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说,最怕的是,一个有才的女子突然结了婚;朱德庸说,恋爱是两个人散打,结婚是两家人群殴。可见,对婚姻的恐惧自古至今一直存在。尤其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恐婚”更像流行病一样,“传染”给不少都市男女。
有的人是,曾经遇人不淑,遭人暗算,于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有的人是,把爱情想像得太美好,以至于不忍心让婚姻的现实搅乱了好心情。
有的人是,一想到两个人一起生活,联想到的就是不幸。
有的人是,一想到家就想到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不自由,一提到结婚便大声叹息,婚姻将使自己失去阳光,再也灿烂不起来。
于是,这群都市中的恐婚族,表面上看来,他们在异性面前很大胆又很随意地伸出友谊爱情之手,可实际上他们的心扉自始至终是紧闭的,时刻警惕并防范着,生怕一个不小心便会踩进那一个温柔陷阱,一失足成千古恨。
明显的,恐婚族们处在一种极端矛盾的婚姻心态中,一方面是急,比谁都渴望爱情,渴望婚姻,一方面却又是怕,比谁都怕,怕婚姻毁了自己原有的欢乐和安宁。不可否认,如今社会上越来越多关于婚姻失败的惨案及某些婚姻文章的误导,使婚姻几乎变成了人类幸福的障碍。
恐婚三大因素
社会因素
“恐婚族”多为“80后”,社会因素是“恐婚族”产生的首要因素。要结个婚真的很不容易。买房子几乎要花掉全部积蓄,还要背上沉重的月供负担,又要准备一大笔的结婚费用,这对很多年轻人而言都是一道很高的门槛。如果正好这些年轻人的工作又不稳定,就很容易就把结婚当成一种危途,不愿结婚。
2008年年初,中国社科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指出,中国登记结婚人数在持续减少,初婚年龄显著推迟。2006年,上海男性初婚年龄平均为31.1岁,女性初婚年龄平均为28.4岁;北京初婚年龄男性为28.2岁,女性为26.1岁。
在此次调查中,将近半数的人(44,4%)认同“恐婚族”多为”80后”,41,4%的人认为“哪个年龄的都有,但人数都不多”。同时,超过半数的人(51,7%)认为”恐婚族”是正常现象,持相反观点的人数占28,4%。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石林认为,“恐婚族”哪个年龄段的人都会有,但是面临婚嫁的年轻人主要是“80后”。他们在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同时,整个“人生”也随着往后推移。而”80后”独生子女比较多,由于家庭的宠爱,心理成熟度较之其他年龄层次的人要晚,而且因为接触社会时间不长,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产生的种种焦虑使他们对婚姻产生恐惧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心理因素
部分未婚男女产生心理阴影,对婚姻失去信心,心理因素对都市男女恐婚产生重要影响。由于社会上婚姻失败的例子太多,离婚率高,再加上第三者插足、婚外恋、包二奶等现象较多,使得部分未婚男女产生心理阴影,对婚姻失去信心,认为与其结婚后遇到这种情况痛苦万分还不如选择不结婚。
在调查中,虽然对社会的婚姻环境并不乐观,但是高达71,1%的人还是愿意“相信白头到老”。
“‘白头到老’当然是婚姻的理想状态。很多。恐婚族’之所以‘恐婚’,就是担心自己的婚姻不能达到这样的理想。”石林认为,“恐婚族”大部分都是责任心很强的人,如果意识不到婚姻意味着什么,根本就不会恐惧,很轻率的就可以结婚,遇到问题又很轻易就离婚了。“恐婚族”一般对自己很了解,对婚姻很慎重,他们会理智地考虑到结婚之后的情况和后果。
石林建议。如果“恐婚族“想要结婚又”恐婚”的话,就要找出自己“恐婚”的原因所在,在婚前完善自己,让自己成长,在欠缺的方面做好准备,那么将来进入婚姻就不会遇到麻烦。
“而对于那些因为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有关的‘恐婚族’,比如父母婚姻不和谐或者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人,就要努力使自己消除人际交往上的障碍,学会爱,学会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石林说。
自身因素
“好像总也做不好结婚的准备”,恐婚也有自身因素。结婚除了情爱、性爱以外,还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受到很大约束,不像单身那么自由自在。那些不想承担责任,不愿被人管的男女,便迟迟不肯结婚。
“现在离婚也太简单了,咱去吃个饭庆祝一下。”电视剧《奋斗》里向南和杨晓芸那对“毕婚族”(指一毕业就结婚的大学生)一直磕磕绊绊,结婚还不到1年,他俩拿着结婚证又把婚离了。
2008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的调查表明,当前社会结构的转型已成为影响人们家庭生活的重要力量;在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迅速转变为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的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而且越来越趋于不稳定。
“结婚,男人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想到房子、孩子等问题,就感觉压力很大。想得越多越觉得没底,好像总也做不好结婚的准备。”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张磊和女朋友在一起6年了,但是婚期却一再延迟。
“当前社会,人变得越来越现实了,面对的诱惑也越来趣多。”某外语培训机构员工陈小丽说,她有时候连自己的感觉都无法确定,更不要说去完全信任对方了。
石林表示,“恐婚”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很多都是“漂”着的,来自不同文化环境和成长背景的人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但很少有机会能深层次互相了解和认同,高速流动的人群也加剧了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离婚率越来越高,信任体系的缺失给社会婚姻状态造成了负面影响。
不管是出于无奈还是主动选择,中国的“不婚族”队伍正在逐渐扩大。目前虽还没有形成社会问题,但迟早会对婚姻传统、法律以及社会保险制度等提出严峻的挑战。
恐婚族的六大特征
不到成家立业的关口,很多人不会发现自己对婚姻的恐惧。那么对照这几条恐婚族的特征,看看自己,看看身边的朋友,是不是潜在的恐婚一族。
外形光鲜亮丽
不同于其他恐惧症患者那种眼神惊悚、身形消瘦、肌肉紧张的病态特征,恐婚者往往是外形光鲜亮丽、神采奕奕:风度翩翩,还总是一幅轻松自然的样子。
个人条件优秀
很多恐婚族的个人条件十分优秀,思想前卫,个性率真,收入不菲,生活惬意,娱乐丰富,朋友众多。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害怕改变,害怕进入婚姻的“牢笼”。频频有人劝婚
在恐婚族身边,总有人频频介绍,用年龄、责任、尽孝等多种理由劝其结婚。而这种强迫式的思想灌输会让恐婚族觉得婚姻无趣,只是搭伙过日子,从而对结婚产生反感和逃避。
避开结婚可能
单身的男女可能会相约一起吃饭游玩,但一旦一方提及婚姻,恐婚族就会迅速撤退。而严重者甚至拒绝爱情的降临。有些恐婚族也可以尽享恋爱中的甜蜜,但却会忽视甚至逃避触及婚姻的可能。
恐惧婚后生活 恐婚族之所以以各种理由徘徊于围城外,就是怕失去自由,怕被老婆孩子套牢,怕婚姻毁了现如今的快乐。可以说还是恐惧结婚后生活中的改变。
内心缺乏安全感
很多恐婚族压力很大,在他们心中往往将婚姻看得很重,就是因为对美好婚姻的期待过高,才更害怕会出现种种困难和问题。他们缺乏对婚姻、爱人、社会、甚至未来生活的安全感。
恐婚女vs恐婚男:担心婚姻让人失去自我
“现代社会给了女性越来越多的生活可能性。婚姻、家庭、生儿育女,是女性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不是全部。我尝试过一次失败而可怕的婚姻,不想再尝试第二次。”在大学里任教、今年38岁的小可说。
从事研究工作,让小可浑身具有一种知性、冷静的气质。在她的上一次婚姻中,丈夫曾经是她欣赏的“才子”,然而在相处的日子里,对方却越来越限制、干预她自己在学术上的探索,加之对方日常生活中显示出来无能为力以及对她的依赖,这些都让她倍感自我的压抑。在经历了几年热战与冷战之后,他们离婚了。
“婚姻让我失去了自我,离婚后我觉得有种重生的感觉。”她说。小可后来选择离开原来的城市,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发展,而最近,她已经准备移民。她打算移民后先周游世界,把自己人生的可能性做最大程度的扩展。
阿浩今年35岁,在某设计公司任职。最近他感到格外烦恼,因为他的女友一直在“逼婚”,可他思前想后,就是下不了决心。”我还没玩够呢。一想到娶老婆、生孩子……就觉得可怕。一旦结了婚,这些责任就得压着你放弃原先的自在生活。”
在他眼里,婚姻对每个男性而言,都是好玩的天性和自由的终结。“老婆会约束你的行踪,生儿育女势必占用你大量的时间,再也不能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玩多晚就玩多晚。结婚太可怕了,我还不想把脖子套进去。”阿浩说。情感专家:“奔三”白领恐婚
现象严重
情感问题研究专家苏芩介绍,恐婚现象是如今未婚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多发生于25~30岁这个年龄段,而以30岁上下且收入较高、恋爱(或是同居)时间较长的白领“恐婚”尤为严重。
苏芩接触的个案中。男性和女性恐婚的理由不太一样,女人说得最多的理由是害怕将来遇到更喜欢的人,而男人说得最多的理由是,在还没有更好的经济基础时,婚姻会令他倍感压力。
“从现代社会来看,这是正常的。当一个社会发展到欲望大肆扩张的阶段,人们对于幸福的安全感也随之降低。当感情关系都变得不那么稳定时,人们便会开始害怕‘确立关系’。一些人恐婚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残留着一些来自童年记忆的阴影,而不代表婚姻真的有那么糟糕。这部分人首先应该做一些心理辅导,多去接受认识一些积极正面的幸福婚姻实例,慢慢地去树立一个积极的婚恋观。”苏芩说。
苏芩认为,当人们开始恐婚,说明现代婚姻关系和婚姻观念确实到了一个需要变革的阶段。在生活中,曾有过恐婚心理的人很多,但真正选择独身的人却很少。因为独身的人,尤其是独身的女人,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这么简单,更需要能力,一种能够独自一个人应付整个社会的能力。如果你自认没办法独自完成自己的一生,那或早或晚还是要选择进入婚姻的。当然,在此之前,可以选择延缓婚期,但一定不要放弃机会,毕竟合适的结婚对象,也并不是经常能够遇到的。
结婚是一种责任
其实,爱情没有谁对谁错,因此婚姻的离离合合都在情理之中。分析“恐婚症”自然离不开社会心理层面,但更多的原因还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在这个问题上男女不同,女性的压力更多的在于精神层面,如担心婚后的家庭生活,与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和协调,对丈夫感情忠诚度的怀疑等等;而男性对婚姻的焦虑则主要是对家庭负担承受能力的自我怀疑,或者因对方事业的成功而丧失对自已的信心,有的甚至走向沉沦等等。
结婚或不结婚是个人的自由,选择离或合也同样是一种人权,我们生活在万花筒的世界,不能强求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完全一致,但婚姻是完满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章。特别是当离异即将伤害到无辜的孩子时,婚姻的取舍和家庭的续存还应该是一种社会责任。
生活是现实的,现实是严酷的,当每个人在开始恋爱的时候,就应当满怀一种“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情感。有一首歌中唱道“最浪漫的事就是我们一起慢慢变老”,应该说这种浪漫永远存在于你我人生的始终,而并不是可望不可求的神话。
恐婚,恐惧的是什么?婚姻带来的负担和束缚,还是没自信能跟对方相守一辈子。假如真爱对方,能够结婚不是最好的承诺吗?除非你自己也无法肯定因而踌躇不前……当恐婚成为心里隐忍的痛,爱人的眼前也蒙上一层无奈的玫瑰灰。
适婚男女不结婚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应该说,绝大部分的婚姻都是很幸福的,我们还是希望适婚的男女能创造条件尽早进入婚姻殿堂。毕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成年男女都应该负起责任来,过上健康、正常。和谐的家庭生活。
有的人是,曾经遇人不淑,遭人暗算,于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有的人是,把爱情想像得太美好,以至于不忍心让婚姻的现实搅乱了好心情。
有的人是,一想到两个人一起生活,联想到的就是不幸。
有的人是,一想到家就想到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不自由,一提到结婚便大声叹息,婚姻将使自己失去阳光,再也灿烂不起来。
于是,这群都市中的恐婚族,表面上看来,他们在异性面前很大胆又很随意地伸出友谊爱情之手,可实际上他们的心扉自始至终是紧闭的,时刻警惕并防范着,生怕一个不小心便会踩进那一个温柔陷阱,一失足成千古恨。
明显的,恐婚族们处在一种极端矛盾的婚姻心态中,一方面是急,比谁都渴望爱情,渴望婚姻,一方面却又是怕,比谁都怕,怕婚姻毁了自己原有的欢乐和安宁。不可否认,如今社会上越来越多关于婚姻失败的惨案及某些婚姻文章的误导,使婚姻几乎变成了人类幸福的障碍。
恐婚三大因素
社会因素
“恐婚族”多为“80后”,社会因素是“恐婚族”产生的首要因素。要结个婚真的很不容易。买房子几乎要花掉全部积蓄,还要背上沉重的月供负担,又要准备一大笔的结婚费用,这对很多年轻人而言都是一道很高的门槛。如果正好这些年轻人的工作又不稳定,就很容易就把结婚当成一种危途,不愿结婚。
2008年年初,中国社科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指出,中国登记结婚人数在持续减少,初婚年龄显著推迟。2006年,上海男性初婚年龄平均为31.1岁,女性初婚年龄平均为28.4岁;北京初婚年龄男性为28.2岁,女性为26.1岁。
在此次调查中,将近半数的人(44,4%)认同“恐婚族”多为”80后”,41,4%的人认为“哪个年龄的都有,但人数都不多”。同时,超过半数的人(51,7%)认为”恐婚族”是正常现象,持相反观点的人数占28,4%。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石林认为,“恐婚族”哪个年龄段的人都会有,但是面临婚嫁的年轻人主要是“80后”。他们在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同时,整个“人生”也随着往后推移。而”80后”独生子女比较多,由于家庭的宠爱,心理成熟度较之其他年龄层次的人要晚,而且因为接触社会时间不长,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产生的种种焦虑使他们对婚姻产生恐惧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心理因素
部分未婚男女产生心理阴影,对婚姻失去信心,心理因素对都市男女恐婚产生重要影响。由于社会上婚姻失败的例子太多,离婚率高,再加上第三者插足、婚外恋、包二奶等现象较多,使得部分未婚男女产生心理阴影,对婚姻失去信心,认为与其结婚后遇到这种情况痛苦万分还不如选择不结婚。
在调查中,虽然对社会的婚姻环境并不乐观,但是高达71,1%的人还是愿意“相信白头到老”。
“‘白头到老’当然是婚姻的理想状态。很多。恐婚族’之所以‘恐婚’,就是担心自己的婚姻不能达到这样的理想。”石林认为,“恐婚族”大部分都是责任心很强的人,如果意识不到婚姻意味着什么,根本就不会恐惧,很轻率的就可以结婚,遇到问题又很轻易就离婚了。“恐婚族”一般对自己很了解,对婚姻很慎重,他们会理智地考虑到结婚之后的情况和后果。
石林建议。如果“恐婚族“想要结婚又”恐婚”的话,就要找出自己“恐婚”的原因所在,在婚前完善自己,让自己成长,在欠缺的方面做好准备,那么将来进入婚姻就不会遇到麻烦。
“而对于那些因为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有关的‘恐婚族’,比如父母婚姻不和谐或者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人,就要努力使自己消除人际交往上的障碍,学会爱,学会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石林说。
自身因素
“好像总也做不好结婚的准备”,恐婚也有自身因素。结婚除了情爱、性爱以外,还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受到很大约束,不像单身那么自由自在。那些不想承担责任,不愿被人管的男女,便迟迟不肯结婚。
“现在离婚也太简单了,咱去吃个饭庆祝一下。”电视剧《奋斗》里向南和杨晓芸那对“毕婚族”(指一毕业就结婚的大学生)一直磕磕绊绊,结婚还不到1年,他俩拿着结婚证又把婚离了。
2008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的调查表明,当前社会结构的转型已成为影响人们家庭生活的重要力量;在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迅速转变为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的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而且越来越趋于不稳定。
“结婚,男人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想到房子、孩子等问题,就感觉压力很大。想得越多越觉得没底,好像总也做不好结婚的准备。”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张磊和女朋友在一起6年了,但是婚期却一再延迟。
“当前社会,人变得越来越现实了,面对的诱惑也越来趣多。”某外语培训机构员工陈小丽说,她有时候连自己的感觉都无法确定,更不要说去完全信任对方了。
石林表示,“恐婚”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很多都是“漂”着的,来自不同文化环境和成长背景的人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但很少有机会能深层次互相了解和认同,高速流动的人群也加剧了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离婚率越来越高,信任体系的缺失给社会婚姻状态造成了负面影响。
不管是出于无奈还是主动选择,中国的“不婚族”队伍正在逐渐扩大。目前虽还没有形成社会问题,但迟早会对婚姻传统、法律以及社会保险制度等提出严峻的挑战。
恐婚族的六大特征
不到成家立业的关口,很多人不会发现自己对婚姻的恐惧。那么对照这几条恐婚族的特征,看看自己,看看身边的朋友,是不是潜在的恐婚一族。
外形光鲜亮丽
不同于其他恐惧症患者那种眼神惊悚、身形消瘦、肌肉紧张的病态特征,恐婚者往往是外形光鲜亮丽、神采奕奕:风度翩翩,还总是一幅轻松自然的样子。
个人条件优秀
很多恐婚族的个人条件十分优秀,思想前卫,个性率真,收入不菲,生活惬意,娱乐丰富,朋友众多。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害怕改变,害怕进入婚姻的“牢笼”。频频有人劝婚
在恐婚族身边,总有人频频介绍,用年龄、责任、尽孝等多种理由劝其结婚。而这种强迫式的思想灌输会让恐婚族觉得婚姻无趣,只是搭伙过日子,从而对结婚产生反感和逃避。
避开结婚可能
单身的男女可能会相约一起吃饭游玩,但一旦一方提及婚姻,恐婚族就会迅速撤退。而严重者甚至拒绝爱情的降临。有些恐婚族也可以尽享恋爱中的甜蜜,但却会忽视甚至逃避触及婚姻的可能。
恐惧婚后生活 恐婚族之所以以各种理由徘徊于围城外,就是怕失去自由,怕被老婆孩子套牢,怕婚姻毁了现如今的快乐。可以说还是恐惧结婚后生活中的改变。
内心缺乏安全感
很多恐婚族压力很大,在他们心中往往将婚姻看得很重,就是因为对美好婚姻的期待过高,才更害怕会出现种种困难和问题。他们缺乏对婚姻、爱人、社会、甚至未来生活的安全感。
恐婚女vs恐婚男:担心婚姻让人失去自我
“现代社会给了女性越来越多的生活可能性。婚姻、家庭、生儿育女,是女性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不是全部。我尝试过一次失败而可怕的婚姻,不想再尝试第二次。”在大学里任教、今年38岁的小可说。
从事研究工作,让小可浑身具有一种知性、冷静的气质。在她的上一次婚姻中,丈夫曾经是她欣赏的“才子”,然而在相处的日子里,对方却越来越限制、干预她自己在学术上的探索,加之对方日常生活中显示出来无能为力以及对她的依赖,这些都让她倍感自我的压抑。在经历了几年热战与冷战之后,他们离婚了。
“婚姻让我失去了自我,离婚后我觉得有种重生的感觉。”她说。小可后来选择离开原来的城市,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发展,而最近,她已经准备移民。她打算移民后先周游世界,把自己人生的可能性做最大程度的扩展。
阿浩今年35岁,在某设计公司任职。最近他感到格外烦恼,因为他的女友一直在“逼婚”,可他思前想后,就是下不了决心。”我还没玩够呢。一想到娶老婆、生孩子……就觉得可怕。一旦结了婚,这些责任就得压着你放弃原先的自在生活。”
在他眼里,婚姻对每个男性而言,都是好玩的天性和自由的终结。“老婆会约束你的行踪,生儿育女势必占用你大量的时间,再也不能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玩多晚就玩多晚。结婚太可怕了,我还不想把脖子套进去。”阿浩说。情感专家:“奔三”白领恐婚
现象严重
情感问题研究专家苏芩介绍,恐婚现象是如今未婚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多发生于25~30岁这个年龄段,而以30岁上下且收入较高、恋爱(或是同居)时间较长的白领“恐婚”尤为严重。
苏芩接触的个案中。男性和女性恐婚的理由不太一样,女人说得最多的理由是害怕将来遇到更喜欢的人,而男人说得最多的理由是,在还没有更好的经济基础时,婚姻会令他倍感压力。
“从现代社会来看,这是正常的。当一个社会发展到欲望大肆扩张的阶段,人们对于幸福的安全感也随之降低。当感情关系都变得不那么稳定时,人们便会开始害怕‘确立关系’。一些人恐婚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残留着一些来自童年记忆的阴影,而不代表婚姻真的有那么糟糕。这部分人首先应该做一些心理辅导,多去接受认识一些积极正面的幸福婚姻实例,慢慢地去树立一个积极的婚恋观。”苏芩说。
苏芩认为,当人们开始恐婚,说明现代婚姻关系和婚姻观念确实到了一个需要变革的阶段。在生活中,曾有过恐婚心理的人很多,但真正选择独身的人却很少。因为独身的人,尤其是独身的女人,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这么简单,更需要能力,一种能够独自一个人应付整个社会的能力。如果你自认没办法独自完成自己的一生,那或早或晚还是要选择进入婚姻的。当然,在此之前,可以选择延缓婚期,但一定不要放弃机会,毕竟合适的结婚对象,也并不是经常能够遇到的。
结婚是一种责任
其实,爱情没有谁对谁错,因此婚姻的离离合合都在情理之中。分析“恐婚症”自然离不开社会心理层面,但更多的原因还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在这个问题上男女不同,女性的压力更多的在于精神层面,如担心婚后的家庭生活,与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和协调,对丈夫感情忠诚度的怀疑等等;而男性对婚姻的焦虑则主要是对家庭负担承受能力的自我怀疑,或者因对方事业的成功而丧失对自已的信心,有的甚至走向沉沦等等。
结婚或不结婚是个人的自由,选择离或合也同样是一种人权,我们生活在万花筒的世界,不能强求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完全一致,但婚姻是完满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章。特别是当离异即将伤害到无辜的孩子时,婚姻的取舍和家庭的续存还应该是一种社会责任。
生活是现实的,现实是严酷的,当每个人在开始恋爱的时候,就应当满怀一种“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情感。有一首歌中唱道“最浪漫的事就是我们一起慢慢变老”,应该说这种浪漫永远存在于你我人生的始终,而并不是可望不可求的神话。
恐婚,恐惧的是什么?婚姻带来的负担和束缚,还是没自信能跟对方相守一辈子。假如真爱对方,能够结婚不是最好的承诺吗?除非你自己也无法肯定因而踌躇不前……当恐婚成为心里隐忍的痛,爱人的眼前也蒙上一层无奈的玫瑰灰。
适婚男女不结婚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应该说,绝大部分的婚姻都是很幸福的,我们还是希望适婚的男女能创造条件尽早进入婚姻殿堂。毕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成年男女都应该负起责任来,过上健康、正常。和谐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