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永康教授曾经说过:“如果你的文章不能像太阳那样熠熠生辉,就让它像月亮一样光彩照人;如果不能拥有月亮的光彩,就让它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如果不能像星星一样闪光,那么,至少要留住几只萤火虫,把文章点亮。”由此可见,打造亮点才能让我们学生的作文光彩夺目。那么,何为亮点呢?笔者认为:一个亮丽的开头、一个蕴藉的结尾,一个充满哲理的句子、一段饱含深情的表白、一则撼人心魄的细节……都是打造亮点的基点。有了这所谓的“太阳”“月亮”“星星”“萤火虫”,它们的光芒不仅照亮全篇,而且直抵老师的心灵深处,拨动其情弦,激活其灵感,引发其共鸣。于是乎,作文分数上去了,学生的命运改写了。
为了让学生的作文在考试中大放光彩,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绞尽脑汁地写,可是收效甚微,可怜天下老师心!这一难题困扰着很多的老师、学生。笔者细细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高分作文,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对作文训练有了新的体会:散点训练,只能满盘皆输;类题训练,才能打造亮点。何谓“类题训练”,即是由题点统领一系列同类的典型练题所进行的训练。而我们平时只关注作文这一大考点,却忽视了作文训练中的若干小题点。所谓定点打铁,方能百炼成钢;散点打铁,则永远是铁。夏日的阳光不能点燃纸片,而冬天的阳光只要用凸透镜聚焦于一点,就能聚集超常的能量,产生火苗,引起燃烧。因此,定点、类题训练方才有效!
以下,笔者依从高考实例,结合课堂教学,从“旁征博引”“细节传神”“以景结情”三个类题进行阐述:
一、旁征博引方显厚
有道是“文有诗书气自华”,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使人百读不厌,主要就是因为它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底蕴。闪烁的诗句,熟悉的名人,精辟的警句……无不彰显着作者的才气。它们的光芒悬浮在文字上空,灿烂成一片文采飞扬的云霞。
1、化詩入文神韵来
从科举考试的一篇文章定终生,到如今的半壁江山是作文的形势来看,作文是一个考生综合能力的展现,它体现了一个同学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的作文必须沾点文人气息,必须亮些清词丽句,必须有点哲理名言,这样才会让阅卷老师觉得妙笔生花,无愧高手。就拿今年高考一类文《熄灭蜡烛,莫惊扰美》来看,作者在文中有这么一段: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伤在七彩霓虹的逼视之下无所遁形,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快被鼎沸的人声惊倒九霄云外,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深情被汽船的鸣笛声掩盖成轻得听不见的叹息……虽然简短得不到100字,但恰恰赢得了阅卷专家的青睐,专家组给出了这样的评论:“作者胸中有墨,故清词丽句汩汩而来”。由此可见,这就是作文的诱人之处,这就是文章的“萤火虫”。诗词歌赋、名人名言、哲言警句,这些对我们同学来说并不陌生,但幻化入文的意识却异常淡泊,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类题训练,强化这一意识,而不是屡战屡败之后的总结。三篇四篇之后,学生知道去选用了,五篇六篇之后学生就会应用自如了,八篇之后,这就会变成下意识的了。就像鲁迅所说的:“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的“化诗入文”训练也如此,心中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只是运用多了,也就从心中喷薄而出。此时,类题训练也就收效了。
2、反弹琵琶引入胜
如果说直接引用是文章的“萤火虫”,那么反弹琵琶就是“小星星”,它更能引人入胜,加分更是不在话下。例如高考一举夺下60分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样文中写道:“三毛曾言:‘心之如何,入万丈深渊,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渡,除了自渡,别人爱莫能助。’但时过境迁,我却不以为然。生命如汪洋,每个人都可以流入他人的生命,岂是只有自渡?”这样的反弹琵琶真可谓思想独到,发人深省,怎能不激起阅卷老师的给分激情。还有一位考生写道:“罗丹说: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罗丹的名言几乎众人皆知,但作者偏要反弹琵琶,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学生的文笔,亮点就是这样产生的。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清人赵翼一语道破了反弹的必要。即使是名篇名著,经成千上万人的反复咀嚼、鉴赏,受前人点评的影响,我们品来品去还是“先入为主”的味道,其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一种思维方式,即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的见解,打破思维定势和传统观点的束缚,朝着多方向去思索,或从“大小”切入——“小题大做”、“大题小作”;或从“虚实”切入——“实题虚作”、“虚题实作”;或从“新异”切入——“旧题新作”、“同题异作”。如此反弹琵琶,定点着力,怎能不在阅卷老师的心头荡起涟漪!无论是化诗入文,还是反弹琵琶,总归是要让文化的芳香蔚然成一朵朵绚丽斑斓的祥云,升起在高分作文的天空。
二、细节传神才是真
如果把一篇优秀的文章比作夏日里的一朵清新芬芳的荷花,那么好的细节描写就如同荷花上翩翩起舞的蜻蜓,给荷花平添了几分灵气。细节描写犹如点睛之笔,赋予了作品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让作品收到了“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艺术功效。打造细节的亮点,增添作文的魅力。喜获63分高分的《对不起,我前桌的女孩》中这样写道:“黑黑瘦瘦,头发干黄干黄还带着卷。耳朵紧紧贴靠在头两侧,还略微向内卷曲,活像个‘小老大’。这就是我前桌的女孩。她有个特殊的习惯,她的左手永远插在口袋里,或是伸在课桌下,或是压在大腿下。她从不用左手传递课本讲义,从不用左手梳理发髻,从不举左手回答问题。”“她咬着嘴唇,黑黑的小脸上也看不出是青是紫,她低着头,干黄的发丝遮住了她的眼睛。左手依然死死地压在大腿下。”
质朴的外貌、尴尬的表情、特殊的习惯……它们让人物有了神韵,让文章有了生命,让老师有了感动。就是这样丰富而细腻的描写,赢得了老师的赞赏,换取了作文的高分。
老舍说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我们都知道利用职业,阶级,民族等特色,帮助形成特有的人格;可是这些个东西并不一定能使人物活跃……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他来。每一个动作中清楚的有力的表现出他一点来,他才越来越活泼,越实在。这样,人物的感染力才能深厚广大。”老舍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成功地描写人物的动作,才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到作者笔下的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他的精神世界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示,形象才能真正站立起来。足见精彩的动作描写对于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由此,我认为在平时作文训练中应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动作点”,以动作细节描写为主,辅以肖像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和环境细节描写等进行综合细描。长期坚持,类题训练则会根深蒂固,彰显魅力。
三、以景结情创华章
“以景结情”能够暗示出作者的感情与寄托,让读者驰骋想象,体味意境,使诗文含蓄蕴藉、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真乃“此时无声胜有声”,魅力无限。笔者结合课堂实例,阐述“以景结情”题点训练的妙用。
为了让学生的作文在考试中大放光彩,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绞尽脑汁地写,可是收效甚微,可怜天下老师心!这一难题困扰着很多的老师、学生。笔者细细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高分作文,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对作文训练有了新的体会:散点训练,只能满盘皆输;类题训练,才能打造亮点。何谓“类题训练”,即是由题点统领一系列同类的典型练题所进行的训练。而我们平时只关注作文这一大考点,却忽视了作文训练中的若干小题点。所谓定点打铁,方能百炼成钢;散点打铁,则永远是铁。夏日的阳光不能点燃纸片,而冬天的阳光只要用凸透镜聚焦于一点,就能聚集超常的能量,产生火苗,引起燃烧。因此,定点、类题训练方才有效!
以下,笔者依从高考实例,结合课堂教学,从“旁征博引”“细节传神”“以景结情”三个类题进行阐述:
一、旁征博引方显厚
有道是“文有诗书气自华”,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使人百读不厌,主要就是因为它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底蕴。闪烁的诗句,熟悉的名人,精辟的警句……无不彰显着作者的才气。它们的光芒悬浮在文字上空,灿烂成一片文采飞扬的云霞。
1、化詩入文神韵来
从科举考试的一篇文章定终生,到如今的半壁江山是作文的形势来看,作文是一个考生综合能力的展现,它体现了一个同学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的作文必须沾点文人气息,必须亮些清词丽句,必须有点哲理名言,这样才会让阅卷老师觉得妙笔生花,无愧高手。就拿今年高考一类文《熄灭蜡烛,莫惊扰美》来看,作者在文中有这么一段: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伤在七彩霓虹的逼视之下无所遁形,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快被鼎沸的人声惊倒九霄云外,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深情被汽船的鸣笛声掩盖成轻得听不见的叹息……虽然简短得不到100字,但恰恰赢得了阅卷专家的青睐,专家组给出了这样的评论:“作者胸中有墨,故清词丽句汩汩而来”。由此可见,这就是作文的诱人之处,这就是文章的“萤火虫”。诗词歌赋、名人名言、哲言警句,这些对我们同学来说并不陌生,但幻化入文的意识却异常淡泊,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类题训练,强化这一意识,而不是屡战屡败之后的总结。三篇四篇之后,学生知道去选用了,五篇六篇之后学生就会应用自如了,八篇之后,这就会变成下意识的了。就像鲁迅所说的:“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的“化诗入文”训练也如此,心中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只是运用多了,也就从心中喷薄而出。此时,类题训练也就收效了。
2、反弹琵琶引入胜
如果说直接引用是文章的“萤火虫”,那么反弹琵琶就是“小星星”,它更能引人入胜,加分更是不在话下。例如高考一举夺下60分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样文中写道:“三毛曾言:‘心之如何,入万丈深渊,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渡,除了自渡,别人爱莫能助。’但时过境迁,我却不以为然。生命如汪洋,每个人都可以流入他人的生命,岂是只有自渡?”这样的反弹琵琶真可谓思想独到,发人深省,怎能不激起阅卷老师的给分激情。还有一位考生写道:“罗丹说: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罗丹的名言几乎众人皆知,但作者偏要反弹琵琶,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学生的文笔,亮点就是这样产生的。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清人赵翼一语道破了反弹的必要。即使是名篇名著,经成千上万人的反复咀嚼、鉴赏,受前人点评的影响,我们品来品去还是“先入为主”的味道,其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一种思维方式,即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的见解,打破思维定势和传统观点的束缚,朝着多方向去思索,或从“大小”切入——“小题大做”、“大题小作”;或从“虚实”切入——“实题虚作”、“虚题实作”;或从“新异”切入——“旧题新作”、“同题异作”。如此反弹琵琶,定点着力,怎能不在阅卷老师的心头荡起涟漪!无论是化诗入文,还是反弹琵琶,总归是要让文化的芳香蔚然成一朵朵绚丽斑斓的祥云,升起在高分作文的天空。
二、细节传神才是真
如果把一篇优秀的文章比作夏日里的一朵清新芬芳的荷花,那么好的细节描写就如同荷花上翩翩起舞的蜻蜓,给荷花平添了几分灵气。细节描写犹如点睛之笔,赋予了作品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让作品收到了“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艺术功效。打造细节的亮点,增添作文的魅力。喜获63分高分的《对不起,我前桌的女孩》中这样写道:“黑黑瘦瘦,头发干黄干黄还带着卷。耳朵紧紧贴靠在头两侧,还略微向内卷曲,活像个‘小老大’。这就是我前桌的女孩。她有个特殊的习惯,她的左手永远插在口袋里,或是伸在课桌下,或是压在大腿下。她从不用左手传递课本讲义,从不用左手梳理发髻,从不举左手回答问题。”“她咬着嘴唇,黑黑的小脸上也看不出是青是紫,她低着头,干黄的发丝遮住了她的眼睛。左手依然死死地压在大腿下。”
质朴的外貌、尴尬的表情、特殊的习惯……它们让人物有了神韵,让文章有了生命,让老师有了感动。就是这样丰富而细腻的描写,赢得了老师的赞赏,换取了作文的高分。
老舍说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我们都知道利用职业,阶级,民族等特色,帮助形成特有的人格;可是这些个东西并不一定能使人物活跃……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他来。每一个动作中清楚的有力的表现出他一点来,他才越来越活泼,越实在。这样,人物的感染力才能深厚广大。”老舍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成功地描写人物的动作,才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到作者笔下的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他的精神世界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示,形象才能真正站立起来。足见精彩的动作描写对于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由此,我认为在平时作文训练中应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动作点”,以动作细节描写为主,辅以肖像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和环境细节描写等进行综合细描。长期坚持,类题训练则会根深蒂固,彰显魅力。
三、以景结情创华章
“以景结情”能够暗示出作者的感情与寄托,让读者驰骋想象,体味意境,使诗文含蓄蕴藉、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真乃“此时无声胜有声”,魅力无限。笔者结合课堂实例,阐述“以景结情”题点训练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