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学科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很多中学生对这门学科失去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成为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历史教师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分类号:G633.51
1.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
1.1历史教材编写上枯燥和抽象
在中学生的的眼中,历史故事是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但历史教材却是枯燥无味和抽象的。从我国当前所使用各版本历史教材来看,普遍存在着简约、抽象和晦涩难懂的特点,严重脱离了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学习内容都是重要的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历史出现的人物和历史上产生的概念,以及历史发展的核心线索和基本特征阶段。” [1]而且这些内容都需要中学生记忆、掌握并理解。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很多学生采取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历史,从而觉得历史知识单调乏味,丧失了学习兴趣。
1.2教学目标对知识传授的关注过多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尤为关键的一环。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重要位置,并影响着教学行为,它不但是教学的起点更是教学的归宿。如果教学目标在设计时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误。
很多教师在对历史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在教学目标中更多地关注了对本课知识的传授,更多地关注了学生是否接受了这些知识,更多地重视了历史问题答案的标准化,从而导致教学目标偏离了学生原本的期望,也脱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实际情况,更难以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起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丧失了历史学习的兴趣,并最终影响了成绩的提高。
1.3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不当
中学生初次学习历史,其学习方法的养成依赖于历史课堂教师的讲授。从当前来看,初中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基本是死记硬背,教师授课的方式基本是照本宣科,或者是指挥学生划书。因此,中学生从接触历史这门学科起,就形成了一种历史只需死记硬背就可以获得高分的思想,并没有学到任何有实际作用的学习方法。因此,当初中生升到高中后,会继续延用初中形成的这种学习方法,即不预习、不复习、不總结,对知识点的掌握依然只靠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法的养成,自然不会对历史知识产生任何兴趣。对于学生而言,历史只是不得不学习的且非常无用的学科而已。
2.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提高的方法
2.1丰富教师知识储备
历史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才能在教学中触类旁通,挑选准确的知识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历史知识,教师要对其广度进行开拓发展、对其深度进行理解挖掘、对其细节认真处理、对其知识细致探讨、对其不同观点吸收运用。而要达到这个水平,需要教师博览群书,丰富学识,以增强史学素养,充实自己。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严谨的研究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范围,细致分析所要教授的历史知识点,竭尽全力搞清知识的内部涵义和外部延展、整体结构和细致联系,特别是要从学生理解的角度上去思考历史知识传授的问题。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其实给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所以作为一位历史教师,“不但要与时俱进更换思维方式,更新观念,并且要从当今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心理、教育艺术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需要。”[2]
2.2加强历史与生活的联系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概念,概念核心内容是决定教育,他认为书本应贴近生活,教学也应该联系生活。”[3]教授历史知识时,教师应注意加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追本溯源,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历史知识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过于遥远,单纯地讲授历史事件只会让学生失去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尽可能的选取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历史现象,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当今国际社会上,美国到处充当世界警察,插手他国内政。对我国台湾问题更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为什么美国的力量会这么强大?为什么美国可以插手中国台湾事务?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此类事件,今天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这样就可以把现实和历史巧妙的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事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可以成为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引发学生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哲理。因此,历史教师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应不断地关注新的研究动态和社会热点问题,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2.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校提供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优秀品质的创新型人才, 这也是符合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需求。”[4]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一教育目标能否实现。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大多采取填鸭式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这种教育的结果就是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个苦差事,毫无兴趣可言。也就是说,很大教师在授课中,更多的是关注了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变。很多教师意识到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并改进了一些教学方法。但从实践效果看,并不尽如人意。主要是这些实践没有真正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学生在这种没有意义的提问和毫无乐趣的游戏中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真正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要真正的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需要什么样的讲授方式,还要真正的明白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根据这些对课堂进行相应的调整,真正的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把学生真正的变成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总之,中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缺乏有多方面原因,这些原因的消除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广大历史教师的努力和认真的钻研。
参考文献:
[1]章银杰.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低下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基础教育研究,2012(21)
[2]胡琮禹.张栓娣.浅谈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阴山学刊,1999(04)
关键词: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分类号:G633.51
1.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
1.1历史教材编写上枯燥和抽象
在中学生的的眼中,历史故事是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但历史教材却是枯燥无味和抽象的。从我国当前所使用各版本历史教材来看,普遍存在着简约、抽象和晦涩难懂的特点,严重脱离了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学习内容都是重要的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历史出现的人物和历史上产生的概念,以及历史发展的核心线索和基本特征阶段。” [1]而且这些内容都需要中学生记忆、掌握并理解。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很多学生采取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历史,从而觉得历史知识单调乏味,丧失了学习兴趣。
1.2教学目标对知识传授的关注过多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尤为关键的一环。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重要位置,并影响着教学行为,它不但是教学的起点更是教学的归宿。如果教学目标在设计时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误。
很多教师在对历史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在教学目标中更多地关注了对本课知识的传授,更多地关注了学生是否接受了这些知识,更多地重视了历史问题答案的标准化,从而导致教学目标偏离了学生原本的期望,也脱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实际情况,更难以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起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丧失了历史学习的兴趣,并最终影响了成绩的提高。
1.3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不当
中学生初次学习历史,其学习方法的养成依赖于历史课堂教师的讲授。从当前来看,初中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基本是死记硬背,教师授课的方式基本是照本宣科,或者是指挥学生划书。因此,中学生从接触历史这门学科起,就形成了一种历史只需死记硬背就可以获得高分的思想,并没有学到任何有实际作用的学习方法。因此,当初中生升到高中后,会继续延用初中形成的这种学习方法,即不预习、不复习、不總结,对知识点的掌握依然只靠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法的养成,自然不会对历史知识产生任何兴趣。对于学生而言,历史只是不得不学习的且非常无用的学科而已。
2.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提高的方法
2.1丰富教师知识储备
历史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才能在教学中触类旁通,挑选准确的知识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历史知识,教师要对其广度进行开拓发展、对其深度进行理解挖掘、对其细节认真处理、对其知识细致探讨、对其不同观点吸收运用。而要达到这个水平,需要教师博览群书,丰富学识,以增强史学素养,充实自己。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严谨的研究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范围,细致分析所要教授的历史知识点,竭尽全力搞清知识的内部涵义和外部延展、整体结构和细致联系,特别是要从学生理解的角度上去思考历史知识传授的问题。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其实给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所以作为一位历史教师,“不但要与时俱进更换思维方式,更新观念,并且要从当今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心理、教育艺术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需要。”[2]
2.2加强历史与生活的联系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概念,概念核心内容是决定教育,他认为书本应贴近生活,教学也应该联系生活。”[3]教授历史知识时,教师应注意加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追本溯源,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历史知识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过于遥远,单纯地讲授历史事件只会让学生失去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尽可能的选取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历史现象,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当今国际社会上,美国到处充当世界警察,插手他国内政。对我国台湾问题更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为什么美国的力量会这么强大?为什么美国可以插手中国台湾事务?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此类事件,今天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这样就可以把现实和历史巧妙的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事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可以成为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引发学生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哲理。因此,历史教师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应不断地关注新的研究动态和社会热点问题,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2.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校提供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优秀品质的创新型人才, 这也是符合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需求。”[4]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一教育目标能否实现。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大多采取填鸭式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这种教育的结果就是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个苦差事,毫无兴趣可言。也就是说,很大教师在授课中,更多的是关注了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变。很多教师意识到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并改进了一些教学方法。但从实践效果看,并不尽如人意。主要是这些实践没有真正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学生在这种没有意义的提问和毫无乐趣的游戏中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真正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要真正的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需要什么样的讲授方式,还要真正的明白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根据这些对课堂进行相应的调整,真正的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把学生真正的变成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总之,中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缺乏有多方面原因,这些原因的消除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广大历史教师的努力和认真的钻研。
参考文献:
[1]章银杰.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低下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基础教育研究,2012(21)
[2]胡琮禹.张栓娣.浅谈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阴山学刊,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