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中国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PVAR模型的测度和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来源 :经济问题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gto0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构建IFDI和OFDI双向协调发展机制,是实现我国在更高水平上开放,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基于2003-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PVAR方法在验证IFDI和OFDI之间存在互动效应的基础之上,利用物理容量耦合系统模型测度了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并对影响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表明:中国省际双向FDI之间存在显著的互动协调发展关系,且不同省份之间差异明显;中国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布局,在我国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不平衡发展现象.此外,中国省际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滞后效应,技术创新对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受制度质量、产业结构、研发投入、政府支持、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且这些因素对中国省际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方向有所不同.
其他文献
使用中国2001-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首先就贸易开放、收入差距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收入差距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模型,就贸易开放对以创新产出、创新效率为主要衡量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区域创新产出存在单门槛效应,对区域创新效率则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即当收入差距低于某一临界值时,贸易开放会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当收入差距高于某一临界值时,贸易开放将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产生抑制作用.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相关结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既定收入
土地规模经营与服务规模经营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重要途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产权制度安排为二者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本文旨在讨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对二者协调发展的影响机理、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具体来看,以土地规模经营带动服务规模经营和以服务规模经营带动土地规模经营是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但土地规模经营下的土地、劳动要素与服务规模经营下资本、技术要素处于非协调状态,进而应基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现实和规律,通过政策支持与市场引导不断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加强小农户与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缩小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缓解区域经济发展矛盾和加强区域间协调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处理好区域发展差距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使之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着重解决的议题.本文解释了区域发展差距的演进,论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沿革,着重探讨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阐明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价值,最终展望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方向.本文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在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当前,需要加快缩小东西发展差距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既包含了对各个行政层级“三农”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又体现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考,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其创新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农”重要性认识由“基础地位”向“优先发展”转变;“三农”工作总目标由“农业现代化”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变;农业经营由双层经营向多元经营转变;城乡关系由城乡统筹向城乡融合转变;减贫战略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习
做高质量的好产品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以自由企业家(FE)模型为基础,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引入产品质量因素,构建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品质量模型(FE-Q),讨论区域一体化与地方品质对于产品质量的影响.FE-Q模型表明,运输成本和区域一体化是集聚力,地方品质是一种新的集聚力,但两者对产品质量的作用机制不同.当两地区存在地方品质差异时,区域一体化程度对于当地产品质量的影响存在两种可能:提升产品质量或不产生影响.如果两地区地方品质差异不大,运输成本是影响产业集聚的主因;当两地区地方品质差异较大时,地方品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