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千亿之路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h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知名企业家说过,改革开放30年只是完成了市场经济的启蒙和启动,在未来的10~20年,中国将出现一批千亿级的企业。此次金融危机在给经济带来震荡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和机会,审视中国千亿企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万科、海尔、联想、华为这四家优秀的中国领袖企业要么已经跨入千亿的大门,要么已经站在门口,面临关键一跃。就过去而言,它们都堪称胜者;面对未来,它们却又在不同的层面上遭遇迷茫。这些成功或迷茫,在中国一流企业为自己寻找未来的途中,有着极大的共性。在这里,我们引用“企业增长驱动模型”来进行阐述。
  
  企业增长驱动模型
  
  做企业,无非是“做人”与“做事”两个方面。我们将这两个方面设定为“企业增长驱动模型”的横坐标;再将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战略和运营两个层面(纵坐标)进行细化,就能得到一个简单的方阵——这是一个由四种力量推动的企业“战车”,位居四个坐标系中的企业增长要素分别是:
  ◆商业洞察力——它是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企业制定战略的缘由;
  ◆企业领导力——它是干部队伍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及转型过程中的牵动力量;
  ◆客户驱动力——以客户为本,由客户驱动企业高效运营的良性机制;
  ◆员工凝聚力——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现员工的“新时期主人翁精神”。
  如果将这一模型稍作细化,就可以从商业模式、领导队伍、运营体系和企业文化四个维度,审视成为一流领袖企业的基本特征。
  有了这一分析框架,我们可以逐一审视以万科、海尔、联想和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一流企业的增长瓶颈,并展望其未来的着力点。
  
  万科:战略修炼
  
  从这个方阵上可以看到,万科突破自己的机会在于战略层面,也就是对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坚持。在坚守商业模式的战略定位之下,万科需要弥补其他三个层面的短板。
  ◆企业领导力:在成为地产行业领头羊以前,万科就已经种下了“善因”。根据万科的领导力顾问张伟俊介绍,万科的企业治理结构即便不算中国最好的,至少也是最好的企业之一。在此基础上,万科建立了比较健全的领导力发展体系。当然,万科也意识到了管理千亿企业的挑战以及全球化时代的领导力挑战,积极向惠普学习。向美国的行业领袖帕尔迪学习(详见P60《万科:战略险途》)。
  ◆员工凝聚力:万科的一位高管曾说过,王石的“创造健康丰盛的人生”这么一句话,就解决了员工加班的主动性问题。要“丰盛”的人生,就要全力以赴,既是为企业,也是为了发展自己。
  ◆客户驱动力:万科之所以声名鹊起,其无微不至的物业服务功不可没。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关注焦点就会从客户转移到企业内部;对于牛市时期的万科而言,快速扩张才是硬道理。然而,当经济放缓时,万科必须真正懂得如何以客户需求来主导新的生产模式。
  
  万科的机会:如何创新和坚守战略
  行业领袖应该有领袖的样子。令人欣慰的是,万科正在房地产行业努力探索,奠定未来领袖地位的基础。当土地的价值基本由市场决定,开发商不再依赖低价拿地而获利之后,房子将成为房地产行业真正的核心。姜汝祥博士说得很清楚,住宅产业化是万科的下一个核心竞争力。
  为了对照万科住宅产业化战略的意义,我们选取了印度塔塔集团的“人民车”Nano的案例。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出于野心,Nano推出的时间恰好是福特T型车面世100周年。福特的T型车开启了大工业生产的序幕,将美国变成了“轮子上的国家”。与T型车一样,Nano也号称“人民车”,面向普罗大众的海量市场,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制造、组装、维修的便利性。
  不同的是,福特几乎从铁矿石开始一直到整车出厂,都实行集中生产:而Nano最具创意的是,在中央工厂年产25万辆的生产能力饱和之后,可以将汽车零部件运送到各地的分销中心,在分销中心完成最后的装配。由于Nano充分考虑了组装和维修的方便性,分布式制造的质量比较容易控制。最重要的是,这种大批量定制的生产模式,既具有福特所创造的大批量生产的成本和质量的稳定性,又能够带来客户定制的灵活性。这样,Nano不同于T型车的“你可以要任何颜色,我只有黑色”,而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选择。此外,Nano还坚持“开放自己、整合别人”的基本原则,从一开始就基于产业协同,建立了一个良性的企业生态环境。
  尽管中国并不缺乏某些市场的领导者,比如我们有全世界最大的打火机生产企业和五金电器生产企业,然而,中国却缺少一个引领整个产业链的市场领袖。经过二三十年的积累,中国制造已经到了“大手笔”撬动产业链的时候了,万科的住宅产业化战略或许就是这样的大手笔。重构价值链之后,万科有可能以目前建造成本(不包括土地)2/3的成本造出“人民房”,让“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场景更为现实。
  无论是“人民车”还是“人民房”,看似简单,实则只有市场领袖才有远见和魄力为之。为了实现这一战略,万科需要在方阵的其他三个象限——领导队伍、运营体系和企业文化上继续修炼。
  
  海尔:领导力传承
  
  迄今,我们看到的海尔仍系于张瑞敏和杨绵绵两人。然而,沉默的海尔下一步如何布局,却始终难以窥见。仍从这四个象限来解读海尔:
  ◆商业洞察力:在海尔成立至今的30年间,家电产业经历了两个“大势”。一个是全球产业大转移,海尔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代表,从一开始就把握了这一趋势,其业绩有目共睹;另一个则是电子产品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大转移,海尔也算是把握住了,海尔的电视、电脑、电话等相关技术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因此,在商业洞察力方面,海尔并不弱于国际上的同行。关键的问题是,家电行业的下一个“大势”是什么?何时、以何种方式重塑这个行业?
  ◆客户驱动力:海尔从“质量取胜”、“服务制胜”到“速度完胜”,始终没有停止运营模式方面的探索。张瑞敏说的“世界就是我们的研发部,世界就是我们的一切”,这不是一句大话。张瑞敏和杨绵绵会毫不隐讳地告诉你,《维基经济学》启发了海尔的转型思维。海尔的干部如果不理解“维基”思维,是不可思议的。在我看来,这是海尔极具价值的探索。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看到海尔在运营模式上的重大变化,但是一旦海尔像电脑行业的戴尔那样,成功地找到基于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其他的竞争对手看明白就需要半年,要追上则是一年以后的事了。
  ◆员工凝聚力:除了华为的基本法,海尔的文化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范本。在蒙牛,我看到它们基于海尔OEC所制定的文化纲领及准则,而每年到蒙牛各地公司参观的就有50万人,可见受海尔文化影响的企业不计其数。当然,写在纸面上的与落在行动中的总是有差异的;外界对海尔的加班文化,以及海尔对待供应商的方式都有着微词,但我认为,从根本上决定海尔下一个千亿发展宏图的并不是这些因素。
  
  海尔的难题:注入未来领导力   海尔的未来取决于领导力的传承——一个既有张瑞敏的风范和洞察力,又有杨绵绵的敏锐和执行力的管理团队(详见P66《海尔:张瑞敏独钓寒江雪》)。也许,海尔对此已经有了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准备,与其妄加评论,不如看看三星的经验。
  从李秉喆算起,到李健熙和尹钟龙,再到李润雨(Lee Yoon-Woo),三星在灵魂人物的代际传承中实现了数次关键性的跳跃。
  李秉喆让三星具备了一个世界级企业的雏形,更为重要的是为三星未来的成功植入了“长寿基因”。李健熙是李秉喆最小的儿子,却在1969年获得了三星大权,这也是其父对他长达20年磨炼的初衷所在——李健熙被公认最具决断力,行为办事的风范酷似其父;李健熙带领三星转型的故事毋庸赘述。在这期间,李健熙仍最重视人才的培养,创建“三星人力开发院”培养主导三星未来的人才;而继任者尹钟龙从上任伊始的惴惴不安,到寻找三星新的变革点,放弃所有的低端产品,在2003年取得三星有史以来的最好业绩。2008年,李润雨接班,随即展开“二次创业”,宣布“以商用战略产品实现向世界顶级IT企业的飞跃”。李润雨接过的重任是,在商用领域再现三星在消费领域的辉煌。
  
  联想:新文化塑造
  
  从早年创业成功的混血文化,到并购之后在老联想、IBM和戴尔三种文化中的苦苦挣扎,文化上处于迷航状态的联想收获了巨额亏损的苦果。只有解决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文化问题,柳传志“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的九字箴言才能派上用场。
  ◆商业洞察力:联想在业务策略上是交过学费的。2000年,联想确定了“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的发展方向,从2000至2003年则是“跃进、撤退、反思”的三年。有了三年的修炼,才有了2004年蛇吞象的壮举;2004~2009年,联想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再一次完成了“跃进、撤退、反思”的学习过程。有理由相信,经历过两次重大磨难的联想,具有比原来深远得多的商业洞察力。
  ◆客户驱动力: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电脑从高科技变成了同质化的“萝卜白菜”,因而电脑企业只能依靠高效率的运营保持高速发展。联想以客户为导向的运营体系以及“拧毛巾”的能力是一流的。IBM的PC业务即便按照24%的毛利率运营,仍然难以盈利,与此同时,联想只要有15%的毛利率就能有不错的利润。
  ◆企业领导力:联想的领导团队远非完美,但杨元庆、陈绍鹏、刘军是继任正非之后,少有的几位“来自中国却在世界版图前排兵布阵”的企业领导者。在第一次“跃进、撤退、反思”中,联想的领导团队学会了独立思考,能够客观地审视联想的战略布局,最终成功打造了自成一体的双模式。
  
  联想的难题:走出文化迷航
  在业务本质上,复杂的系统业务关注客户的全程体验和客户价值最大化,衡量其商业模式有效性的关键指标是毛利率的高低;海量产品则主要靠成本和效率取胜,关注的是如何不断提高周转率。联想是典型的效率型文化,而IBM的电脑业务则是高毛利的低效率文化。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之后,保留了IBM的PC文化。在业务高速成长的情况下,改变其文化是完全没有机会的;而今天的金融危机则刚好为联想提供了一个契机,根据新的环境,塑造新联想的新文化(详见P69《联想:文化迷航知返》)。
  索尼的出井伸之上任后不久,专程拜访郭士纳。面对出井伸之的问题,郭士纳说:“你是土生土长的总裁,所以很难做。我是从外面来的,可以完全不把IBM放在眼里。所以,只要是我下决心要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到。”被郭士纳言中了,出井伸之太爱索尼了,以至于面对创业者的质疑时总是“礼让三先”,没有像郭士纳那样把索尼不合时宜的东西“踩在脚下”。
  此前,柳传志和杨元庆面对IBM的PC文化也是礼让三先。但现在,他们面临着与郭士纳一样“不把IBM放在眼里”的机遇。将原来面向复杂系统的企业文化转化为面向海量产品的文化,难度高,风险大,然而除此之外联想别无选择。
  
  华为:运营变革
  
  ◆商业洞察力: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电信的十年”,电信产业基本完成了从模拟向数字的大规模转型;新世纪的前10年则是新兴市场电信业务爆炸性增长的黄金时期。持续20年的牛市是所有企业家的梦想,但只有极少数的人有此福报,能抓住这一机遇的则更少。华为最值得称颂的是定力,对黄金市场的持续专注让华为有机会修成正果。
  ◆企业领导力:任正非对“冬天”的先知先觉、对客户的感知、对研发的执著、对人性的洞察,让你不得不相信这是上天的偏爱。华为的挑战在于,创始人的个人天赋是否能转化为组织能力。
  ◆员工凝聚力:《华为基本法》成为了中国企业界的一道风景,十年之后的今天仍然有许多民营企业将其作为行动纲领的范本。“狼性文化”、“床垫文化”尽管备受诟病,但不得不承认,这是华为的制胜法宝之一。华为首先通过狼性文化取得市场发言权,然后,再适当修正其狼性文化,以便营造一个与同行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华为的难题:增强客户驱动力
  任正非提出“将指挥所建在可以听见敌人炮声的地方”,再一次将华为紧紧地与市场及客户捆绑在一起。客户导向本来是做企业的基本功,可也是最容易被遗忘的“常识”(详见P75《华为:运营向一线突围》)。从宝洁公司那里,华为能够得到启示。
  2000年,雷富礼成为宝洁CEO时,公司已经偏离客户越来越远,库存越来越多,股价越来越低。雷富礼打算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组织变革来提振市场信心。考虑到大型变革的风险和艰巨性,他专程拜访了当时还健在的管理大师德鲁克。德鲁克说:“尽管陷入危机,宝洁仍然不失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你应该重新焕发员工对公司的信心和对管理层的信任,而不是草率地改造……最重要的是,你应该用客户的视角,重建公司的文化。”
  雷富礼明白了,问题虽在城中,答案却在城外。在城内与城外之间需要一个接口,唯一能够担当这一界面的只有CEO。于是雷富礼根据德鲁克的建议,确定了“消费者就是老板”的指导原则并亲自担当传道者。在员工大会上,他不厌其烦地阐述公司的业务理念:宝洁的产品每天30亿次与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接触,公司必须在两个“关键时刻”打动消费者:一个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时候,一个是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时候。消费者应该始终处于宝洁所有活动的中心。
  自从雷富礼担任CEO并且把消费者当老板之后,宝洁的销售额增长了一倍,达760亿美元,10亿美元级的产品从10种增加到24种;截至金融危机爆发前,宝洁跻身全球最有价值的15大公司之列。
  
  未来的谜题
  
  上帝把预测未来的权力留给了自己,作为凡夫,我们只能做事后诸葛亮;当然,能做事后诸葛亮也不错,问题是,受到“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思想的禁锢,我们有时连“做事后诸葛亮”也不及格。一旦企业成功就一片赞歌;一旦陷入困境则是一阵棒喝。我们对中国一流企业的分析,自然也难脱此局限。
  为了不冒犯上帝和诸葛亮,我们不去预测未来,只是略作“展望”;同时,为安全起见,我们采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样进退自如的法门。
  万科,过去的成功至少有一半应该归功于房地产市场持续十年的刚性需求;此次金融危机将成为万科的“成年礼”。希望万科能够在产业化战略上,取得印度塔塔“人民车”那样的突破性创新,否则,它不过是一家做大了的公司而已。
  海尔,从街道小厂到千亿规模,成为经济转型时期中国企业的范本;站在金融危机之后的新的起跑线上,海尔在业务战略与领导力方面都有突破的机会;如果能够把握住其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使海尔的市场地位再上一层楼。
  联想,经历过多元化战略的迷失以及国际化扩张的磨难后,愈战愈勇。当然,联想的战略需要更犀利,运营需要更协调,但是,不为大家所关注却极为重要的是,联想将如何改变来自IBM PC的“贵族”文化。
  华为,年轻气盛,势不可挡。但是,在创始人退休之后、在创业激情逐渐减弱、大企业病日渐增强之后、在通信设备像电脑一样成为“大路货”之后,华为能够从容应对吗?
  无论如何,如果要推举一家企业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样板,我投联想的票。不为别的,只为其曾经受过的那些“洋罪”。联想所付出的每一滴血和汗。都应该成为我们国际化征程的一份资粮。
其他文献
半个世纪以来最危急的迫降事件中,一系列迅速且明智的决策是如何作出,又是如何执行的?在营救航班1549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同读者探讨的是,在特定任务下,一个城市如何像一个严密的组织那样去敏捷反应?敏捷反应并不仅仅是政府自己的事情,而是要通过信息协同,将政府与民间主体连接起来,这意味着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索和一种变革。借此案例作为本刊展现“智慧”管理的开端,应有深意。    哈顿是美国纽约终端雷达进场管制中
期刊
我们来谈谈国学与国运。从我个人来讲,对中国现状和未来命运的基本判断是极度悲观的,而且接近绝望。我悲观到了只能笑的地步。因为我想,哭的人还是乐观的,因为哭完以后明天会更好,我天天笑,只能迎来一天比一天坏。  为什么如此悲观?因为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面临非常根本性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恐怕很难解决。在逻辑和本质性的层面,我们看不到解决的可能性。  这几年在中国发生很多奇怪的事情,有些事情已经奇怪到匪
期刊
招商银行在信用卡市场的成功,在于它最懂得收放之道——不在所有体验接触点上平均分配资源;而竞争对手要想超越招商银行,应该集中资源,在它最弱但也是最致命的接触点做得更好。    在过去的两三年,信用卡市场正值高速增长期。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价格竞争白热化、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发卡及客户维护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信用卡公司要保持竞争优势,独特而完善的客户体验是必需的,只有在可以形成真正的品牌优势和差异化
期刊
编者按:塔塔钢铁,1907年在印度詹谢普尔成立伊始,是一家资本为50万美元、年产铁16万吨、钢10万吨的公司。而今塔塔钢铁穿越百年,成为全球第六大钢铁制造商,在全球50个市场开展业务,在26个国家拥有生产基地。粗钢年生产能力超过3000万吨。  穆瑟拉曼(B.Muthuraman),塔塔钢铁的掌门人,几乎陪伴了塔塔钢铁一半的生命历程。1966年,他作为一个普通的培训生加入塔塔钢铁,经过了其后30年
期刊
“所有致力于动用全球资源解决创新问题的公司,必须以波音为前车之鉴。”音“787”,人们心目中的“梦幻飞机”,从波音公司宣布生产此机型开始,就被赋予无限希望,至今已接到来自50个客户的710份订单。然而,“787”的交付却一拖再拖。从2007年拖到了2009年的夏天,最新的消息表明,拖延还没有结束。  是什么导致“梦幻飞机”难以成为现实?  从目前披露出来的消息看,波音的100多位全球合作伙伴中,有
期刊
为了实现在一年时间里中国地区软件收入10亿元的雄心壮志,SAP中国数经变迁,形成一条纵贯SAP美国、SAP亚太区、SAP北亚区和SAP中国的管理链,并在2008年针对北亚区及中国区高管进行了激进的人员洗牌。一场激烈的人事风波随之而起,而其背后映射的,则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和组织设置的缺陷。    2008年7月8日,北京九华山庄,“SAP中国第三季度销售大会”正在进行,新上任的董事总经理张烈生在会上第
期刊
战略灵活性的三项修炼    战略灵活性就像是悖论。战略使我们展望未来,给出坚定的承诺;而灵活性则使我们保持敏捷和弹性,接纳新信息,乐于根据最新的事态发展去评估过去的决策并改变方向,迅速作出调整。  在一家灵活性强的公司,定期的战略回顾无法满足要求,高管会不断调整行动方案和发展轨道。诺基亚的前总裁一语中的:“在5~10年前,蓝图和战略一旦确定,接下来就只需按部就班地执行即可。但现在,这种方法已经行不
期刊
知识管理绝不仅仅囿于组织内部,组织闻的知职管理可大本幌高沟通的效率,促进不同组织互补知识资源8,3整合,还可以通过协同和扩展的市场能力,给组织带来额外效益。    通常,知识管理强调组织内部的知识循环,重点关注如何将个人知识转换为可被广泛共享和有效利用的组织知识。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Norlaka)基于对日本企业的深刻洞察,提炼出知识转换的SECI模型,即知识的转换会经历社会化(Socializa
期刊
在花旗联合CEO的权力纷争中,里德与桑迪的一退一进是出于各自不同的权力策略。这种权力策略也许在里德身上体现为无意识的,而在桑迪身上则表现得工于心计。    公德Vs.私德    里德的迁就忍让或许体现了他以公司整体利益为优先的考虑,但是这种“组织公德”客观上却助长了桑迪的“个人私德”,将花旗的控制权拱手让于他人。  事实上,里德一开始拥有董事会的多数支持势力,在他为花旗兢兢业业奉献数十年的经历中,
期刊
管理是文化基础上的工具    《中欧商业评论》(CBR):您最近正在关注或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高润至(Frank Gallo):我目前正在着手研究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企业领导者如何成为世界级的经理人?在美国加州,很多印度人管理着公司;在欧洲,许多日本人担任公司领导职位。但在全世界范围内,很少看到中国的经理人担任跨国企业的重要职务。  我和一家跨国企业的经理人聊到这个问题,他说这可能有种族歧视的因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