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概况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pab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中国概况课课程设计、课程定位、教材的选择与新教材的编写及中国概况课教师的作用等方面探讨了中国概况课现存的几个问题,并跟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相应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国概况课;问题表现;应对策略
  
  中国概况课是经教育部指定的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90年代初开设,距今有十多年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占有独特一席,是对外汉语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全国有50多所高校对留学生开设了这门课。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天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所教内容涉及的知识面极其广泛,教学任务繁重,课程地位重要。但是相较对外汉语其他门类,研究投入都显不足,而当今《中国概况课》在课程设计、课程定位、教材的选择与新教材的编写、教师的作用等方面却真实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但相关课题研究者较少,学术论文短缺,国内外期刊对此关注不够,比如近年只有中国石油大学韩秀梅老师有相关论文发表;与其它语言类对外汉语教学项目相比,教研投入少。本文将从事实出发对以上问题分别作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课程设计
  1.1现有问题: 中国概况课虽然由教育部确定为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必修课,但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可供教学参考,课程设计思路较为模糊,所以学校大多无以适从,课时、课量、选课内容范围、课程定位安排都是各行其是,这样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能确保教学水平的统一,和教学质量的稳定。比如,在课时上,有的学校设计为一学期课,有的学校设计为一学年课。有的学校设计为周课时2节,有的学校设计为4节。在什么年级上这门课也有分歧,一般把它安排在本科一年级,但也有安排在二、三年级的,也有给研究生上的,教学对象不统一,教学内容也就很难统一。课量与选课内容也大都视学生水平而定,没有一个分级定量参考标准。比如教学对象,只是笼统地规定为留学生接受学历教育者必修,却没有明晰的修课等级标准规定,如最低掌握多少词可修这门课。而相对对外汉语其他语言类科目,比如阅读、语法、听力、口语,不但有相关教学大纲,而且有由国家汉办统一规定的汉字等级、词汇量、语法项目等指标作课程设计指导参考,各学校也就容易确立相关标准拟定基本课时量及分级标准。另外,考核标准也不明确。关于中国概况课教学结果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学生学习内容应包括哪些?哪些为必须了解的知识,哪些为一般性了解,哪些不作要求,为提高者准备,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1.2应对策略: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可以考虑:第一,由各高校中国概况课的一线教员和关注本课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建立一套明确统一的教学大纲与考核标准,这套大纲和考核标准能清晰的反映中国概况课的立课思路,起到教学导向和教学督促作用。第二像语言类教学一样,定期召开中国概况课的学术研讨会或举行课堂教学演示会,收集论文,推举经典课堂,及时交流教学心得,不断增补教学大纲,使之真正指导教学。第三、与本科教育其他公共必修课程一样,设立统考体系,监督教学实施,并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这样才是真正把中国概况课纳入了大学本科学历教育体系。
  
  二、课程定位
  2.1现有问题:第一、中国概况课到底是一门什么课,是政治经济类课程,历史类课程、语言类课程还是文化类课程?它所传播的应是哪一门类知识?由于有关部门没有给出明晰定位,只是笼统地归为人文社科类。致使很多教师存在困惑,既然没有标准就自定标准,结果课上的五花八门,很难统一。第二、中国概况课是给几年级的留学生授课,能否安排在较低级别?教育部对此界定非常模糊。所找到的相关文章谈的也都很笼统,比如中国石油大学的韩秀梅曾把它归为文化类课程。我们认为归类不够准确。
  2.2应对策略:第一、关于课程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所给出的有关中国概况网页,并综合北大版《中国概况》教材
  [2],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概况》教材
  [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概况》教材
  [7]、北语版《中国国情》[5]等教材,我们认为:中国概况课应该是有关中国的的文、史、哲、政、经的综合课,不能单纯的归入任何一门社科类课程。从教学目的上看,是为了让学生较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习俗,学习相关宗教、外交、民族政策、了解经济发展与百姓生活百态,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全面看待有关中国问题。因此,中国概况课的课程定位不能像语言技能课看齐,也不属于任何专门学科,而是应属于扩充知识面的综合课教学,是杂家,这种复合型课的定位一定要明确,否则,中国概况课就失去它立课之本了。第二、关于授课对象,可以看到,中国概况课教材选编内容较为宽泛,跟语言类教材相比,差异性较大,几乎找不到与之相配套语言教材,词语选用难以避开生词和专业术语,有些句子甚至有古汉语引用。正是这样,学者韩秀梅认为中国概况课教学对象应该是有相当汉语基础的外国留学生[1],笔者持相同观点。为什么要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呢?因为中国概况课象许多文化类课一样,存在诸多语言障碍,只有越过语言障碍,才能让学生集中精神学习内容。根据韩的观点,首先,中国概况课不是语言技能课,不能跟着学生的语言问题偏离内容讲授,陷入字词句的解释漩涡。这里笔者想说的是,我们同意教学对象应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这也是前面讲过了的有关课程设计的问题,就是中国概况课的教学对象应该定位为本科教育中较高年级同学,而不是低年级同学,比如二或三年级同学。其实当前中国概况课教材也都写明是为二、三年级设计的;但是仍有相当学校不顾学生语言水平,把它和其他本科生的公共课同等看待,安排在低年级。但是笔者不能苟同韩所说的,在中国概况教学中把语言教学留给留学生自己处理,这也就等于是说,如果学生语言水平不够,就抛弃他,让他以后再修这门课云云[1]。因为即使是高年级留学生,也有语言障碍问题,只不过少一些,而中国概况课本身涉及知识面就广泛,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无所不包,其他语言课很难在语言点上与之配套。因此,笔者认为中国概况课应该进行有针对性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首要任务,中国概况课从属对外汉语教学,那么在教学中,想完全避开语言点,或是象教授中国学生一样不分词语级别、不管语法难易、随意使用引文,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三、教材的选择与新教材编写
  3.1现有问题: 中国概况课现有教材与对外汉语语言类教材相比,版本不多,可选性少,现有教材版本老化,大都是80、90年代版本。现在一般高校采用的90年代编写的版本大都有以下几种,一是《中国概况》类,如北大版
  [2]、北航版[7]、上教版[6]。二是中国国情类,如肖立主编的《中国国情》
  [5]。三是一些文化类书籍,比如沈治钧、高典主编的《中国社会概览》
  [4],四是古文化类,如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3]等书。以上四种是市面上可以找到的通用教材,也有一些学校老师从语言课教材选用零星内容或是从不同报纸文刊上摘取相关介绍中国的文章作教学使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以上教材各有优点,1知识点较多,比如《中国文化要略》等教材。2范围较广,知识面包容性好,涵盖量大,比如《中国概况》类和《中国国情》等教材。3内容生动有趣,故事性强,比如《中国社会概览》等书。但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第一、版本陈旧,多年无大改动。比如王顺洪的《中国概况》
  [2]已是第三版第九次印刷,却只是对某些数据略有改动。《中国社会概览》
  [4]已经是第七次印刷了,可内容还是第一版的。《中国国情》[5]、《中国文化要略》
  [3]的情况也是如此。第二、主题选择缺乏统一的规范,一般是各行其是。以北大版《中国概况》
  [2]、《中国国情》[5]、《中国社会概览》[4]、《中国文化要略》
  [3]四种教材为例,以上四种教材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国,《中国概况》
  [2]从国土、历史、民族、人口等十四个方面泛泛介绍中国历史和现实;《中国国情》
  [5]专注于国情教育;《中国社会概览》[4]从各类新闻报道、实事记载出发展示现实中国与人民生活;《中国文化要略》
  [3]从中国古文化史的角度介绍中国,主要是介绍中国古代文化成就,兼顾古往今来的中外文化交流。四种教材各有特色,这样就使得选用教材者难以取舍。中国概况课作为教育部规定必修课程,在教材内容编写上应运用同一标准,什么是必须入选内容,什么是可调节选用内容,对必选内容所占比例,编写者的空间应有统一规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本文第一部分已提到,这里就不多说了。第三编排课文不重视序列,往往不设语言点。象《中国概况》
  [2][6] [7]三个版本、《中国文化要略》
  [3]、《中国国情》[5]都没有设置语言点。因为过去作者在编写中国概况类教材时,往往不考虑语言教学,而且也很少有对同级语言教材的语言点进行调研的,这种编写思路,导致编出的教材的语言点常常是大大超出同级语言类教程的语言点水平,给教学带来不便。另外,正是对语言教学任务重视不够,所编教材不分等级,没有难易序列,前后衔接不密切,以《中国概况》
  [2]为例,整体分十四章,在前七章谈了中国的国土、历史、人口、民族、政治制度、经济、科技,光是历史就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四大节,还有较为难理解的政治制度。而后面七章才有学生较为感兴趣,也离他们生活较为接近的篇章。如中国的教育、传统思想、文学艺术、习俗、旅游、国际交往等。这些内容因为通过别的渠道学生已有一些了解,内容不陌生,易于学习。而作者恰恰容易忽略这一点,学习对象往往因语言问题而放弃学习,容易丢失学生;即使坚持学完,也很难实现知识点的前后贯通,影响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教材组织没有体现循序渐进、紧密衔接的非母语教学原则。
  3.2应对策略:针对现有教材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设想以供同行探讨。第一 、鼓励学者多编教材,丰富教材市场,带动多元化教学。第二、呼吁增加教学投入,对新编教材内容要注意及时更新。特别是一些关于中国国情的内容。中国在发展,新情况总是层出不穷,写中国概况这类课文应讲求内容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网络传载,吸纳新闻时效内容,与出版社协商定期作版本更新。当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作者出书,更新版本往往得多增加时间,网络传载牵涉版权问题,另外还牵涉到精力投入,经费、刊印时间等问题,这都需要加大教学投入才可解决。第三、主题选择上确立同一规范,你可以换角度编写,但不可出范围。另外内容要健康,评论要公正,多写正面的内容,构建和谐的社会。负面的东西不是不可以谈,而是要少谈,以免留学生对中国社会作出错误判断,有背于中国概况课立课目的。第三、编排课文要注意语言点注释清晰,课文取材要注意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语言点要统计出现的频率,尽可能使用出现频率高的词,作到教材使用易教、好学、好记。第四、所选课文要有难易,编排时尽可能的体现序列。比如学生较为熟悉的知识,象节日、饮食、服饰、旅游等文化性文章可放在前面,以提升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而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国情部分因为可能出现的语言点对学生相对陌生,在生活中应用率不高,可往后排。第五、注意所选教材内容多角度和趣味性,突出重点,避免泛泛而谈,比如民族政策问题,就可以多谈今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卫生的发展变化:环保问题,就可以谈谈绿色奥运等等。可引用新闻报纸上的最新统计数据来说明,这比光谈政策生动。
  
  四、教师的作用
  4.1现有问题:以往在教学中,由于课程设计,课程定位,以及应用教材出现的问题,致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为课的内容较难,语言点多,就死搬所选教材,不做材料编辑、语言择录,盲目的传授知识点,以学生为中心,跟着学生屁股转,陷入字词句的解释漩涡,完不成教学任务,最后倒向纯语言类教学。另一种是把留学生当成了真正的“老外”,不拘泥于教材,随意挥洒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讲到哪是哪。第三种对留学生语言级别选择歧视,只照顾语言级别高的,抛弃语言级别低的,有语言障碍的问题躲着走。第四知识面问题,一些教师只精通某一方面知识,而中国概况课是复合型交叉学科课,古今中外、文、史、哲、经济、文化、法律、政策都有涉及,所需求的是博学杂家的知识面。
  4.2 应对策略:我们认为,教师应面对中国概况课教学现况,发挥能动作用。
  第一 、教师应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多做教学积累,教学相长,拓宽教师自身知识面,争取做一位博学杂家型学者。第二、仔细选择材料,去繁就简,去难就易。特别是应对现成的材料重新编辑,找出课文语言点进行重新排序,由浅入深,由易进难。第三、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兼顾学生的语言问题,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扩充词汇。比如在教学中给学生作预习要求,留生字词作业。也可以打印一些相关文章,增加课文生字词出现频率,加深所学知识印象。第四、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激发学习者的兴趣,酌情适时选用材料,尤其是新鲜材料。比如民族问题,可联系西藏铁路通车、2008年3月发生的暴力事件以及达赖问题综合来谈我国的民族政策。也就是说,教师备课时,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不违背教学内容主体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向学生兴趣倾斜。第五、当然还要注意的是,既然是课堂教学,教师仍然要起到引导作用,也不能总是跟在学生屁股后头,一些教育部规定的必需传授的知识点是不能漏掉的,比如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开放政策、一国两制的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外交政策等。最后也要重视课堂课外教学的配合,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做调查报告,比如走访一些福利机构,深入老百姓家庭,解读真实中国国情、国貌,倾听真实中国之声。总之要灵活把握,把课上得深入浅出。
  
  参考文献:
  
  [1]] 韩秀梅,谈《中国概况课》的教学思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
  [2] 王顺洪,《中国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社,1998年版。
  [4] 沈治钧,高典,《中国社会概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肖立,《中国国情》,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 陈仁凤,《中国概况》,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年版。
  [7] 夏自强《中国概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企业管理伦理是企业管理实践活动中的内在要求,是一种特殊的道德现象。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伦理的核心理念,在企业管理伦理建设中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有利于企业处理好和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各国都在企业管理伦理方面付出过沉重的代价,经历了坎坷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给人们留下了一系列值得沉思的问题,尤其在企业履行社会责
期刊
摘 要:佛法的内涵就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使每个人都能摆脱不良情绪、错误认识的影响,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成为佛陀那样完善的人,发展出无我的智慧慈悲,努力去帮助别人、做利益他人的事情。佛法可以化解文明冲突,不仅有助于人类世界的和谐,也能促进整个自然和地球的和谐。  关键词:佛法;和谐;教育;人的发展;和平     一、佛法促进每个生命个体的自我觉悟     佛在梵语中是觉悟的意思,是真正觉悟了
期刊
摘 要:和谐文化既是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的价值取向,还是一种被和谐价值观引导的人文环境与生活方式。本文从分析和谐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出发,阐述了和谐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并立足实践层面,提出了推进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举措。  关键词:和谐文化;社区建设    随着胜利油田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越来越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焦点,生活在社区的各种人群都会对油田建设乃至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影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学生在学习无穷区间上的广义积分时存在的问题,通过具体的实例说明学习和应用这部分知识时应注意的问题。指出被积函数为奇函数时,利用其奇偶性进行计算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强调了学习数学时准确理解概念的重要性。  关键词:无穷区间;广义积分;收敛;发散;柯西主值     在高等数学中我们学习了定积分的概念。根据这个概念,如果定义在区间[-a,a](对任意的)a>0上的函数f(x)为奇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表现纳兰性德对妻子挚爱情结的爱情词、对朋友关心照顾的友情词、别有韵味的咏物词和他的的边塞词等不同风格的词作,来展现清代贵族词人纳兰性德的人格精神魅力,进而来把握纳兰性德其人及其词的深刻内涵。   关键词:纳兰性德;词;人格魅力    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它“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亡于明,而再振于我国初(清),大畅厥旨于乾嘉以还也。”这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学理论家
期刊
摘 要: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但是在这场战争中积累的以下经验,仍值得我们借鉴:中国确立的遏制战争的公信力,战争中积累的以弱胜强的重要经验,以及通过谈判和对话解决中美及大国间争端的模式。  关键词: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第一次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国家正面交手的战争。回顾抗美援朝战争的前前后后,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未来反侵略战争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言必信,行必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房地产估价课程的特点,及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科研型教学理念引入到房地产估价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习惯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充分提高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房地产估价;科研型教学理念;教学改革  科研型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科研思维,教与学的过程都按照科研思维模式进行,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期刊
摘 要:通过对王庄油田沙一段油藏进行研究,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薄层稠油油藏的散热规律,根据油藏性质特点,对注汽强度、干度、速度及注汽量等参数进行研究及优化,从而提高薄层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本文以王庄郑41块为例介绍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注汽过程中的热损失研究应用,从而为薄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王庄油田;郑41块;稠油;数值模拟     王庄油田由于原油粘度高,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人们对严复的翻译不忠实的批评,在文化翻译的关照下,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天演论》的翻译。认为翻译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文本上,严复的翻译是意识形态和诗学操纵下的改写。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意识形态;诗学    引言  严复是中国翻译界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信达雅”长期以来认为是翻译的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和“金科玉律”。然而也有人对严复提出批评,认为他自己的译
期刊
摘 要: 学习将成为一个人的终身需要和过程,教育也将从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会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因此,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  关键词:学习;实践;探索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埃德尔语)。学习将成为一个人的终身需要和过程,教育也将从传统的一次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