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职业院校大发展的情况下,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语文的学科价值,而且对于满足高职院校的特殊需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教育实际,探讨了在现实条件下,提高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以及现实对策。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语文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1 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从狭义上来理解,有效教学指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行动。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践与研究,所积累的经验,逐渐形成关于“有效教学”的体系,称之为“有效教学论”。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是“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也是有效教学追求的目标。从专业角度说,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在这里,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或者说是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要想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向有限的课堂时间要效率。
2 提高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取得了大发展。但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重要基础课的语文却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其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1)高等职业院校语文课程不被重视。从现实来看,语文课课时无法得到应有的保证,很多学校的语文课被各种专业课所挤占,一些学校把语文课删减到40学时,甚至更少,致使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无从落实;(2)学生的语文素养越来越低。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入学生源的语文素养也越来越低,这也给语文教学增添了难度;(3)教材使用不切实际。很多学校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采用本科的《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教材,并且教材年年都在更换,有的则是学校自己急功近利临时编写的语文教材,教材的选编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既没有顾及教材与学院自身实情的有效结合,也没有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难以适应学生的现实需求,也无法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4)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对语文课认识上的偏差,很多高职院校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不适合上语文课的教师也加入到语文教师队伍。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既无视语文的学科性质,也无视高等职业院校的特殊需求,使得语文课程混乱无序,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价值的必然要求。语文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因为高职院校所有的课程当中,不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任何一门课程知识或信息的载体均是语言文字;任何一种知识或能力的教学与接受过程,都是语言活动;任何一种知识或技能的外化或显现,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说,离开了语文,任何课程都难以为继。语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负有传播真善美的使命,重视学生完美人格的培养,帮助学生在真善美的追求中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体验来自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审美、历史、习俗等众多文化氛围的熏陶,在对自然的、社会的、古代的、现代的,传统的、外来的人类精神财富的了解、接受、感悟中,不断充实与提高,得到个体的意志、毅力、个性、气质、兴趣、情感等心理品质的日趋成熟,形成健全的人格。语文具有如此重要的学科价值,然而教学时间是有效的,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下,充分发挥语文的学科价值,我们必须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是满足高等职业院校特殊需求的必然选择。我区唯一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是从两所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来的,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要想在高等教育界取得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更好地承载历史赋予的使命,必须用人类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来涵养大学精神,承载其应该肩负的社会功能。语文学科在涵养大学精神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精神最深刻的内涵就是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大学精神是学校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学术自由精神的总和,它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学校全体师生长期积累。优秀的语言文化是最好的滋养剂,对于涵养大学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语文知识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加速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语文知识还能够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实效。因此,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
3 提高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第一,提升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目标有效性。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是首要遵循的原则。有了教学目标,也就有了教育的依据,语文教学进程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合理推进。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下转第17页)(上接第8页)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要的就是准确和明确。高职院校不仅要担负着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远的思想境界和扎实人文底蕴的人才,把人文精神作为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高职院校开设语文课,其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学习和钻研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和语文的学科性质,合理设计明确而清晰的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促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第二,编写科学合理的教材。教材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要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就必须编写科学合理的语文教材。就西藏高等职业教育实际而言,编写语文教材既要与中学语文对接,又要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相适应,做到具有实用性、宽泛性和易学性。总体而言,当前西藏的高职生理论知识不够牢固,基础知识水平普遍偏低,但兴趣爱好广泛,因此,教材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教材内容要联系本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业发展的实际,要突出它们的特色。语文教材还要服务于专业教学,要与相应专业教材相辅相成,以利于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提高。教材内容一定要能够激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兴趣。
第三,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语文教师应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观念和思维品质。语文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要放下师长的架子,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权威的勇气,努力实现自我的超越。语文教师要不断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等多方面挑战自己,要不断提高多学科整合的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当然,语文教师还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发挥其潜能所需要的宽松和谐的环境,能够不断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邵瑞珍.學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陈晓瑞等.有效教学理念与实践[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6]刘良华等.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语文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1 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从狭义上来理解,有效教学指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行动。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践与研究,所积累的经验,逐渐形成关于“有效教学”的体系,称之为“有效教学论”。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是“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也是有效教学追求的目标。从专业角度说,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在这里,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或者说是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要想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向有限的课堂时间要效率。
2 提高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取得了大发展。但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重要基础课的语文却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其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1)高等职业院校语文课程不被重视。从现实来看,语文课课时无法得到应有的保证,很多学校的语文课被各种专业课所挤占,一些学校把语文课删减到40学时,甚至更少,致使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无从落实;(2)学生的语文素养越来越低。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入学生源的语文素养也越来越低,这也给语文教学增添了难度;(3)教材使用不切实际。很多学校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采用本科的《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教材,并且教材年年都在更换,有的则是学校自己急功近利临时编写的语文教材,教材的选编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既没有顾及教材与学院自身实情的有效结合,也没有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难以适应学生的现实需求,也无法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4)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对语文课认识上的偏差,很多高职院校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不适合上语文课的教师也加入到语文教师队伍。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既无视语文的学科性质,也无视高等职业院校的特殊需求,使得语文课程混乱无序,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价值的必然要求。语文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因为高职院校所有的课程当中,不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任何一门课程知识或信息的载体均是语言文字;任何一种知识或能力的教学与接受过程,都是语言活动;任何一种知识或技能的外化或显现,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说,离开了语文,任何课程都难以为继。语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负有传播真善美的使命,重视学生完美人格的培养,帮助学生在真善美的追求中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体验来自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审美、历史、习俗等众多文化氛围的熏陶,在对自然的、社会的、古代的、现代的,传统的、外来的人类精神财富的了解、接受、感悟中,不断充实与提高,得到个体的意志、毅力、个性、气质、兴趣、情感等心理品质的日趋成熟,形成健全的人格。语文具有如此重要的学科价值,然而教学时间是有效的,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下,充分发挥语文的学科价值,我们必须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是满足高等职业院校特殊需求的必然选择。我区唯一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是从两所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来的,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要想在高等教育界取得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更好地承载历史赋予的使命,必须用人类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来涵养大学精神,承载其应该肩负的社会功能。语文学科在涵养大学精神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精神最深刻的内涵就是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大学精神是学校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学术自由精神的总和,它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学校全体师生长期积累。优秀的语言文化是最好的滋养剂,对于涵养大学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语文知识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加速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语文知识还能够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实效。因此,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
3 提高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第一,提升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目标有效性。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是首要遵循的原则。有了教学目标,也就有了教育的依据,语文教学进程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合理推进。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下转第17页)(上接第8页)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要的就是准确和明确。高职院校不仅要担负着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远的思想境界和扎实人文底蕴的人才,把人文精神作为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高职院校开设语文课,其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学习和钻研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和语文的学科性质,合理设计明确而清晰的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促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第二,编写科学合理的教材。教材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要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就必须编写科学合理的语文教材。就西藏高等职业教育实际而言,编写语文教材既要与中学语文对接,又要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相适应,做到具有实用性、宽泛性和易学性。总体而言,当前西藏的高职生理论知识不够牢固,基础知识水平普遍偏低,但兴趣爱好广泛,因此,教材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教材内容要联系本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业发展的实际,要突出它们的特色。语文教材还要服务于专业教学,要与相应专业教材相辅相成,以利于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提高。教材内容一定要能够激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兴趣。
第三,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语文教师应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观念和思维品质。语文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要放下师长的架子,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权威的勇气,努力实现自我的超越。语文教师要不断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等多方面挑战自己,要不断提高多学科整合的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当然,语文教师还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发挥其潜能所需要的宽松和谐的环境,能够不断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邵瑞珍.學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陈晓瑞等.有效教学理念与实践[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6]刘良华等.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