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教材改革以后,教材知识体系呈现梯度发展,这是编委为顺应学生心智发展特意分解的。但笔者发现,如今很多课堂无视“梯度性知识”的存在,往往把“未来知识”前置到低年级段来教学,导致“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教师对学生无可奈何”的尴尬局面时有发生,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本文提出,教师可以通过提升解读能力、浓缩教学预设、精简课堂语言、智解课堂意外这四点对“梯度性知识”课堂生成进行把握,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梯度性知识;未来知识;课堂生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1-0106-03
近年来,各地纷纷进行信息技术教材改革,编排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教材。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宁波版小学教材为例,整套教材共4册,每册4个单元和2个综合任务,共15课,全套教材分为“信息技术初步”“操作系统初步”“用计算机绘画”“用计算机作文”“网络应用”和“多媒体应用”六个模块。编者对每个模块进行了分解,把知识点有梯度地分配在各册教材中,如第一册第二单元和第二册第二单元都分别有画图软件的知识点,但难度却呈梯度提升。
教材梯度发展是一种遵循学生心智发展的循序渐进,但是如今的信息技术课堂很多却并没有秉承教材的精髓,“想到什么说什么”“一条龙服务”等模式时有发生,教师在授课时常常把高年级知识前置到低年级教学,这样的无心之举往往会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困惑:一是“未来知识”的介入不符合学生心智的发展需求,学习有困难;二是“未来知识”的介入势必增加课堂容量,导致学生主次难分;三是“未来知识”的介入吞噬课堂时间,使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所以,在课堂中按照知识的梯度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非常重要。同时,对课堂中生成的“梯度性知识”要合理掌控和利用,使“梯度性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那应该如何掌控和利用生成的梯度性知识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
● 提升解读能力,把握内容取舍
一方面,信息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知识之间不仅有横向联系,还有纵向联系;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内与课外、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等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应该通读整套教材,对知识框架有个整体定位,方能因材施教,步步为营。
例如,宁波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一到三册都涉及网络知识,因此,教师应该熟知三册教材中网络知识的目标:第一册主要是初识浏览器,了解浏览器的一些基本功能,如前进、后退、收藏、保存网页等;第二册主要涉及从网上下载文字、用“百度”搜索图片;第三册则在“百度”的基础上拓展延伸了“搜索引擎”。这就是一个梯度,教师如果在第一册教学浏览器基本操作时不由自主地提到“百度”方面的知识,那么就是跨台阶行事,而该知识点恰巧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自然会喧宾夺主。
● 浓缩教学预设,明確目标指向
备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教师应该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症下药,尽可能撇开“未来”才会接触到的知识点,给学生一个缓解和消化的时间,为接下来“梯度性未来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某位教师针对《无处不在的信息》一课的教学预设:
环节一:通过讲述“野外生存”的故事导入,引出“信息”的概念。
环节二:播放生活中物品的课件,体现信息无处不在。
环节三:了解信息的特征。
环节四:提炼信息的概念。
教材中并没有对“信息特征”这个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预设者却在第三环节将这些中学才会学到的“未来知识”前置到了小学三年级,这是跨梯度教学,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小。
经过前几个环节的教学,预设者在第四环节想对“信息的概念”进行归纳,但关于信息,如今还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另外,小学生只需要知道什么样的事物是信息就可以了,因此以上预设大玩“穿越”,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宁波市名师陈承灿曾经说过,“尊重教材的安排,在讲这块内容时可能还有类似的更深入的内容,但教师不必深入,因为教材如此安排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设计的”。所以,与其解释“信息的特征和概念”,不如在教学完环节一、环节二后按照教材安排教学“信息技术的重要工具”一课时将整课内容化解,这样会使课堂显得丰满。
● 精简课堂语言,摒弃无效引导
教师语言既是课堂完美生成的催化剂,也是课堂偏轨的“定时炸弹”,语言引导不当就有可能迸射出“未来知识”。笔者曾聆听某教师执教《机器人学走路》一课,其中出现了一个“因为教师不当引导而产生‘未来知识’”的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能力风暴机器人实物图和机器人运行原理。
师:大家看图,这是真实智能机器人“能力风暴”的照片,它的底部有四个轮子——两个主动轮、两个从动轮。主动轮带动整个能力风暴运动,从动轮起到平衡和导向的作用。这两个主动轮分别靠两个电机控制,左右两个电机的转速不同时,就能实现走弧线了。
接着,教师引出“启动电机”“停止电机”“延时等待”等模块。
在六年级的课堂上讲述诸如“主动轮”“从动轮”“导向”这样难理解的专业术语,学生肯定哑然。虽然此段文字的讲解也就1分钟的时间,但是教师已经在无意中“穿越”了一回,将中学才会学到的“未来知识”渗透到了小学,学生会学得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
因此,教师要时刻把握课堂语言的精确度,防止无效、无用、拖沓语言的出现。就如上述片段,与其煞费苦心解释机器人的结构,不如做一个机器人运行的动画,进而引出“启动电机”“延时等待”模块的作用和参数作用,这样做不但语言精简,而且教学指向更加明确。
● 智解课堂意外,保证教学轨迹
即使教师的课堂引导语言出现了问题,课堂中迸射出了很多“未来知识”,也不必慌张,更不要将计就计,因为教学目标已定,不可随意改变,应该想方设法扭转乾坤。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在Word中输入文字》一课时出现的教学意外:
上课前,该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要输入的文字发到每个学生的“桌面”上,让学生在Word中独立完成。没过几分钟,学生就在下面小声议论。
生1:老师是不是故意的呀,上面红色的文字可以复制、粘贴下来的。
生2:现在爽了,省事不少。
原来,教师由于疏忽,没有把题目内容中的文字转换成图片格式。学生可以通过复制、粘贴完成文字的输入。此时,该教师将错就错,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调整为“Word中的选择性粘贴”。如果从“从容面对课堂意外”的角度而言,这样的课堂转变无可挑剔,但如果对本课原本的教学重难点是文字的输入来说,却是一场华丽的失误,真正的教学目标迷失了。
当然,课堂上,除了教师会出差错外,学生在提问或解答中也会生成与本课毫不相关的“未来知识”,这时教师就要对症下药,合理迁移,保证本节教学不偏轨。同样,在教学《在Word中输入文字》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喜欢输几个字就进行格式的设置,设置完毕后再去输入其他字,但像《一份实验报告》这一课其实没有要求设置文字的格式,有关设置的内容在第三课《一份邀请书》中才会被提及,学生自主把“未来知识”提到了前面来学习,这是兴趣使然。这时,如果进行合理的引导,就可以节约学生输入文字的时间。
例如,在教学《一份实验报告》一课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今天要输入《一份实验报告》,具体内容看课文第三页,我知道一节课里输入这段文字难不倒大家,所以老师今天要检测一下大家的打字速度了,看看谁能够按照书上的格式输入得又快又对。
笔者说到“按照书上的格式”几个字时,特地提高了嗓门。于是学生纷纷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文字的输入中,很少有学生再去进行格式的设置,“文字格式设置”这个“未来知识”就成功地被拦截在本课之外,教学目标明确了,课堂教学自然踏实、饱满。
总之,对“梯度性知识”课堂生成的有效把握至关重要,它既可以明确课堂黄金分割线,让整套教材知识体系更具整体性、梯度性和逻辑性,也能顺应学生心智的发展,通过每堂课“梯度性知识”体系的横向渗透,建立纵向支架式教学体系。同时,它也能使教师明确课堂指向,削减复杂、无效、非本课新知识的渗透,合理把握拓展性知识的难度,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梯度性知识;未来知识;课堂生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1-0106-03
近年来,各地纷纷进行信息技术教材改革,编排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教材。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宁波版小学教材为例,整套教材共4册,每册4个单元和2个综合任务,共15课,全套教材分为“信息技术初步”“操作系统初步”“用计算机绘画”“用计算机作文”“网络应用”和“多媒体应用”六个模块。编者对每个模块进行了分解,把知识点有梯度地分配在各册教材中,如第一册第二单元和第二册第二单元都分别有画图软件的知识点,但难度却呈梯度提升。
教材梯度发展是一种遵循学生心智发展的循序渐进,但是如今的信息技术课堂很多却并没有秉承教材的精髓,“想到什么说什么”“一条龙服务”等模式时有发生,教师在授课时常常把高年级知识前置到低年级教学,这样的无心之举往往会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困惑:一是“未来知识”的介入不符合学生心智的发展需求,学习有困难;二是“未来知识”的介入势必增加课堂容量,导致学生主次难分;三是“未来知识”的介入吞噬课堂时间,使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所以,在课堂中按照知识的梯度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非常重要。同时,对课堂中生成的“梯度性知识”要合理掌控和利用,使“梯度性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那应该如何掌控和利用生成的梯度性知识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
● 提升解读能力,把握内容取舍
一方面,信息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知识之间不仅有横向联系,还有纵向联系;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内与课外、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等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应该通读整套教材,对知识框架有个整体定位,方能因材施教,步步为营。
例如,宁波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一到三册都涉及网络知识,因此,教师应该熟知三册教材中网络知识的目标:第一册主要是初识浏览器,了解浏览器的一些基本功能,如前进、后退、收藏、保存网页等;第二册主要涉及从网上下载文字、用“百度”搜索图片;第三册则在“百度”的基础上拓展延伸了“搜索引擎”。这就是一个梯度,教师如果在第一册教学浏览器基本操作时不由自主地提到“百度”方面的知识,那么就是跨台阶行事,而该知识点恰巧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自然会喧宾夺主。
● 浓缩教学预设,明確目标指向
备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教师应该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症下药,尽可能撇开“未来”才会接触到的知识点,给学生一个缓解和消化的时间,为接下来“梯度性未来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某位教师针对《无处不在的信息》一课的教学预设:
环节一:通过讲述“野外生存”的故事导入,引出“信息”的概念。
环节二:播放生活中物品的课件,体现信息无处不在。
环节三:了解信息的特征。
环节四:提炼信息的概念。
教材中并没有对“信息特征”这个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预设者却在第三环节将这些中学才会学到的“未来知识”前置到了小学三年级,这是跨梯度教学,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小。
经过前几个环节的教学,预设者在第四环节想对“信息的概念”进行归纳,但关于信息,如今还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另外,小学生只需要知道什么样的事物是信息就可以了,因此以上预设大玩“穿越”,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宁波市名师陈承灿曾经说过,“尊重教材的安排,在讲这块内容时可能还有类似的更深入的内容,但教师不必深入,因为教材如此安排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设计的”。所以,与其解释“信息的特征和概念”,不如在教学完环节一、环节二后按照教材安排教学“信息技术的重要工具”一课时将整课内容化解,这样会使课堂显得丰满。
● 精简课堂语言,摒弃无效引导
教师语言既是课堂完美生成的催化剂,也是课堂偏轨的“定时炸弹”,语言引导不当就有可能迸射出“未来知识”。笔者曾聆听某教师执教《机器人学走路》一课,其中出现了一个“因为教师不当引导而产生‘未来知识’”的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能力风暴机器人实物图和机器人运行原理。
师:大家看图,这是真实智能机器人“能力风暴”的照片,它的底部有四个轮子——两个主动轮、两个从动轮。主动轮带动整个能力风暴运动,从动轮起到平衡和导向的作用。这两个主动轮分别靠两个电机控制,左右两个电机的转速不同时,就能实现走弧线了。
接着,教师引出“启动电机”“停止电机”“延时等待”等模块。
在六年级的课堂上讲述诸如“主动轮”“从动轮”“导向”这样难理解的专业术语,学生肯定哑然。虽然此段文字的讲解也就1分钟的时间,但是教师已经在无意中“穿越”了一回,将中学才会学到的“未来知识”渗透到了小学,学生会学得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
因此,教师要时刻把握课堂语言的精确度,防止无效、无用、拖沓语言的出现。就如上述片段,与其煞费苦心解释机器人的结构,不如做一个机器人运行的动画,进而引出“启动电机”“延时等待”模块的作用和参数作用,这样做不但语言精简,而且教学指向更加明确。
● 智解课堂意外,保证教学轨迹
即使教师的课堂引导语言出现了问题,课堂中迸射出了很多“未来知识”,也不必慌张,更不要将计就计,因为教学目标已定,不可随意改变,应该想方设法扭转乾坤。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在Word中输入文字》一课时出现的教学意外:
上课前,该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要输入的文字发到每个学生的“桌面”上,让学生在Word中独立完成。没过几分钟,学生就在下面小声议论。
生1:老师是不是故意的呀,上面红色的文字可以复制、粘贴下来的。
生2:现在爽了,省事不少。
原来,教师由于疏忽,没有把题目内容中的文字转换成图片格式。学生可以通过复制、粘贴完成文字的输入。此时,该教师将错就错,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调整为“Word中的选择性粘贴”。如果从“从容面对课堂意外”的角度而言,这样的课堂转变无可挑剔,但如果对本课原本的教学重难点是文字的输入来说,却是一场华丽的失误,真正的教学目标迷失了。
当然,课堂上,除了教师会出差错外,学生在提问或解答中也会生成与本课毫不相关的“未来知识”,这时教师就要对症下药,合理迁移,保证本节教学不偏轨。同样,在教学《在Word中输入文字》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喜欢输几个字就进行格式的设置,设置完毕后再去输入其他字,但像《一份实验报告》这一课其实没有要求设置文字的格式,有关设置的内容在第三课《一份邀请书》中才会被提及,学生自主把“未来知识”提到了前面来学习,这是兴趣使然。这时,如果进行合理的引导,就可以节约学生输入文字的时间。
例如,在教学《一份实验报告》一课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今天要输入《一份实验报告》,具体内容看课文第三页,我知道一节课里输入这段文字难不倒大家,所以老师今天要检测一下大家的打字速度了,看看谁能够按照书上的格式输入得又快又对。
笔者说到“按照书上的格式”几个字时,特地提高了嗓门。于是学生纷纷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文字的输入中,很少有学生再去进行格式的设置,“文字格式设置”这个“未来知识”就成功地被拦截在本课之外,教学目标明确了,课堂教学自然踏实、饱满。
总之,对“梯度性知识”课堂生成的有效把握至关重要,它既可以明确课堂黄金分割线,让整套教材知识体系更具整体性、梯度性和逻辑性,也能顺应学生心智的发展,通过每堂课“梯度性知识”体系的横向渗透,建立纵向支架式教学体系。同时,它也能使教师明确课堂指向,削减复杂、无效、非本课新知识的渗透,合理把握拓展性知识的难度,大大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