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它意境迷离,形象缤纷,历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梦游奇境,却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言辞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针对本诗,到底依据什么来解读李白的心声呢?因为诗中有大量景物描写,我们不妨用“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来解读它。
这个天姥山,被李白用“势拔五岳掩赤城”加以渲染,写得是耸立天外,巍巍然非同凡比,景物描写中分明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幅应接不暇的瑰丽变幻的景象:诗人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只见石径曲折,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又忽觉暮色降临,接着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了!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日月辉映,神仙纷纷而下,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
作者为何要这般描写呢?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文中的景物都是“披情入文”的,李白把这梦境写得越绮丽,越美好,他自己越向往,不就越流露出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厌恶和憎恨吗?通过分析景,我们听到了封建社会怀才不遇的诗人的心声。
如果我们总结出古代诗歌关于“景情关系”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就能更好地品味、赏鉴诗歌。古代诗歌情景关系主要有如下两类:
第一,借景抒情,即客观景物是描写的实实在在的主体,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外露,诗人的情感则借助这客观的景物描写自然流露出来。
鉴赏这类诗歌时,先品其意象。只有品味、挖掘特定景物背后的内在蕴味,才能咀嚼、感悟出诗人寄托的情思。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像苍松、翠竹、梧桐、芳草等植物性景象,杜鹃、秋蝉、鸿雁、雄鹰等动物性景象,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媒介:苍松、翠竹代表着傲岸与高洁,梧桐蕴含着凄凉悲伤,芳草隐藏着离恨与忧愁,杜鹃啼叫出凄怨哀伤,鸿雁南归寓含乡愁乡思……我们要心中有数,非常熟悉,才能触摸到诗人心中的那缕情思。
其次,对于寄寓着诗人主观情感的景物,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作者描写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渲染了怎样的氛围?”等,最后思索它借这些景到底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只有“缘景”,才能“明情”。
第二,情景交融。即将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融合、外化在客观景物的描写当中,在这种景与情的关系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鉴赏这类诗歌时,一定要琢磨诗人对景物的描写与刻画。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描写就很典型。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家国危难的悲痛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融合着“溅泪的花”与“惊心的鸟”表现得形象而深沉。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净,惟见长江天际流”: 一片孤帆,伴着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仍伫立楼头,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这深厚的感情寓于细腻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总之,诗不过情、景二端;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好诗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景与情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或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烘托其乐;以哀景写哀情,比衬其哀;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读诗时,我们一定要细细品味方能有所体悟。
这个天姥山,被李白用“势拔五岳掩赤城”加以渲染,写得是耸立天外,巍巍然非同凡比,景物描写中分明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幅应接不暇的瑰丽变幻的景象:诗人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只见石径曲折,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又忽觉暮色降临,接着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了!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日月辉映,神仙纷纷而下,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
作者为何要这般描写呢?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文中的景物都是“披情入文”的,李白把这梦境写得越绮丽,越美好,他自己越向往,不就越流露出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厌恶和憎恨吗?通过分析景,我们听到了封建社会怀才不遇的诗人的心声。
如果我们总结出古代诗歌关于“景情关系”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就能更好地品味、赏鉴诗歌。古代诗歌情景关系主要有如下两类:
第一,借景抒情,即客观景物是描写的实实在在的主体,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外露,诗人的情感则借助这客观的景物描写自然流露出来。
鉴赏这类诗歌时,先品其意象。只有品味、挖掘特定景物背后的内在蕴味,才能咀嚼、感悟出诗人寄托的情思。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像苍松、翠竹、梧桐、芳草等植物性景象,杜鹃、秋蝉、鸿雁、雄鹰等动物性景象,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媒介:苍松、翠竹代表着傲岸与高洁,梧桐蕴含着凄凉悲伤,芳草隐藏着离恨与忧愁,杜鹃啼叫出凄怨哀伤,鸿雁南归寓含乡愁乡思……我们要心中有数,非常熟悉,才能触摸到诗人心中的那缕情思。
其次,对于寄寓着诗人主观情感的景物,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作者描写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渲染了怎样的氛围?”等,最后思索它借这些景到底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只有“缘景”,才能“明情”。
第二,情景交融。即将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融合、外化在客观景物的描写当中,在这种景与情的关系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鉴赏这类诗歌时,一定要琢磨诗人对景物的描写与刻画。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描写就很典型。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家国危难的悲痛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融合着“溅泪的花”与“惊心的鸟”表现得形象而深沉。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净,惟见长江天际流”: 一片孤帆,伴着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仍伫立楼头,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这深厚的感情寓于细腻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总之,诗不过情、景二端;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好诗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景与情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或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烘托其乐;以哀景写哀情,比衬其哀;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读诗时,我们一定要细细品味方能有所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