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互联网已经走入千家万户,也给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本文探讨了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消极影响及其社会工作的介入措施,希望能对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有所帮助。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分析
根据价值观涉及的领域,可将大学生价值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价值观,包含那些涉及社会领域的观念,如政治观、道德观等;另一类是个人价值观,涉及个人领域的观念,如审美观、就业观、成才观、学习观及婚恋观等。[1]本文将从学习价值观、政治价值观、人际交往观、道德观四方面展开分析。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作为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当然是搞好学业,而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学生对网络产生了依赖,这种情况直接削减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事实上,在校园课堂里我们可以随时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循循善诱,而同学们却在目不转睛地玩着手中的手机,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充耳不闻。互联网已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互联网对学习价值观的消极影响还体现在它助长了大学生的心理依赖,使得他们堕于思考。由于网络获取知识方便、快捷,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互联网产生了一定的依赖。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了思考题,有的学生不加思考便拿起手机想要在网上查找现成的答案。因此可见互联网的出现使学生背弃独立思考、敏而好学的价值观。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我们也要看到互联网对学生政治价值观产生负面作用的隐患。事实证明,相比于国家政治信息,网络上层出不穷的花边新闻和网络游戏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如果长期把注意力集中在娱乐事物上,必然导致大学生对国家事务、民族兴亡的关注度降低,政治观念淡薄。正如尼尔·波兹曼曾在他的《娱乐致死》中所说,“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于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了既无知且无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2]
互联网在为我们带来丰富多样的人类文明的同时,也使得与社会主义背道而驰的西方价值观念迅速发展蔓延,淡化了大学生的国家意识。目前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接触西方思想并逐渐认同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从而淡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坚定地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观的消极影响
网络空间似乎有一种神奇拉力作用,使有些大学生深陷于其中而无心在现实中与他人交流。有些同学整日沉溺在虚拟世界中,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小说上,因此忽视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他们从此认为与现实社会中的朋友待在一起无聊、乏味,手机电脑才是真正有趣的伙伴,于是缩小了活动范围和交友圈。久而久之便会形成逃避现实的价值倾向,从而情感冷漠、封闭自我,人际关系疏离。
(四)互联网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在网络中,经常有人视法律法规于不顾,在网络上散布谣言、发布反动言论、传播网络病毒等。由于大学生还未发展成熟,价值观还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因此这些负面示范也可能使大学生混淆是非。
二、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工作的介入对策
(一)倡导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社会工作者应倡导国家增强对互联网环境的技术支持力度,使政府从国家层面上高度重视,大力开发网络安全检测软件,防控黑客的攻击。同时应倡导国家加强网络活动监管,对网络诈骗、网络盗窃、传播网络病毒等网络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惩治,遏制在网络中扩散不良信息、宣传反动思想等行为,从源头上切断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对此,社会工作者可参照它国经验以提出建设性的举措,如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了确保网络安全实行网络实名制;英国通过建立“网络监看基金会”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3]
(二)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
社会工作者应倡导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及时疏导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矫正学生不良思想动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同时应向学校提议修订课程结构,开设思想教育课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网络品德,提升大学生抵御不良信息侵害的能力。[4]
(三)创设优良的社区文化环境
由于大学生接触的网络文化鱼目混杂,他们难免会遭到负面文化的侵袭。[5]解决互联网施加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问题,最重要的是使大学生懂得如何合理利用网络。社会工作者可通过组织宣讲会、发放宣传单等方式普及科学上网知识,使学生了解互联网内涵和基本特征并学会分辨网络中的良莠信息,引导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抵制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良好的文化风气能激发社会成员的内在动力,因此要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使大学生的精神得以熏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格品质。社会工作者可在社区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他们传递青春正能量,帮助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抵御负面网络文化的侵害。
(四)优化家庭教育
社会工作者还应通过个案工作或小组工作的方法转变部分大学生父母的价值观念,促使他们倾注更多精力关注学生的人生觀、价值观。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向学生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以合理的方式解决孩子的价值偏失。
(五)以个案工作的形式解决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社会工作以个案形式进行介入,根据大学生受之于互联网负面影响的不同采取个性化的应对技巧,通过因材施教帮助学生矫正价值观偏差,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童童,田宁.网络文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03):109-114
[2]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著,2004:142-144.
[3]李娅,刘宁.国外网络监管的经验及启示[J].中外企业文化,2010(10):56-59.
[4]旷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05):158-160.
[5]浅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培养[J].唐昌维.才智.2011(02):34-37.
作者简介:
杜贞仪(1996年10月—),女,满族,河北秦皇岛人,在读研究生,单位: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专业:社会工作,研究方向:社区服务与社会工作。
(作者单位:1.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2.邢台沙河人民法院;3.廊坊师范学院)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分析
根据价值观涉及的领域,可将大学生价值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价值观,包含那些涉及社会领域的观念,如政治观、道德观等;另一类是个人价值观,涉及个人领域的观念,如审美观、就业观、成才观、学习观及婚恋观等。[1]本文将从学习价值观、政治价值观、人际交往观、道德观四方面展开分析。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作为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当然是搞好学业,而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学生对网络产生了依赖,这种情况直接削减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事实上,在校园课堂里我们可以随时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循循善诱,而同学们却在目不转睛地玩着手中的手机,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充耳不闻。互联网已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互联网对学习价值观的消极影响还体现在它助长了大学生的心理依赖,使得他们堕于思考。由于网络获取知识方便、快捷,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互联网产生了一定的依赖。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了思考题,有的学生不加思考便拿起手机想要在网上查找现成的答案。因此可见互联网的出现使学生背弃独立思考、敏而好学的价值观。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我们也要看到互联网对学生政治价值观产生负面作用的隐患。事实证明,相比于国家政治信息,网络上层出不穷的花边新闻和网络游戏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如果长期把注意力集中在娱乐事物上,必然导致大学生对国家事务、民族兴亡的关注度降低,政治观念淡薄。正如尼尔·波兹曼曾在他的《娱乐致死》中所说,“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于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了既无知且无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2]
互联网在为我们带来丰富多样的人类文明的同时,也使得与社会主义背道而驰的西方价值观念迅速发展蔓延,淡化了大学生的国家意识。目前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接触西方思想并逐渐认同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从而淡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坚定地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观的消极影响
网络空间似乎有一种神奇拉力作用,使有些大学生深陷于其中而无心在现实中与他人交流。有些同学整日沉溺在虚拟世界中,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小说上,因此忽视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他们从此认为与现实社会中的朋友待在一起无聊、乏味,手机电脑才是真正有趣的伙伴,于是缩小了活动范围和交友圈。久而久之便会形成逃避现实的价值倾向,从而情感冷漠、封闭自我,人际关系疏离。
(四)互联网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在网络中,经常有人视法律法规于不顾,在网络上散布谣言、发布反动言论、传播网络病毒等。由于大学生还未发展成熟,价值观还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因此这些负面示范也可能使大学生混淆是非。
二、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工作的介入对策
(一)倡导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社会工作者应倡导国家增强对互联网环境的技术支持力度,使政府从国家层面上高度重视,大力开发网络安全检测软件,防控黑客的攻击。同时应倡导国家加强网络活动监管,对网络诈骗、网络盗窃、传播网络病毒等网络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惩治,遏制在网络中扩散不良信息、宣传反动思想等行为,从源头上切断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对此,社会工作者可参照它国经验以提出建设性的举措,如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了确保网络安全实行网络实名制;英国通过建立“网络监看基金会”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3]
(二)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
社会工作者应倡导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及时疏导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矫正学生不良思想动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同时应向学校提议修订课程结构,开设思想教育课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网络品德,提升大学生抵御不良信息侵害的能力。[4]
(三)创设优良的社区文化环境
由于大学生接触的网络文化鱼目混杂,他们难免会遭到负面文化的侵袭。[5]解决互联网施加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问题,最重要的是使大学生懂得如何合理利用网络。社会工作者可通过组织宣讲会、发放宣传单等方式普及科学上网知识,使学生了解互联网内涵和基本特征并学会分辨网络中的良莠信息,引导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抵制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良好的文化风气能激发社会成员的内在动力,因此要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使大学生的精神得以熏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格品质。社会工作者可在社区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他们传递青春正能量,帮助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抵御负面网络文化的侵害。
(四)优化家庭教育
社会工作者还应通过个案工作或小组工作的方法转变部分大学生父母的价值观念,促使他们倾注更多精力关注学生的人生觀、价值观。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向学生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以合理的方式解决孩子的价值偏失。
(五)以个案工作的形式解决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社会工作以个案形式进行介入,根据大学生受之于互联网负面影响的不同采取个性化的应对技巧,通过因材施教帮助学生矫正价值观偏差,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童童,田宁.网络文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03):109-114
[2]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著,2004:142-144.
[3]李娅,刘宁.国外网络监管的经验及启示[J].中外企业文化,2010(10):56-59.
[4]旷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05):158-160.
[5]浅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培养[J].唐昌维.才智.2011(02):34-37.
作者简介:
杜贞仪(1996年10月—),女,满族,河北秦皇岛人,在读研究生,单位: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专业:社会工作,研究方向:社区服务与社会工作。
(作者单位:1.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2.邢台沙河人民法院;3.廊坊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