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梯度性知识”课堂生成的把握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r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教材改革以后,教材知识体系呈现梯度发展,这是编委为顺应学生心智发展特意分解的。但笔者发现,如今很多课堂无视“梯度性知识”的存在,往往把“未来知识”前置到低年级段来教学,导致“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教师对学生无可奈何”的尴尬局面时有发生,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本文提出,教师可以通过提升解读能力、浓缩教学预设、精简课堂语言、智解课堂意外这四点对“梯度性知识”课堂生成进行把握,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梯度性知识;未来知识;课堂生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1-0106-03
  近年来,各地纷纷进行信息技术教材改革,编排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教材。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宁波版小学教材为例,整套教材共4册,每册4个单元和2个综合任务,共15课,全套教材分为“信息技术初步”“操作系统初步”“用计算机绘画”“用计算机作文”“网络应用”和“多媒体应用”六个模块。编者对每个模块进行了分解,把知识点有梯度地分配在各册教材中,如第一册第二单元和第二册第二单元都分别有画图软件的知识点,但难度却呈梯度提升。
  教材梯度发展是一种遵循学生心智发展的循序渐进,但是如今的信息技术课堂很多却并没有秉承教材的精髓,“想到什么说什么”“一条龙服务”等模式时有发生,教师在授课时常常把高年级知识前置到低年级教学,这样的无心之举往往会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困惑:一是“未来知识”的介入不符合学生心智的发展需求,学习有困难;二是“未来知识”的介入势必增加课堂容量,导致学生主次难分;三是“未来知识”的介入吞噬课堂时间,使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所以,在课堂中按照知识的梯度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非常重要。同时,对课堂中生成的“梯度性知识”要合理掌控和利用,使“梯度性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那应该如何掌控和利用生成的梯度性知识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
  ● 提升解读能力,把握内容取舍
  一方面,信息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知识之间不仅有横向联系,还有纵向联系;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内与课外、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等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应该通读整套教材,对知识框架有个整体定位,方能因材施教,步步为营。
  例如,宁波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一到三册都涉及网络知识,因此,教师应该熟知三册教材中网络知识的目标:第一册主要是初识浏览器,了解浏览器的一些基本功能,如前进、后退、收藏、保存网页等;第二册主要涉及从网上下载文字、用“百度”搜索图片;第三册则在“百度”的基础上拓展延伸了“搜索引擎”。这就是一个梯度,教师如果在第一册教学浏览器基本操作时不由自主地提到“百度”方面的知识,那么就是跨台阶行事,而该知识点恰巧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自然会喧宾夺主。
  ● 浓缩教学预设,明確目标指向
  备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教师应该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症下药,尽可能撇开“未来”才会接触到的知识点,给学生一个缓解和消化的时间,为接下来“梯度性未来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某位教师针对《无处不在的信息》一课的教学预设:
  环节一:通过讲述“野外生存”的故事导入,引出“信息”的概念。
  环节二:播放生活中物品的课件,体现信息无处不在。
  环节三:了解信息的特征。
  环节四:提炼信息的概念。
  教材中并没有对“信息特征”这个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预设者却在第三环节将这些中学才会学到的“未来知识”前置到了小学三年级,这是跨梯度教学,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小。
  经过前几个环节的教学,预设者在第四环节想对“信息的概念”进行归纳,但关于信息,如今还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另外,小学生只需要知道什么样的事物是信息就可以了,因此以上预设大玩“穿越”,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宁波市名师陈承灿曾经说过,“尊重教材的安排,在讲这块内容时可能还有类似的更深入的内容,但教师不必深入,因为教材如此安排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设计的”。所以,与其解释“信息的特征和概念”,不如在教学完环节一、环节二后按照教材安排教学“信息技术的重要工具”一课时将整课内容化解,这样会使课堂显得丰满。
  ● 精简课堂语言,摒弃无效引导
  教师语言既是课堂完美生成的催化剂,也是课堂偏轨的“定时炸弹”,语言引导不当就有可能迸射出“未来知识”。笔者曾聆听某教师执教《机器人学走路》一课,其中出现了一个“因为教师不当引导而产生‘未来知识’”的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能力风暴机器人实物图和机器人运行原理。
  师:大家看图,这是真实智能机器人“能力风暴”的照片,它的底部有四个轮子——两个主动轮、两个从动轮。主动轮带动整个能力风暴运动,从动轮起到平衡和导向的作用。这两个主动轮分别靠两个电机控制,左右两个电机的转速不同时,就能实现走弧线了。
  接着,教师引出“启动电机”“停止电机”“延时等待”等模块。
  在六年级的课堂上讲述诸如“主动轮”“从动轮”“导向”这样难理解的专业术语,学生肯定哑然。虽然此段文字的讲解也就1分钟的时间,但是教师已经在无意中“穿越”了一回,将中学才会学到的“未来知识”渗透到了小学,学生会学得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
  因此,教师要时刻把握课堂语言的精确度,防止无效、无用、拖沓语言的出现。就如上述片段,与其煞费苦心解释机器人的结构,不如做一个机器人运行的动画,进而引出“启动电机”“延时等待”模块的作用和参数作用,这样做不但语言精简,而且教学指向更加明确。
  ● 智解课堂意外,保证教学轨迹
  即使教师的课堂引导语言出现了问题,课堂中迸射出了很多“未来知识”,也不必慌张,更不要将计就计,因为教学目标已定,不可随意改变,应该想方设法扭转乾坤。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在Word中输入文字》一课时出现的教学意外:
  上课前,该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要输入的文字发到每个学生的“桌面”上,让学生在Word中独立完成。没过几分钟,学生就在下面小声议论。
  生1:老师是不是故意的呀,上面红色的文字可以复制、粘贴下来的。
  生2:现在爽了,省事不少。
  原来,教师由于疏忽,没有把题目内容中的文字转换成图片格式。学生可以通过复制、粘贴完成文字的输入。此时,该教师将错就错,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调整为“Word中的选择性粘贴”。如果从“从容面对课堂意外”的角度而言,这样的课堂转变无可挑剔,但如果对本课原本的教学重难点是文字的输入来说,却是一场华丽的失误,真正的教学目标迷失了。
  当然,课堂上,除了教师会出差错外,学生在提问或解答中也会生成与本课毫不相关的“未来知识”,这时教师就要对症下药,合理迁移,保证本节教学不偏轨。同样,在教学《在Word中输入文字》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喜欢输几个字就进行格式的设置,设置完毕后再去输入其他字,但像《一份实验报告》这一课其实没有要求设置文字的格式,有关设置的内容在第三课《一份邀请书》中才会被提及,学生自主把“未来知识”提到了前面来学习,这是兴趣使然。这时,如果进行合理的引导,就可以节约学生输入文字的时间。
  例如,在教学《一份实验报告》一课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今天要输入《一份实验报告》,具体内容看课文第三页,我知道一节课里输入这段文字难不倒大家,所以老师今天要检测一下大家的打字速度了,看看谁能够按照书上的格式输入得又快又对。
  笔者说到“按照书上的格式”几个字时,特地提高了嗓门。于是学生纷纷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文字的输入中,很少有学生再去进行格式的设置,“文字格式设置”这个“未来知识”就成功地被拦截在本课之外,教学目标明确了,课堂教学自然踏实、饱满。
  总之,对“梯度性知识”课堂生成的有效把握至关重要,它既可以明确课堂黄金分割线,让整套教材知识体系更具整体性、梯度性和逻辑性,也能顺应学生心智的发展,通过每堂课“梯度性知识”体系的横向渗透,建立纵向支架式教学体系。同时,它也能使教师明确课堂指向,削减复杂、无效、非本课新知识的渗透,合理把握拓展性知识的难度,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其他文献
摘要:在对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初步探索中,笔者发现微博是一块比较适合国情的“云”。本文以新浪微博与谷歌为依托,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为例,对利用微博设计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微博;云计算;教学    合理地将云计算应用于教学中,不仅使教师们可以更加便捷地使用云计算提供的各种信息化服务,同时也节省了学校的人力、物力投入,使得构建现代化的个性教学环境相对容易。云计算辅助
《画别母校》这节数字绘图课程采用了合作式、情境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启发学生学习数字绘图技能的同时,帮助他们掌握美术设计技巧。最重要的是,在学习学科基本知识的同时,还将课程内容进行升华和提升,最后使学生在理性和感性上都能更好地认同教师传达的思想。这是新课标要求下课程整合设计的优秀案例。在感性认同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启发式教学,同时,应用合作式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和理解,培养了他们的
TPACK理论在教师技术培训领域的应用非常普遍。当前,教师运用技术教学能力培训的主要方式是研讨班,其特点是时间短,成本小,教师负荷小,培训内容多围绕技术的操作方法,不考虑技术与学习内容、学习背景的联系,仍然是以技术为中心的培训方式。尽管Mishra和Koehler、Angeli和Valanides曾在舒尔曼的教师知识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TPACK模型,为探究应用技术教学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现代化的水平。本文通过随机取样的方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昆山市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昆山市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总体良好,但存在严重的个体差异,且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教学技术的教师偏少。针对调查结果,笔者从强化激励措施和培训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解决措施
一、复习指南  1.课题名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水和常用的溶液  2.达成目标:  (1)知道水的组成,常用水净化方法,溶液的组成、溶解现象  (2)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3)能灵活概括过滤、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这三种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  3.课堂复习形式预告:  (1)课堂检测 (2)分组实验设计 (3)协作讨论完成作业 (4)展示 (5)评价  二、学习任务  通过观看微视频
摘要:本文从视觉化相关理论及应用的角度,阐述了多媒体课件在中小学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了中小学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并以“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PPT课件为例,提出了PPT课件视觉化设计的技巧,希望为中小学PPT课件的深度开发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多媒体课件;PPT课件;视觉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
● 学科核心素养  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发展中的新动向和新趋势,有意识地使用新技术处理信息。(信息意识)  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计算思维)  ● 学习内容分析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并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一种让机器模仿人类智能行为的技术,目前来说,人工智能主要模仿了人类的三种能力:模仿人类对周围
前言:  教育改革中要善于利用社会热点、学生家长的关注点,善于利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发展机会。当然,热点只是搭载平台,核心还是发展教育,改革教学方式,二外附中的李建老师便深谙此道。例如,面对当前非常火热的人工智能,李建老师充分利用从教育主管部门到整个社会对人工智能的关注,结合比赛、社团,创设学生喜闻乐见学习情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编程应用APP、设计应用APP,开展了非常具有二外附特点的人工智
公元前500多年,与孔子和老子同龄的邓析,在郑国开始了独特的法律实验。他尝试着在竹签上刻上各种罪名概念和简单的解释,主张在法律面前按照严格的条文和人人平等。“名可名”,邓析认为可以用法律罪名形成一个概念,“非常名”,那届媒体技术的介质不行,容不下那么严密的解释,因此邓析培养了大量的讼师围绕一个“罪名”做正反方面的辩解。邓析不仅开创了中国的律师行业,还开创了名家学派和“概念”的先河,有了“概念”,今
小郑老师:徐老师好!您曾在一次关于高中信息技术的研讨中说:“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之初,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内容,之后是围绕内容的组织形式,而实效的落实,更多的是在课堂过程中动态控制的。”那么,就您的经验来讲,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控制”呢?  徐劲梅:课堂的动态控制,总结起来有两个层面:一是体现在教学技术层面。通过特别设计的提问开始,根据学生的回答引申,再在师生问答中引导学习深入。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