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艺设计专业中的造型基础课程,承载着环艺专业知识体系的根本,如建筑之石,在整个设计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是为专业课打基础的课程,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专业课水平的深入和提高。在设计观念急速发展的今天,传统造型基础课程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所以对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课题需要有针对性。重新设计课题已成为当代教学的必须,以此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有效的效果。
关键词:造型基础课程 教学目标 课题设置
一、环艺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造型基础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承载着对造型能力的塑造和掌握、对形式语言能力的感悟和理解、对审美能力的发现和提高、对思辩能力的运用和拓展等方面的培养,是为专业课打基础的课程,可以看出造型基础课程在整个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从当前情况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片面化、滞后化等不足问题。
(一)传统造型基础课程教学形式固守化与教学环境局限化滞后。
1.内容程式化课堂面授教学
传统课堂面授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单方面地将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传授与学生,教学手段简单刻板,在教学设计上缺乏变通,把学生禁锢在了一个安于现状的被动消极学习状态下,这种状态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难以提高。课堂面授教学应有所创新,以灵活多变的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发现、想象的兴趣。
2.教学环境固定局限化教学
学生平时上课基本上都是固定在校园环境下,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仅仅局限于校园学习势必会阻碍接触社会的机会,打破这种单纯教学环境,学生不拘泥于固定时间和固定教学环境,走向大自然,把课堂理论与实际的社会接触相联系。
(二)传统造型基础课程教学与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脱节。
1.“先技能、后创新”割裂式教学
环艺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教学需要区别于传统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模式,传统基础教学是把所谓的“创造”课程仅仅设定在专业设计课程里,强调先“技术”再“创造”割裂式教学。显然,“先技能,后创新”的安排并不能完全适应环艺设计专业教学,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应从一年级的造型基础课根本教学开始,基础课教学设定的质量如何,将决定了后续专业设计课程的进度提升。所以,环艺设计专业的“创造”不应独属于专业设计课程,而是应贯穿于整个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训练的始终。
2.“单元化、分段式”单一教学
环艺设计专业自身的专业性特别强,以“单元化、分段式”的单一教学很难形成一套合理的教学思路设计体系,故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考虑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自然过渡与内在衔接关系。在掌握基础课程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上升的基础上,拓展学生设计思路,逐渐形成系统科学的设计思考方法,促使基础课程真正成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以此培养学生在以后的设计领域里面所具备的基础造型能力。所以,造型基础课程中的教学环节与教学设计的相互紧扣是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学目的重要所在。
二、教学目标设置
环艺专业中的造型基础课程是整个环艺专业设计教学基础课程里面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学生在一年级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承担着衔接二年级专业设计课程的作用。所以,课程的安排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際需要出发,着眼于全局,从最终培养目标开始制定各个阶段的培养计划和步骤,以此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达到所需的结果。造型基础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层面设定:其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原则。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提倡完全自主的学习和个性化研究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注重对学生形体的观察感知及造型表达能力的培养,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和要领,并逐步形成视觉思维交流与表现基本策略的习性;其二,创新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原则。以理论的创新性为指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意识,让学生从观察记录、思维表述、图形语言,一直到空间形态的延伸演变,训练他们对形式语言及形体归纳与分析的敏锐感受性。通过专业术语对一些艺术造型做出有个人创见的评价,能够建立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品质。其三,重过程、轻结果、厚基础教学原则。注重课程的融合和衔接,重新设计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专业知识辐射面和艺术素养,增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以“厚基础、强能力”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做针对性探讨。
三、造型基础课题具体设置
以造型基础课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年级课程为例,打破传统基础课程单元式、分段式教学模式,对原来的传统性绘画素描训练、三大构成认知、透视制图掌握和模型动手制作等单元式课程进行重新整合,以课题形式把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知识科学合理地划分,根据专业教学上的不同侧重点,设置到每个教学课题中,按照设计程序要求对教学课题进行科学性的有机组合与穿插,运用以点带面的效果,形成造型与设计互融式的组合性基础课程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替原则从多角度、多种训练手段和方法完善教学知识重点和设计练习,使所有教学环节结构有序地进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1)发现问题:通过观察、阅读、记录、搜集数据、图片、文献检索等大量资料的汇总,在自己的大脑里建立了一座“意念库”,从中找出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这个学习过程首先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在观察和查找资料过程中引导他们自主发展,主动获取知识;(2)分析问题:学生在探索研究的活动中会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构思、深入创造。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理论的实际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讨论教学专业问题的能力;(3)解决问题:运用前期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加上好的创意,完善作品。
课程内容安排如下: 课题一:对物像形态结构的观察与表达
课题一的设置是对学生观念转变培养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对形态结构构造原理的观察及表达能力,从原来对物象外部形态表象的认知到对物象本质内部形态的理解过渡,即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学生在观察物体的形状、体量以及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学会以专业的设计眼光观察物体,将写生练习有别于绘画类基础教育表现,透过对物体本质的理解,对形体分析、造型塑造以及形体结构、比例、透视、光影、空间等关系的感知能力做出精准的描述。
课题二:平面形态视觉语言的转换与分割重组
课题二是对课题一物像形态的概括与提炼。拆解物象形态进而转化为画面结构,寻求画面里可能的有造型意义的抽象形态,摆脱现实造型约束,改变学生思维方式,即通过对结构分析、单元提炼、分割形态等方式,让学生在研究内部结构与形态的基础上掌握对形体的归纳、分析和对形式要素的感悟与提炼及图示语言主动创造的能力。学生通过运用点、线、面的基本元素,遵循一般形式美基本法则,对平面形态视觉语言的转换与重组,提高对形式美法则构成规律的审美意识。
课题三:思维创意想象的延伸与空间形态拓展
课题三是在延续课题一与课题二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内外结构造型特征做出一定的总结和归纳,提取其中的图形或视觉元素符号为原型,运用空间构成原理和手法加以变异、延续、交织、特异等方法,进行富有创造性和逻辑性的思维创意想象与空间想象拓展变化,以自己归纳的形式对其进行准确的表达,即在掌握形式美法则及初步设计思维创意的基础上,对立体形态下的空间造型构成规律的组合与生成做深入研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一个完整的设计基础思维训练过程,其中包括:对平面、立面、轴测图制图初步知识的认知与表达、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市场调研分析、立体形态的构成法则及合理造型空间尺度的归纳与演变、初步的计算机软件操作及设计拓展能力等相关设计初步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最初的設想问题,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改进,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实验,以此发现新的问题,找到新的解决方法,从而让学生在课题的训练中形成观察、思考、解析的过程。
综合我院环艺设计专业一年级造型基础课程教学环境与实际条件的内容安排,可以总结出教学的合理性对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课题式教学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创新题材选择、方法运用、媒介介入等因素的设定中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思考空间,学生在参加与课程相关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更加多元化的表现效果,学生对各种专业知识学习的探究兴趣越来越高。所以,造型基础课程教学不仅仅只关注学生技能技法等应用性专业训练,更重点是关注学生对物象分析与应用能力及思考问题方式方法的适应能力和对个性化图式语言的驾驭能力,当学生这些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并建立起一定的基本框架时,势必会对其他知识产生一定辐射力,学生在知识量的不断积累充实下就会形成良好的设计思维习惯,并建立起自身独特的审美创造力和独特经验,以达到基础课程教学的合理效果,为以后的设计专业做出自己明确的情感反应。
参考文献
[1] 杨曦 “基础”之重——环境艺术专业《造型基础》课程设计[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 曾俊蓉,曾桂生.浅议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J].论文天下论文网,2011-8-17.
关键词:造型基础课程 教学目标 课题设置
一、环艺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造型基础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承载着对造型能力的塑造和掌握、对形式语言能力的感悟和理解、对审美能力的发现和提高、对思辩能力的运用和拓展等方面的培养,是为专业课打基础的课程,可以看出造型基础课程在整个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从当前情况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片面化、滞后化等不足问题。
(一)传统造型基础课程教学形式固守化与教学环境局限化滞后。
1.内容程式化课堂面授教学
传统课堂面授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单方面地将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传授与学生,教学手段简单刻板,在教学设计上缺乏变通,把学生禁锢在了一个安于现状的被动消极学习状态下,这种状态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难以提高。课堂面授教学应有所创新,以灵活多变的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发现、想象的兴趣。
2.教学环境固定局限化教学
学生平时上课基本上都是固定在校园环境下,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仅仅局限于校园学习势必会阻碍接触社会的机会,打破这种单纯教学环境,学生不拘泥于固定时间和固定教学环境,走向大自然,把课堂理论与实际的社会接触相联系。
(二)传统造型基础课程教学与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脱节。
1.“先技能、后创新”割裂式教学
环艺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教学需要区别于传统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模式,传统基础教学是把所谓的“创造”课程仅仅设定在专业设计课程里,强调先“技术”再“创造”割裂式教学。显然,“先技能,后创新”的安排并不能完全适应环艺设计专业教学,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应从一年级的造型基础课根本教学开始,基础课教学设定的质量如何,将决定了后续专业设计课程的进度提升。所以,环艺设计专业的“创造”不应独属于专业设计课程,而是应贯穿于整个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训练的始终。
2.“单元化、分段式”单一教学
环艺设计专业自身的专业性特别强,以“单元化、分段式”的单一教学很难形成一套合理的教学思路设计体系,故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考虑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自然过渡与内在衔接关系。在掌握基础课程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上升的基础上,拓展学生设计思路,逐渐形成系统科学的设计思考方法,促使基础课程真正成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以此培养学生在以后的设计领域里面所具备的基础造型能力。所以,造型基础课程中的教学环节与教学设计的相互紧扣是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学目的重要所在。
二、教学目标设置
环艺专业中的造型基础课程是整个环艺专业设计教学基础课程里面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学生在一年级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承担着衔接二年级专业设计课程的作用。所以,课程的安排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際需要出发,着眼于全局,从最终培养目标开始制定各个阶段的培养计划和步骤,以此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达到所需的结果。造型基础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层面设定:其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原则。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提倡完全自主的学习和个性化研究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注重对学生形体的观察感知及造型表达能力的培养,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和要领,并逐步形成视觉思维交流与表现基本策略的习性;其二,创新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原则。以理论的创新性为指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意识,让学生从观察记录、思维表述、图形语言,一直到空间形态的延伸演变,训练他们对形式语言及形体归纳与分析的敏锐感受性。通过专业术语对一些艺术造型做出有个人创见的评价,能够建立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品质。其三,重过程、轻结果、厚基础教学原则。注重课程的融合和衔接,重新设计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专业知识辐射面和艺术素养,增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以“厚基础、强能力”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做针对性探讨。
三、造型基础课题具体设置
以造型基础课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年级课程为例,打破传统基础课程单元式、分段式教学模式,对原来的传统性绘画素描训练、三大构成认知、透视制图掌握和模型动手制作等单元式课程进行重新整合,以课题形式把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知识科学合理地划分,根据专业教学上的不同侧重点,设置到每个教学课题中,按照设计程序要求对教学课题进行科学性的有机组合与穿插,运用以点带面的效果,形成造型与设计互融式的组合性基础课程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替原则从多角度、多种训练手段和方法完善教学知识重点和设计练习,使所有教学环节结构有序地进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1)发现问题:通过观察、阅读、记录、搜集数据、图片、文献检索等大量资料的汇总,在自己的大脑里建立了一座“意念库”,从中找出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这个学习过程首先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在观察和查找资料过程中引导他们自主发展,主动获取知识;(2)分析问题:学生在探索研究的活动中会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构思、深入创造。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理论的实际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讨论教学专业问题的能力;(3)解决问题:运用前期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加上好的创意,完善作品。
课程内容安排如下: 课题一:对物像形态结构的观察与表达
课题一的设置是对学生观念转变培养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对形态结构构造原理的观察及表达能力,从原来对物象外部形态表象的认知到对物象本质内部形态的理解过渡,即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学生在观察物体的形状、体量以及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学会以专业的设计眼光观察物体,将写生练习有别于绘画类基础教育表现,透过对物体本质的理解,对形体分析、造型塑造以及形体结构、比例、透视、光影、空间等关系的感知能力做出精准的描述。
课题二:平面形态视觉语言的转换与分割重组
课题二是对课题一物像形态的概括与提炼。拆解物象形态进而转化为画面结构,寻求画面里可能的有造型意义的抽象形态,摆脱现实造型约束,改变学生思维方式,即通过对结构分析、单元提炼、分割形态等方式,让学生在研究内部结构与形态的基础上掌握对形体的归纳、分析和对形式要素的感悟与提炼及图示语言主动创造的能力。学生通过运用点、线、面的基本元素,遵循一般形式美基本法则,对平面形态视觉语言的转换与重组,提高对形式美法则构成规律的审美意识。
课题三:思维创意想象的延伸与空间形态拓展
课题三是在延续课题一与课题二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内外结构造型特征做出一定的总结和归纳,提取其中的图形或视觉元素符号为原型,运用空间构成原理和手法加以变异、延续、交织、特异等方法,进行富有创造性和逻辑性的思维创意想象与空间想象拓展变化,以自己归纳的形式对其进行准确的表达,即在掌握形式美法则及初步设计思维创意的基础上,对立体形态下的空间造型构成规律的组合与生成做深入研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一个完整的设计基础思维训练过程,其中包括:对平面、立面、轴测图制图初步知识的认知与表达、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市场调研分析、立体形态的构成法则及合理造型空间尺度的归纳与演变、初步的计算机软件操作及设计拓展能力等相关设计初步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最初的設想问题,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改进,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实验,以此发现新的问题,找到新的解决方法,从而让学生在课题的训练中形成观察、思考、解析的过程。
综合我院环艺设计专业一年级造型基础课程教学环境与实际条件的内容安排,可以总结出教学的合理性对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课题式教学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创新题材选择、方法运用、媒介介入等因素的设定中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思考空间,学生在参加与课程相关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更加多元化的表现效果,学生对各种专业知识学习的探究兴趣越来越高。所以,造型基础课程教学不仅仅只关注学生技能技法等应用性专业训练,更重点是关注学生对物象分析与应用能力及思考问题方式方法的适应能力和对个性化图式语言的驾驭能力,当学生这些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并建立起一定的基本框架时,势必会对其他知识产生一定辐射力,学生在知识量的不断积累充实下就会形成良好的设计思维习惯,并建立起自身独特的审美创造力和独特经验,以达到基础课程教学的合理效果,为以后的设计专业做出自己明确的情感反应。
参考文献
[1] 杨曦 “基础”之重——环境艺术专业《造型基础》课程设计[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 曾俊蓉,曾桂生.浅议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J].论文天下论文网,201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