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音乐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中陶冶情操。音乐教学的艺术在于让学生的整个心灵置于创造的情绪中,去感悟、去创造。融创造于小学音乐教学之中,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大追求。
一、实践案例:《我的祖家是歌乡》
《我的祖家是歌乡》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曲子,2/4拍,c羽调式,很多教师在教学这首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高山族民歌的特色分析与记忆上,而忽视创造性的感悟。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通过观看、演唱、律动、舞蹈等艺术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高山族民歌特色。
教学片断如下:
1.多媒体出示《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跟着哼唱。哼后讨论:你知道这首歌是哪个民族的吗?(友情提示:你可以想象着做一些律动,就会反应过来的。)
2.播放《我的祖家是歌乡》,说说听后的感受,并说出这首歌和《阿里山的姑娘》的相同点?生1:情绪欢快活泼,让人有一种想跳舞的冲动。生2:节奏感很强,有舞蹈性,速度比较快。生3:演唱时,好像全身都在动、都在唱一样。我唱的时候好像腹腔、胸腔、喉咙,甚至头颅都在共鸣。
3.教师弹曲子,学生齐读歌词,交流词意。
4.教师范唱,学生跟唱。讨论:这首歌的旋律特点是什么?在讨论中有的说,整个旋律好像是从高音,慢慢地走向低音;有的说,第一句和第二句旋律很像。
5.教师再次弹曲子,学生跟着感觉学唱这首歌。
这时只见有的学生拍手,有的学生跺脚,有的同学拍肩,还有的学生有板有眼地捻指。
6.练习:用不同的节奏击掌互拍、自拍、拍腿。教师弹节奏,(见教材P48)
7.露一手: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一边走一边唱,并用上面所学节奏在:|6—|6—|、|3—|3—|和|6—|60|处做律动。
8.集体表演:师生一起在台湾民歌音乐声中拍手唱歌,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及台湾人民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
在这个案例中,用旧歌带新歌,用动作助感悟,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创造性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理论探源
1.激发兴趣,再现生活。
小学音乐教学中常常进行节奏训练,如实践案例中根据教材安排的击掌互拍、击掌自拍、拍腿等节奏训练,以及案例中,学生跟着弹琴的节奏读歌词等都是节奏训练的例子。这些训练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这些训练,稍不留心就会走向机械,让学生感到乏味。只有把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同步或交叉中协同愉快地接受教育,在教学中笔者常常让学生自己制作打击乐器,配合着节奏训练,如在饮料瓶中装上沙子、豆子之类的让学生摇动配合着节奏训练,让生活的音响与音乐的时值相圆融,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完成节奏的训练。低年级的节奏训练要训练他们的有意注意,可以在黑板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写四种节奏,然后,教师弹或击打不同节奏让学生猜方位。再进一步让学生表演节奏,渐渐地教师要求学生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脚动作表示,并将此节奏型变成各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训练,通过音乐与节奏运动唤起学生的音乐本能。
音乐教学重在感悟创造,我们要把学生的视角引向生活,同样进行节奏训练,如在《我的祖家是歌乡》中可以引入杵舞节奏,让学生四人一组,手持筷子当木杵打出节奏来。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声音,让学生编出节奏来,如火车发出的“呜——”和汽车发出的“嘟嘟”声,它们的节奏如何表示。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还把妈妈高兴时、生气时、激动时的不同音高、节奏用音乐写出来,写到习作中,连语文老师也说我们是跨学科激趣的高手。
2.又演又唱,声情结合。
每一首歌曲都有特定的情境,不同歌曲的情境包含不同的时间、人物、地点、景物等视像,声乐演唱者要准确地理解、认识和运用。歌唱者要在正确思路的引导下,调动自己各种生活经历,从自然中流露,从而达到声乐艺术的新境界,使抽象的声乐艺术不断完善。演唱时,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调动自身肌体,使喉、鼻、头腔体打开,是为了歌唱中丰富多变的语言、力度、音色及艺术的张力,获得更畅通和敏捷的技术手段,如在本文的实践案例中的“播放《我的祖家是歌乡》,说说听后的感受,并说出这首歌和《阿里山的姑娘》的相同点”?这是调动学生把握这首歌的关键一步。只有对歌曲有了准确的把握,才能深刻领会歌唱技术只是歌唱艺术的一个手段。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赋予声乐作品以新的内涵。准确地分析、理解声乐作品体现的词、歌词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旋律的高低起伏等。只有理解作品,才能感动自己,这样的歌唱无须肢体语言就技艺圆融。
在小学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为演唱而演唱的教学,课堂就一个字能概括:乱。在小学声情结合中,只有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歌曲的内涵,才能求得声音技巧与情感表达的平衡。
3.感受情绪,捕捉旋律。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第一次聆听音乐,学生往往会非常好奇,这个时候并不是教师进行讲授的最佳时机,而是让学生自己聆听,寻找乐曲中的情绪。如实践案例中一开始“多媒体出示:《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跟着哼唱。哼后讨论:你知道这首歌是哪个民族的吗?你可以想象着做一些律动,就会反应过来”。学生可以一边聆听,一边做出各种动作,配合音乐旋律进行律动。
捕捉旋律有助于理解音乐主题。可以片断入手,在强化中让学生体会音乐表现出来的情绪。如实践案例的“练习:用不同的节奏:击掌互拍、击掌自拍、拍腿。教师弹节奏,露一手: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一边走一边唱,并用上面所学节奏在|6—|6—|、|3—|3—|和|6—|60|处做律动”,让学生捕捉旋律,在强化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在这里律动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创编动作展示他们对旋律的理解,通过丰富的形象思维,挖掘自己对音乐独特的即兴创作潜能。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有效利用听觉感受和体验音乐,通过身体动作,由外及内地帮助学生感悟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从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等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真正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
一、实践案例:《我的祖家是歌乡》
《我的祖家是歌乡》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曲子,2/4拍,c羽调式,很多教师在教学这首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高山族民歌的特色分析与记忆上,而忽视创造性的感悟。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通过观看、演唱、律动、舞蹈等艺术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高山族民歌特色。
教学片断如下:
1.多媒体出示《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跟着哼唱。哼后讨论:你知道这首歌是哪个民族的吗?(友情提示:你可以想象着做一些律动,就会反应过来的。)
2.播放《我的祖家是歌乡》,说说听后的感受,并说出这首歌和《阿里山的姑娘》的相同点?生1:情绪欢快活泼,让人有一种想跳舞的冲动。生2:节奏感很强,有舞蹈性,速度比较快。生3:演唱时,好像全身都在动、都在唱一样。我唱的时候好像腹腔、胸腔、喉咙,甚至头颅都在共鸣。
3.教师弹曲子,学生齐读歌词,交流词意。
4.教师范唱,学生跟唱。讨论:这首歌的旋律特点是什么?在讨论中有的说,整个旋律好像是从高音,慢慢地走向低音;有的说,第一句和第二句旋律很像。
5.教师再次弹曲子,学生跟着感觉学唱这首歌。
这时只见有的学生拍手,有的学生跺脚,有的同学拍肩,还有的学生有板有眼地捻指。
6.练习:用不同的节奏击掌互拍、自拍、拍腿。教师弹节奏,(见教材P48)
7.露一手: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一边走一边唱,并用上面所学节奏在:|6—|6—|、|3—|3—|和|6—|60|处做律动。
8.集体表演:师生一起在台湾民歌音乐声中拍手唱歌,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及台湾人民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
在这个案例中,用旧歌带新歌,用动作助感悟,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创造性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理论探源
1.激发兴趣,再现生活。
小学音乐教学中常常进行节奏训练,如实践案例中根据教材安排的击掌互拍、击掌自拍、拍腿等节奏训练,以及案例中,学生跟着弹琴的节奏读歌词等都是节奏训练的例子。这些训练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这些训练,稍不留心就会走向机械,让学生感到乏味。只有把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同步或交叉中协同愉快地接受教育,在教学中笔者常常让学生自己制作打击乐器,配合着节奏训练,如在饮料瓶中装上沙子、豆子之类的让学生摇动配合着节奏训练,让生活的音响与音乐的时值相圆融,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完成节奏的训练。低年级的节奏训练要训练他们的有意注意,可以在黑板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写四种节奏,然后,教师弹或击打不同节奏让学生猜方位。再进一步让学生表演节奏,渐渐地教师要求学生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脚动作表示,并将此节奏型变成各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训练,通过音乐与节奏运动唤起学生的音乐本能。
音乐教学重在感悟创造,我们要把学生的视角引向生活,同样进行节奏训练,如在《我的祖家是歌乡》中可以引入杵舞节奏,让学生四人一组,手持筷子当木杵打出节奏来。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声音,让学生编出节奏来,如火车发出的“呜——”和汽车发出的“嘟嘟”声,它们的节奏如何表示。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还把妈妈高兴时、生气时、激动时的不同音高、节奏用音乐写出来,写到习作中,连语文老师也说我们是跨学科激趣的高手。
2.又演又唱,声情结合。
每一首歌曲都有特定的情境,不同歌曲的情境包含不同的时间、人物、地点、景物等视像,声乐演唱者要准确地理解、认识和运用。歌唱者要在正确思路的引导下,调动自己各种生活经历,从自然中流露,从而达到声乐艺术的新境界,使抽象的声乐艺术不断完善。演唱时,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调动自身肌体,使喉、鼻、头腔体打开,是为了歌唱中丰富多变的语言、力度、音色及艺术的张力,获得更畅通和敏捷的技术手段,如在本文的实践案例中的“播放《我的祖家是歌乡》,说说听后的感受,并说出这首歌和《阿里山的姑娘》的相同点”?这是调动学生把握这首歌的关键一步。只有对歌曲有了准确的把握,才能深刻领会歌唱技术只是歌唱艺术的一个手段。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赋予声乐作品以新的内涵。准确地分析、理解声乐作品体现的词、歌词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旋律的高低起伏等。只有理解作品,才能感动自己,这样的歌唱无须肢体语言就技艺圆融。
在小学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为演唱而演唱的教学,课堂就一个字能概括:乱。在小学声情结合中,只有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歌曲的内涵,才能求得声音技巧与情感表达的平衡。
3.感受情绪,捕捉旋律。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第一次聆听音乐,学生往往会非常好奇,这个时候并不是教师进行讲授的最佳时机,而是让学生自己聆听,寻找乐曲中的情绪。如实践案例中一开始“多媒体出示:《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跟着哼唱。哼后讨论:你知道这首歌是哪个民族的吗?你可以想象着做一些律动,就会反应过来”。学生可以一边聆听,一边做出各种动作,配合音乐旋律进行律动。
捕捉旋律有助于理解音乐主题。可以片断入手,在强化中让学生体会音乐表现出来的情绪。如实践案例的“练习:用不同的节奏:击掌互拍、击掌自拍、拍腿。教师弹节奏,露一手: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一边走一边唱,并用上面所学节奏在|6—|6—|、|3—|3—|和|6—|60|处做律动”,让学生捕捉旋律,在强化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在这里律动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创编动作展示他们对旋律的理解,通过丰富的形象思维,挖掘自己对音乐独特的即兴创作潜能。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有效利用听觉感受和体验音乐,通过身体动作,由外及内地帮助学生感悟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从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等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真正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