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范畴的来源
康德首先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表中找到潜存于知性中的四类十二范畴的。康德寻找和发现纯粹知性概念就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入手的。形式逻辑的判断是在通过分析而形成普遍概念以统摄不同的表象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所以这些判断也都应当是分析判断。形式逻辑只管把判断作为现成的进行分类。与此相反,先验逻辑必须深入探究形式逻辑置之不理的问题。康德认为,形式逻辑只能通过分析把各种表象归于一个概念之下,先验逻辑却教导我们把各种表象的纯粹综合带到那些概念之上来;但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体现了某种统一性机能,即分析的统一性和综合的统一性,它们都出自同一个知性。但不是任何一种判断的形式都可以作为发现范畴的线索,只有在知性的分析统一从属于知性的综合统一,两者具有隶属关系的前提下,才可以将判断形式作为发现范畴的线索,并且由此确定范畴的数目。
二、《纯粹理性批判》中范畴的先验演绎
(一)为什么要进行先验演绎?
康德认为范畴不是从经验中引申、归纳而来的,也不是神赐的,而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体系引申出代表人类知性的全部功能的范畴体系。范畴是先天的,对于先天范畴的演绎,属于先验知识的性质。这种先验知识的演绎与经验的演绎是相对立的。概念来自经验,自然可以应用于经验,但这样的概念只能是没有必然性的经验概念,也没有严格普遍性,不是康德所说的范畴。范畴一定要有表象对象,但又完全不依赖经验。所以对范畴的说明不能是经验的,只能是先验的演绎。《纯粹理性批判》的范畴先验演绎部分占有决定全局的地位。这是因为范畴的先验演绎所要解决的是知性的先天概念—主观思维的范畴,何以对一切经验的和可能经验的对象具有普遍必然的客观有效性这个认识论的根本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又是解决“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即我们何以具有关于对象的先天综合知识这个《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的前提。
(二)先验演绎的路线。
范畴的先验演绎就是要证明范畴的客观有效性,然而在这样一种思想活动中,知性本身作为一种应当与客体发生关系的认识能力,也要对这种能力实现于感官对象之上的方式进行演绎,也就是要证明范畴的客观实在性。所以,康德从现有的经验出发对构成经验可能性的先天基础的主观来源进行追踪。在杂多表象当中,单一的表象如果不与其它表象发生关联,就不可能形成知识,因为知识就是由于表象杂多之间的相互联结而形成的关系的表达。康德的“主观演绎”指的是,知识在本质上是一个统一整体,其中的各种表象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的。但是,康德认为,对于一般杂多的东西的联结是绝对不能从感官得来的,因为感官只是在直观中含有杂多,所以充其量只能是一种“概观”,而联结则是表象能力的一种自觉活动,它是从属于知性范畴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综合”。康德认为,无论我们的表象的起源是什么,无论是否由于外部事物的影响,或由内部原因所产生,无论是否产生于经验之前,或是否作为显现而有其经验性的起源,它们作为心灵的变化状态来说,都必然属于感官。所以我们的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受时间支配的,而时间就是内感官的形式条件。这种综合还不能说是概念,它是形象化的综合,也是认识过程中最低级的综合;第二重综合:“想象中再生的综合”。这是比第一重综合高一级的综合,而且只有经过这第二重综合,我们才能真正达到“直观中领会的综合”,才能真正把握一个事物的统一体;第三重综合:“概念中认识的综合”。这种综合是认识过程中最高阶段的综合。它是通过概念的认识,认识到想象中再生的东西就是原来的东西,认识到再生的东西与原来的东西是统一的。康德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一综合,我们才能真正把各种表象综合为统一的整体。一切想象中的对象和原来的对象都是必然地综合在一起的。但要实现真正的综合,还必须有主观方面的保证。康德认为,这种更高的知性综合能力,就是知性先天具有的一种“概念”能力,是它把诸表象综合成了一个具有必然联系的整体即“对象”,因而使诸表象在与一个认知的对象的必然联系中具有了客观的而非主观假定的统一性。但康德强调,绝不能将这个“对象”理解为我们知识之外的物自体,它只不过意味着概念综合直观杂多表象而形成的必然统一体;其统一性也不是来自于一个物自体,而是来自“概念”这种“统一性意识”。因此,康德在论述了三重综合后指出:一切综合又都是毫无例外地以先验的条件为根据的。如果没有这个根据,就不可能得到综合,从而就不可能思维我们直观到的任何对象。这个本源而先验的条件就是康德所说的“先验统觉”。
“客观演绎”主要是从客观方面回答了主客关系问题,它的任务是以“主观演绎”所达到的结果为根据去论证知性范畴的客观有效性。首先,康德强调了客观的统一性来源于统觉的先验的统一性。在康德看来,任何感觉都不可能具有统一性,而经验的统一性也不可能具有客观性,因为经验的统一性只具有主观有效性,它只与主观方面相关联,具有偶然性,因此经验的统一性对于所予的杂多内容来说,并不是必然的和普遍有效的。相反,只有统觉的先验的统一性,才能保证统一性,从而保证客观有效性。观演绎是分析性的,客观演绎是综合性的,因此两种演绎的总体方法是不同的,而这两种方法的不同又是由两种演绎的不同出发点所规定的。康德把人类知识的统一性即普遍必然性纳入了人的自我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活动之中,排除了一个外在上帝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干扰。这就是人的认识中主体性原则的首次确定。
参考文献:
[1]齐良骥,康德的知识学[M].商务印书馆,2000.
[2]张世英.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编辑郑云东)
康德首先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表中找到潜存于知性中的四类十二范畴的。康德寻找和发现纯粹知性概念就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入手的。形式逻辑的判断是在通过分析而形成普遍概念以统摄不同的表象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所以这些判断也都应当是分析判断。形式逻辑只管把判断作为现成的进行分类。与此相反,先验逻辑必须深入探究形式逻辑置之不理的问题。康德认为,形式逻辑只能通过分析把各种表象归于一个概念之下,先验逻辑却教导我们把各种表象的纯粹综合带到那些概念之上来;但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体现了某种统一性机能,即分析的统一性和综合的统一性,它们都出自同一个知性。但不是任何一种判断的形式都可以作为发现范畴的线索,只有在知性的分析统一从属于知性的综合统一,两者具有隶属关系的前提下,才可以将判断形式作为发现范畴的线索,并且由此确定范畴的数目。
二、《纯粹理性批判》中范畴的先验演绎
(一)为什么要进行先验演绎?
康德认为范畴不是从经验中引申、归纳而来的,也不是神赐的,而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体系引申出代表人类知性的全部功能的范畴体系。范畴是先天的,对于先天范畴的演绎,属于先验知识的性质。这种先验知识的演绎与经验的演绎是相对立的。概念来自经验,自然可以应用于经验,但这样的概念只能是没有必然性的经验概念,也没有严格普遍性,不是康德所说的范畴。范畴一定要有表象对象,但又完全不依赖经验。所以对范畴的说明不能是经验的,只能是先验的演绎。《纯粹理性批判》的范畴先验演绎部分占有决定全局的地位。这是因为范畴的先验演绎所要解决的是知性的先天概念—主观思维的范畴,何以对一切经验的和可能经验的对象具有普遍必然的客观有效性这个认识论的根本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又是解决“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即我们何以具有关于对象的先天综合知识这个《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的前提。
(二)先验演绎的路线。
范畴的先验演绎就是要证明范畴的客观有效性,然而在这样一种思想活动中,知性本身作为一种应当与客体发生关系的认识能力,也要对这种能力实现于感官对象之上的方式进行演绎,也就是要证明范畴的客观实在性。所以,康德从现有的经验出发对构成经验可能性的先天基础的主观来源进行追踪。在杂多表象当中,单一的表象如果不与其它表象发生关联,就不可能形成知识,因为知识就是由于表象杂多之间的相互联结而形成的关系的表达。康德的“主观演绎”指的是,知识在本质上是一个统一整体,其中的各种表象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的。但是,康德认为,对于一般杂多的东西的联结是绝对不能从感官得来的,因为感官只是在直观中含有杂多,所以充其量只能是一种“概观”,而联结则是表象能力的一种自觉活动,它是从属于知性范畴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综合”。康德认为,无论我们的表象的起源是什么,无论是否由于外部事物的影响,或由内部原因所产生,无论是否产生于经验之前,或是否作为显现而有其经验性的起源,它们作为心灵的变化状态来说,都必然属于感官。所以我们的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受时间支配的,而时间就是内感官的形式条件。这种综合还不能说是概念,它是形象化的综合,也是认识过程中最低级的综合;第二重综合:“想象中再生的综合”。这是比第一重综合高一级的综合,而且只有经过这第二重综合,我们才能真正达到“直观中领会的综合”,才能真正把握一个事物的统一体;第三重综合:“概念中认识的综合”。这种综合是认识过程中最高阶段的综合。它是通过概念的认识,认识到想象中再生的东西就是原来的东西,认识到再生的东西与原来的东西是统一的。康德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一综合,我们才能真正把各种表象综合为统一的整体。一切想象中的对象和原来的对象都是必然地综合在一起的。但要实现真正的综合,还必须有主观方面的保证。康德认为,这种更高的知性综合能力,就是知性先天具有的一种“概念”能力,是它把诸表象综合成了一个具有必然联系的整体即“对象”,因而使诸表象在与一个认知的对象的必然联系中具有了客观的而非主观假定的统一性。但康德强调,绝不能将这个“对象”理解为我们知识之外的物自体,它只不过意味着概念综合直观杂多表象而形成的必然统一体;其统一性也不是来自于一个物自体,而是来自“概念”这种“统一性意识”。因此,康德在论述了三重综合后指出:一切综合又都是毫无例外地以先验的条件为根据的。如果没有这个根据,就不可能得到综合,从而就不可能思维我们直观到的任何对象。这个本源而先验的条件就是康德所说的“先验统觉”。
“客观演绎”主要是从客观方面回答了主客关系问题,它的任务是以“主观演绎”所达到的结果为根据去论证知性范畴的客观有效性。首先,康德强调了客观的统一性来源于统觉的先验的统一性。在康德看来,任何感觉都不可能具有统一性,而经验的统一性也不可能具有客观性,因为经验的统一性只具有主观有效性,它只与主观方面相关联,具有偶然性,因此经验的统一性对于所予的杂多内容来说,并不是必然的和普遍有效的。相反,只有统觉的先验的统一性,才能保证统一性,从而保证客观有效性。观演绎是分析性的,客观演绎是综合性的,因此两种演绎的总体方法是不同的,而这两种方法的不同又是由两种演绎的不同出发点所规定的。康德把人类知识的统一性即普遍必然性纳入了人的自我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活动之中,排除了一个外在上帝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干扰。这就是人的认识中主体性原则的首次确定。
参考文献:
[1]齐良骥,康德的知识学[M].商务印书馆,2000.
[2]张世英.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编辑郑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