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迟早都要老去的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yak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写过一篇随笔,叫《人生如排队》,说的是每个人自呱呱坠地始,就排进了人生的队伍,慢慢地,便从队伍的末尾逐渐向前靠,不知不觉间,前面的人在一个一个少去,心里便有了一种危机感,甚至恐惧感。随着岁月的流走,我时常会去想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以为这棵大树指的是靠山,背景。后来年岁大起来,我把这棵大树跟父母联系了起来,父母健在的时候,这棵大树赐给子女的不只是福荫,更是生命的庇护。父母一旦仙逝,子女就走到了生与死的前沿。
  人活着,愚以为最至亲的两个人,就是父母,就这而言,做夫妻的,做子女的大可不必嫉妒。父母在的时候总以为来日方长,父母猝然走了,所有的追悔莫及纯属虚伪。静下来的时候点支烟,父母的形象羽化成仙似的从墙上,从土堆飘然来到了眼前,刹那间情不自禁早已潸然泪下。我相信这样的子女为数不少。紧接着浮想联翩,跟父母相关的那些真实的,虚化的情景和憾事,一幅幅一桩桩继踪而来。想当年回家的时候,父亲烧火,母亲上灶,子女喜欢的饭菜很快就端上了桌。想父母孤独地坐在门口的时候,多想子女能坐下来陪他们抽支烟,喝杯茶,聊几句,身边却别无他人。想父母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城市的繁华如何光鲜,他们很想出来开开眼界,可父母只在心里默默地想。想父母这辈子没坐过轮船,高铁,飞机,不知道出游休闲是个啥名堂,他们不是笨得开不了口,他们是怕给子女添堵添累。想父母从没上过高档酒楼,茶馆,至于咖啡是个啥宝贝,他们一听子女在海侃就露一脸憨厚的笑……久病床前无孝子,搪塞了多少子女应尽的孝道!人生的残酷,在于至亲一旦离开,这辈子就别想再见。父母业已远在天上,子女所有的追悔,遗憾,愧疚,通通都是自欺欺人的遮羞布!
  父母在时,人生尚有出处,父母走后,人生再无归途。
  曾听说过这样一位年轻人,婚礼上说到父母的辛苦,操劳,当众泪流满面,婚后却硬叫父母进城住在一起,继续过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父母想回农村去住,他竟扬言一把火烧了那边的老宅。由此,自然联想到了一代一代的年轻人。从小到读大学,硕博,一切都由父母承担,责无旁贷。工作以后分文不交饭钱,且从不会给父母买点吃的穿的用的,手头紧了照样理直气壮向父母索取。婚事由父母一手操办不说,父母还得当保姆,所有开销还得父母出。如此,父母是头牛,总有四脚朝天的时候,父母是棵摇钱树,总有枝叶脱光的那天,父母是台榨油机,羸弱龙钟还能榨出几两油?更有媒体披露,有父母老在家里,气味都已渗出门缝,做子女的竟浑然不觉!
  有感于这些,很想写个小说,试图通过文学形象的虚构和塑造,告诉那些稀里糊涂苟活着的人们一个熟视无睹的真相,那就是所谓人生这档子事,说白了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延续,任何一个活着的人,迟早都是要老去的,就跟开头说的人生如排队一样。借此给那些为人子的子女,和将要为人父的子女以一些点厾,既然我们迟早都要老去的,为何不能善待每一个排在我们前面的人,给后面的人做好表率的同时,也给自己年老体衰的未来留一条后路?
  我于是开始追忆跟父亲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开始把目光投向那些上了年纪有过经历的每一位父亲,开始关注周围家庭两代甚至几代人之间的鸡毛蒜皮,用反思和忏悔的触角,从中去探寻那些关于伦理道德与孝悌文化必须固守的日常,和必须摒弃的陋习,由此便有了?下辈子还做你们的父亲?这個小说。小说里的父亲出身卑微,身世惨淡,像一头牛陷在广袤的土地里,驮着家庭,驮着子女,驮着责任,驮着草根最朴素的希望,尽心尽责脚踏实地一步一步默默地走到老去,他是天下所有做父亲的一个缩影。小说里的子女,并非清一色纯粹的血脉关系,设计上作了一些打乱,意在拓展人物纠葛方面的内涵与外延。刻意没给父亲添个女儿,便于通过父亲的缺憾,从而引发另一种的敲打,这就是既然为人女,能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备至,作为儿媳,缘何不能对公婆一视同仁,而非要悖逆伦理,恣意跋扈,把老人一颗历尽磨难,饱经沧桑的心,用一把冷酷无情的刀划拉得支离破碎?
  小说既已刊出,就得尊重读者诸君的见仁见智,倘若作者再作过多的赘述,便有小商小贩之嫌。好在就作者而言,一个拙作的完工,就是另一个起点的开始。
其他文献
渭北的家乡有山。金粟山、石叠山近在眼前,是心中亲近的“我们山”。西边的明月山、东边的宝塔山,只是远远地能够望见,没有什么情感的寄托,但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尤其是宝塔山,每天睁开眼,扭转头就能看得见,那一点矗立在山顶上的塔形,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宝塔山,顾名思义,是因为宝塔而得名,是俗称,其真正的名称是万斛山。与石叠山(俗称板桥,又称青龙山)东西遥遥相对,中间是狭长的大水峪,家乡人俗称东峪,
期刊
内容简介: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渭北矿区农村。龙潭镇大林庄女青年邢玉侠与同村两情相悦的退役军人林金虎已经订婚,不料遭到不法暴发户聂玉魁的卑鄙侵害。失身怀孕后担忧名声舆论的精神压力,贪财父亲邢友贵的无情强逼,迫使邢玉侠违心地嫁给了年龄相差悬殊的聂玉魁。面对命运的冰霜,林家父子认识到,婚变的根本原因是贫穷,开始了脱贫致富的奋斗。在公安局退休老局长杨邦义和镇长向宇辉的引导帮助下,身怀厨技的林志才开
期刊
(一)  陈然步子沉重走上楼,轻轻推开门,客厅茶几上摆着一盘花生米和三瓶啤酒。这是他的标配早餐。  魏慧看着他一脸疲惫的样子,问,没睡好。  他打个哈欠,强忍住眼中的泪,说,“佳佳”闹春,吵得厉害。  魏慧打开一瓶啤酒,说,你先喝着,我去热一下红烧狮子头。  陈然说声谢谢!坐在沙发上端起酒瓶,喉咙发出咕咚咕咚声响。整晚上没喝水,相当饥渴。他轻轻搓掉花生米的红外衣,抓起几粒扔在嘴里,眼前房间空落落的
期刊
生  母亲做赤脚医生这一行当,是跟我一远方的爷爷学的。那时母亲年轻,长得好看,在周围村子里东奔西走,免不了有些害羞。而且她也认识了父亲,觉得女人家每天去外村抛头露面终会让人风言风语,所以干脆将“事业”驻扎在村里,跟做了一辈子接生婆的张婆婆学习接生,并很快接了她的班,成为我们村新一代的接生婆。那时,母亲不过刚刚生完姐姐,而我,尚未在这个世界上存在。  接生婆在女人们热衷生孩子的七八十年代,看上去是一
期刊
外公  外公离开我们好多年了,对他老人家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前段时间母亲捎来一张外公的照片,让我们给她复照几张,一下子勾起我对外公好多的回忆。  外公永远是慈祥的。外婆去世很早,我没有见过。外公养育了三个儿子,还收养了三个女儿,一生操持,备尝艰辛。但自我记事起,他从来都是微笑着,很少对人发脾气。记忆中外公只有一次发火是因为小舅在学校抽烟,不小心点着了住校生的被子,外公被叫到了学校,赔偿了人家的损失
期刊
又见春色  云层亮出白色的根须  种子爆芽的声音:辽阔,热烈,沉浸  父亲蹲在地头,喜不自禁  昨夜,雷雨湿透了泥土,捧出  春天的心愿  绕指的风,温暖,酥软  嫩叶描绘阳光的滑腻,光鲜  农历里的名词和动词,经过冬天  被纷纷唤醒  路过一道道篱笆,停驻凝望  一树桃花开了,又一树桃花开了  邻居有女初长成,挨着三月  眸子含着盈动的春水  倒映远方、羞涩的年龄、梦幻,以及  澎湃的心思  村
期刊
打开钟泉的方式  去钟泉  以流水的方式,徐徐打开  这最美的乡村画卷。村口  有两个半水磨,在一块条石上  或立或躺。相对拱卫的象山狮山  叫狮象保口  我们只需溯溪而上  就走进山中的桃花源  溪流穿村而过  一座古廊桥  横跨其间  廊桥边,一道人工喷泉  在阳光下折射成  七彩的虹。闪亮了我们的眼  我们爬上山去找寻水源  就看见一眼泉,这泉有一个  很土气的名字  米筛泉。水底珠玉飞溅 
期刊
贾香娟是我二十多年前的学生,本科时给她上写作课,研究生时师从我国创作论方向的张国俊教授,由我给她上《新时期小说研究》《文体研究》两门专业课。执教生涯中,教过的学生成千上万,但长留记忆中的学生,要么是善良纯正,要么是勤勉笃学,而贾香娟留给我最鲜明的印象,是她对文学的悟性,执着和旺盛的热情。  研究生期间,我的课她从没有缺过,我还记得的是,她还走出校门,数次专访当时在文坛尚未燥红的陕西作家叶广芩。叶氏
期刊
黄河水变绿  百年之内  黄河水变绿  真的是一种奇观  我不只一百次看黄河  黄河的水  印象是黄土的水  人变地变  山河也在变  山绿了水绿了  高原人的生活幸福了  望一眼黄河水  永远离不开党  夏风习习  民心汇集  好一个大好河山  共赏中华  走在黄河边  心中有梦,梦在时光里流动  眼中有景,景在激流中澎湃  走在黄河边  望着绿茵茵的河水  追着一波一波的浪花  我的心在平静的
期刊
这是一部长篇小说。  我很少对小说发言,是出乎对艺术评价的谨慎。此小说由陈鹏教授介绍,不可推辞。  书中的故事主要在野女镇和平吉县城展开。  野女镇和平吉县是虚构的地方,然而颇具生活气息的人物无不出入县城。他们或是县官,或是县属各局的领导,或是县辖各域的农民和居民。  野女镇和县城是基层,整个时代的文明和野蛮都沉积于斯。显然,摆设镇和县城为平台,让人物尽显自己的性格和命运,是很有看头的。  姜顾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