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上,存在这样一个谜:红军为什么会几乎“兵不血刃”地顺利突破蒋介石的粤北第一、二、三道封锁线,而在深入湖南腹地突破桂北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时,却损失巨大?原来,中国工农红军在突破蒋介石的前三道封锁线时,与广东军阀陈济棠秘密达成“借道”协议,终于使红军顺利地突破了蒋介石重兵布防的一道道封锁线。陈济棠为何会心甘情愿地为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对手“让道”,并悄悄送给对手大量军火?至今仍有很多人不解其中之谜。
而行:“咱们一面慢吞吞地在红军的必经之地修造工事,以免被蒋介石抓住把柄;一面又不完成碉堡封锁线,开放一条让红军西进的道路,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专门在红军后卫部队身上作文章,以‘送客早走’。”他希望此举也能收到“一举两得”之效:既防红军入粤也防蒋介石把手伸进广东,以达到最终保住广东地盘的目的。
陈济棠虽然对自己的“送客”妙计颇为自得,但还有一件心事令他寝食难安:红军要真的乘虚攻击,在他的家门口或家中大打出手怎么办?咋能让红军知道他的一片“好意”呢?他思来想去,看来有必要同红军进行一次谈判,谈判之前,必须找个中间人先给红军“通融”一下,摸摸红军的“底牌”。
找谁做这个“信使”合适呢?陈济棠又犯起了愁。恰巧,他的护卫兵中有人和当时红军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的内弟相识,罗炳辉内弟此时正在广东做生意,并且愿意代他们到苏区传话。陈济棠惊喜异常,立即给中共和红军领导人周恩来写信一封,信中说:“我准备派总参谋长杨幼敏和黄质文、黄任寰三人为谈判代表,你们最好派你们的粤赣省军区司令员何长工为总代表,进行谈判。”将罗炳辉内弟请来后,陈济棠亲自单独召见,当面交代任务,并反复叮嘱:“途中千万小心,人在信在,不可有丝毫闪失。信一定要当面交给周恩来,速去速回。”
“秘密谈判”后的
“五项协议”
1934年9月,罗炳辉内弟很快就找到了红军保卫局局长李克农,在李克农的亲自陪同下,他与周恩来、朱德进行了极其秘密的会晤,并将陈济棠的密函当面交给周恩来。
此时,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正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临时中央和红军已准备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对如何破围,能否运用党的统战策略,利用陈济棠和蒋介石的矛盾在南线找到突破口,正是周恩来和朱德连日来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信的内容,正合周恩来所想。至于要不要与陈济棠谈判,因为当时党内最高权力和军权分别掌握在博古和李德手中,周恩来、朱德也做不了主。于是,他们立即找博古和李德商议此事。
周恩来和朱德刚一说明来意,李德就哈哈大笑起来:“和陈济棠谈判?和军阀合作?”李德耸耸肩,摊开双手,做了个带有嘲讽意味的姿势。在他眼里,军阀就是军阀,和军阀合作简直就像天方夜谭。周恩来和朱德见此情形,也不多解释,遂起身告辞,赶往博古住处。
博古只是静静地听周恩来和朱德说着,一句话不说,面部也毫无反应。周恩来和朱德看得出来,他对与陈济棠谈判也是不抱任何希望。周恩来和朱德不愿放弃这最后一次机会,仍然固执地反复劝说。“好了,好了。退出中央苏区,共产国际已经批准了,走,只是时间问题,再商讨和一个小军阀合作的问题,有些小题大作。你们看着办吧!”博古最后不耐烦地摆摆手,授权周恩来和朱德全权处理谈判事宜。
何长工、潘汉年被确定为红军方面全权代表。何长工当时担任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粤赣省委常委。粤赣军区是与粤军最近的红军防区,其最高军事长官何长工自然是与粤军谈判的最佳人选,潘汉年时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潘汉年、何长工郑重地接受了任务,与周恩来握手告别。
1934年10月6日,潘汉年、何长工脱下军装,换上西服,戴上墨镜和草帽。斯文儒雅的潘汉年看看自己,又看看身材魁梧的何长工,禁不住笑道:“你看我们这副打扮是大学教授还是做生意的大老板?”何长工笑着说:“当然是做生意的大老板呀,我们是去做一笔大生意嘛。”
在暮霭沉沉的黄昏,潘汉年、何长工赶到了约定会合地点——江西省会昌县白埠镇。这时,陈济棠派出的一个特务连早已迎候在那里。潘汉年、何长工坐上轿子,由特务连护送前行。每遇岗哨盘问,特务连严连长便高声喊道:“这是陈总司令请来的贵客。”轿夫一路跋涉,通行无阻。10月8日,潘汉年、何长工抵达谈判地点——江西省寻乌县罗塘镇。
陈济棠深知此次和共产党谈判事关重大,因此对谈判地点和内容极端保密。当双方代表到达后,陈济棠立即命令其心腹严应鱼旅长严密封锁消息,加强警戒,必须确保红军代表的安全。为此,严旅长专门指派参谋长兼军法处长韩宗盛负责接待和保卫工作。
双方代表同住在一幢新建的二层小洋楼里,红军代表住在楼上,粤方代表住在楼下。严应鱼将站岗的士兵一律换成最亲近的客家子弟,他本人及其他贴身人员在谈判期间都避免进入这座小楼。翌日上午,双方代表来到楼上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陈济棠部代表杨幼敏握着潘汉年的手说:“久仰!久仰!”韩宗盛也握住何长工的手说:“幸会!幸会!”四人终于坐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大聊茶道。潘汉年侃侃而谈,何长工借机引入正题。潘、何遵照周恩来的指示,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同陈济棠的代表就停止作战、解除封锁、恢复贸易、恢复通讯联络、互通情报及抗日反蒋等事项进行了反复商谈。双方各自提出了建议和条件。
经过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五项协议”:就地停战,取消敌对局面;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必要时红军可在陈的防区设后方,建立医院;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红军有行动事先告诉陈部,陈部撤离20公里。
之后,杨幼敏立即返回广州,向陈济棠汇报谈判情况。陈济棠闻听大喜过望:“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与红军签了停战协议,以后就用不着怕蒋介石来压迫我们了。”杨幼敏问何时开始实行与红军签订的协议,陈济棠心中高兴,人也就更加大方起来:“明天就可开始,盐布等紧俏物资一律放行,弹药先拨给他们十万发,做个大人情吧。他们多打死一个蒋介石的兵,我们就相应地多安全一分。”
“敲梆式的堵击”和
“送行式的追击”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5个主力军团以及中央、军委纵队共8.6万人踏上了英勇悲壮的长征之路。开始时,红军计划把整个苏区的家当都搬走。不惜雇了数千名挑夫,捆扎了几千付挑子,连印钞机和兵工厂的机器之类物品都抬上,以“甬道式”的行军和“搬家式”的迁移缓慢行进在赣粤湘边崎岖的山间小道上。
红军这种“搬家式”的突围其实犯了兵家大忌,这也为后来湘江之战的损失惨重埋下了伏笔。这时候,陈济棠部就有心腹将领主张乘机消灭红军主力,以夺取头功。陈济棠面对个别爱将的这种蠢蠢欲动,嘿嘿一笑:“看样子今天要重创红军并不是太难。可消灭了红军,老蒋还会发给咱们这么多军饷?我们在老蒋眼里还有什么利用价值?等他腾出了手来,首先要倒霉的还是我们这些不肯完全听命于他的杂牌武装啊!”陈济棠这一句话,其实也是向大家解释他为何会心甘情愿地为红军“让道”并送军火给红军的原因。于是大家心领神会,相视一笑。
陈济棠为做给蒋介石看,也为防止红军在粤北停留,或真的从粤北进入广东腹地建立根据地,频频调兵遣将予以防堵:令余汉谋派出两个师一路尾追红军;将驻广州花县的警卫旅用火车和汽车急运至粤北仁化,抢占沿途诸要点,并广筑工事;将自己的行营前移至粤北曲江,坐镇指挥。
但这些都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红军过粤北期间,陈济棠给前方一线部队明确的任务是“保境安民”;规定的战场纪律是“敌不向我开枪不准射击;敌不向我攻击不准出击”。陈济棠警卫旅为做到“不与红军打仗”,前线指挥员少将副旅长黄国梁与少校政训员黄若天商量,将中校团副郭士槐等一些与共产党有仇的人借故留在了后方。
从10月14日傍晚到18日傍晚,集结在于都境内的中央主力红军和中央野战纵队8.6万余人,渡过长征第一河——于都河,向粤北突围转移。陈济棠按照“秘密协议”,给红军让出了一条宽20公里的通道。这样,使红军较为顺利地突破了蒋介石布置的第一道封锁线,进入粤北南雄境内。
蒋介石得知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即令陈济棠等人在粤北组织第二道封锁线给予阻截。陈济棠令部下到仁化、乐晶、汝城附近设防,但下属军官同时也得到命令:“让出红军西进道路。”10月27日,红军下达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的命令。同样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红军于11月4日又顺利突破了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
中央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蒋介石再次颁布紧急“堵剿”电令,在第三道封锁线上修筑了数百座碉堡,加强防堵。在这个过程中,红军认真执行“秘密协议”,不入广东腹地,只沿粤北西进。于是,红军一路未遇粤方顽强阻截,又突破了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
蒋介石的计划一次次落空,部署一次次被打乱,他终于觉察到自己算计陈济棠不成,反被陈济棠狠狠“耍”了一把,不禁恼羞成怒,亲自给陈济棠拟写了一份措辞严厉的电报:“此次按兵不动,任由共匪西窜,不予截击,贻我国民革命军以千秋万世之污点。着即集中兵力27个团,位于蓝山、嘉禾、临武之间堵截,以赎前衍。否则,本委员长执法以绳。”
陈济棠害怕日后难以逃脱责任,为了不留下任何把柄,急忙销毁了与红军谈判的文件记录,命令叶肇、李汉魂和李振球等师分头尾追红军进入湖南,但他们的先头部队距离红军有一二天路程,而且各部追至蓝山后,便都立即撤回到广东防区。陈济棠部对红军的这种追堵,被国民党南昌行营第一厅中将副厅长、蒋介石侍从室主任晏道刚喻之为“敲梆式的堵击,送行式的追击”。
红军自离开粤北进入湖南腹地后,遇到何键和白崇禧部队的疯狂追堵,形势便马上发生逆转,每过一道关卡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通过桂北的第四道封锁线时,同蒋军进行了惨烈的湘江之战,8.6万红军包括牺牲、受伤和走散掉队的,一共损失了5万余人。
而行:“咱们一面慢吞吞地在红军的必经之地修造工事,以免被蒋介石抓住把柄;一面又不完成碉堡封锁线,开放一条让红军西进的道路,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专门在红军后卫部队身上作文章,以‘送客早走’。”他希望此举也能收到“一举两得”之效:既防红军入粤也防蒋介石把手伸进广东,以达到最终保住广东地盘的目的。
陈济棠虽然对自己的“送客”妙计颇为自得,但还有一件心事令他寝食难安:红军要真的乘虚攻击,在他的家门口或家中大打出手怎么办?咋能让红军知道他的一片“好意”呢?他思来想去,看来有必要同红军进行一次谈判,谈判之前,必须找个中间人先给红军“通融”一下,摸摸红军的“底牌”。
找谁做这个“信使”合适呢?陈济棠又犯起了愁。恰巧,他的护卫兵中有人和当时红军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的内弟相识,罗炳辉内弟此时正在广东做生意,并且愿意代他们到苏区传话。陈济棠惊喜异常,立即给中共和红军领导人周恩来写信一封,信中说:“我准备派总参谋长杨幼敏和黄质文、黄任寰三人为谈判代表,你们最好派你们的粤赣省军区司令员何长工为总代表,进行谈判。”将罗炳辉内弟请来后,陈济棠亲自单独召见,当面交代任务,并反复叮嘱:“途中千万小心,人在信在,不可有丝毫闪失。信一定要当面交给周恩来,速去速回。”
“秘密谈判”后的
“五项协议”
1934年9月,罗炳辉内弟很快就找到了红军保卫局局长李克农,在李克农的亲自陪同下,他与周恩来、朱德进行了极其秘密的会晤,并将陈济棠的密函当面交给周恩来。
此时,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正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临时中央和红军已准备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对如何破围,能否运用党的统战策略,利用陈济棠和蒋介石的矛盾在南线找到突破口,正是周恩来和朱德连日来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信的内容,正合周恩来所想。至于要不要与陈济棠谈判,因为当时党内最高权力和军权分别掌握在博古和李德手中,周恩来、朱德也做不了主。于是,他们立即找博古和李德商议此事。
周恩来和朱德刚一说明来意,李德就哈哈大笑起来:“和陈济棠谈判?和军阀合作?”李德耸耸肩,摊开双手,做了个带有嘲讽意味的姿势。在他眼里,军阀就是军阀,和军阀合作简直就像天方夜谭。周恩来和朱德见此情形,也不多解释,遂起身告辞,赶往博古住处。
博古只是静静地听周恩来和朱德说着,一句话不说,面部也毫无反应。周恩来和朱德看得出来,他对与陈济棠谈判也是不抱任何希望。周恩来和朱德不愿放弃这最后一次机会,仍然固执地反复劝说。“好了,好了。退出中央苏区,共产国际已经批准了,走,只是时间问题,再商讨和一个小军阀合作的问题,有些小题大作。你们看着办吧!”博古最后不耐烦地摆摆手,授权周恩来和朱德全权处理谈判事宜。
何长工、潘汉年被确定为红军方面全权代表。何长工当时担任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粤赣省委常委。粤赣军区是与粤军最近的红军防区,其最高军事长官何长工自然是与粤军谈判的最佳人选,潘汉年时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潘汉年、何长工郑重地接受了任务,与周恩来握手告别。
1934年10月6日,潘汉年、何长工脱下军装,换上西服,戴上墨镜和草帽。斯文儒雅的潘汉年看看自己,又看看身材魁梧的何长工,禁不住笑道:“你看我们这副打扮是大学教授还是做生意的大老板?”何长工笑着说:“当然是做生意的大老板呀,我们是去做一笔大生意嘛。”
在暮霭沉沉的黄昏,潘汉年、何长工赶到了约定会合地点——江西省会昌县白埠镇。这时,陈济棠派出的一个特务连早已迎候在那里。潘汉年、何长工坐上轿子,由特务连护送前行。每遇岗哨盘问,特务连严连长便高声喊道:“这是陈总司令请来的贵客。”轿夫一路跋涉,通行无阻。10月8日,潘汉年、何长工抵达谈判地点——江西省寻乌县罗塘镇。
陈济棠深知此次和共产党谈判事关重大,因此对谈判地点和内容极端保密。当双方代表到达后,陈济棠立即命令其心腹严应鱼旅长严密封锁消息,加强警戒,必须确保红军代表的安全。为此,严旅长专门指派参谋长兼军法处长韩宗盛负责接待和保卫工作。
双方代表同住在一幢新建的二层小洋楼里,红军代表住在楼上,粤方代表住在楼下。严应鱼将站岗的士兵一律换成最亲近的客家子弟,他本人及其他贴身人员在谈判期间都避免进入这座小楼。翌日上午,双方代表来到楼上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陈济棠部代表杨幼敏握着潘汉年的手说:“久仰!久仰!”韩宗盛也握住何长工的手说:“幸会!幸会!”四人终于坐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大聊茶道。潘汉年侃侃而谈,何长工借机引入正题。潘、何遵照周恩来的指示,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同陈济棠的代表就停止作战、解除封锁、恢复贸易、恢复通讯联络、互通情报及抗日反蒋等事项进行了反复商谈。双方各自提出了建议和条件。
经过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五项协议”:就地停战,取消敌对局面;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必要时红军可在陈的防区设后方,建立医院;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红军有行动事先告诉陈部,陈部撤离20公里。
之后,杨幼敏立即返回广州,向陈济棠汇报谈判情况。陈济棠闻听大喜过望:“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与红军签了停战协议,以后就用不着怕蒋介石来压迫我们了。”杨幼敏问何时开始实行与红军签订的协议,陈济棠心中高兴,人也就更加大方起来:“明天就可开始,盐布等紧俏物资一律放行,弹药先拨给他们十万发,做个大人情吧。他们多打死一个蒋介石的兵,我们就相应地多安全一分。”
“敲梆式的堵击”和
“送行式的追击”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5个主力军团以及中央、军委纵队共8.6万人踏上了英勇悲壮的长征之路。开始时,红军计划把整个苏区的家当都搬走。不惜雇了数千名挑夫,捆扎了几千付挑子,连印钞机和兵工厂的机器之类物品都抬上,以“甬道式”的行军和“搬家式”的迁移缓慢行进在赣粤湘边崎岖的山间小道上。
红军这种“搬家式”的突围其实犯了兵家大忌,这也为后来湘江之战的损失惨重埋下了伏笔。这时候,陈济棠部就有心腹将领主张乘机消灭红军主力,以夺取头功。陈济棠面对个别爱将的这种蠢蠢欲动,嘿嘿一笑:“看样子今天要重创红军并不是太难。可消灭了红军,老蒋还会发给咱们这么多军饷?我们在老蒋眼里还有什么利用价值?等他腾出了手来,首先要倒霉的还是我们这些不肯完全听命于他的杂牌武装啊!”陈济棠这一句话,其实也是向大家解释他为何会心甘情愿地为红军“让道”并送军火给红军的原因。于是大家心领神会,相视一笑。
陈济棠为做给蒋介石看,也为防止红军在粤北停留,或真的从粤北进入广东腹地建立根据地,频频调兵遣将予以防堵:令余汉谋派出两个师一路尾追红军;将驻广州花县的警卫旅用火车和汽车急运至粤北仁化,抢占沿途诸要点,并广筑工事;将自己的行营前移至粤北曲江,坐镇指挥。
但这些都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红军过粤北期间,陈济棠给前方一线部队明确的任务是“保境安民”;规定的战场纪律是“敌不向我开枪不准射击;敌不向我攻击不准出击”。陈济棠警卫旅为做到“不与红军打仗”,前线指挥员少将副旅长黄国梁与少校政训员黄若天商量,将中校团副郭士槐等一些与共产党有仇的人借故留在了后方。
从10月14日傍晚到18日傍晚,集结在于都境内的中央主力红军和中央野战纵队8.6万余人,渡过长征第一河——于都河,向粤北突围转移。陈济棠按照“秘密协议”,给红军让出了一条宽20公里的通道。这样,使红军较为顺利地突破了蒋介石布置的第一道封锁线,进入粤北南雄境内。
蒋介石得知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即令陈济棠等人在粤北组织第二道封锁线给予阻截。陈济棠令部下到仁化、乐晶、汝城附近设防,但下属军官同时也得到命令:“让出红军西进道路。”10月27日,红军下达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的命令。同样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红军于11月4日又顺利突破了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
中央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蒋介石再次颁布紧急“堵剿”电令,在第三道封锁线上修筑了数百座碉堡,加强防堵。在这个过程中,红军认真执行“秘密协议”,不入广东腹地,只沿粤北西进。于是,红军一路未遇粤方顽强阻截,又突破了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
蒋介石的计划一次次落空,部署一次次被打乱,他终于觉察到自己算计陈济棠不成,反被陈济棠狠狠“耍”了一把,不禁恼羞成怒,亲自给陈济棠拟写了一份措辞严厉的电报:“此次按兵不动,任由共匪西窜,不予截击,贻我国民革命军以千秋万世之污点。着即集中兵力27个团,位于蓝山、嘉禾、临武之间堵截,以赎前衍。否则,本委员长执法以绳。”
陈济棠害怕日后难以逃脱责任,为了不留下任何把柄,急忙销毁了与红军谈判的文件记录,命令叶肇、李汉魂和李振球等师分头尾追红军进入湖南,但他们的先头部队距离红军有一二天路程,而且各部追至蓝山后,便都立即撤回到广东防区。陈济棠部对红军的这种追堵,被国民党南昌行营第一厅中将副厅长、蒋介石侍从室主任晏道刚喻之为“敲梆式的堵击,送行式的追击”。
红军自离开粤北进入湖南腹地后,遇到何键和白崇禧部队的疯狂追堵,形势便马上发生逆转,每过一道关卡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通过桂北的第四道封锁线时,同蒋军进行了惨烈的湘江之战,8.6万红军包括牺牲、受伤和走散掉队的,一共损失了5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