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了茶产业在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总结了推动茶产业持续发展的经验,指出宣城市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茶叶基地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品牌化战略、延伸产业链等对策,以期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产业;地位;作用;问题;对策;安徽宣城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328-02
近年来,宣城市通过茶产业的发展,改善了茶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极大提高了茶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提高了宣城市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茶产业的综合带动效应体现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方面。茶产业是一个重要的特色产业、休闲产业、富民产业、生态产业,集经济、绿色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为一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十分特殊、作用十分突出。
1 茶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1 茶产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
茶产业具有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特点,产业链长、关联度大,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宣城市境内山清水秀、云雾缭绕,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无污染的特点,经过多年来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充足,土壤持水能力强、有机质含量高,而茶叶喜散射光不喜直射光,在这种环境中产出的茶干物质积累丰富、耐冲泡、清香回甜、叶底嫩绿厚实。“茶中有林、林中有茶、林茶相间”的美景实现了林采茶之灵气、茶吸林之精华。宣城茶叶的品质,已经得到了业界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茶产业是一项真正具有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的产业,更是调整粮经作物比例必须牢牢坚持、紧紧依靠的重要产业[1-2]。因此,应积极发展茶产业,促进宣城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1.2 茶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据测算,投产茶园的农民收入在6万元/hm2以上,中等收入达9万元/hm2,高等收入可达12万元/hm2。1 hm2有机茶园相当于15 hm2水稻、6 hm2玉米、10 hm2油菜,其均收入高出传统农业区75 000元/hm2以上。只有大力发展茶产业,第三产业才会持续活跃。
1.3 茶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
茶叶既是经济作物,也是生态林木。茶产业是一个生态产业,也是一个富民产业,更是一个绿色产业。茶产业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茶树根系发达,能有效保持水土,绿化美化效果好。茶树还是森林防火的重要屏障,具有良好的阻燃功能。生产上施肥喷药少,对解决面源污染、优化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可有效结合保护生态环境与农民增收致富,有机统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目标,是纵深推进绿色发展战略,切实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3-4]。
1.4 茶产业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措施
发展茶产业,不仅仅是种茶、制茶和卖茶,其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茶产业联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可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是拉动全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举措。
2 推动茶产业持续发展的经验
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紧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始终坚持“一体两翼”的工作方法,以农业领域的全面开放引进茶叶龙头企业,以出台土地流转指导办法推进集中规模化经营,以探索建立省级地方标准推进标准化建设,以举办、承办大型茶事活动推进品牌建设,以“茶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拓展延伸茶产业链,推动了全市茶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茶园基地建设突飞猛进,产业规模化布局基本形成;加工能力显著提升,附加值不断提高;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市场竞争力凸显;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销售网络进一步延伸;品牌打造实现突破,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
经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发展茶产业中积累了一些弥足珍贵的经验和做法。一是突出地域特色。在发展思路上,在特点化、差异化、标准化、品质化上下功夫,突出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才能让宣城茶叶真正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必须坚持强化基地、做大规模。坚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夯实基础、建大基地、做大总量,以规模促加工。二是走专业化道路。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走专业农民、专业村、专业合作社的道路,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坚持农业领域的全面开放。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积极引入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上带基地、下连市场,形成良性竞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政策引导作用。
3 宣城市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宣城市茶产业发展依然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具体有以下方面。
3.1 标准化建设薄弱
茶农、茶叶大户和茶叶加工企业诚信意识不足、质量意识淡薄,只顾眼前利益,过量施用化肥、乱施农药、催芽素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普遍存在,造成了茶叶中农残超标等问题。同时,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工作流于形式、开展不力,对农药市场和禁限用投入品的监管不到位,对茶叶农残的抽检和督查不到位,监管力度亟待加强。
3.2 品牌参差不齐
全市茶叶注册商标多、知名商标少、驰名商标仍是空白;公共品牌准入门槛低,管理不到位,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有较大提升。
3.3 市场化程度低
沒有形成专业的茶叶市场,缺乏对国内、国际市场的研判和开发,主销区不明确,销售网络覆盖面窄,市场占有份额小且尚未形成集群,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销售网络不健全,营销队伍尚未真正建立和壮大。
3.4 科技含量不高
茶产品单一,精深加工和产品深度开发不足,与科研院所合作不够等。这些问题,需要强化措施、明确职责,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解决。 4 宣城市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加快茶葉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关键要解决好标准化低、产量低、效益不高的问题,提高品质,不能单追求面积。一是改变荒山、荒坡种茶的传统思想,向好田好地要规模,结合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促进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二是优化区域布局,从分散向集中转变,实施“企业 基地 农户”的大户带动战略。三是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也可以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促进农产品增值。鼓励茶产业和工商资本结合。同时,坚持高标准茶园管理,做到100%补齐补栽,100%除草施肥,100%进行修剪。
4.2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
4.2.1 建立茶叶质量体系。制定土壤施肥、农药使用、基地建设与管理、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等茶叶生产加工全过程质量技术标准,建立健全精品生态茶园建设标准体系、生态茶叶加工厂建设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体系,对用药、施肥等关键环节的标准化生产实行强制推广,严禁施用有害农药、有害肥料,加大有机专用肥、生物农药推广力度。采取完善体系涵盖面、细化技术指标、提升技术参数等措施,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标准化宣传活动,增强广大茶农标准化生产的意识和能力。
4.2.2 提升产品质量。开展“猪、沼、茶、林”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循环建园模式建设。制定规划,在茶园套种木本花卉,品种以桂花、香樟为主,其他适宜品种也可。在苗木的权属上,如果是政府全额投入,成材后由政府与茶园主人按比例分成,其中茶园主人占较大比例,如果在套种时政府与茶园主人按比例投入,则苗木权属全部归茶园主人。推进有机茶生产、加工、认证。对已有的有机茶园严格按照规范管理,不允许违规操作;对一般茶园要加大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生物农药等标准化物资的投入,按照有机认证标准,加快茶园有机转化。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进行QS认证、有机加工认证,努力实现清洁化、标准化生产。
4.2.3 加强生产监管。加大仪器设备配备力度,加强检验检测人才、执法人员的整合和引进,制定严密、细致的监管办法和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对种植大户、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企业的茶园、茶青、茶叶成品进行抽样检测。凡是出现农残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的企业、合作社、大户,取消一切扶持政策和项目补助,并纳入黑名单。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监督管理作用。将专业合作社作为抓标准化生产的核心,形成“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社 茶农”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作用,加大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培训力度,形成茶农相互监督制约的监督格局,规范散户的施肥和用药,强化自律行为,确保产品质量。
4.3 实施品牌化战略
4.3.1 加大茶业宣传推介。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承办、部门参与、财政补贴的办法,统一制定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办、承办、参加茶事和学术交流活动,并在国内主流媒体、高速公路、大型茶事活动中进行广泛宣传,扩大宣城茶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4.3.2 整合茶叶品牌。品牌的整合,实质上就是企业的整合。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开发品牌产品、培植大市场、挖掘大效益。鼓励企业开展联合经营,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优势品牌聚集,全力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研发能力强,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自主品牌,其他一些中小微型企业采取合作分工的方式,按知名品牌企业标准进行加工,把创品牌的费用和精力用于更新设备、研发新产品和提高加工技术上,形成一个大企业带小企业,小企业带农户,抱团出击、分工明确、协作共赢的良性发展机制。
4.3.3 加强公共品牌管理。制定完善公共品牌的使用标准和管理办法,按照“标准达标、申报审核、监测淘汰”的原则,切实加强“凤冈锌硒茶”品牌以及“有机”标识的管理使用。原则上全市只要产品质量达标的企业必须统一使用固定的公共品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但不允许擅自标注或使用“有机”标识,对擅自使用公共品牌或“有机”标识的,一律进行严厉打击,重处重罚。
4.4 延伸产业链,加速产业化进程
4.4.1 规范市场。一是规范市域内茶叶市场。市域内所有茶叶经营店划行归市,进入茶叶综合交易市场,所有茶叶经营户享受交1年租金使用3年的优惠政策。不进入交易市场的专卖店不再给予任何补贴。二是积极开拓市外市场。本着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鼓励企业走出市外省外,按统一的门店标准开设连锁专卖店,与各大超市专卖合作,开设专柜销售等。充分利用网上购茶方便、快捷、低价、时尚的特点,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商务等现代商务模式,打造多渠道、多样化的茶叶销售渠道。加强营销队伍的培育。
4.4.2 加大茶产品的研发力度。重点致力于茶产品的应用性开发,例如在食品、医疗、保健、化工等行业,找到切入点和结合点,加快茶饮料、茶多酚、茶保健品等茶产品的招商引资。茶工艺品、茶摆件、茶净化器等都极具开发潜力,加强茶饮料等产品投入市场的步伐。
4.4.3 把握市场导向。引导企业从注重春茶开发向注重春、夏、秋茶均衡开发转变,从注重独芽茶利用向注重独芽与一芽多叶综合利用转变,从注重发展高档茶向发展高中低档茶并重转变,大力发展大宗名优茶,形成茶产品的梯次结构,提高茶叶下树率和经济效益。同时,支持鼓励企业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拓宽市场竞争领域。
4.4.4 加快有机食品城建设力度。形成宣城茶产品交易集散地,并根据产业规划布局,在规模茶区加快建设一批茶青交易市场,方便茶农交售,使茶青向加工能力较强的企业聚集。同时,要继续鼓励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到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点,开设专卖店,设立超市专卖柜,构建销售网络,促进茶叶流通。
5 参考文献
[1] 赵云.江苏镇江市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园艺文摘,2013(12):50-52.
[2] 谢善锦.邵武市发展茶产业的经验措施[J].福建茶叶,2013(6):46-48.
[3] 郝国双.建德茶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3(12):1583-1585.
[4] 李玉胜,王漪,张续周.山东省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茶叶,2013(12):14-15.
关键词 茶产业;地位;作用;问题;对策;安徽宣城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328-02
近年来,宣城市通过茶产业的发展,改善了茶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极大提高了茶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提高了宣城市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茶产业的综合带动效应体现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方面。茶产业是一个重要的特色产业、休闲产业、富民产业、生态产业,集经济、绿色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为一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十分特殊、作用十分突出。
1 茶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1 茶产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
茶产业具有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特点,产业链长、关联度大,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宣城市境内山清水秀、云雾缭绕,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无污染的特点,经过多年来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充足,土壤持水能力强、有机质含量高,而茶叶喜散射光不喜直射光,在这种环境中产出的茶干物质积累丰富、耐冲泡、清香回甜、叶底嫩绿厚实。“茶中有林、林中有茶、林茶相间”的美景实现了林采茶之灵气、茶吸林之精华。宣城茶叶的品质,已经得到了业界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茶产业是一项真正具有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的产业,更是调整粮经作物比例必须牢牢坚持、紧紧依靠的重要产业[1-2]。因此,应积极发展茶产业,促进宣城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1.2 茶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据测算,投产茶园的农民收入在6万元/hm2以上,中等收入达9万元/hm2,高等收入可达12万元/hm2。1 hm2有机茶园相当于15 hm2水稻、6 hm2玉米、10 hm2油菜,其均收入高出传统农业区75 000元/hm2以上。只有大力发展茶产业,第三产业才会持续活跃。
1.3 茶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
茶叶既是经济作物,也是生态林木。茶产业是一个生态产业,也是一个富民产业,更是一个绿色产业。茶产业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茶树根系发达,能有效保持水土,绿化美化效果好。茶树还是森林防火的重要屏障,具有良好的阻燃功能。生产上施肥喷药少,对解决面源污染、优化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可有效结合保护生态环境与农民增收致富,有机统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目标,是纵深推进绿色发展战略,切实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3-4]。
1.4 茶产业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措施
发展茶产业,不仅仅是种茶、制茶和卖茶,其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茶产业联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可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是拉动全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举措。
2 推动茶产业持续发展的经验
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紧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始终坚持“一体两翼”的工作方法,以农业领域的全面开放引进茶叶龙头企业,以出台土地流转指导办法推进集中规模化经营,以探索建立省级地方标准推进标准化建设,以举办、承办大型茶事活动推进品牌建设,以“茶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拓展延伸茶产业链,推动了全市茶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茶园基地建设突飞猛进,产业规模化布局基本形成;加工能力显著提升,附加值不断提高;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市场竞争力凸显;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销售网络进一步延伸;品牌打造实现突破,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
经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发展茶产业中积累了一些弥足珍贵的经验和做法。一是突出地域特色。在发展思路上,在特点化、差异化、标准化、品质化上下功夫,突出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才能让宣城茶叶真正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必须坚持强化基地、做大规模。坚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夯实基础、建大基地、做大总量,以规模促加工。二是走专业化道路。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走专业农民、专业村、专业合作社的道路,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坚持农业领域的全面开放。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积极引入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上带基地、下连市场,形成良性竞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政策引导作用。
3 宣城市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宣城市茶产业发展依然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具体有以下方面。
3.1 标准化建设薄弱
茶农、茶叶大户和茶叶加工企业诚信意识不足、质量意识淡薄,只顾眼前利益,过量施用化肥、乱施农药、催芽素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普遍存在,造成了茶叶中农残超标等问题。同时,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工作流于形式、开展不力,对农药市场和禁限用投入品的监管不到位,对茶叶农残的抽检和督查不到位,监管力度亟待加强。
3.2 品牌参差不齐
全市茶叶注册商标多、知名商标少、驰名商标仍是空白;公共品牌准入门槛低,管理不到位,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有较大提升。
3.3 市场化程度低
沒有形成专业的茶叶市场,缺乏对国内、国际市场的研判和开发,主销区不明确,销售网络覆盖面窄,市场占有份额小且尚未形成集群,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销售网络不健全,营销队伍尚未真正建立和壮大。
3.4 科技含量不高
茶产品单一,精深加工和产品深度开发不足,与科研院所合作不够等。这些问题,需要强化措施、明确职责,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解决。 4 宣城市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加快茶葉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关键要解决好标准化低、产量低、效益不高的问题,提高品质,不能单追求面积。一是改变荒山、荒坡种茶的传统思想,向好田好地要规模,结合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促进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二是优化区域布局,从分散向集中转变,实施“企业 基地 农户”的大户带动战略。三是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也可以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促进农产品增值。鼓励茶产业和工商资本结合。同时,坚持高标准茶园管理,做到100%补齐补栽,100%除草施肥,100%进行修剪。
4.2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
4.2.1 建立茶叶质量体系。制定土壤施肥、农药使用、基地建设与管理、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等茶叶生产加工全过程质量技术标准,建立健全精品生态茶园建设标准体系、生态茶叶加工厂建设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体系,对用药、施肥等关键环节的标准化生产实行强制推广,严禁施用有害农药、有害肥料,加大有机专用肥、生物农药推广力度。采取完善体系涵盖面、细化技术指标、提升技术参数等措施,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标准化宣传活动,增强广大茶农标准化生产的意识和能力。
4.2.2 提升产品质量。开展“猪、沼、茶、林”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循环建园模式建设。制定规划,在茶园套种木本花卉,品种以桂花、香樟为主,其他适宜品种也可。在苗木的权属上,如果是政府全额投入,成材后由政府与茶园主人按比例分成,其中茶园主人占较大比例,如果在套种时政府与茶园主人按比例投入,则苗木权属全部归茶园主人。推进有机茶生产、加工、认证。对已有的有机茶园严格按照规范管理,不允许违规操作;对一般茶园要加大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生物农药等标准化物资的投入,按照有机认证标准,加快茶园有机转化。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进行QS认证、有机加工认证,努力实现清洁化、标准化生产。
4.2.3 加强生产监管。加大仪器设备配备力度,加强检验检测人才、执法人员的整合和引进,制定严密、细致的监管办法和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对种植大户、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企业的茶园、茶青、茶叶成品进行抽样检测。凡是出现农残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的企业、合作社、大户,取消一切扶持政策和项目补助,并纳入黑名单。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监督管理作用。将专业合作社作为抓标准化生产的核心,形成“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社 茶农”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作用,加大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培训力度,形成茶农相互监督制约的监督格局,规范散户的施肥和用药,强化自律行为,确保产品质量。
4.3 实施品牌化战略
4.3.1 加大茶业宣传推介。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承办、部门参与、财政补贴的办法,统一制定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办、承办、参加茶事和学术交流活动,并在国内主流媒体、高速公路、大型茶事活动中进行广泛宣传,扩大宣城茶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4.3.2 整合茶叶品牌。品牌的整合,实质上就是企业的整合。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开发品牌产品、培植大市场、挖掘大效益。鼓励企业开展联合经营,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优势品牌聚集,全力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研发能力强,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自主品牌,其他一些中小微型企业采取合作分工的方式,按知名品牌企业标准进行加工,把创品牌的费用和精力用于更新设备、研发新产品和提高加工技术上,形成一个大企业带小企业,小企业带农户,抱团出击、分工明确、协作共赢的良性发展机制。
4.3.3 加强公共品牌管理。制定完善公共品牌的使用标准和管理办法,按照“标准达标、申报审核、监测淘汰”的原则,切实加强“凤冈锌硒茶”品牌以及“有机”标识的管理使用。原则上全市只要产品质量达标的企业必须统一使用固定的公共品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但不允许擅自标注或使用“有机”标识,对擅自使用公共品牌或“有机”标识的,一律进行严厉打击,重处重罚。
4.4 延伸产业链,加速产业化进程
4.4.1 规范市场。一是规范市域内茶叶市场。市域内所有茶叶经营店划行归市,进入茶叶综合交易市场,所有茶叶经营户享受交1年租金使用3年的优惠政策。不进入交易市场的专卖店不再给予任何补贴。二是积极开拓市外市场。本着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鼓励企业走出市外省外,按统一的门店标准开设连锁专卖店,与各大超市专卖合作,开设专柜销售等。充分利用网上购茶方便、快捷、低价、时尚的特点,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商务等现代商务模式,打造多渠道、多样化的茶叶销售渠道。加强营销队伍的培育。
4.4.2 加大茶产品的研发力度。重点致力于茶产品的应用性开发,例如在食品、医疗、保健、化工等行业,找到切入点和结合点,加快茶饮料、茶多酚、茶保健品等茶产品的招商引资。茶工艺品、茶摆件、茶净化器等都极具开发潜力,加强茶饮料等产品投入市场的步伐。
4.4.3 把握市场导向。引导企业从注重春茶开发向注重春、夏、秋茶均衡开发转变,从注重独芽茶利用向注重独芽与一芽多叶综合利用转变,从注重发展高档茶向发展高中低档茶并重转变,大力发展大宗名优茶,形成茶产品的梯次结构,提高茶叶下树率和经济效益。同时,支持鼓励企业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拓宽市场竞争领域。
4.4.4 加快有机食品城建设力度。形成宣城茶产品交易集散地,并根据产业规划布局,在规模茶区加快建设一批茶青交易市场,方便茶农交售,使茶青向加工能力较强的企业聚集。同时,要继续鼓励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到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点,开设专卖店,设立超市专卖柜,构建销售网络,促进茶叶流通。
5 参考文献
[1] 赵云.江苏镇江市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园艺文摘,2013(12):50-52.
[2] 谢善锦.邵武市发展茶产业的经验措施[J].福建茶叶,2013(6):46-48.
[3] 郝国双.建德茶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3(12):1583-1585.
[4] 李玉胜,王漪,张续周.山东省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茶叶,2013(1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