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土地调查中的国土资源整理工作,在简述遥感技术主要优势的基础上,对其在国土资源整理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为这项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关键词:土地调查;国土资源整理;遥感技术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9)03-0142-02
国土资源调查和整理是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保证基础工作质量,需要在国土资源调查和整理过程中采用先进技术,其中遥感技术是一项能从根本上提高调查及整理水平,并缩短周期的重要技术,有必要进行大范围推广应用。
1 遥感技术主要优势
在以往的国土资源整理过程中,一般以各类老旧土地资源图件为基础,同时对已经出现变化的国土资源利用状况开展实地调查,然后变更部分图件,为后续工作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然而,这一图件往往缺乏时效性,加之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精度也不是很高。近几年,国土资源整理过程中对地图精度和时效性的要求不断提高,采用野外数字化方式获得的相关数据尽管具有很高的精度,但实际工作量过大,而且易受植被、地形和地貌等因素的影响,操作和实现的难度较大。基于这种实际情况,借助遥感技术可解决上述难题,其能及时获取相关数据,并减少人为和环境等因素对实际监测造成的影响,准确反映出现场的实际情况。除此之外,遥感技术本身还不会受到自然因素太大影响,能大量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如今,遥感技术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遥感影像技术还是影像分类技术,均在国土资源整理领域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专业化平台的建立能够实现人机交互,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这种情况下直观地观察地物,确定其形状和具体位置,并描绘出地类地物边界,赋予相应的基本属性,为之后的数据处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从而具备更高的可操作性[1]。
2 国土资源整理中遥感技术具体应用
2.1 选择适宜的数据源
首先应明确工作的基本需要,然后以此为基础确定并采购适宜的数据源。精度主要受分辨率的影响,确定精度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对识别能力及成图精度等提出的需求,而且还要节省成本。若分辨率选择的过高,除了会使数据处理难度增加,还会增加很多成本;而若将分辨率选择的过低,则无法判读细小的地物,对图像视觉效果造成影响,无法达到预期的精度要求。对此,数据源选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包含数据可得性、成图比例尺和成本等在内的各项因素,不可一味追求极高的精度。对于像QuickBird这类的遥感影像,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时效性,而且可以获取空间纹理信息,其多光谱波段富含大量信息,对其进行矢量化处理后,能实现1:5000~1:10000的成图。但在这一影像当中,因地物的颜色较为接近,难以对复杂度较高的地物实施判读。基于此,有必要进行数据融合,以此获取需要的数据。保留影像当中的所有光谱信息,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高分辨率,以此加强视觉效果,对地物信息进行准确判读[2]。
确定影像精度时,除了要考虑对比例尺提出的要求,还应充分考虑影像的规格。若遥感数据同时满足比例尺对分辨率提出的多种要求,需要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性价比、卫星等级和数据源等是否稳定。另外,还应掌握拍摄影像过程中的时间段和气候条件。在实际的国土资源整理过程中,必须保证时效性,影像应尽量以新近拍摄的为主。为有效避免云层遮挡,需要尽量在良好的天气状况下进行拍摄。
2.2 数据处理
从提供遥感影像资料到由工作人员对影像进行解译,期间涉及的所有处理工作即为数据处理。对影像进行更新时,其精度主要受到数据处理直接影响。供用户使用前,一般均需对影像实施专门的处理。数据处理中,先将遥感影像处理成正射影像,然后使用人员对其进行校正。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利用计算机和相关处理软件,包括ERDAS和ENVI,同时通过对光谱特性的掌握与分析,对图像进行分类与精度评定,最后实现数字化处理。
2.3 室内解译
遥感图像可直接反映出各类地物信息对应的影像特征,同时予以有效判别,此即为解译标志。解译时,一般以地物所在位置、纹理空间和形状等为依据,对其属性予以推断。若要开展内业解译,应先切实做好外业调查,制定有效的调查方法,对区域内的水土条件、自然情况等做深入了解,然后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地类与影像之间的关系,为影像解译提供重要标志。考虑到像QuickBird这类遥感影像有着很高的分辨率,故在解译过程中较易实现。在完成解译之后,国土资源整理过程中仅需沿特征边缘对地类界线进行准确勾画,同时对包含林地、街道和居民区等在内的图斑进行绘制。
在室内进行解译时,需要严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遵循宏观性基本原则,先对影像轮廓、生态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区域内的生态分布情况和类型,再开展详细的解译;②遵循循环渐进的基本原则,图像解译实际上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其内容十分枯燥,且工作量巨大,所以对解译人员而言,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解译[3]。
2.4 外业调查和校正
解译工作完成后,应在野外对通过解译得到的结果实施现场验证,此环节的目的在于验证解译图当中各图斑划分是否精确,若在解译图当中存在错误,应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做出必要的修改,在必要时还应重新进行解译。外业调查时,应采用GPS技术布置每个图根控制点,对控制点的坐标进行测量,同时采集新增地物具体坐标数据和图斑边界,以此掌握变化图斑所在具体位置和土地资源实际利用情况。现场工作人员需要在记录表上认真填写所有调查结果,并根据所得结果进行调绘图绘制。
在完成外业调查工作后,对地图进行绘制。向計算机上传所有采集数据,然后利用成图软件,进行新增图斑和矢量图的绘制,以此建立完整的对应关系。借助计算软件得出图斑的变化面积,再将高程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输入其中,至此完成对基础工作的有效整合[4]。
2.5 注意事项
基础工作过程中需要充分注意下列要点:①目前主要利用目视解译方法对图斑和信息及其变化情况实施分析与判定,此时难免会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而出现差错。比如,影像中将已经干涸的河流判读成一条砂石路;把处于公路两侧已经干涸的沟渠误判为道路。对此,对于基础工作人员,除了应具备全面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经验;②对于外业调绘,应在完成室内解译后马上开始,尤其是那些细小和新增的地物,针对解译图中难以判读的特殊图斑,作为基础作业人员,应立即深入至现场,调查图斑及其实际变化情况,不可主观臆测,对基础工作成果的准确性及科学性造成影响。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信息技术不断革新,遥感这项新兴技术在目前国土资源整理,特别是土地资源调查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可十分高效且快速的对历年来土地资源实际利用情况及变化情况进行准确、真实地反映,并可获取相关数据,以便国土资源部门给出正确可行的决策。
参考文献
[1]文璀灿.整理国土资源历史档案的做法与细节问题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7(18):61.
[2]张永强,刘晓玲.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服务济源经济发展——访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卢多璋[J].资源导刊,2017(06):16~17.
[3]王 蕊,怀旭东.国土整理测量的特点、内容及实施方法[J].科技经济导刊,2016(02):133.
[4]康维海.国土资源部、财政部评估组来青海省检查评估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J].青海国土经略,2015(06):49.
收稿日期:2018-12-6
作者简介:李中才(1986-),男,汉族,山东滨州人,主要从事土地调查、变更调查、勘测定界以及其他土地类相关课题研究工作。
关键词:土地调查;国土资源整理;遥感技术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9)03-0142-02
国土资源调查和整理是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保证基础工作质量,需要在国土资源调查和整理过程中采用先进技术,其中遥感技术是一项能从根本上提高调查及整理水平,并缩短周期的重要技术,有必要进行大范围推广应用。
1 遥感技术主要优势
在以往的国土资源整理过程中,一般以各类老旧土地资源图件为基础,同时对已经出现变化的国土资源利用状况开展实地调查,然后变更部分图件,为后续工作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然而,这一图件往往缺乏时效性,加之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精度也不是很高。近几年,国土资源整理过程中对地图精度和时效性的要求不断提高,采用野外数字化方式获得的相关数据尽管具有很高的精度,但实际工作量过大,而且易受植被、地形和地貌等因素的影响,操作和实现的难度较大。基于这种实际情况,借助遥感技术可解决上述难题,其能及时获取相关数据,并减少人为和环境等因素对实际监测造成的影响,准确反映出现场的实际情况。除此之外,遥感技术本身还不会受到自然因素太大影响,能大量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如今,遥感技术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遥感影像技术还是影像分类技术,均在国土资源整理领域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专业化平台的建立能够实现人机交互,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这种情况下直观地观察地物,确定其形状和具体位置,并描绘出地类地物边界,赋予相应的基本属性,为之后的数据处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从而具备更高的可操作性[1]。
2 国土资源整理中遥感技术具体应用
2.1 选择适宜的数据源
首先应明确工作的基本需要,然后以此为基础确定并采购适宜的数据源。精度主要受分辨率的影响,确定精度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对识别能力及成图精度等提出的需求,而且还要节省成本。若分辨率选择的过高,除了会使数据处理难度增加,还会增加很多成本;而若将分辨率选择的过低,则无法判读细小的地物,对图像视觉效果造成影响,无法达到预期的精度要求。对此,数据源选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包含数据可得性、成图比例尺和成本等在内的各项因素,不可一味追求极高的精度。对于像QuickBird这类的遥感影像,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时效性,而且可以获取空间纹理信息,其多光谱波段富含大量信息,对其进行矢量化处理后,能实现1:5000~1:10000的成图。但在这一影像当中,因地物的颜色较为接近,难以对复杂度较高的地物实施判读。基于此,有必要进行数据融合,以此获取需要的数据。保留影像当中的所有光谱信息,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高分辨率,以此加强视觉效果,对地物信息进行准确判读[2]。
确定影像精度时,除了要考虑对比例尺提出的要求,还应充分考虑影像的规格。若遥感数据同时满足比例尺对分辨率提出的多种要求,需要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性价比、卫星等级和数据源等是否稳定。另外,还应掌握拍摄影像过程中的时间段和气候条件。在实际的国土资源整理过程中,必须保证时效性,影像应尽量以新近拍摄的为主。为有效避免云层遮挡,需要尽量在良好的天气状况下进行拍摄。
2.2 数据处理
从提供遥感影像资料到由工作人员对影像进行解译,期间涉及的所有处理工作即为数据处理。对影像进行更新时,其精度主要受到数据处理直接影响。供用户使用前,一般均需对影像实施专门的处理。数据处理中,先将遥感影像处理成正射影像,然后使用人员对其进行校正。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利用计算机和相关处理软件,包括ERDAS和ENVI,同时通过对光谱特性的掌握与分析,对图像进行分类与精度评定,最后实现数字化处理。
2.3 室内解译
遥感图像可直接反映出各类地物信息对应的影像特征,同时予以有效判别,此即为解译标志。解译时,一般以地物所在位置、纹理空间和形状等为依据,对其属性予以推断。若要开展内业解译,应先切实做好外业调查,制定有效的调查方法,对区域内的水土条件、自然情况等做深入了解,然后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地类与影像之间的关系,为影像解译提供重要标志。考虑到像QuickBird这类遥感影像有着很高的分辨率,故在解译过程中较易实现。在完成解译之后,国土资源整理过程中仅需沿特征边缘对地类界线进行准确勾画,同时对包含林地、街道和居民区等在内的图斑进行绘制。
在室内进行解译时,需要严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遵循宏观性基本原则,先对影像轮廓、生态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区域内的生态分布情况和类型,再开展详细的解译;②遵循循环渐进的基本原则,图像解译实际上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其内容十分枯燥,且工作量巨大,所以对解译人员而言,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解译[3]。
2.4 外业调查和校正
解译工作完成后,应在野外对通过解译得到的结果实施现场验证,此环节的目的在于验证解译图当中各图斑划分是否精确,若在解译图当中存在错误,应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做出必要的修改,在必要时还应重新进行解译。外业调查时,应采用GPS技术布置每个图根控制点,对控制点的坐标进行测量,同时采集新增地物具体坐标数据和图斑边界,以此掌握变化图斑所在具体位置和土地资源实际利用情况。现场工作人员需要在记录表上认真填写所有调查结果,并根据所得结果进行调绘图绘制。
在完成外业调查工作后,对地图进行绘制。向計算机上传所有采集数据,然后利用成图软件,进行新增图斑和矢量图的绘制,以此建立完整的对应关系。借助计算软件得出图斑的变化面积,再将高程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输入其中,至此完成对基础工作的有效整合[4]。
2.5 注意事项
基础工作过程中需要充分注意下列要点:①目前主要利用目视解译方法对图斑和信息及其变化情况实施分析与判定,此时难免会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而出现差错。比如,影像中将已经干涸的河流判读成一条砂石路;把处于公路两侧已经干涸的沟渠误判为道路。对此,对于基础工作人员,除了应具备全面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经验;②对于外业调绘,应在完成室内解译后马上开始,尤其是那些细小和新增的地物,针对解译图中难以判读的特殊图斑,作为基础作业人员,应立即深入至现场,调查图斑及其实际变化情况,不可主观臆测,对基础工作成果的准确性及科学性造成影响。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信息技术不断革新,遥感这项新兴技术在目前国土资源整理,特别是土地资源调查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可十分高效且快速的对历年来土地资源实际利用情况及变化情况进行准确、真实地反映,并可获取相关数据,以便国土资源部门给出正确可行的决策。
参考文献
[1]文璀灿.整理国土资源历史档案的做法与细节问题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7(18):61.
[2]张永强,刘晓玲.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服务济源经济发展——访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卢多璋[J].资源导刊,2017(06):16~17.
[3]王 蕊,怀旭东.国土整理测量的特点、内容及实施方法[J].科技经济导刊,2016(02):133.
[4]康维海.国土资源部、财政部评估组来青海省检查评估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J].青海国土经略,2015(06):49.
收稿日期:2018-12-6
作者简介:李中才(1986-),男,汉族,山东滨州人,主要从事土地调查、变更调查、勘测定界以及其他土地类相关课题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