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满足需要论是价值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支,在西方价值哲学体系当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我国学者认为此理论存在着与马克思价值论在认识上的趋同问题;对主体需要认识和客观性质认识的问题;对个体需要的合理性认识问题;只识需求主体,忽视行为客体的问题.如何正确看待满足需要论?基于马克思主体价值论:(一)正确认识此理论享乐主义思想的本质,不能够将其作为判定所有事物的唯一标准;(二)合理区分此理论与马克思价值论差异,要从本质上进行区分,从认识角度进行划分;(三)坚持科学理性思维来理解此论的价值,科学合理界定其应用范畴,推动价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足需要论是价值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支,在西方价值哲学体系当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我国学者认为此理论存在着与马克思价值论在认识上的趋同问题;对主体需要认识和客观性质认识的问题;对个体需要的合理性认识问题;只识需求主体,忽视行为客体的问题.如何正确看待满足需要论?基于马克思主体价值论:(一)正确认识此理论享乐主义思想的本质,不能够将其作为判定所有事物的唯一标准;(二)合理区分此理论与马克思价值论差异,要从本质上进行区分,从认识角度进行划分;(三)坚持科学理性思维来理解此论的价值,科学合理界定其应用范畴,推动价值哲学理论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他文献
《明史·食货志》以明世宗一朝为断限,认为世宗以后明代的财政开始逐渐崩坏.其述论的诸条目中,屯田则为关键之一.以《明史·食货志》《明实录》为主要材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梳理明代屯田事业的兴衰,考察屯田与财政、军事的关系,可以发现以屯田为代表的财政从世宗一朝开始逐渐崩坏,是明代实际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不是以往论者所谓“明之亡,实亡于万历”.
《蒋介石日记》相对如实地记载了蒋介石本人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事件的看法、分析及反思,对于抗日战争史研究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史料.武汉会战中,蒋介石在其日记里记载了对武汉战略地位的认识,分析了武汉会战的军事部署,总结了武汉会战的教训.蒋介石在武汉会战期间的认识和总结基本上是合理的、正确的,他的认识总结对武汉会战能够坚持四个月之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从日记中也能看出蒋介石犹豫的性格缺陷和对独立抗战信心不足等问题.
廖仲恺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左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先生的挚友和得力助手,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他为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黄埔军校的建立以及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廖仲恺遇害预示着国民党内左右派的分裂,导致汪精卫、蒋介石联盟成立,他们暂时获取了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派系斗争的胜利.从国民党内部来看,廖仲恺遇害使左派力量受到极大削弱,难以形成对右派势力的制衡,并且对国民党的联共政策造成了严重影响;从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上看,他的牺牲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大损失,不仅使无产阶级失
日本江户中期,大儒荻生徂徕的义利观在经济层面表现出统一与圆融;在政治层面则被含括到公私观之内;在社会生活层面亦表现出宽容与严格的两面性.总体而言,义与利在徂徕学中并不严重对立,二者只有在超过一定限度时才发生矛盾,向一方倾斜.当今我们在思考儒学的功用问题时,历史上以经世之入世精神为追求的日本儒者活用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以解决社会困惑的现象是值得借鉴的,但同时也要审慎、理性地辨明一种观念的多重性和局限性.
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分工协作、文明合洽、生命充盈的“社会共同体”,其性善论、民本论、契约论等思想都是围绕这一理想社会的建构展开的.孟子的社会共同体思想是应对天下失序、诸侯放恣的理想化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本位的美政善治,分工协作、各尽其责的社会共生,文明合洽、生命充盈的美好社会.孟子指出了建立一种协作共生的美好社会生活的可能性,其社会共同体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对理想社会的理解和期待,孟子的社会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刻的会通.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打
留置措施作为监察委调查案件的手段,出台伊始就备受瞩目.留置措施的性质根本上取决于监察委的权力属性,同样也来源于其前世——“双规”.监察留置的权力属性是有别于侦查权的一种全新的“调查措施”,其权力既不属于司法的侦查权与行政权,而是属于有着政治权属的“调查权”.留置措施的功能在于搜集证据与查清事实.留置措施在反腐领域的适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例如:比例原则的缺失、外部监督的缺位、法法衔接的缺陷等.要完善留置措施,建议明确留置法条中关于“案情重大,复杂”的立法细节,留置程序引入外部监督机制,完
在完全竞争的社会中,人们利益的获得是建立在他人利益损失之上的,这种选择无法保障个人利益的有效实现.若要个人利益得到有效实现需要遵从伦理道德的选择,即个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的选择.伦理选择引导人们在日常行为中遵守社会生活秩序和规范,而不是从趋利的角度去获得直接的利益和达到欲望的实现.因此,伦理选择优于欲望选择.个人是伦理选择的主体,伦理选择是基于人性的选择.如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需从社会与人的关系角度分析,主张通过建立保障机制以实现个人利益,有效地实现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与最少数人的利益
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孕育的伟大抗疫精神是进行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鲜活内容.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向度,具有政治价值、文化价值、道德价值和协同价值;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理论向度,契合教育目标、充实教育内容、丰富教育载体;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向度,提升引领力、增强交互性、提高实效性、注重渗透性.这三重向度,揭示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意蕴、逻辑契合和实践对策,不仅阐明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应然和
情境体验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运用在高校思政教育特别是校史人物思政教育工作中,不仅是对传统情境教育理论的深化发展,也是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积极探索和我党宣传思想工作经验的守正创新.将情境体验作为校史人物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生动再现校史人物故事、传承人物品格和精神,还能有效发挥情景体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山西医科大学为例,指出情境体验在校史人物思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就是从“真、美、情、思”四维度情境体验入手,以此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体变迁丰富多样.其诗体变迁的历史主要表现为形式之变、内容之变和风格之变.其变迁的特点主要有:一是诗体观念的成熟发展,二是对形式之美的高度关注,三是对诗体革新的全面探索.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学自觉是其关键的理论背景,社会文化环境是其诗体变迁的重要现实条件,前代有关诗体的探索是其不可或缺的诗学渊源.作为一个文体自觉的时代,从诗体发展的角度考察魏晋南北朝诗歌,有助于从诗体发展的角度厘清该时期的诗歌历史,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