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讨(笔谈)——学术性期刊的合作与发展

来源 :浙江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性期刊间的竞争,已经从稿源竞争、学术地位竞争、发行量竞争,走向了全面的竞争。的确竞争给学术性期刊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但为了中国学术性期刊长远、根本利益,为了推动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考虑,今后期刊间要增加和扩大办刊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此,首先要形成一种能够较为客观、科学的学术性杂志的评价机制。其次,有意识地错位竞争,在学术市场形成层次不同的分工,这种分工主要应体现在学科、宗旨、选题、办刊方式等方面。
其他文献
在进入本文的论述前,有必要先澄清以下三个术语的含义:
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界,出现了“思想淡出、学术凸现”的格局,90年代以后的知识分子,大多转向了以知识体系的建构为导向的学术研究。近几年为学界高度关注的学科建设和学术规范建设,可以看作90年代以后学术界这种知识论中心取向的集中体现。现在的学术界,在研究中极为重视学科分工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重视知识的传承、创新和知识的形式化。呼应学术界的这种整体取向,学术期刊界也进行了有关编辑规范的建设,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是多重性的,如传承文明,传承学术,提炼问题,培育学术研究之新人,为社会发展战略的确立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等等。就现时代而言,这类期刊所肩负的最重要使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学术信仰缺失甚至学术腐败,呈愈演愈烈之势。劣化的学术环境,无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劣化的学术环境表现为,宏观环境层面,整个社会的大面积的道德退步和信用缺失,连带与影响到学术生存环境;中观环境层面,政府插手民间性质的学术研究,所制定与形成的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学术研究评价规范,违背了学术成长的自然规律,拔苗助长,导致研究者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甚至学术私欲膨胀,
自上世纪末以来,社会科学一直处在流变之中。如何评价这一领域的那些变化,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这种困难一方面来自于缺乏客观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复杂状况。在关于社会科学状况的现象描述中,实质上并存着两套语言,一套是“公共语言”,另一套是“私人语言”。在必须使用“公共语言”的地方,出现频率较多的可说是“繁荣”及其同义词。稍稍浏览一下相关的年度报告、相关的个人述职和大小学者们的自我简介,
从本质上看,学术期刊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展示文明的平台,也是拓展文明的显著要素。社科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期刊一个具体类别,其根本使命应当是彰显与传播人文的智慧与光芒。
学术理论期刊的定位可以简单归结为高雅性、思想性、学术性几个方面。学术理论期刊追求高雅、严肃的办刊风格与特色,坚持高雅曲格,不搞通俗快餐;学术理论期刊倡导开风气之先,标新立异,鼓励理论创新;学术理论期刊强调学术规范,重视学术传承,注重学术积累和思想渊源,要求所论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学术理论期刊的性质、定位决定了其具有以下功能:(1)理论导向功能。(2)学术信息传播功能。(3)文化积累与文化创造功能。(4)决策服务功能。
中国学术期刊是中国现代学术的重要一脉。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学术形成的初期。其时,一批知识界的先驱接受了西方进化论思想,为了研究某一问题、传播某一思想的需要,借助于当时已经改进的印刷技术,出版定期或不定期的读物,从而诞生了最初意义上的中国学术期刊。这些刊物大多具有同人园地的性质,办刊者往往组成一个松散的团体,彼此不求志同道合,但求对特定的问题有大体一致的看法;
学术期刊有其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在文化建设层面,它担负着传播知识、进行高层次的文化积累的使命;在现实社会功用层面,它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资源、科学思维、先进理念和精神动力;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和发展中不可避免要遇到的许多新问题,更需要通过社会科学研究给予解决。在全球化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学术理论研究在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理论创新、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更新等方面的需求上,
一向冷清的学术期刊,其内在的社会责任因与近些年我国对“学术腐败”问题的揭发、讨论有关而备受学界、媒体、管理层以至社会关注与重视。这未尝就是坏事。它迫使我们期刊中人努力澄清对学术期刊社会责任的模糊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