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用单反、微单还是手机?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三年前,相机企业不约而同地向我询问“怎么看微单在中国市场的机会”这个问题。当时的背景是,中国总体相机市场迅速下滑时,单反(SLR)的销量在迅速提升,微单(CSC)作为新的产品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但是市场反应一般,只占9%的销量(下右图)。
  相比之下,在当时的日本相机市场上,微单的占比已经超过60%。
  在很多科技消费品的销售中,业界有一种不成文的认知,即中国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跟随着日本市场的时尚和消费趋势,彩电、冰箱等电器产品是这样,相机市场在前期也遵循这个趋势。现在,作为日本企业垄断的相机市场,看到在日本市场已经出现的微单热卖现象,企业有理由相信中国市场复制这一现状只是时间问题,但现实是微单市场却迟迟没有打开,所以产生了本文一开始的讨论。
  要回答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又不是那么简单。答案直到2016年初才得到明确的揭晓,对我本人、对业界都是一样。
  2016年2月,我再次应邀赴日,并在每年一度的相机大展CP+上发表了关于中国相机市场的演讲,在此期间也与各个厂家进行广泛交流。会前照例到展会上转了转,不经意发现了一个现象,其实以前来观展也看到但熟视无睹:所有观展的日本观众都在用数码相机拍照,他们有背着单反加长焦镜头来的,有用微单拍照的,有头上顶着运动相机来的,也有用很老型号卡片机拍照的。一路看下来,只有我一个人在用手机拍照,对,只有我一个人!而放在国内的展会即使是相机展上,用手机拍照的人要绝对远远多于用相机的人。


  由此我强烈地意识到,市场发展的路径,除了跟随科技的进程外,文化的差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尽管做了多年的市场研究,对很多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但这次还是强烈地感受到,文化差异超乎我的想象,而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到不同的市场发展路径。日本是个超喜欢用相机的民族,我说的喜欢用相机,不是说喜欢用炫酷的新相机,甚至不是说必须用好相机—这些都是与每个人的消费能力和习惯相关的。相机,曾经是记录影像的唯一工具,现在,相机仍然是所有影像工具中成像最精细的。为了对画质的追求,为了得到更好的影像,坚持用相机,这一点德国市场与日本市场惊人的相似。
  在文化共性之外,看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市场差异,通常有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是差异,就是本质的差异,不会求同;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市场消费特点上,无非就是时间的差异,大家殊途同归,无论欧美还是亚非,大家一律牛仔裤、咖啡、汉堡包,差别只是时间早晚。回到微单相机的销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只有看销售数据的检验。即使我本人,也是最终在看到市场表现的变化后,才最终确定了结论。
  近两三年来,当我们分析影像市场的时候,移动互联始终是一个关键性因子,即手机市场很大程度地替代了相机市场。中国数码相机的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约590万台下降到2016年的约390万台,而同期智能手机却在保持着约4亿部年销量的同时,千万像素几乎成了标配。影像市场迅速从保存记录的应用,转移到了以分享为主的市场,而分享为主的应用,改变了影像技术发展的路径。一直以来,以更高像素、更准确的色彩还原为共同旨归的这一路线图,一夜之间被颠覆了。图形文件必须满足传输分享的需求:满足手机这种相对小屏幕的显示精度就够了,并不需要一味地精细下去;色彩在手机屏幕显示出来要够鲜艳,而不必真实还原;影像算法要足够智能,要能够达到美颜、美图的效果,而不必准确。凡此等等,相机厂家眼巴巴地看着卡片机的市场流逝了,好容易盼到一个新的技术类别产品上市,就是微单,在日本、德国反响都不错,居然中国的消费者不买账,于是行业集体“蒙圈”了。好在单反市场还在成长,那么就在单反上做足文章吧。就在这个时候,全画幅相机逐渐走下神坛。殊不知正是这个相对无奈的动作,慢慢唤醒了渐已迷失的中国影像市场,也无意间撬动了微单的市场。
  若干年前,我们这些多少有些相机知识的人,总被周围的亲朋好友要求推荐一款单反,并且附带一句“我要单反,入门级别的就行”。回想起来,这充满了中国式盲从消费的味道,就如同2005年中国所有的消费者买彩电突然都买液晶的、而不再买CRT电视一样,他们不在乎4:3的信号在16:9的液晶屏上被压扁(其实直到今天的“新闻联播”还是保持着4:3的信号),反正现在大家都说液晶好就买液晶。同理,现在大家都说单反好就一定要买单反,但是还是嫌太贵,所以说“入门级就够了”。这一轮次还没有完,下一轮全画幅单反的热潮就已经开始。直至今天,至于到底哪个画幅的“全”以及为什么要“全”,绝大部分人还完全没概念。总之,就一个字:好,并且越不懂的人越强调“买了以后这个技术不会迅速落后”。作为普通消费者,这种心理情有可原,但是需要知道,目前中国每年销售的4000万台彩电中,有70%是智能电视,可很多人从来不用智能功能的;有近30%是4K电视,但是中国从来没有4K信号,所以,大家付出比高清电视更贵的价格买来智能、4K性能,但是从来不用,这就是中国市场的特点。把这样的特征翻译到相机市场就是:绝大部分买单反的人,对他们来说微单甚至卡片机就够用;绝大部分买全画幅的人,对他们来说一般单反就够用(单从像素角度说)。


  那么手机拍照、全画幅单反,扭曲了中国相机市场的发展路径吗?结论正相反,这些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造就的独特市场现象,构建了中国影像产品发展的独特路径。首先,智能手机井喷式的普及和中国人新的、基于社交媒体的生活方式,迅速地、最大程度地培育着影像人口,一桌饭菜上来,不喂自己先“喂”手机,恐怕大家都不陌生。而人的特点是自然趋优的,有了够用的就想用好的,有了好的就想用更好的,有了更好的就想用想象中最好的。至于徕卡、蔡司、施耐德、罗敦斯德,绝大部分中国人并不知道它们怎么好,因此才成为追逐的方向。全画幅的概念也同理。这个时候,不得不说,索尼以全画幅微单这个产品把酝酿成熟的市场因素捏合在了一起,发展了自己的销售,并且在中国市场全面打开了微单的局面。
  从GfK中国零售市场数据可以看到,到2015年底,微单的份额已经达到18%,而同期的单反份额已经达到42%(上左图)。以上这两个份额,在2016年底的时候,仍旧会看到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其中的全画幅产品。中国市场确实有非常特殊的路径,但是理性的回归是必然的,理性的趋优消费,是最良性的市场趋势,并且会保持相当长的持续时间,非常值得期待。
  作者为GfK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其他文献
获奖感言:  铁路摄影是我毕生追求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从蒸汽、内燃,到电力、重载、高铁,再到雪域高原的青藏铁路,这是中国铁路的辉煌,也是我的铁路情怀。铁路、摄影和我构成了人生意义的三脚架,支撑着我永不停步、奋力前行。  金像奖评语:  他是一位有着40余年铁路摄影经历的“老铁路”,他的影像创作历程是与中国铁路发展同行的。他深入铁路沿线,记录中国铁路的发展与变迁,铁路工人的工作与生活,把中国铁路的发
期刊
获奖感言:  在几千米高空俯瞰西部大地,那一刻才能真正体会到金生丽水、玉出昆仑,会情不自禁地为自己的家国而骄傲。摄影人的责任在于记录和传播,我用镜头忠实地记录中国人的家园故国,希望每一位观者都能听懂我对祖国的热爱和讴歌!  金像奖评语:  多年的军旅生活培养了他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德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些思想品德深深融入到他的艺术创作之中。《鲲鹏极目》系列作品时间跨度长达十年,作者力图在将
期刊
获奖感言:  近40年的摄影生涯,我用相机从地面和空中多角度聚焦中国空军的成长,激发广大官兵献身国防的历史使命感;使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了空军部队建设和官兵的风采。作为中国摄影领域里普通的一员,我将继续努力拍摄出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作品。  金像奖评语:  航天摄影,让我们领略到祖国战鹰的英武与神奇。军事摄影以展现军队这一独特领域、塑造军人形象为己任。作者的这组作品不仅令人赞叹,更传递给人们一种温暖—那
期刊
获奖感言:  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是我30多年来在职业摄影创作道路上辛勤耕耘的结果,也是对我多年来在艺术创作上所得成绩的肯定。我将把这次获奖作为我艺术创作的新起点,在摄影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绩,为艺术摄影创作多出好作品。我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金像奖评语:  从事摄影专业工作近30年。早期他在新闻摄影的岗位上勤奋努力,近年又进入了艺术创作的新一轮空间。参评作品或以独特的视角大画幅呈现的方式
期刊
获奖感言: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广告,代表的不仅是企业或产品的信息传达,也在展现这个国家的信仰、文化、知识层次、生活习惯、道德标准等众多信息。商业摄影师应该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以及个人艺术修养的提升,透过影像这个媒介去感染和引领这个时代。  金像奖评语:  作为一名商业摄影师,他的作品基本涵盖了商业摄影范畴。在表现力上,无论是商品,还是人物;无论是公益广告,还是品牌展示,都是他通过思考后的结果,给
期刊
获奖感言:  一粒种子,只有深深地根植于土地,才能生机无限;艺术创作只有真正融入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我将继续透过镜头去关注百姓真实的生存状况,从生活体会生活、从生命体悟生命。用自己的摄影语言表达我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金像奖评语:  致力于中国藏地人文地理的拍摄,在28年的实践中以独特的摄影语言、鲜明的艺术风格在摄影界享有良好声誉。他的足迹遍及西藏、青海、四川
期刊
获奖感言:  为了给自己的从业经历画上圆满的句号,我参加了金像奖评选,得知获奖,反而忐忑起来:我深知自己的成就还不高,对社会的贡献更有限。感谢伟大时代和新华社赋予我的机遇,感谢我的拍摄对象和帮助过我的人。老骥伏枥,金像新起点,服务社会,奉献在路上。  金像奖评语:  作为摄影事业兢兢业业奉献了30多年的工作者,其作品形成在沉稳中富有张力,个性中有共识的特点。参评作品是他不同年代作品的缩影,但却格调
期刊
获奖感言:  麋鹿那“四不象”的神奇形体、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态、特有的文化内涵深深感动了我,让我30年初心不改,用敬畏之心与感激之情抒写着麋鹿传奇。感恩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给了我机遇,为我指明前进方向,从而成就了我的摄影梦。  金像奖评语:  30年专注麋鹿,用影像为拯救这种濒危物种,为建造麋鹿自然保护区,竭尽全力。参评作品在变幻的光影中倾注了他对濒危物种的关爱之情,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守护美好家
期刊
每秒18张,奥林巴斯新旗舰的速度  2016年11月2日,奥林巴斯OM-D家族的最新旗舰相机OM-D E-M1 Mark Ⅱ正式亮相。该机采用了2040万像素Live MOS传感器与全新的双四核TruePic V Ⅲ影像处理器,在AF/AE追踪模式下的连拍速度也达到了18张/秒。这款新旗舰还提供了影院标准的C4K视频拍摄功能,其Dual Fast AF超高速混合自动对焦系统和五轴机身防抖系统也得到
期刊
获奖感言:  成绩和荣耀是大家的,我只是摄影界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有和摄影界全体朋友共同努力,才能收获今天的累累硕果。成绩只代表过去,荣誉是一种更大的责任,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携起手来、团结一致,为实现中国摄影的不断发展、壮大而努力奋斗吧!  金像奖评语:  作品从前期创意到执行至最终呈现完整流畅,技术严谨扎实、影像丰富细腻、气韵婉约生动,颇具古典美学修养和东方气韵。好的商业影像作品不仅仅是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