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1999—2009年间我国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数据,分析全国范围内以及东、中、西部的收敛性情况。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不存在σ收敛,存在收敛速度较为缓慢的β收敛,中部和西部地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俱乐部收敛,而东部地区不存在俱乐部收敛。进行β收敛时,将时间段一分为二进行分析,每个时间段并不存在β收敛。收敛的结果有别于常见的收敛模型,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地区内部的市场、人力资本等环境不同,以及各地对医药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大相径庭。此外,还就收敛分析的结果给出了我国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地区差异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19-03
近年来,关于地区差距问题,特别是我国三大地区(又称三大经济地带)发展的各种差距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1]。本文采用评价国民经济区域性研究中常用的收敛性分析方法探讨我国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地区差异。
医药制造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各地区发展较不平衡。以往对医药产业的研究多侧重于主体需求影响因素、产业集中度的探讨,对于发展地区差距测算、发展变化态势及其产生原因的解释上明显不足,对医药产业的地区间协调发展的探讨也不太充分[2]。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地区差异的变化态势,运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对医药制造业发展收敛性特征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1 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演变态势
1.1 数据来源及选择
数据来源为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的省级医药制造业数据,时间段为1999—2009年间。考虑这11年的价格影响,以1999年为基期采用CPI进行平减处理。
1.2 地区差异演变态势
在进行收敛性检验之前,首先简要描述下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的演变状况。描述地区差异大小可以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进行反映。其计算公式为: [3]。其中Xi为各省份(及直辖市)医药制造业总产值,表示全国各省份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平均值,n表示省份数量。根据以上公式可测算出1999—2009年我国各地区医药制造业的变异系数,还包括东、中、西部地区的变异系数。这里,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采用的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将全国各省分为东、中、西部三地区的划分方法,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内蒙古、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份。
从图1可以看出,全国和西部的标准差变异系数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东部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差距的变化趋势同全国整体的地区差距变化趋势最为相近,两者波动近乎一致。西部地区的差异在前六年较为平衡,后五年在一个短暂的下降之后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与近些年来愈加深入的西部大开发有关,这种开发的地区不均,最终导致差异不降反升。中部地区的差异变化不大,有升有降,趋于一种平衡。
2 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的收敛性分析及解释
收敛性概念来源于新古典增长模型,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共同偏好和共同技术是其基本理论假定。有学者研究探讨了两种收敛性概念[4]。第一种是σ收敛,它强调地区间的某项指标实际差距。如果地区间的某项指标差距缩小,就认为相关地区实现了收敛。另一种是β收敛,它描述了某项指标初始值与其后期增长之间的反比关系。如果一个初始指标值较低的地区比初始指标值较高的地区增长得快,就认为存在β收敛行为。应该强调的是β收敛是σ收敛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换言之,σ收敛包括β收敛,反之则不成立。
将这种收敛性引用到医药行业中来分析我国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的平衡情况。对应地,σ收敛指的是各省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缩小。一般用各地区总产值对数的标准差来衡量;β收敛是指各省总产值与省均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指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富裕地区。σ收敛、β收敛分别从总量(绝对)和增量(相对)两个角度对经济增长地区差异的变化进行分析。
2.1 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的σ收敛检验
检验是否存在σ收敛,主要是通过对σ收敛指数的测算来进行的。按照计算公式:
σ=。若σt+1<σt,则存在σ收敛。
其中ln xi表示i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自然对数值,ln表示i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平均值的自然对数值,n表示地区总量。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1999—2009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的σ收敛指数。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总体上不存在σ收敛。全国整体和西部地区的σ收敛状况很类似,σ收敛指数的变化基本处于波动状态,没有明显的收敛和发散趋势;东部地区的σ收敛曲线在11年时间以来一直有微弱的发散趋势,中部地区则是在前六年时间有微弱的σ收敛,后五年明显呈发散趋势。
出现上述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各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各省每年的医药产业统计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各地医药产业的地域差距也较大。由于医药产业的各个因素之间具有明显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因此没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产业利润,就无法积聚起产业升级以及产业跃迁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必需的资源。一些医药大省集结地域优势、规模优势等,发展速度会快于一些资源贫瘠、初始条件落后的地区,不同省份之间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离差随时间推移反而加大。东部各省份的σ收敛指数呈较明显的发散状态就是上述原因所导致的。东部地区所涉及的11个省份中有制药业总资产占前五的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天津等地,也有发展较为一般的其他省份如福建、海南等地,产业集群、发挥优势使得其σ收敛曲线呈发散状态[5]。 2.2 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的β收敛检验
β收敛分为两种,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其中β绝对收敛指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内,具有相同的参数值和生产函数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和初始水平之间存在着负相关,这就意味着所有地区的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增长都收敛于相同的稳态,无论各地区的其他各个影响其增长要素的初始状况如何。β条件收敛则认为各个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不仅取决于初期水平,而且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上述公式即为检验β绝对收敛的模型。对于地区而言,如果简化公式中的估计系数β为负且在统计上显著,则说明医药制造业地区发展存在β收敛,即总产值较小地区的制造业产值增长比总产值较大的地区更快;如果该系数为正,且统计上显著,则不存在β收敛,即总产值较小地区的制造业产值增长比总产值较大的地区更慢,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增长呈现发散趋势。为简化起见,本文只分析β绝对收敛情况。
运用上述公式进行β收敛检验。1999年至2009年期间,β=-0.000286<0,表明在这期间我国存在β绝对收敛,但收敛速度很弱,约为0.029%。β的绝对值非常小,反映散点图的回归线几乎水平,这种趋势说明我国总体上地区差距以每年0.029%微弱速率在减少区域发展差距。
在1999—2004年和2005—2009年间所得到的β值均为正值,分别为0.012911、0.012958,说明在这两个时间段内医药制造业不存在β绝对收敛,而11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也只是存在非常微小的β收敛。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医药制造业几乎不存在β收敛,11年来各省市医药制造业发展处于一种较为平衡的状态,各省的差距几乎没有得到缩小。医药产业是一个依赖已有发展基础的企业,产业集群现象较为明显,这就导致医药产业发达省份的医药事业蒸蒸日上,而本身就不发达的省份停滞不前,这就是11年来医药产业的差距没能逐渐缩小的原因。
2.3 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的俱乐部收敛检验
俱乐部收敛[6]理论认为,由于经济体系中存在多重稳态均衡增长路径,只有初期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主要结构特征相似的国家或地区才会收敛于同一稳态,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可能各自内部存在着收敛,但它们之间却不存在收敛。
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地区差异β收敛检验结果
从俱乐部收敛的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中部地区的收敛较为明显,而西部地区只存在非常之微弱的收敛性。俱乐部收敛描述了三大地区中各省份在医药产业上差距是否缩小。很明显,中部和西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收敛,而东部存在发散现象。因为东部地区本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相对于其他两大地区高出较多。东部医药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加上好几个省份产业集群现象较为明显,各省份的差距逐渐加大。而西部和中部在政策、环境和条件等方面有较明显的相似处,其总产值存在了一定程度的收敛。
对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收敛性特征总结如下:(1)1999—2009年,地区差异不存在σ收敛。只有1999—2004年间中部地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σ收敛特征,东部地区存在发散趋势,而西部水平和全国水平也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呈较为平缓的波动状态;(2)1999—2009年间,地区差异存在β收敛,但收敛系数较小,收敛速度很慢;1999—2004年,2004—2005年两段时间均不存在β收敛,且表现为较为明显的发散趋势。(3)1999—2009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俱乐部收敛,其中中部和西部存在较为明显的收敛,而东部不存在收敛。
3 医药产业区域差异化的对策建议
尽管各省医药制造业和GDP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正等级相关,但是医药产业还是有着其较为明显的特殊性。医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以及投资,对规模、地域环境等也有一定的要求。从医药产业收敛性分析中,可以看出医药产业并没有如各地GDP一样有趋于最终稳定状态的趋势,差距并没有逐渐减小。因为对于医药工业来说,发展较好的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其产业集群、政策以及现有技术基础的优势,继而可以促进地方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还可以减少成本,避免重复投资以及资源的再利用。但是为了使得医药产业获得更长足的进步,还是应该给医药产业相对落后的地区一定的扶助,使其有更好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
第一,提高区域开放程度,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可以加强同邻省安徽、江西的经济合作,从而增强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效应,带动邻省的医药制造业健康积极的发展。
第二,充分突出各个地区的产业优势,使得医药制造业发挥集聚效应,形成良性循环。加快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
第三,加大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引进力度,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同时实施医药产业导向政策,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工业尽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更好地发挥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优势和自然资源的优势。
第四,加大对落后地区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并且在我国对外开放新的发展阶段中,各地区应把注意力放在基础设施和人才基础等环境条件的改善上,而不应过度地开展区域间优惠政策的竞争。
第五,认识差异,承认差异,但并不是要消除差异。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地的医药制造业,走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医药产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郭朝先.我国三大地带俱乐部收敛了吗?[J].经济管理,2006,(21):76-80.
[2] 秦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药业技术创新效率收敛性分析[J].上海医药,2011,(7):347-351.
[3] 金雪军,金建培,卢佳.中国FDI发展地区差异的收敛性分析[J].财贸经济,2009,(1):84-88.
[4] 徐现祥,李郇.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分析[J].经济研究,2004,(5):40-48.
[5] 郭翔宇,李中华.2006年我国各个省区医药制造产业的竞争力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7, (3):10-22.
[6] 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33-39.
(责任编辑:赵蕾)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地区差异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19-03
近年来,关于地区差距问题,特别是我国三大地区(又称三大经济地带)发展的各种差距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1]。本文采用评价国民经济区域性研究中常用的收敛性分析方法探讨我国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地区差异。
医药制造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各地区发展较不平衡。以往对医药产业的研究多侧重于主体需求影响因素、产业集中度的探讨,对于发展地区差距测算、发展变化态势及其产生原因的解释上明显不足,对医药产业的地区间协调发展的探讨也不太充分[2]。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地区差异的变化态势,运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对医药制造业发展收敛性特征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1 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演变态势
1.1 数据来源及选择
数据来源为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的省级医药制造业数据,时间段为1999—2009年间。考虑这11年的价格影响,以1999年为基期采用CPI进行平减处理。
1.2 地区差异演变态势
在进行收敛性检验之前,首先简要描述下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的演变状况。描述地区差异大小可以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进行反映。其计算公式为: [3]。其中Xi为各省份(及直辖市)医药制造业总产值,表示全国各省份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平均值,n表示省份数量。根据以上公式可测算出1999—2009年我国各地区医药制造业的变异系数,还包括东、中、西部地区的变异系数。这里,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采用的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将全国各省分为东、中、西部三地区的划分方法,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内蒙古、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份。
从图1可以看出,全国和西部的标准差变异系数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东部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差距的变化趋势同全国整体的地区差距变化趋势最为相近,两者波动近乎一致。西部地区的差异在前六年较为平衡,后五年在一个短暂的下降之后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与近些年来愈加深入的西部大开发有关,这种开发的地区不均,最终导致差异不降反升。中部地区的差异变化不大,有升有降,趋于一种平衡。
2 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的收敛性分析及解释
收敛性概念来源于新古典增长模型,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共同偏好和共同技术是其基本理论假定。有学者研究探讨了两种收敛性概念[4]。第一种是σ收敛,它强调地区间的某项指标实际差距。如果地区间的某项指标差距缩小,就认为相关地区实现了收敛。另一种是β收敛,它描述了某项指标初始值与其后期增长之间的反比关系。如果一个初始指标值较低的地区比初始指标值较高的地区增长得快,就认为存在β收敛行为。应该强调的是β收敛是σ收敛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换言之,σ收敛包括β收敛,反之则不成立。
将这种收敛性引用到医药行业中来分析我国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的平衡情况。对应地,σ收敛指的是各省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缩小。一般用各地区总产值对数的标准差来衡量;β收敛是指各省总产值与省均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指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富裕地区。σ收敛、β收敛分别从总量(绝对)和增量(相对)两个角度对经济增长地区差异的变化进行分析。
2.1 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的σ收敛检验
检验是否存在σ收敛,主要是通过对σ收敛指数的测算来进行的。按照计算公式:
σ=。若σt+1<σt,则存在σ收敛。
其中ln xi表示i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自然对数值,ln表示i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平均值的自然对数值,n表示地区总量。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1999—2009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的σ收敛指数。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总体上不存在σ收敛。全国整体和西部地区的σ收敛状况很类似,σ收敛指数的变化基本处于波动状态,没有明显的收敛和发散趋势;东部地区的σ收敛曲线在11年时间以来一直有微弱的发散趋势,中部地区则是在前六年时间有微弱的σ收敛,后五年明显呈发散趋势。
出现上述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各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各省每年的医药产业统计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各地医药产业的地域差距也较大。由于医药产业的各个因素之间具有明显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因此没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产业利润,就无法积聚起产业升级以及产业跃迁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必需的资源。一些医药大省集结地域优势、规模优势等,发展速度会快于一些资源贫瘠、初始条件落后的地区,不同省份之间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离差随时间推移反而加大。东部各省份的σ收敛指数呈较明显的发散状态就是上述原因所导致的。东部地区所涉及的11个省份中有制药业总资产占前五的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天津等地,也有发展较为一般的其他省份如福建、海南等地,产业集群、发挥优势使得其σ收敛曲线呈发散状态[5]。 2.2 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的β收敛检验
β收敛分为两种,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其中β绝对收敛指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内,具有相同的参数值和生产函数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和初始水平之间存在着负相关,这就意味着所有地区的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增长都收敛于相同的稳态,无论各地区的其他各个影响其增长要素的初始状况如何。β条件收敛则认为各个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不仅取决于初期水平,而且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上述公式即为检验β绝对收敛的模型。对于地区而言,如果简化公式中的估计系数β为负且在统计上显著,则说明医药制造业地区发展存在β收敛,即总产值较小地区的制造业产值增长比总产值较大的地区更快;如果该系数为正,且统计上显著,则不存在β收敛,即总产值较小地区的制造业产值增长比总产值较大的地区更慢,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增长呈现发散趋势。为简化起见,本文只分析β绝对收敛情况。
运用上述公式进行β收敛检验。1999年至2009年期间,β=-0.000286<0,表明在这期间我国存在β绝对收敛,但收敛速度很弱,约为0.029%。β的绝对值非常小,反映散点图的回归线几乎水平,这种趋势说明我国总体上地区差距以每年0.029%微弱速率在减少区域发展差距。
在1999—2004年和2005—2009年间所得到的β值均为正值,分别为0.012911、0.012958,说明在这两个时间段内医药制造业不存在β绝对收敛,而11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也只是存在非常微小的β收敛。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医药制造业几乎不存在β收敛,11年来各省市医药制造业发展处于一种较为平衡的状态,各省的差距几乎没有得到缩小。医药产业是一个依赖已有发展基础的企业,产业集群现象较为明显,这就导致医药产业发达省份的医药事业蒸蒸日上,而本身就不发达的省份停滞不前,这就是11年来医药产业的差距没能逐渐缩小的原因。
2.3 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的俱乐部收敛检验
俱乐部收敛[6]理论认为,由于经济体系中存在多重稳态均衡增长路径,只有初期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主要结构特征相似的国家或地区才会收敛于同一稳态,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可能各自内部存在着收敛,但它们之间却不存在收敛。
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地区差异β收敛检验结果
从俱乐部收敛的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中部地区的收敛较为明显,而西部地区只存在非常之微弱的收敛性。俱乐部收敛描述了三大地区中各省份在医药产业上差距是否缩小。很明显,中部和西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收敛,而东部存在发散现象。因为东部地区本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相对于其他两大地区高出较多。东部医药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加上好几个省份产业集群现象较为明显,各省份的差距逐渐加大。而西部和中部在政策、环境和条件等方面有较明显的相似处,其总产值存在了一定程度的收敛。
对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地区差异收敛性特征总结如下:(1)1999—2009年,地区差异不存在σ收敛。只有1999—2004年间中部地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σ收敛特征,东部地区存在发散趋势,而西部水平和全国水平也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呈较为平缓的波动状态;(2)1999—2009年间,地区差异存在β收敛,但收敛系数较小,收敛速度很慢;1999—2004年,2004—2005年两段时间均不存在β收敛,且表现为较为明显的发散趋势。(3)1999—2009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俱乐部收敛,其中中部和西部存在较为明显的收敛,而东部不存在收敛。
3 医药产业区域差异化的对策建议
尽管各省医药制造业和GDP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正等级相关,但是医药产业还是有着其较为明显的特殊性。医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以及投资,对规模、地域环境等也有一定的要求。从医药产业收敛性分析中,可以看出医药产业并没有如各地GDP一样有趋于最终稳定状态的趋势,差距并没有逐渐减小。因为对于医药工业来说,发展较好的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其产业集群、政策以及现有技术基础的优势,继而可以促进地方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还可以减少成本,避免重复投资以及资源的再利用。但是为了使得医药产业获得更长足的进步,还是应该给医药产业相对落后的地区一定的扶助,使其有更好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
第一,提高区域开放程度,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可以加强同邻省安徽、江西的经济合作,从而增强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效应,带动邻省的医药制造业健康积极的发展。
第二,充分突出各个地区的产业优势,使得医药制造业发挥集聚效应,形成良性循环。加快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
第三,加大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引进力度,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同时实施医药产业导向政策,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工业尽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更好地发挥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优势和自然资源的优势。
第四,加大对落后地区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并且在我国对外开放新的发展阶段中,各地区应把注意力放在基础设施和人才基础等环境条件的改善上,而不应过度地开展区域间优惠政策的竞争。
第五,认识差异,承认差异,但并不是要消除差异。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地的医药制造业,走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医药产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郭朝先.我国三大地带俱乐部收敛了吗?[J].经济管理,2006,(21):76-80.
[2] 秦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药业技术创新效率收敛性分析[J].上海医药,2011,(7):347-351.
[3] 金雪军,金建培,卢佳.中国FDI发展地区差异的收敛性分析[J].财贸经济,2009,(1):84-88.
[4] 徐现祥,李郇.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分析[J].经济研究,2004,(5):40-48.
[5] 郭翔宇,李中华.2006年我国各个省区医药制造产业的竞争力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7, (3):10-22.
[6] 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33-39.
(责任编辑: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