然发现朱元璋早已不需要自己,自己随时会成为皇帝砧上的鱼肉,于是只好告老还乡,回武阳怡养天年,这实在不是刘基所愿。但此时的刘基,也不会有太多的酸楚,年过花甲,历经风浪,早已悟透人生,看透官场险恶,据说刘基还乡后以一介平民自居,“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杜绝与地方官吏来往,以免惹事生非。也许没有淡阳风波,刘基真的会在武阳依山傍泉终老余生了。但偏偏就有淡阳,偏偏让刘基知道有人在淡阳为非作歹,危及百姓安危;偏偏刘基马上想到了治理的办法。于是,刘基心急了,热血沸腾了,忘记官场的险恶了,奋笔疾书,奏请设立淡阳巡检司。一次也就罢了,不久又上奏逃兵周友三反叛的事。终于被胡惟庸找到诬陷的理由,说淡阳是“九龟下垟,五马班朝”之地,说刘基想占地造墓,逼反百姓。于是惹怒了皇帝,剥夺了俸禄。可怜的刘基,只好终结“能诗能酒是神仙”的生活,赴京请罪,孤身居留京城。
暮色四合,小山村更加宁静而安详。我站在朋友的屋前,四周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只有青蛙在呱呱地呼朋引伴。我又遥望巡检司旧址的那片土地,已是模糊一团。我想,也许刘基根本就没来过淡阳,淡阳在刘基心里,或许也是这样模糊一团,但他偏偏就和这块土地扯上了关系,改变最后岁月的命运。也许,胡惟庸的诬告,朱元璋根本就不相信,要不,怎么只夺俸禄不作进一步追杀?只是多疑的皇帝,实在不放心这个通天地人的刘基远离自己的目光,顺水推舟将刘基困在京城。既使没有淡阳巡检司的事件,朱元璋仍有一千个理由会让刘基进京请罪的,刘基从投奔朱元璋哪一天起,冥冥中已摆脱不了孤苦终年的命运。况且,刘基虽隐居山泉,但骨子里注满为天下苍生谋福的责任,全身充满疾恶如仇的血性,听到伤民危国之事,刘基不会不说,刘基不能不奏。也许在写奏章之前,聪明的刘基已经预料到结果,至少他已嗅到几分危险,但刘基还是这样做了,没有理由,就因为他是刘基。
大浪淘沙,六百多年的时光,将巡检司冲洗地只留下一个名字,一段故事,是错功过,留与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