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的“下一步”

来源 :新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00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学已经走过公认的两步:报学是第一步,报学加上广播电视学是第二步.这“两步”并作“一大步”就是人们今天习惯说的“传统新闻学”.如今,新闻学正在抬脚迈出“下一步”.这一步迈向何方?如何落脚?这是问题.
其他文献
由于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等特征,媒体在侵害人格权方面往往会对公民的精神性人格权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害.根据已有的司法实践可知,我国在认定媒体侵害人格权责任时,通常以构成要件视角分析判断,如损害、因果关系和过错等.《民法典》颁布后,人格权编第998条引入动态系统视角,以当事人的职业、影响范围、过错程度、行为目的 、方式、后果等因素综合认定侵害人格权的责任.由此造成两种认定侵权方式共存的现象,并引发一定的冲突,如动态系统视角会弱化构成要件视角的作用,甚至沦为减免侵权责任的工具,引发认定结果不一致的情形.为解决这一
基于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社交媒体市场的现实,对中国社交媒体的研究迅速成为国际学术前沿.本文根据被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研究文献,并以对中国社交媒体商业营销功能研究为例分析得出如下观点:英美学界从2009年至2021年上半年对中国社交媒体研究经历了涉入、拓展、深化三个阶段,其现实功利性特征贯穿于这十余年研究历程的始终;英美学界中国社交媒体研究既有为跨国公司为主的商业资本服务的目的 ,也有维护其在国际社交媒体研究领域话语主导权的意图;英美学界对中国学研究的一贯立场和趋向充分体现在这些研
“Intercultural Commumcation”进入中国学界已近40年,不同学科对其进行了各异的驯化,并形成了独特话语形式.在此之中,基于外语研究的跨文化交际与基于传播研究的跨文化传播最为显著.然而,目前跨文化交际或跨文化传播的学术史研究往往视两者差异为理所当然之事,缺乏对其成因的追问.因此,文章借助知识社会学,重新反思“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华早期引介过程,探索主流叙事所遮蔽的灰色地带.通过重新发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华
融媒时代下新闻媒体与聚合平台对新闻作品的版权效益差是两者冲突的根源.欧盟为此创设新闻出版者邻接权以促使聚合平台向新闻媒体付费的做法为我国学界广泛关注,但德国与西班牙的立法实践表明通过版权扩张恐难以实现保障新闻媒体版权收益的立法目标,亦可能造成我国著作权法体系内的重复保护.以反不正当竞争法解决新闻聚合纠纷能将排除于著作权客体的单纯事实消息纳入保护范畴,从方法论上看似更具周延性,但在法律适用层面却会造成著作权领域的不当扩张,与著作权法立法政策相抵触.在坚持利益平衡的理念下,著作权集中管理机制在应对大规模数字化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大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事件.通过对朋友圈转发和评论庆典大会的研究发现,人们对这一事件高度关注,并通过对事件的转发和评论表达了对共产党的情感.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人们普遍采用了丰富的情感修辞,尤其是运用了亲密关系、情感同构、情感符号等方式,将私人情感与集体记忆联结起来,使庆典成为人们对党的历史功绩进行回忆和赞颂的又一次记忆实践.
20世纪80年代,正处于启蒙时代的中国大学,不管文科、理科还是工科,都着迷于讨论当时自然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些新发展.这其中讨论最多的就是所谓的“老三论”和“新三论”,横断科学这一概念也就因此变得“家喻户晓”了.而在国外,横断科学的巨大威力已经扰动了非理性主义哲学.1976年,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的采访时,当记者提问说现在什么东西取代了哲学的位置呢,海德格尔回答说:“控制论”.此时,在中国刚刚被作为一个新学科被讨论的传播学,也正以“三论”作为其起源“神话”.对这一学科感兴趣的学者,纷纷开始阅读关于信息
期刊
今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期刊
“有闻必录”并非是近代报人为新闻失实所设计的托词和借口,而是报人争取的自由采录信息的“职业权利”.报人将“有闻必录”定位为太史采风、史官记事,又将史家“疑以传疑”的原则融入到“有闻必录”的宣传及应用中.在文化认同和实践实用的合力推动下,“有闻必录”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被业内外所承认,并在20世纪初被奉为“报馆天职”.“有闻必录”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报人开始主动地建构新闻职业的知识体系,迈出了初步探索中国新闻职业化的一步.
在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闻业在新闻生产、分发、消费等层面正在发生较为深刻的嬗变,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理念、研究范式等也都在随之而变,并展现出研究路径的多种可能性.本文认为新闻学研究的变革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讨论其发展趋势应从新闻学研究的本体论出发,也即以厘清新闻业的剧变为逻辑起点.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业在复杂性、物质性、关系性等方面都有与传统新闻业不同的显著特征,本文将这些本体变化作为前置性条件进行分析,探讨引入和开掘适用于互联网新闻业的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手段.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各界对于“变局”之“变”,逐步有了一定的共识;在此共识下,各个领域大多沿着这个思路往下研究,谈得较多的是在认可某种“变局”的前提下该如何去做.但对于“变局”之“局”,尤其是在国际传播领域对于“变局”之“局”的认知还有待进一步界定和廓清,或者说至少在厘定某种边界、认识到“变局”之“局”的基础上再谈“破局”的路径,似乎就可以增加一些话题和战略针对性.本文不揣简陋,尝试对国际传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局”进行阐释,提出国际传播变局历史性的三大导向线索:利益、边界和秩序,当前的核心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