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两类“中国威胁”论——以印美两国为例

来源 :宁夏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结束以来,以当代印度为代表的非发达国家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时常泛起“中国威胁”论.这两类“中国威胁”论,有共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它们的共性是:在立论依据上,都是错乱和虚假的;在说理目的上,都是为了获取本国国际利益最大化而极力污名化中国、企图肢解和分裂中国,遏制中国进步、迟滞中国发展,在国际交往占据先机;在意识形态上,尽管所带有的冷战思维程度不同,但两者有合流的趋势.同时,两者存在着差异:两者在理论倾向中倾向有所不同;两者采取的方法和所居的位势不同;在施动的方式与路径上,两者存在差异.针对美印两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建议:为打破被动局面,用务实外交取得的业绩对比和揭穿“中国威胁”论;积极参与国际机制改造,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坚守中国特色全球治理观,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舆论宣传上营造内外两个循环以破解“中国威胁”论.
其他文献
强制信息披露是一种相对柔性的信息规制工具,因其独特的功能优势,成为各国政府青睐的新型治理手段.但强制披露兼有命令控制性工具的属性,仍会伴随权力滥用与侵害法益等传统的合法性问题:缺乏授权依据;信息披露错误、夸大或误导;缺乏公平与形成歧视;特别是对表达自由可能形成不当限制.通过比较法研究发现,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关于强制披露存在丰富的判例与立法,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教训.结合比较法与法经济学分析,可为我国强制披露的立法及实施提供下列治理建议:为减少权力滥用与过度规制,强制披露的授权依据应限于法律法规;强制披露须符合效
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理论文献.回顾其创作、发表、传播的历
石黑一雄在其多部小说中都涉及到了高科技元素,如能代表人类科技发展到顶端的核技术和克隆技术.人类利用高科技为自己服务,社会生活变得更高效、更快捷,但这些高科技背后所带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的微观数据,使用机会成本法和人员替代法,划分城乡测算了中国28个省区(市)老年人家庭照料的机会成本,使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家庭照料时间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不同省区(市)之间的老年人家庭照料时间差距较大.根据机会成本法进行测算,城镇老年人家庭照料机会成本为1762.75元/月,农村老年人家庭照料机会成本为328.83元/月.老年人家庭照料机会成本存在区域不平衡,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随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引发了深刻的变革.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了养老服务模式、养老服务产业、养老服务管理的智能化转型,人工智能养老服务则提升了养老服务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成本,促进了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间的精准匹配.然而,人工智能技术也给养老服务主体法律地位、养老服务侵权制度、养老服务伦理以及老年人权利保障带来了挑战.养老服务领域应摒弃消极被动的应对模式,通过积极主动的养老服务法律制度重构活动,合理规制人工智能给法律制度带来的新挑战.未来需建立法律主导型的人工智能养老服务法律制度体系,在养老服务法律制度
历史制度主义在解释制度变迁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其中的理论有两个,即路径依赖理论和关键节点理论,它们分别用于解释制度的稳定性和突变性.巡视制度和巡察制度二者的性质、职能和任务都差不多,都是一种党内监督制度,只是层级不同.巡视制度的建立,有其特别的条件,它体现了历史制度主义在制度生成方面所说的环境、旧制度和行动者的能动性三方合力的结果.从巡视制度到巡察制度的变迁体现了制度变迁中的制度模仿同构.巡察制度体现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纵向层面的路径依赖性、横向层面的路径依赖性、巡察制度的正效应体现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科学把握国际局势和我国发展的阶段、环境、条件变化而作出的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决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政策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政策实践方面相互嵌套,二者相互融合发展.农村的产业转型升级、消费潜力释放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现实发展需要与国内经济大循环形成可以进行良好衔接,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和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将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的农业发展重点方向.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
随着各地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生态安全问题也成为公众颇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与生态文明等四个方面构建合肥市新型城镇
大数据导致了社会的急遽变迁,也在认识论领域引发了"数据驱动"与"理论驱动"两种认识论范式的激烈争论.尽管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人们认识与实践的变革,但是由于其依循实证主义的原则,无论是作为大数据认识论之前提的实在性,还是依托的核心方法即归纳法,都将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排除在外,因而陷入困境之中.尝试提出的"批判性大数据认识论",旨在反对实证主义大数据认识论,强调认识对象所处情境的重要性,破除技术决定主义的意识形态,从而恢复研究对象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
对所有以社会学为志向的人来说,自他们开始接受自己的专业教育的第一天起,就会被告诫要培养和训练自己的社会学想象力.有时,在专业社会学家眼中,具备“社会学想象力”比掌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