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回馈与消费赋权:网络文学阅读中的权力让渡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chenggo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网络文学活动中,阅读的次序、作用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表达,甚至参与情节构思,成为创作的一部分.网络时代大众的阅读意见不再通过代理发表,评论权从专业批评研究者转移到付费者手中.网文原发页面琐碎而情绪强烈的留言,表达着文本激发的虚拟人格;综合性评论平台上的热度趋势等,则将阅读划类分组,使其在数据层面获得价值.网络小说顺应消费逻辑,将评论权力赋予付费者,作为产品提供方的作者也必须积极回应消费者的需求,在写作语言、叙述方式以及媒介表现手段等方面加以调整.网络读者不仅阅读文本,也结成以作者为中心的粉丝群体,通过对个人的包容和支持,鼓励作者突破类型套路不断创新.通过需求和回应的往还,参与者在网络文学活动中建立起紧密联系,网络作品是多方意愿妥协和适应的结果.
其他文献
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人类社会日益涉入风险社会.应当说,在人类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存在风险,甚至在某些时期出现过危机事件集中爆发的状况,但那些都不足以构成风险社会,而只有当今人类所处的社会可以被命名为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中,人们所遭遇的所有风险都是社会风险(尽管有些风险被认为来源于自然界);风险社会中人的存在的现实性不是个人,而是人的共生共在;唯有合作行动才能为人的生存创造机遇.社会重建任务是身处风险社会中的人类需要面对的首要任务.人类只有基于风险社会的现实开展积极的合作行动,才能在人的共生共在得以实
实现全国统筹是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面临着旧约束与新挑战,应以实现统一性、提高互济性、促进公平性和保障可持续性为基本目标,坚持"全国一盘棋"的系统性思维,分阶段推进改革."十四五"时期,应从中央调剂制度过渡到以收支平衡为目标的中央差额缴拨制度,同时优化管理体制并强化激励约束;在此基础上逐步将基本养老保险推进到全国统筹的高级阶段.具体来说,需要从基金运行和管理制度两方面搭建起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基本框架,完善全面预算、责任分担和激励约束等关键机制,同时防范因
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托育服务仅依靠市场化机制往往无法保证精准而有效的供给.为"对冲"市场化托育服务的负面效应,普惠托育服务被提到了政府建立健全社会福利体系的战略规划当中.在实现路径上,可以通过倡导新办和改办托育机构、突破居家和机构式二元类型体系、发挥政府价格管制作用、合理布局托育服务资源以及注重日常评估监督和管理等来实现普惠托育服务的政策意图.与此同时,合理的财政分配机制、发达的私立托育服务、健全的托育服务管理体制机制等为普惠性托育服务政策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人工智能技术增进社会福祉和进步的同时,伴随着人机边界模糊、责任追究困境、价值鸿沟扩大和技术过度依赖等伦理风险.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生成有其内在逻辑.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深层性、复杂性等特征契合了协同治理的要求.协同治理范式是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治理具有可行性的新探索.推进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协同治理,应构建多元协同组织,形成以政府为核心,技术专家、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和公众等共同参与的风险治理自组织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夯实协同治理条件、增强协同治理参量提升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治理效能,促进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整体性治理.
欧洲的环境伦理学研究源远流长.英国19世纪的动物保护伦理开启了现代动物解放论与动物权利论的思想先河.在20世纪20年代倡导敬畏生命伦理的史怀泽是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挪威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生态哲学研究是当代欧洲环境伦理学研究的直接推动者.20世纪80年代,英国成为欧洲环境伦理学研究的领跑者.在挪威与英国环境伦理学学者的推动和引领下,欧洲其他国家的环境伦理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欧洲各国环境伦理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欧洲的环境伦理学研究进入全面繁荣时期,
尧舜夏商周春秋六代有四种治理国家造福苍生的君子之道,其产生背景、主要特点、具体含义、适用程度均大为不同,对大汉至今两千多年中国国家治理的实际影响亦迥然不同.尧舜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生活资料极端匮乏,为了种族不至于灭绝,迫不得已实行天下为公,故尧舜之道虽至大至公,却不合人性,不合时宜,不宜提倡;夏商周三代为青铜文明时代,经济发展很快,出现剩余财富,于是天下为家,人人为己,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聪明智慧,利人利己,其获利尺度和方式均符合公认的礼义准则,故六君子之道才是私有制时代万世不变的大仁大德大道,可惜只有
宋代致仕制度不断发展,打破任职终身制,加快官员新老交替,这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然而作为官员最高代表的宰相,致仕制度对其任职时间约束却很小,宰相致仕除身体健康状况外,主要由皇帝态度,与皇帝亲疏关系、为政作风以及朝政形势等因素决定,致仕原因不尽相同,凸显出制度运行与适用的特殊性.宰相罢相为官与罢相致仕具有本质的不同,反映出宋代中枢政治的复杂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知识生产的意义生成并不只存在于文本及表征系统中,也存在于非表征性的具身实践、特定情境、媒介惯习、情感、需求及动机等的交互耦合中.表征与非表征协调作用,构建了网络知识生产的完整意义.非表征文化为网络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实践切入点.认知主体与环境、物质化媒介、知识平台等构成彼此关联的共同体.在离身与具身认知交互视域下,网络知识生产传播应从关系性体认入手,以实践中的认知主体为核心,通过知识生产观念转变、知识关系网络重塑和知识服务升级重构网络知识生产传播秩序.
朱利安认为,中国思想从根本上外在于印欧哲学,这种外在性使得中西文化具有"间距",从而使中西文化比较缺少共同的平台;对当代学术而言,由于西方以现代的名义占据着思想的普遍性高地,当下的中西比较无法走出西方中心,这意味着中西文化比较的不可能性.事实上,中西方文化"间距"的存在,使得跨文化比较只能以一种"视角性"的方式展开其可能性,"视角性"比较关注中西的价值联系,而不是事实联系.
知识型社交短视频的发展凸显媒介与社会的互构关系意义.建构主义视域下的"知识社会学"肯定知识的社会认知作用,为"媒介"作为"知识型"与"社会"间的互动机制提供阐释路径.一方面,知识通过经验解释获得信念、塑造认知;另一方面,知识作为社会成因之一,在媒介社会化语境下重建知识—行为逻辑.从"知识成因""知识来源""知识效度"的分析框架看,当前以知识型社交短视频为样本的媒介化知识,凭借技术可供的物质性主导知识成因,在"知识效度"上追求"相对性"社会认知和社群维护,彰显媒介知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