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少又何妨?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成绩即将公布之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感觉在今年并不那么强烈。这可能是因为参加高考的人数在减少。就拿上海来说,复旦附中500多考生中仅100多人参加高考,上外附中更是只有10人参加高考。未参加高考的多数已被国外大学录取,就算是参加高考的,有可能是因为国外学校录取中需要中国的高考成绩。真正裸考(即未作任何其他努力,全靠高考进入上一级学校)者,少之又少。
  如今社会上有一种担心——国外学校将我们的优秀人才都挑走了。其实在多数情况下,本科就出国深造的核心问题并不是学生的能力,而是经济问题。那些贫困地区、偏远小城的考生,即使也有获得多所国外大学录取的能力,常常无力负担学费和生活费。
  我们可以接受成千上万打工者赴东部沿海务工,为何对更多学生出国求学就有些大惊小怪?笔者曾在美国待过四年,总有国人找我咨询本科是国外的好还是国内的好。我无从回答,因为这取决于孩子期望(或父母期望孩子)过怎样的一种生活,而不仅仅是四年本科教育。当天天面对腐败频发、食品不安全、环境污染、医保清零等残酷惨烈的现实时,敢于直面的勇士毕竟是少数,“有条件”的人,自然选择避开到更为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撇开“爱国”与否的考虑,至少作为趋利避害的理性经济人选择,我们有什么好抱怨或指责的呢?
  网上流传今年某考生在作文中的语句:“文章再好,又有何益?君不见九零后局长已蓬蒿遍地”,不知这位考生是否已拿到国外大学的录取,至少他说了句实话。作为考生选择用脚投票,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的传统价值体系中,总是寄希望于别人道德高尚,品性高洁。就像出了贪腐官员,我们首先是怪此人的人品太差,党性不纯,而不会去质疑是风险控制和体制不完善给他留下了无风险、高收益的“套利空间”;同理,我们总会讨论别人因为有钱或者逃避国内竞争就送孩子出国,却不曾质疑这是某一方的资源回报不够,或者既定回报下风险太高。
  作者邮箱:bigyuanli@hotmail.com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