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教兵”学习策略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探究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shy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它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也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书中对班级授课制的理论阐述,是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从提出至今,班级授课制凭借自身的诸多优势,在教育教学领域、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班级授课制存在的弊端也因此越来越明显。“一刀切”“同步走”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照顾到大部分学生,而对两头学生的关注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那么,在班级授课制依然长期存在的大前提下,如何扬其利、抑其弊,各学科都应结合自身特点做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探索。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极域”等多媒体教室管理软件,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了如指掌,我们借助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完成进度与效果,但这种教学必然会产生“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呈现正态分布:中间多,两头少。目前,采取的班级授课制可以很好地照顾到中间的大部分学生,对于两头的学生,他们则会出现“啃不动、吃不饱”的现象。
  怎么让两头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和提高呢?怎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文献梳理,以信息技术课为例,为促进两头学生的发展,笔者提出“兵教兵”学习策略并进行论述,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教学中提供借鉴。
  一、“兵教兵”学习策略概述
  “兵教兵”即学生辅导学生,换言之优生辅导后进生。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两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完成了任务,可能会觉得没事干;另一部分相对较差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的指导,可教师一个人又忙不过来。这时,让优生去帮助后进生,有利于优生对所学技能的巩固,更有利于后进生提高学习的动力,进而实现学生间的教学相长。此外,我们还能将教师解放出来,让其有更多的时间去解决学生遇到的其他问题,从而使全体学生整体进步。
  二、“兵教兵”学习策略的具体运用及注意事项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使用“兵教兵”策略,首先要梳理好四个问题:谁来指导?指导谁?什么时候指导?怎么指导?具体如图:
  (1)谁来指导?即“小老师”人选的确定问题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类似于其他学科的科代表,就是让这节课表现较为优秀的学生来教、来指导。和科代表不同的是,这些优秀的学生不用固定,不是特定的某个人。在具体的每节课上,只要谁先做完了,只要谁表现优秀,都可以来指导,都可以来当这个“小老师”。“小老师”人员不固定,每个优秀的学生或者优先做完任务的学生都有机会,如此我们就可以在学生群体中发挥他们的激励作用。
  但在确定“小老师”人选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巧妙引导,区分对待。当教师提问“谁愿意帮助其他同学?”时,最先做完任务的这两三个学生里,有的学生愿意帮,有的学生可能不愿意。愿意帮的,我们可以直接指定为“小老师”;不愿意帮的学生,我们也不要强求。此时,这些不愿意做“小老师”的学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继续探索、继续提高自己的,教师不做打扰,支持其继续进行深入学习;另一种情况是探索了一会儿后,他们觉得无所事事、甚至想偷着玩游戏的,这时我们就可以让他们去帮助其他不会做的学生,因为此时这部分学生的内心有做错了的内疚感,对教师的要求也就少了抵触情绪。
  (2)指导谁?即确定被指导对象的问题
  指导谁?当然是指导不会做的学生。教师要转变思想,不要认为不会做的学生是一种负担,反而要认为这些学生是一种可以被利用的学习资源,要善于有效利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能力差异。因为教师在教学设计的预设中,不可能预想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全部错误,这些不会做的学生的出现,一方面可以发现很多预设之外的问题;另一方面让优秀的学生过来指导他们,除了彼此之间教学相长以外,还可以共享问题解决的思路,激发双方的灵感,增进指导学生和被指导学生之间的友谊,进而促进他们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3)什么时候指导?即指导时机的问题
  教师在确定了指导对象以后,应特别注意指导时机的选择。所选出的“小老师”们,不能盲目,不能挨个指导不会做的学生。为什么呢?因为有的不会做的学生,可能正处于自己研究的理想状态中,暂时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指导,这个时候盲目参与指导,就会对这些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产生干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导,就指导那些一直研究而实在研究不出来的学生,在这个节骨眼上,这些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渴望,成功也近在咫尺,经过“小老师们”稍一点拨,问题就可能会迎刃而解。
  怎样区分“谁迫切需要指导,谁不需要指导”这两类学生呢?教师一个问题就够了:“谁需要帮助,请举手?”那些不需要帮助的学生,自然不会举手;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也自然会举手。具体指导谁,就指导此时举手的这些学生。
  (4)怎么指导?即指导方法的问题
  有些“小老师”在指导的时候,不是真正的指导,而是直接代替做,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教师要教给“小老师”指导的方法,可以给“小老师”提出具体的要求,如“八字方针”:只能动口,不能动手。告诉“小老师”要想方设法用自己的嘴巴、用自己的语言使不会的学生学会相关知识,而不是直接动手代替做。如果直接代替做了,不会的学生可能还是不会。
  在“小老师”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给予双方鼓励和赞赏,特别是双方在原有基础上都取得了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他们认可,让“小老师”体验到指导成功的喜悦,也让被指导的学生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喜悦,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上的交流来激励学生不断成长。
  三、“兵教兵”学习策略和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对帮扶的异同
  “兵教兵”学习策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为知识基础、历史积累的原因,小组合作中的人员分工相对比较固定,一旦形成帮扶关系,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信息技术课因为操作性强,应用软件的各个具体操作之间关联不大,学生很有可能在某一个环节是弱项,在另一个环节又是强项。因此,信息课的“兵教兵”人员分工更加灵活,极易形成“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的态势。
  “兵教兵”策略,对于两极学生的提升很大。对于后进生来说,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总归是有限的,有了这些“小老师”的帮助,可以很快提升后进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同时,优生在指导后进生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尚未碰到的问题,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快、更全面的成长。我就经常遇到“小老师”跑出去了,又跑回来给我说:“老师,他的那个问题,我也不会。”这个时候,教师亲自出马,带着“小老师”共同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多赢的局面,既有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另外,“兵教兵”策略中的“小老师”本身就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好多学生上课前就悄悄跑过来给我说:“老师,我这节课能不能帮助别的学生?”我给他说:“能啊,只要你这节课的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可想而知,这些学生上课时有多认真,他们在指导其他学生的过程中有多自豪。“小老师”的激励引领作用,使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中找到了自信,自然而然地学生会将这种自信传递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从而促进了他们各学科的均衡发展。
  班级授课制虽有一些弊端,但优势是其最主要的方面,短时期内还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方案,教师要做的就是继续完善它,从局部开始变革,寻找更好的、能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的方式方法。在信息技术课中“兵教兵”这种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克服班級授课制的一些弊端,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展开,笔者认为可在信息技术课中继续完善和长期使用。
  在改革中完善,在继承中前行。今后,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兵教兵”策略日臻完善,应用更加广泛;另一方面,在班级授课制的统一要求中,渗透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这是信息技术教师也是各学科教师一直要探索的课题之一。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城南中学
其他文献
由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主办的专利侵权抗辩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于2009年11月30日在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举行。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是国内最早审理专利案件的法院,也是审理
为了解阜阳市学龄前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认知情况及EV71疫苗接种意愿,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选取的745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家
以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全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我们无锡市惠山区凭着剖析问题的勇气、破解难题的胆气、开拓创新的锐气、自强不息的朝气和团结合作的大气,从最初自上而下的行政要求、专家呐喊,到自下而上的草根“自救”,在经历一场群雄并起、诸侯纷争式的“骚动”之后,我们找到了课改的支点——学校管理改革。十年中,课程改革“倒逼”着
背景重症哮喘临床控制较差,且欠缺有效的治疗方法,故亟需更多相关临床研究;临床注册试验可为临床防治工作奠定基础,而目前重症哮喘临床注册现状尚不清楚,尚不能为临床试验提
针对卫星通信的需求,提出了一种谐波混频结合宽带匹配滤波电路的设计方法。采用小型化平行耦合微带滤波器,利用高频场仿真软件和谐波平衡仿真软件,研制了小型化的极高频(Ex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