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独特的魅力,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它的语言凝练含蓄,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数十首古诗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启迪人的思想,而且短小精悍,节奏性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古诗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诗词的王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及综合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教好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精美的古诗呢?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诸多新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基本理念倡导,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使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那么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古诗教学呢?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谈一下我的做法:
一、诵读古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诗的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诵读是其精髓所在。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来增强语感,促进思维。我们平时的古诗教学,往往满足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师常常急于将字词的解释告诉学生,结果古诗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停留在诗歌的浅表。其实,古诗学习是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真正意义的解读和内化必须依赖学生的个性阅读。那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和主动的建构呢?笔者认为,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古诗的语言凝炼,具有很强的音乐美和意境美,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惟有反复诵读,才能充分感受其韵律之魅力,增强语感。其次,诗无达诂,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说出来就索然无味了。古诗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高超,而是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领学生反复吟咏,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例如笔者在执教《江南春》一诗时,就十分关注学生的自主诵读。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读古诗,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三读古诗,感悟情境,读出诗情;四读古诗,了解作者,明白诗志;最后回归整体,背诵积累以及课后的搜集诗歌,诵读感悟,交流分享。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标,引领学生逐步深化认识。这首诗学生就通过反复诵读想象到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江南,那烟雾笼罩、细雨弥漫的水面,那随风飘荡的酒旗,不知不觉将学生拉向遥不可及的远古,他们仿佛也和身着古装、腰配宝刀的侠客在酒店喝酒。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介绍南朝的覆灭,讲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治时期,皇帝和大官僚都崇信佛教,修建寺院……于是我又给学生介绍杜牧生活的朝代,当时正是显赫一时的唐王朝已走向衰败,连年征战,宦官当道,民不僚生,苦不堪言.而当时的统治者也效仿南朝统治者的做法,企图通过修建寺院的方法来保佑自己江山永固.学生们听了很是愤慨,纷纷对当朝的做法表示谴责,联想到现在的幸福生活。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油然而升。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就是诗人的情感,共鸣的情感在课堂上涌动。最后,学生在慷慨激昂的情绪中诵读了这首古诗。作者借古讽今的喻义也不点自明。
二、领悟意境
古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讲究意境,这是诗人的情感同客观现实的高度统一,是一种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古诗的教学,一定要把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但对于生活积累有限的小学生来说,体会意境又是最难的,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入情入境。
教学《春日偶成》这首古诗,我做了较大的调整,充分让学生读,想象画面,然后表达出来。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紧紧抓住“余心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春天郊游时的那份快乐,那份悠闲,我就让学生边读,边想:
1.接近中午时的景色怎样?抓住“云淡风轻”把看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说出来。
2.在这样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作者的脚步是怎样变化的?他看到了怎样的风景呢?
学生朗读得入情入境,边读边想象到: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轻柔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面上,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作者在花旁驻足,凑上去闻闻,也许摘了一朵花插在鬓角;折了几根柳枝做草帽……时人看到这样的一副景象,哪会理解他的这份快乐呢,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休闲贪玩呢?因而有这么一句,生接上读: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我想,通过这样的引领,孩子们大概也能领悟到这满眼的春色,也会像作者一样被深深陶醉吧。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了诗的“境”,诗歌中的文字活了起来,学生的眼前浮现出空灵高远的意境,内心逐渐地与诗人相通相融,古诗学习才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吟唱。
那么,怎样才能教好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精美的古诗呢?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诸多新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基本理念倡导,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使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那么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古诗教学呢?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谈一下我的做法:
一、诵读古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诗的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诵读是其精髓所在。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来增强语感,促进思维。我们平时的古诗教学,往往满足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师常常急于将字词的解释告诉学生,结果古诗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停留在诗歌的浅表。其实,古诗学习是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真正意义的解读和内化必须依赖学生的个性阅读。那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和主动的建构呢?笔者认为,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古诗的语言凝炼,具有很强的音乐美和意境美,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惟有反复诵读,才能充分感受其韵律之魅力,增强语感。其次,诗无达诂,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说出来就索然无味了。古诗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高超,而是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领学生反复吟咏,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例如笔者在执教《江南春》一诗时,就十分关注学生的自主诵读。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读古诗,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三读古诗,感悟情境,读出诗情;四读古诗,了解作者,明白诗志;最后回归整体,背诵积累以及课后的搜集诗歌,诵读感悟,交流分享。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标,引领学生逐步深化认识。这首诗学生就通过反复诵读想象到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江南,那烟雾笼罩、细雨弥漫的水面,那随风飘荡的酒旗,不知不觉将学生拉向遥不可及的远古,他们仿佛也和身着古装、腰配宝刀的侠客在酒店喝酒。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介绍南朝的覆灭,讲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治时期,皇帝和大官僚都崇信佛教,修建寺院……于是我又给学生介绍杜牧生活的朝代,当时正是显赫一时的唐王朝已走向衰败,连年征战,宦官当道,民不僚生,苦不堪言.而当时的统治者也效仿南朝统治者的做法,企图通过修建寺院的方法来保佑自己江山永固.学生们听了很是愤慨,纷纷对当朝的做法表示谴责,联想到现在的幸福生活。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油然而升。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就是诗人的情感,共鸣的情感在课堂上涌动。最后,学生在慷慨激昂的情绪中诵读了这首古诗。作者借古讽今的喻义也不点自明。
二、领悟意境
古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讲究意境,这是诗人的情感同客观现实的高度统一,是一种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古诗的教学,一定要把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但对于生活积累有限的小学生来说,体会意境又是最难的,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入情入境。
教学《春日偶成》这首古诗,我做了较大的调整,充分让学生读,想象画面,然后表达出来。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紧紧抓住“余心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春天郊游时的那份快乐,那份悠闲,我就让学生边读,边想:
1.接近中午时的景色怎样?抓住“云淡风轻”把看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说出来。
2.在这样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作者的脚步是怎样变化的?他看到了怎样的风景呢?
学生朗读得入情入境,边读边想象到: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轻柔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面上,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作者在花旁驻足,凑上去闻闻,也许摘了一朵花插在鬓角;折了几根柳枝做草帽……时人看到这样的一副景象,哪会理解他的这份快乐呢,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休闲贪玩呢?因而有这么一句,生接上读: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我想,通过这样的引领,孩子们大概也能领悟到这满眼的春色,也会像作者一样被深深陶醉吧。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了诗的“境”,诗歌中的文字活了起来,学生的眼前浮现出空灵高远的意境,内心逐渐地与诗人相通相融,古诗学习才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