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高度死亡率的传染病,是危害养鸭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本文详细阐述了鸭瘟的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鉴别诊断等知识,并总结出几点防治措施。
【关键词】鸭瘟;诊断;防治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疱疹病毒引起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等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体温升高、两腿发软、下痢、流泪、排绿色粪便,因有些病鸭头颈部肿大,故俗称“大头瘟”。鸭群感染本病后,传播迅速、广泛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常导致大批死亡,从而对养鸭业造成极大的危害。
1.流行特点
鸭瘟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能发生,但是各地发病在季节上也有差别,这与当地鸭的繁殖季节、气温。饲养量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在自然条件下,本病主要发生于鸭,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鸭都有易感性。以番鸭、麻鸭易感性较高,北京鸭次之,自然感染潜伏期通常为2~4d,30日龄以内雏鸭较少发病。在人工感染时小鸭较大鸭易感,自然感染则多见于大鸭,尤其是产蛋的母鸭,这可能是由于大鸭常放养,有较多机会接触病原而被感染。但从今年来本病的流行情况来看,病毒对鸭的致病性逐渐减弱,对鹅的致病性有所增强。
在自然条件下,消化道是主要的鸭瘟感染途径,呼吸道、眼结膜及交配也能感染。鸭瘟可通过病禽与易感禽的接触而直接传染,也可通过与被污染环境的接触而间接传染。被污染的水源、鸭舍、用具、饲料、饮水时本病的主要传染媒介。某些野生水禽感染病毒后可成为传播本病的自然传染源,节脂动物(如吸血昆虫)因本病为病血症,也可能是本病的传染媒介。当鸭瘟传入易感鸭群后,一般3~7d出现零星病鸭,在经3~5d陆续出现大批病鸭,疾病进入流行发展和流行盛行。鸭群整个流行过程一般为2~6周。如果鸭群中有免疫鸭或耐过鸭时,可延至2~3个月或更长。
2.临床症状
易感鸭从7日龄的雏鸭到成年鸭、种鸭均可自然发生感染,感染后经3~4d潜伏期即可能出现明显症状。病初体温急剧升高,一般高达43℃以上,呈稽留热型,体温升高后,饮水增加,食欲减少或废绝。病鸭表现精神萎靡,低头缩颈,两腿发软,步态蹒跚,经常卧地不起,难于走动,若强迫其下水,也不能游动,并挣扎回岸。病鸭眼周围湿润、流泪,有的附有浓性分泌物,把两眼粘合。病鸭呼吸困难,常伴有湿啰音,鼻孔内也常有浆液性分泌物流出。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病鸭下痢,排出绿色稀粪,有时为灰白色,肛门周围羽毛被污染,常附有稀粪结块。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时粘膜松弛外翻,粘膜面附有黄绿色伪膜,不易脱落。病后期,体温下降,精神衰竭,不久就死亡。急性病例,病程一般为2~5d;慢性病例一般在7d以上;有少数病鸭存活,表现消瘦,生长发育不良,角膜混浊较为典型,严重时,常形成单侧性溃疡性角膜炎。产蛋鸭群在死亡高峰期,产蛋量下降25~40%,病程一般为3d,极度衰竭而死亡,死亡率达90%以上。
3.鉴别诊断
病鸭体温升高,头颈部肿大,两腿麻痹,伏坐地上,流眼泪,眼睑水肿,以及眼睑黏膜、食道黏膜和泄殖腔黏膜有出血或坏死性溃疡,常有纤维素性假膜覆盖,肝脏由不规则出血和坏死点,为特征性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以及流行病学等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若要作出明确的诊断结论,必须进行实验室病原分离鉴定以及血清学诊断。
在临床诊断上,还应注意与鸭病毒性肝炎、鸭禽流感、巴氏杆菌病相区别。
3.1与鸭病毒性肝炎鉴别
鸭病毒性肝炎对1~3周龄以内易感雏鸭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3周龄以上的鸭极少发病;而鸭瘟虽然对各种日龄鸭均可感染,但3周龄以内的雏鸭较少发病死亡,成年鸭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流行病学方面是重要的鉴别之一。病鸭的食道、泄殖腔和眼睑黏膜有出血性溃疡和假膜是鸭瘟的特征性病变;而鸭病毒性肝炎不具有肠道特征性病变,病鸭运动失调,角弓反张等特征性症状,可作为重要鉴别。
3.2与鸭流感鉴别
鸭流感对各种品种鸭均可感染发生,但易感性有差异,以番鸭最为易感。各种日龄鸭均有易感性,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患鸭有神经症状和全身器官出血等特征;而不具有食道、泄殖腔黏膜出血性溃疡和假膜特征性鸭瘟病变。
3.3与巴氏杆菌病鉴别
鸭巴氏杆菌病一般发病急,病程短,能使鸡、鸭、鹅等多种家禽发病,而鸭瘟自然感染时仅仅造成鸭、鹅发病。鸭巴氏杆菌病不会造成头颈部肿胀,食道和泄殖腔黏膜上也不会形成出血性溃疡和假膜,肝脏上的坏死点仅针尖大,且大小不一致。
4.防控措施
4.1综合措施
在饲养过程中,应遵守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无鸭瘟的鸭场应重点做好预防工作,禁止从疫区引种。如必须从外地引种,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检疫,并隔离饲养2周检查健康无疫后,才能与原来的鸭群混养。同时要保证饲养密度适中,加强通风换气,勤添垫料,保持地面清洁卫生干燥,尽可能减少多种因素的应激反应;不同日龄的鸭应分开饲养,饲养肉用鸭应遵循全进全出的原则,以尽可能减少疫病传播和扩散。禁止健康鸭群到鸭瘟流行区放养。
同时要搞好生物安全工作,养殖户要对鸭舍进行定期的打扫,定期用10%石灰乳或5%漂白粉溶液对鸭舍及用具等进行预防性消毒,消灭蚊、蝇、鼠等传染媒介。鸭群出栏后腰进行彻底清理、全面消毒,重视对地面、墙壁、用具的消毒,还应对鸭舍外的通道进出人员和运输车辆进行消毒,不要留下消毒死角,为保证较好的效果消毒剂应该经常轮换。
一旦发生鸭瘟,应立即隔离病鸭并迅速对鸭群进行全面检疫,同时采取严格封锁、隔离、消毒病鸭及所接触的环境和紧急预防措施。一切被病鸭污染的场舍、器具,要彻底消毒,并闲置1~2个月后再使用。
4.2预防接种
根据当地鸭瘟的发病规律,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有效的防止该病的流行与爆发。建议按照以下程序接种鸭瘟鸡胚化弱毒活疫苗。2月龄以上鸭按瓶签注明的头份,加生理盐水稀释,每只鸭肌肉注射1ml,注射后3~4天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9个月。2月龄以下雏鸭使用时,腿部肌肉注射0.25ml,免疫期为1个月,但到3月龄时,须再重复注射1ml疫苗方可获得确实的免疫力。为保护雏鸭,应加强对种鸭的免疫接种,以提高雏鸭的母源抗体水平。现有的鸭瘟弱毒活疫苗,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保存运输不当,存在免疫失败的可能性。相对于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同样具有安全性好,不需要低温保存运输,因而更能够保证疫苗的使用效果。
4.3治疗措施
本病重在预防,治疗只是辅助办法,且治疗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抗鸭瘟免疫血清,每只鸭每千克体重注射2.0~4.0ml,肌注,对病鸭进行早期治疗,有一定的疗效;高免蛋黄液,主要适合发病初期和已有感染潜伏可能的疫区鸭群,每天每只一个蛋黄拌入饲料内喂服,连用2d。对已有明显症状的病鸭,将蛋黄以1:3或1:5的生理盐水搅拌均匀,每500ml蛋黄注射液加青霉素、链霉素各100万IU,给每只病鸭皮下注射1~2ml。若用于预防,则用量减半。 [科]
【参考文献】
[1]于杰,柳林.新型鸭瘟的诊断和防治.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2).
[2]段绪君.鸭瘟的诊断与防治措施.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06).
【关键词】鸭瘟;诊断;防治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疱疹病毒引起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等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体温升高、两腿发软、下痢、流泪、排绿色粪便,因有些病鸭头颈部肿大,故俗称“大头瘟”。鸭群感染本病后,传播迅速、广泛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常导致大批死亡,从而对养鸭业造成极大的危害。
1.流行特点
鸭瘟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能发生,但是各地发病在季节上也有差别,这与当地鸭的繁殖季节、气温。饲养量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在自然条件下,本病主要发生于鸭,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鸭都有易感性。以番鸭、麻鸭易感性较高,北京鸭次之,自然感染潜伏期通常为2~4d,30日龄以内雏鸭较少发病。在人工感染时小鸭较大鸭易感,自然感染则多见于大鸭,尤其是产蛋的母鸭,这可能是由于大鸭常放养,有较多机会接触病原而被感染。但从今年来本病的流行情况来看,病毒对鸭的致病性逐渐减弱,对鹅的致病性有所增强。
在自然条件下,消化道是主要的鸭瘟感染途径,呼吸道、眼结膜及交配也能感染。鸭瘟可通过病禽与易感禽的接触而直接传染,也可通过与被污染环境的接触而间接传染。被污染的水源、鸭舍、用具、饲料、饮水时本病的主要传染媒介。某些野生水禽感染病毒后可成为传播本病的自然传染源,节脂动物(如吸血昆虫)因本病为病血症,也可能是本病的传染媒介。当鸭瘟传入易感鸭群后,一般3~7d出现零星病鸭,在经3~5d陆续出现大批病鸭,疾病进入流行发展和流行盛行。鸭群整个流行过程一般为2~6周。如果鸭群中有免疫鸭或耐过鸭时,可延至2~3个月或更长。
2.临床症状
易感鸭从7日龄的雏鸭到成年鸭、种鸭均可自然发生感染,感染后经3~4d潜伏期即可能出现明显症状。病初体温急剧升高,一般高达43℃以上,呈稽留热型,体温升高后,饮水增加,食欲减少或废绝。病鸭表现精神萎靡,低头缩颈,两腿发软,步态蹒跚,经常卧地不起,难于走动,若强迫其下水,也不能游动,并挣扎回岸。病鸭眼周围湿润、流泪,有的附有浓性分泌物,把两眼粘合。病鸭呼吸困难,常伴有湿啰音,鼻孔内也常有浆液性分泌物流出。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病鸭下痢,排出绿色稀粪,有时为灰白色,肛门周围羽毛被污染,常附有稀粪结块。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时粘膜松弛外翻,粘膜面附有黄绿色伪膜,不易脱落。病后期,体温下降,精神衰竭,不久就死亡。急性病例,病程一般为2~5d;慢性病例一般在7d以上;有少数病鸭存活,表现消瘦,生长发育不良,角膜混浊较为典型,严重时,常形成单侧性溃疡性角膜炎。产蛋鸭群在死亡高峰期,产蛋量下降25~40%,病程一般为3d,极度衰竭而死亡,死亡率达90%以上。
3.鉴别诊断
病鸭体温升高,头颈部肿大,两腿麻痹,伏坐地上,流眼泪,眼睑水肿,以及眼睑黏膜、食道黏膜和泄殖腔黏膜有出血或坏死性溃疡,常有纤维素性假膜覆盖,肝脏由不规则出血和坏死点,为特征性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以及流行病学等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若要作出明确的诊断结论,必须进行实验室病原分离鉴定以及血清学诊断。
在临床诊断上,还应注意与鸭病毒性肝炎、鸭禽流感、巴氏杆菌病相区别。
3.1与鸭病毒性肝炎鉴别
鸭病毒性肝炎对1~3周龄以内易感雏鸭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3周龄以上的鸭极少发病;而鸭瘟虽然对各种日龄鸭均可感染,但3周龄以内的雏鸭较少发病死亡,成年鸭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流行病学方面是重要的鉴别之一。病鸭的食道、泄殖腔和眼睑黏膜有出血性溃疡和假膜是鸭瘟的特征性病变;而鸭病毒性肝炎不具有肠道特征性病变,病鸭运动失调,角弓反张等特征性症状,可作为重要鉴别。
3.2与鸭流感鉴别
鸭流感对各种品种鸭均可感染发生,但易感性有差异,以番鸭最为易感。各种日龄鸭均有易感性,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患鸭有神经症状和全身器官出血等特征;而不具有食道、泄殖腔黏膜出血性溃疡和假膜特征性鸭瘟病变。
3.3与巴氏杆菌病鉴别
鸭巴氏杆菌病一般发病急,病程短,能使鸡、鸭、鹅等多种家禽发病,而鸭瘟自然感染时仅仅造成鸭、鹅发病。鸭巴氏杆菌病不会造成头颈部肿胀,食道和泄殖腔黏膜上也不会形成出血性溃疡和假膜,肝脏上的坏死点仅针尖大,且大小不一致。
4.防控措施
4.1综合措施
在饲养过程中,应遵守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无鸭瘟的鸭场应重点做好预防工作,禁止从疫区引种。如必须从外地引种,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检疫,并隔离饲养2周检查健康无疫后,才能与原来的鸭群混养。同时要保证饲养密度适中,加强通风换气,勤添垫料,保持地面清洁卫生干燥,尽可能减少多种因素的应激反应;不同日龄的鸭应分开饲养,饲养肉用鸭应遵循全进全出的原则,以尽可能减少疫病传播和扩散。禁止健康鸭群到鸭瘟流行区放养。
同时要搞好生物安全工作,养殖户要对鸭舍进行定期的打扫,定期用10%石灰乳或5%漂白粉溶液对鸭舍及用具等进行预防性消毒,消灭蚊、蝇、鼠等传染媒介。鸭群出栏后腰进行彻底清理、全面消毒,重视对地面、墙壁、用具的消毒,还应对鸭舍外的通道进出人员和运输车辆进行消毒,不要留下消毒死角,为保证较好的效果消毒剂应该经常轮换。
一旦发生鸭瘟,应立即隔离病鸭并迅速对鸭群进行全面检疫,同时采取严格封锁、隔离、消毒病鸭及所接触的环境和紧急预防措施。一切被病鸭污染的场舍、器具,要彻底消毒,并闲置1~2个月后再使用。
4.2预防接种
根据当地鸭瘟的发病规律,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有效的防止该病的流行与爆发。建议按照以下程序接种鸭瘟鸡胚化弱毒活疫苗。2月龄以上鸭按瓶签注明的头份,加生理盐水稀释,每只鸭肌肉注射1ml,注射后3~4天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9个月。2月龄以下雏鸭使用时,腿部肌肉注射0.25ml,免疫期为1个月,但到3月龄时,须再重复注射1ml疫苗方可获得确实的免疫力。为保护雏鸭,应加强对种鸭的免疫接种,以提高雏鸭的母源抗体水平。现有的鸭瘟弱毒活疫苗,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保存运输不当,存在免疫失败的可能性。相对于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同样具有安全性好,不需要低温保存运输,因而更能够保证疫苗的使用效果。
4.3治疗措施
本病重在预防,治疗只是辅助办法,且治疗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抗鸭瘟免疫血清,每只鸭每千克体重注射2.0~4.0ml,肌注,对病鸭进行早期治疗,有一定的疗效;高免蛋黄液,主要适合发病初期和已有感染潜伏可能的疫区鸭群,每天每只一个蛋黄拌入饲料内喂服,连用2d。对已有明显症状的病鸭,将蛋黄以1:3或1:5的生理盐水搅拌均匀,每500ml蛋黄注射液加青霉素、链霉素各100万IU,给每只病鸭皮下注射1~2ml。若用于预防,则用量减半。 [科]
【参考文献】
[1]于杰,柳林.新型鸭瘟的诊断和防治.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2).
[2]段绪君.鸭瘟的诊断与防治措施.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