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裕固族的劳动歌是其民族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裕固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其劳动歌中蕴含的和谐理念,影响并塑造着裕固族的民族精神。在分析裕固族劳动歌中所蕴含的和谐理念的基础上,探讨对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启发,以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裕固族;劳动歌;和谐理念;新农村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0-0350-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随着现代因素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日益增强,少数民族人民的价值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裕固族劳动歌中蕴含的谐文化内涵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集体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在社会转型期,如何挖掘和分析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这些积极因素,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1 和谐理念内涵
和谐理念融和谐文化观、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内涵为一体,集合了价值观念、文化体系以及社会形态在内的多种理论元素。
1.1 和谐文化观
和谐文化观是集价值取向、文化品格和思维方式在内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整合的精神产物。党的十六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是继承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文化体系。和谐文化观强调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从公平正义的文化权益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强调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对话、竞争,并在消除文化逆差后充分显示中国的文化综合实力,强调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进而形成缓释日常矛盾冲突的文化氛围、文化机制、文化精神[1]。
1.2 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国家长足发展的软实力。它包含了“和而不同、刚柔相济”的思辨内涵,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自古就有“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传统说法。《论语·子路》中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君子周而不比。’”无论是不随便附和,还是不勾结做坏事,都以“和”为前提,形成了一种美好的行为品格,这种矛盾统一的辨证思想对于处理当前的各种社会问题有必要借鉴意义。历史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文化资源,只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够避免思想的腐朽、停滞与单调,从而使各种文化资源成长与发展。以和谐文化为引导,创造和谐政治与和谐经济,从而创建更高层次的和谐。
1.3 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在解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與人民文化生活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的和谐社会状态。2005年以来,国家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取向。和谐社会的建设思路继承了孔子的人文和社会思想,即继承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礼”等要素,可以说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古代信仰的一种回归。这种回归需要去粗取精,汲取那些有助于当代社会发展,有助于人民自身发展的思想精华,将其中的糟粕除去,从而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和谐大家庭。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们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富足,更需要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的和谐,能够促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2 裕固族劳动歌中体现的和谐理念
裕固族俗话说:“当我忘记故乡时,故乡的话我不会忘,当我忘记故乡的话时,故乡的歌我不会忘。[2]”可见,歌与裕固人的灵魂浑然一体。在裕固人放牧的草原和山坡上,可以看到数不清的牛羊,并随时会听到婉转的歌声。在众多的裕固族民歌中,劳动歌与裕固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裕固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草原上的畜牧业生产是他们生活、社会经验的主要来源,主要从事放牧、剪羊毛、擀毡、搬帐篷等生产劳动。伴随这些生产劳动过程产生的各种民间歌曲,以其本真的和谐理念影响并塑造着这里的一代又一代裕固族儿女。
2.1 仁慈善良的生命意识
奶幼畜歌是畜牧区广泛流传的唱给母畜听的歌。据牧民们说,每当接羔育羊的时候,总是有些母畜不认幼崽,不让幼崽吃奶,为了不使幼畜饿死,就将幼畜偎在母畜乳下,一边抚摸母畜的腹、背,一边唱奶幼畜歌催其下奶。奶幼畜歌根据所奶的幼畜不同,又分为奶羊羔歌、奶牛犊歌、奶驼羔歌、奶马驹歌等几种,歌词有时插入一些规劝或责骂母畜的话。用于不同畜种的奶幼畜歌虚词不同,曲调各异。歌词也不稳定,牧民们演唱时常即兴发挥,有即兴创作的成分。如《奶羊羔歌》:
“为啥你连看也不看,难道你没长眼?
为啥你睬也不睬,难道你的良心坏?
亲生的小羊羔你不认,难道还有这样的母亲?
不给小羊羔喂奶,难道你想把它饿坏?
若是好好地奶羊羔,等会儿给你吃好草。
若是把羊羔喂喂好,你就是我的好母羊。”
在这首《奶羊羔歌》里,一开始就接连以4个反问句埋怨母畜不理会小羊羔,致使小羊羔挨饿受冻。拟人化地将母羊比作“没长眼”“良心坏”的恶母亲,使母羊反思其冷漠无视的行为。而后又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口吻规劝母羊“若是好好地奶羊羔,等会儿给你吃好草”,并且以“好母羊”的美好荣誉奖励会给羊羔喂奶的母羊。歌曲以流畅的曲调、规整的节奏以及深情凄切的韵律,加之配合了一定的有律动性的抚摸母羊的动作,使得母羊听后即由躁动转为安静,很快温顺地哺乳羊羔。
“关爱”“仁慈”“善良”是贯穿整首歌中小羊羔与母羊的情感纽带。运用反问即是在于说明母羊并非熟视无睹的坏心眼母亲。在母羊不认羊羔、不给羊羔喂奶的情形下,牧民并没有强行驱打,而是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抚慰之后,使母羊和羊羔收获了久违的亲情与温暖。《奶羊羔歌》是人与动物灵魂深处的美好愿景显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呈现。 2.2 共生共荣的自然生态
牧歌,西部裕固族称“玛尔至耶尔”,是牧民在放牧时演唱的歌。西部牧歌主要流行于明花乡,该区地势平坦,民族单一,保留了许多裕固族古老的曲调[2]。牧歌分牧羊歌、牧马歌、牧驼歌等多种。牧歌多为触景生情,即兴创编,边放牧边歌唱的。如《草原牧歌》:
“嘘,嘘,口哨响,裕固族姑娘去牧羊,颗颗珍珠撒碧毯,牧歌响彻祁连山。
咩,咩,咩啊啊,初生羔羊喊妈妈,今年百母产百羔,牧羊姑娘乐陶陶。
啕,啕,啕——,姑娘忙着奶羊羔,喂得羊羔肥又壮,活奔乱跳丰年兆。
嚓,嚓,卡嚓嚓,银浪翻在电剪下,高山细毛羊遍山涯,祖国牧业添新花。
嗨唷!捆,嗨唷!捆,改良羊毛打成捆,牛驮车拉交国家,丰收果实献四化。”
歌曲开始以“珍珠”比喻洁白的羊群,以“碧毯”比喻青青的草地,以“响彻”喻示歌声的嘹亮,描绘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草原画卷。“嘘、咩、啕、嚓、捆”5个拟声词的出现皆来自于现实的牧羊生产劳动。其中“嘘”为裕固族放牧员口哨声,咩羊羔叫声,“啕”为裕固族放牧员奶羊羔歌声,“嚓”为电动剪毛机剪羊毛声,甘肃高山细毛羊为我国畜牧业育成了新的优质羊种。“捆”为捆羊时的号子声[3]。”歌曲模仿这些原生态的声音正是一种对自然的友好回归。羊羔、牧羊女、羊毛与青山组成了大自然的和谐音符。
再如《山歌越唱羊越多》:
“千里草原掀绿波,哗哗流水中间过;伴着清泉唱山歌,歌声起处群山乐。
改良羊群似云朵,滚滚云浪绕山坡;站在云端唱山歌,山歌越唱羊越多。”
“草原”“流水”“山歌”“羊群”“云朵”以不同的元素构成了人与自然间美丽和谐的画面。碧波万里的草原,清澈的溪水,云朵般的羊群,伴着悠扬的歌声,让人能够完全想象得到那种天人合一的情境。“山歌越唱羊越多”看似不可理解,实则是在表达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感。人的心情好了,万事万物自然是美好的、丰富的。山歌让牧羊人的情感宣泄,也让草原、溪水与羊群有了生气。因为自然,使得人生存;因为人,使得自然灵动。由此,“天人合一,共存共荣”的生态观念得以充分体现。
2.3 相亲相助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乎社会生活的各项事业。人际交往的融洽与否往往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前途、集体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乃至民族的稳定。在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人的交往活动离不开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大背景,但伴随个人成长的传统文化却始终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裕固族劳动歌中的《割草歌》《剁草歌》《擀毡歌》就以各自不同的曲调、方式,展示着劳作者们相亲相助、集体至上的人际关系。
2.3.1 身随心动,团结协作。割芨芨草是平原地区裕固族牧民夏天进行的一项重要劳动。由此,围绕这项劳动产生了不少民歌,有割草歌、垛草歌等。这些民歌不仅可以在炎炎烈日中调剂单调的劳动情绪,而且可在集体协作中统一动作,提高劳作效率。《割草歌》歌词如下:
“哎咳哟,哎咳哟,青青草儿多丰茂,羊儿吃了长满膘,快来割草,快来割草。
哎咳哟,哎咳哟,镰刀飞快像风飘,一年储下两年草,快来割草,快来割草。
哎咳哟,哎咳哟,青草堆的比山高,金山银山比不了,快来割草,快来割草。”
《割草歌》以明快的节奏感带动割草者的劳动热情,让他们在辛苦的劳作中受到精神的鼓舞,从而能够提高效率,比较迅速地完成割草劳动。“羊儿吃了长满膘”“一年储下两年草”是牧民割草劳作的朴素愿望。在这种愿望的牵引之下,唱着即兴的歌儿,打着割草的节拍,众人一心,集体前进,团隊协作精神在整首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3.2 朴素真挚,悠扬自如。垛草歌是裕固族西部地区垛草时唱的劳动号子,产生的缘由与割草歌相似。歌词如下:
“草儿青青多丰茂,我们大伙来割草,快来快来来割草,快来快来来割草。
草儿割好捆成捆,大家动手捆成捆,大家动手捆成捆。
快把捆儿往回驮,快驮快驮往回驮,快驮快驮往回驮。
快把捆子堆成垛,快垛快垛堆成垛,快垛快垛堆成垛。
草垛子垛得高,好呀好呀垛得高,好呀好呀垛得高。”
《垛草歌》以类似的形式为劳动者鼓劲加油,感情真挚而又洋溢着奔放的热情,节奏较为自由。裕固族民间音乐作品结构一般都较为简单,大都和古代的劳动生产和生活方式(奶幼畜、割芨芨草等)密切结合。无论是割草歌还是垛草歌都运用了鲜明的节奏感来调动劳动热情。高亢悠扬的歌声是情感与形体、个人与集体的完美协奏。
2.3.3 苦乐相伴,共创美好。擀毡歌是裕固族东部地区擀毡时的齐唱号子。擀毡是2个人以上的集体劳动,劳动时用歌声统一动作,调剂情绪。歌词如下:
“大伙来擀毡呀,擀哟布尔,擀哟什格,擀哟欧什,擀哟吊尔得,擀哟贝斯,
……”
领:“选中好的年份、好月份,选中这吉日吉祥的时刻。
我们用那洁白的羊毛,擀成漂亮的软毡。”
众:噢呀!
……
领:“擀下的新毡叠成八层,谁若能铺上这毛毡,
定能活到八十八岁,定能长寿,永远健康。”
众:“永远健康。”
歌曲中“布尔、什格、欧什、吊尔得、贝斯”在裕固语中即“1、2、3、4、5”的意思。以数字为词,一方面是加强节奏感,另一方面也是计算擀的次数。《擀毡歌》由1人领唱,夹杂众人和唱,使得劳动者情绪高涨,将整个擀毡过程渲染的热闹非凡。歌词中“选中这吉日吉祥的时刻”“洁白的羊毛”“定能长寿,永远健康”让整首歌赋予了神圣的光环。在这种光环之下表达了牧民们的美好祝愿,不仅祝福他们赖以生活的畜牧业长足发展,也祝福这里的子民能健康长寿。 劳动给牧民们带来的不是疲倦困乏,而是酣畅淋漓的愉快。《擀毡歌》将劳动者的情绪与动作整合划一,把个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集体。并且集体的每一份子都能吸收歌曲里的甘露,从而激发无限的能量。正是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人与人的和谐、人与集体的和谐促成了整个劳动过程“苦中作乐”的意外效果。
3 裕固族劳动歌中的和谐理念及其当代意义
裕固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本民族文字失传,与生产生活实践直接联系的文化习俗就以口传手授的方式授传给下一代,从而使其民间口头文学十分发达,特别是其中的民歌。裕固族劳动歌虽然歌唱了不同的劳动情景,却共同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和谐美好。这些淳朴的和谐理念,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4-6]。
其中,《奶羊羔歌》运用动情的反问歌唱了“关爱”“善良”的母子情。《草原牧歌》用原生态的模仿、形象的比喻,描画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图景。《割草歌》和《垛草歌》以明快的节奏带动了万众一心的集体协作。《擀毡歌》则以圣洁的词句,美好的祝愿体现了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这些裕固族劳动歌中蕴含的和谐文化内涵,直接影响和塑造着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对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新农村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树立生态理念,保护村落生态环境;唤醒荣辱观念,促使家庭成员和谐;激发集体意识,促进人民团结友爱;塑造阳光心态,促进自我身心和谐;鼓励兼容并包,追求乡村民主文明。新农村的建设不仅是村容村貌的改变,经济生活的发展,而且是让城市更向往的美丽乡村。在当前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民族地区乡村文明的保护与传承,即传承乡土道德规范,保护乡土自然环境,保存乡土历史记忆。因此,剖析裕固族劳动歌中蕴含的和谐理念,使之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发挥其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7-9]。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矛盾与冲突。张立文教授在他的《和合学》中提出了21世纪人类面临的五大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应对这些矛盾和冲突,除了运用政治和法律手段之外,还应努力发扬包括裕固族劳动歌和谐理念在内的民族精神文化和思想资源的指导作用。运用和谐生命、和谐自然、和谐人际的理念,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际关系和各种新型社会关系。运用文化引领发展,努力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0-13]。
4 参考文献
[1] 张德祥.论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3-8.
[2] 鐘进文,郭梅.中国裕固族[M].1版.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3] 田自成,杨进禄.裕固族民间歌谣谚语集[M].上海: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4] 杜亚雄.中国民歌地图.北方卷[M].1版.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5] 贺卫光.多民族关系中的裕固族及其当代社会研究[M].1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6] 翟存明.甘肃少数民族风俗文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7] 腾晓天.青海花儿和谐思想浅析[J].中国土族,2009(1):41-43.
[8] 李俊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元素及现代价值——以侗族为例[J].民族论坛,2008(2):18-20.
[9] 刘景慧.汉名族“和合”文化观与和谐社会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6):1-4.
[10] 沈春梅.儒家和谐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22(12):98-99.
[11] 乌日晗.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4(4):121.
[12] 杨玲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思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4(2):78-81.
[13] 郑会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效途径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3-86.
关键词 裕固族;劳动歌;和谐理念;新农村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0-0350-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随着现代因素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日益增强,少数民族人民的价值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裕固族劳动歌中蕴含的谐文化内涵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集体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在社会转型期,如何挖掘和分析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这些积极因素,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1 和谐理念内涵
和谐理念融和谐文化观、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内涵为一体,集合了价值观念、文化体系以及社会形态在内的多种理论元素。
1.1 和谐文化观
和谐文化观是集价值取向、文化品格和思维方式在内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整合的精神产物。党的十六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是继承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文化体系。和谐文化观强调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从公平正义的文化权益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强调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对话、竞争,并在消除文化逆差后充分显示中国的文化综合实力,强调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进而形成缓释日常矛盾冲突的文化氛围、文化机制、文化精神[1]。
1.2 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国家长足发展的软实力。它包含了“和而不同、刚柔相济”的思辨内涵,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自古就有“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传统说法。《论语·子路》中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君子周而不比。’”无论是不随便附和,还是不勾结做坏事,都以“和”为前提,形成了一种美好的行为品格,这种矛盾统一的辨证思想对于处理当前的各种社会问题有必要借鉴意义。历史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文化资源,只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够避免思想的腐朽、停滞与单调,从而使各种文化资源成长与发展。以和谐文化为引导,创造和谐政治与和谐经济,从而创建更高层次的和谐。
1.3 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在解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與人民文化生活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的和谐社会状态。2005年以来,国家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取向。和谐社会的建设思路继承了孔子的人文和社会思想,即继承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礼”等要素,可以说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古代信仰的一种回归。这种回归需要去粗取精,汲取那些有助于当代社会发展,有助于人民自身发展的思想精华,将其中的糟粕除去,从而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和谐大家庭。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们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富足,更需要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的和谐,能够促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2 裕固族劳动歌中体现的和谐理念
裕固族俗话说:“当我忘记故乡时,故乡的话我不会忘,当我忘记故乡的话时,故乡的歌我不会忘。[2]”可见,歌与裕固人的灵魂浑然一体。在裕固人放牧的草原和山坡上,可以看到数不清的牛羊,并随时会听到婉转的歌声。在众多的裕固族民歌中,劳动歌与裕固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裕固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草原上的畜牧业生产是他们生活、社会经验的主要来源,主要从事放牧、剪羊毛、擀毡、搬帐篷等生产劳动。伴随这些生产劳动过程产生的各种民间歌曲,以其本真的和谐理念影响并塑造着这里的一代又一代裕固族儿女。
2.1 仁慈善良的生命意识
奶幼畜歌是畜牧区广泛流传的唱给母畜听的歌。据牧民们说,每当接羔育羊的时候,总是有些母畜不认幼崽,不让幼崽吃奶,为了不使幼畜饿死,就将幼畜偎在母畜乳下,一边抚摸母畜的腹、背,一边唱奶幼畜歌催其下奶。奶幼畜歌根据所奶的幼畜不同,又分为奶羊羔歌、奶牛犊歌、奶驼羔歌、奶马驹歌等几种,歌词有时插入一些规劝或责骂母畜的话。用于不同畜种的奶幼畜歌虚词不同,曲调各异。歌词也不稳定,牧民们演唱时常即兴发挥,有即兴创作的成分。如《奶羊羔歌》:
“为啥你连看也不看,难道你没长眼?
为啥你睬也不睬,难道你的良心坏?
亲生的小羊羔你不认,难道还有这样的母亲?
不给小羊羔喂奶,难道你想把它饿坏?
若是好好地奶羊羔,等会儿给你吃好草。
若是把羊羔喂喂好,你就是我的好母羊。”
在这首《奶羊羔歌》里,一开始就接连以4个反问句埋怨母畜不理会小羊羔,致使小羊羔挨饿受冻。拟人化地将母羊比作“没长眼”“良心坏”的恶母亲,使母羊反思其冷漠无视的行为。而后又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口吻规劝母羊“若是好好地奶羊羔,等会儿给你吃好草”,并且以“好母羊”的美好荣誉奖励会给羊羔喂奶的母羊。歌曲以流畅的曲调、规整的节奏以及深情凄切的韵律,加之配合了一定的有律动性的抚摸母羊的动作,使得母羊听后即由躁动转为安静,很快温顺地哺乳羊羔。
“关爱”“仁慈”“善良”是贯穿整首歌中小羊羔与母羊的情感纽带。运用反问即是在于说明母羊并非熟视无睹的坏心眼母亲。在母羊不认羊羔、不给羊羔喂奶的情形下,牧民并没有强行驱打,而是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抚慰之后,使母羊和羊羔收获了久违的亲情与温暖。《奶羊羔歌》是人与动物灵魂深处的美好愿景显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呈现。 2.2 共生共荣的自然生态
牧歌,西部裕固族称“玛尔至耶尔”,是牧民在放牧时演唱的歌。西部牧歌主要流行于明花乡,该区地势平坦,民族单一,保留了许多裕固族古老的曲调[2]。牧歌分牧羊歌、牧马歌、牧驼歌等多种。牧歌多为触景生情,即兴创编,边放牧边歌唱的。如《草原牧歌》:
“嘘,嘘,口哨响,裕固族姑娘去牧羊,颗颗珍珠撒碧毯,牧歌响彻祁连山。
咩,咩,咩啊啊,初生羔羊喊妈妈,今年百母产百羔,牧羊姑娘乐陶陶。
啕,啕,啕——,姑娘忙着奶羊羔,喂得羊羔肥又壮,活奔乱跳丰年兆。
嚓,嚓,卡嚓嚓,银浪翻在电剪下,高山细毛羊遍山涯,祖国牧业添新花。
嗨唷!捆,嗨唷!捆,改良羊毛打成捆,牛驮车拉交国家,丰收果实献四化。”
歌曲开始以“珍珠”比喻洁白的羊群,以“碧毯”比喻青青的草地,以“响彻”喻示歌声的嘹亮,描绘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草原画卷。“嘘、咩、啕、嚓、捆”5个拟声词的出现皆来自于现实的牧羊生产劳动。其中“嘘”为裕固族放牧员口哨声,咩羊羔叫声,“啕”为裕固族放牧员奶羊羔歌声,“嚓”为电动剪毛机剪羊毛声,甘肃高山细毛羊为我国畜牧业育成了新的优质羊种。“捆”为捆羊时的号子声[3]。”歌曲模仿这些原生态的声音正是一种对自然的友好回归。羊羔、牧羊女、羊毛与青山组成了大自然的和谐音符。
再如《山歌越唱羊越多》:
“千里草原掀绿波,哗哗流水中间过;伴着清泉唱山歌,歌声起处群山乐。
改良羊群似云朵,滚滚云浪绕山坡;站在云端唱山歌,山歌越唱羊越多。”
“草原”“流水”“山歌”“羊群”“云朵”以不同的元素构成了人与自然间美丽和谐的画面。碧波万里的草原,清澈的溪水,云朵般的羊群,伴着悠扬的歌声,让人能够完全想象得到那种天人合一的情境。“山歌越唱羊越多”看似不可理解,实则是在表达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感。人的心情好了,万事万物自然是美好的、丰富的。山歌让牧羊人的情感宣泄,也让草原、溪水与羊群有了生气。因为自然,使得人生存;因为人,使得自然灵动。由此,“天人合一,共存共荣”的生态观念得以充分体现。
2.3 相亲相助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乎社会生活的各项事业。人际交往的融洽与否往往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前途、集体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乃至民族的稳定。在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人的交往活动离不开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大背景,但伴随个人成长的传统文化却始终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裕固族劳动歌中的《割草歌》《剁草歌》《擀毡歌》就以各自不同的曲调、方式,展示着劳作者们相亲相助、集体至上的人际关系。
2.3.1 身随心动,团结协作。割芨芨草是平原地区裕固族牧民夏天进行的一项重要劳动。由此,围绕这项劳动产生了不少民歌,有割草歌、垛草歌等。这些民歌不仅可以在炎炎烈日中调剂单调的劳动情绪,而且可在集体协作中统一动作,提高劳作效率。《割草歌》歌词如下:
“哎咳哟,哎咳哟,青青草儿多丰茂,羊儿吃了长满膘,快来割草,快来割草。
哎咳哟,哎咳哟,镰刀飞快像风飘,一年储下两年草,快来割草,快来割草。
哎咳哟,哎咳哟,青草堆的比山高,金山银山比不了,快来割草,快来割草。”
《割草歌》以明快的节奏感带动割草者的劳动热情,让他们在辛苦的劳作中受到精神的鼓舞,从而能够提高效率,比较迅速地完成割草劳动。“羊儿吃了长满膘”“一年储下两年草”是牧民割草劳作的朴素愿望。在这种愿望的牵引之下,唱着即兴的歌儿,打着割草的节拍,众人一心,集体前进,团隊协作精神在整首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3.2 朴素真挚,悠扬自如。垛草歌是裕固族西部地区垛草时唱的劳动号子,产生的缘由与割草歌相似。歌词如下:
“草儿青青多丰茂,我们大伙来割草,快来快来来割草,快来快来来割草。
草儿割好捆成捆,大家动手捆成捆,大家动手捆成捆。
快把捆儿往回驮,快驮快驮往回驮,快驮快驮往回驮。
快把捆子堆成垛,快垛快垛堆成垛,快垛快垛堆成垛。
草垛子垛得高,好呀好呀垛得高,好呀好呀垛得高。”
《垛草歌》以类似的形式为劳动者鼓劲加油,感情真挚而又洋溢着奔放的热情,节奏较为自由。裕固族民间音乐作品结构一般都较为简单,大都和古代的劳动生产和生活方式(奶幼畜、割芨芨草等)密切结合。无论是割草歌还是垛草歌都运用了鲜明的节奏感来调动劳动热情。高亢悠扬的歌声是情感与形体、个人与集体的完美协奏。
2.3.3 苦乐相伴,共创美好。擀毡歌是裕固族东部地区擀毡时的齐唱号子。擀毡是2个人以上的集体劳动,劳动时用歌声统一动作,调剂情绪。歌词如下:
“大伙来擀毡呀,擀哟布尔,擀哟什格,擀哟欧什,擀哟吊尔得,擀哟贝斯,
……”
领:“选中好的年份、好月份,选中这吉日吉祥的时刻。
我们用那洁白的羊毛,擀成漂亮的软毡。”
众:噢呀!
……
领:“擀下的新毡叠成八层,谁若能铺上这毛毡,
定能活到八十八岁,定能长寿,永远健康。”
众:“永远健康。”
歌曲中“布尔、什格、欧什、吊尔得、贝斯”在裕固语中即“1、2、3、4、5”的意思。以数字为词,一方面是加强节奏感,另一方面也是计算擀的次数。《擀毡歌》由1人领唱,夹杂众人和唱,使得劳动者情绪高涨,将整个擀毡过程渲染的热闹非凡。歌词中“选中这吉日吉祥的时刻”“洁白的羊毛”“定能长寿,永远健康”让整首歌赋予了神圣的光环。在这种光环之下表达了牧民们的美好祝愿,不仅祝福他们赖以生活的畜牧业长足发展,也祝福这里的子民能健康长寿。 劳动给牧民们带来的不是疲倦困乏,而是酣畅淋漓的愉快。《擀毡歌》将劳动者的情绪与动作整合划一,把个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集体。并且集体的每一份子都能吸收歌曲里的甘露,从而激发无限的能量。正是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人与人的和谐、人与集体的和谐促成了整个劳动过程“苦中作乐”的意外效果。
3 裕固族劳动歌中的和谐理念及其当代意义
裕固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本民族文字失传,与生产生活实践直接联系的文化习俗就以口传手授的方式授传给下一代,从而使其民间口头文学十分发达,特别是其中的民歌。裕固族劳动歌虽然歌唱了不同的劳动情景,却共同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和谐美好。这些淳朴的和谐理念,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4-6]。
其中,《奶羊羔歌》运用动情的反问歌唱了“关爱”“善良”的母子情。《草原牧歌》用原生态的模仿、形象的比喻,描画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图景。《割草歌》和《垛草歌》以明快的节奏带动了万众一心的集体协作。《擀毡歌》则以圣洁的词句,美好的祝愿体现了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这些裕固族劳动歌中蕴含的和谐文化内涵,直接影响和塑造着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对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新农村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树立生态理念,保护村落生态环境;唤醒荣辱观念,促使家庭成员和谐;激发集体意识,促进人民团结友爱;塑造阳光心态,促进自我身心和谐;鼓励兼容并包,追求乡村民主文明。新农村的建设不仅是村容村貌的改变,经济生活的发展,而且是让城市更向往的美丽乡村。在当前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民族地区乡村文明的保护与传承,即传承乡土道德规范,保护乡土自然环境,保存乡土历史记忆。因此,剖析裕固族劳动歌中蕴含的和谐理念,使之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发挥其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7-9]。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矛盾与冲突。张立文教授在他的《和合学》中提出了21世纪人类面临的五大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应对这些矛盾和冲突,除了运用政治和法律手段之外,还应努力发扬包括裕固族劳动歌和谐理念在内的民族精神文化和思想资源的指导作用。运用和谐生命、和谐自然、和谐人际的理念,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际关系和各种新型社会关系。运用文化引领发展,努力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0-13]。
4 参考文献
[1] 张德祥.论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3-8.
[2] 鐘进文,郭梅.中国裕固族[M].1版.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3] 田自成,杨进禄.裕固族民间歌谣谚语集[M].上海: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4] 杜亚雄.中国民歌地图.北方卷[M].1版.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5] 贺卫光.多民族关系中的裕固族及其当代社会研究[M].1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6] 翟存明.甘肃少数民族风俗文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7] 腾晓天.青海花儿和谐思想浅析[J].中国土族,2009(1):41-43.
[8] 李俊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元素及现代价值——以侗族为例[J].民族论坛,2008(2):18-20.
[9] 刘景慧.汉名族“和合”文化观与和谐社会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6):1-4.
[10] 沈春梅.儒家和谐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22(12):98-99.
[11] 乌日晗.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4(4):121.
[12] 杨玲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思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4(2):78-81.
[13] 郑会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效途径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