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贯彻执行“五育并进,全面发展”的基本教育方针,践行我校“阳光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打造“精致教育、精彩人生”的办学特色,德育必须摆在重要位置。然而,在办学实践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无疑一直是一大难点。究其原因,一是德育教育内容十分宽泛,不好把握。二是德育教育缺乏很明确的载体,靠班会和道德与法治课似乎很难承担德育教育的任务。那么,一所学校,怎样突破德育教育这一难点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一条有效途径。其实,德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在我看来,如果我们以校园文化建设的思维来看待德育教育,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会对如何有效开展德育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把校园里的每一件小事做得有意义
在中国教育报上,我看到这样一段文字:什么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有时是一个故事,一个标志,一项小规定,一处特别的地方。甚至有时候是一堵墙,一间房。一件件小东西沉淀久了,成了校园所有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于是就叫做文化。总之一句话,校园文化是小事的积累。――这段话是论述校园文化的,但对于我们的德育教育却有着深刻的启迪:当我们对德育教育感到内容庞杂,感到无处下手时,难道我们不能转变思维?即校园里的每一个不起眼的问题,可能都是德育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课题。
华中附属惠阳学校有一项规定,每天早晨上课前,禁止学生将早餐带入校园,以防各类方便袋和方便碗筷进入校园。可是每当早晨值日人员在校门口督促学生遵守这一规定时,却常有职工甚至教师端着早餐,大摇大摆堂而皇之地进入校门。这在以往也许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是我,却觉得这一现象不可忽视。对于校纪校规,师生应共同遵守。如果仅仅针对学生,而老师例外的话,这对学生思想上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于是在教职工大会上,我在肯定老师们的辛勤劳动的同时,呼吁老师们模范遵守这一规定。这一呼吁带来了变化,此后在值日人员督促学生时,学生自觉遵守的行为多了,企图侥幸过关的现象少了。这让我深深感到,这一件小事,其实是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教育问题,复述“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
此类现象还有一例,每天上课,总有教师将犯错的学生点到讲台上甚至教室外罚站,这也是学校中见惯不惊的现象,但是我觉得对这类事的处理应该有更好的方法,那就是既要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又不能以侮辱学生的人格为代价。经与一些老师讨论后,我在教师大会上提议,罚站的方式要改变,就是要用,也应在座位上,时间不能超过五分钟,既要提醒学生认识错误,又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这是一件小事,但这一小事的改变,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尊和相互尊重的习惯。这类的小事还有很多,比如变居高临下的评语为满怀情感的评语,学生问好时老师要认真回应等等,正是这些小事,汇成了学校德育教育的长河。
二、把"校园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还是先谈文化,所谓文化,往往是一定范围内的成员在共同关注,共同参与某一事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或表现出的一些共同的行为准则,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一种近乎自发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这说明,文化的形成,往往是在多次的实践体验中才能形成。德育教育也有这一特点,仅仅靠空洞的说教,而没有学生的实践体验,往往达不到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效果。那怎样才能使学生有充分的参与机会和实践机会呢?有目的地多开展校园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各种类型的活动给与了各种类型的学生展示的机会,同时也给德育教育走上舞台的机会。
一年来,华中附属惠阳学校开展了每年“华惠四节”活动,而且把华惠四节活动的开展与教育教学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由学校统一安排和部署。体育节有一年级的跳绳比赛,二年级有垒球比赛,初中组有长跑、接力赛;科技节有书法美术作品展示活动,小制作小发明展示活动等;艺术节有声乐和舞蹈表演等;读书节有经典诵读古诗词吟唱等;其它方面有学生会干部竞选活动,升国旗仪式主持人选拔活动等。
活动的目的是使广大的学生在参与中,在实践体验中提升道德品质素质,因而正面的引导很重要。比如在体育节比赛中,学校配合以校园广播的形式及时进行报道,通过赞扬队员们的拼搏精神和技艺,把学生们的课余放松引导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上来;通过表扬一些尊重对手和服从裁判的队伍和队员,引导学生们形成基本的赛场上的文明习惯和文明风度等。
除了注意引导外,领导的重视对促进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每次学校活动,学校领导尽量能够到场,我包班的班级有活动,我总是亲自到班,真正参与其中,与学生们畅谈。不管是哪类活动,对于优胜者,学校总是郑重地给予奖励,隆重地举行奖励表彰仪式。正是因为学校重视,全校师生都很注重参与活动,各班级活动的开展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有的班级针对班级的特困生的实际,开展了爱心洋溢的捐助活动;有的班级针对在校运会上成绩不佳,开展了各人写体会,交流展示的活动,引导学生正视挫折,转化为学习上的动力;有的班级利用几个沉迷网络却迷途知返的学生的亲身体会,组织"我谈网络游戏"主题班会等等。
三、把"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联系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就是一种环境,因为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会使置身其中的人的意识和行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毫无疑问,德育教育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重在熏陶,因此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也是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对此,华中附属惠阳学校除了注重对学校环境的塑造,还十分关注学生的家庭环境,毕竟,学生们的家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境。然而当前,家长们的情况千差万别,常常导致"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的脱节现象,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在学校倡导践行"阳光育人、和谐发展",倡导"尊重学生"的时候,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粗暴式的阶段;在学校希望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时候,家长却又过度地让学生参与各种补习等等。这样,学校有必要关注家长们的育人观念和方式,重视学校和家长们的配合。近来,我校在拓展教育间,争取"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协调配合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是坚持了"致家长的一封信"这一有效的沟通形式。每当学生当中出现某些不良倾向需要加强引导,每当学校开展重要的教育活动,每当报刊上有一些好的关于家庭教育的报道文章,学校都会专门制发"致家长的一封信",或者在校門口制作宣传牌,或者由班主任发至家长微信群中,尽量向家长们通报情况,通过沟通使学校与家长共同为学生们的成长营造协调一致的外在环境。
二是开展了面向家长的"我身边的教育故事"征文活动。2019年秋,学校向部分家长征文,动员家长们记录有关家庭教育的案例,撰写家庭教育方面的体会,总结教育子女的得失。这些家长们的征文,由学校德育处利用学校“精致教育”内刊编辑出版。在这些家长们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潜心摸索,可以看到家长们对子女教育观念的可喜变化。这种全新的交流形式,旨在让家长们总结得失,提高教育子女的艺术。尽管征文的范围并没涉及到每个家长,尽管编辑成书后交流的范围并不大,但对于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来说,意义却是深远的。在这方面,今后我们将进行更多的摸索。
一、把校园里的每一件小事做得有意义
在中国教育报上,我看到这样一段文字:什么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有时是一个故事,一个标志,一项小规定,一处特别的地方。甚至有时候是一堵墙,一间房。一件件小东西沉淀久了,成了校园所有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于是就叫做文化。总之一句话,校园文化是小事的积累。――这段话是论述校园文化的,但对于我们的德育教育却有着深刻的启迪:当我们对德育教育感到内容庞杂,感到无处下手时,难道我们不能转变思维?即校园里的每一个不起眼的问题,可能都是德育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课题。
华中附属惠阳学校有一项规定,每天早晨上课前,禁止学生将早餐带入校园,以防各类方便袋和方便碗筷进入校园。可是每当早晨值日人员在校门口督促学生遵守这一规定时,却常有职工甚至教师端着早餐,大摇大摆堂而皇之地进入校门。这在以往也许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是我,却觉得这一现象不可忽视。对于校纪校规,师生应共同遵守。如果仅仅针对学生,而老师例外的话,这对学生思想上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于是在教职工大会上,我在肯定老师们的辛勤劳动的同时,呼吁老师们模范遵守这一规定。这一呼吁带来了变化,此后在值日人员督促学生时,学生自觉遵守的行为多了,企图侥幸过关的现象少了。这让我深深感到,这一件小事,其实是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教育问题,复述“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
此类现象还有一例,每天上课,总有教师将犯错的学生点到讲台上甚至教室外罚站,这也是学校中见惯不惊的现象,但是我觉得对这类事的处理应该有更好的方法,那就是既要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又不能以侮辱学生的人格为代价。经与一些老师讨论后,我在教师大会上提议,罚站的方式要改变,就是要用,也应在座位上,时间不能超过五分钟,既要提醒学生认识错误,又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这是一件小事,但这一小事的改变,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尊和相互尊重的习惯。这类的小事还有很多,比如变居高临下的评语为满怀情感的评语,学生问好时老师要认真回应等等,正是这些小事,汇成了学校德育教育的长河。
二、把"校园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还是先谈文化,所谓文化,往往是一定范围内的成员在共同关注,共同参与某一事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或表现出的一些共同的行为准则,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一种近乎自发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这说明,文化的形成,往往是在多次的实践体验中才能形成。德育教育也有这一特点,仅仅靠空洞的说教,而没有学生的实践体验,往往达不到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效果。那怎样才能使学生有充分的参与机会和实践机会呢?有目的地多开展校园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各种类型的活动给与了各种类型的学生展示的机会,同时也给德育教育走上舞台的机会。
一年来,华中附属惠阳学校开展了每年“华惠四节”活动,而且把华惠四节活动的开展与教育教学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由学校统一安排和部署。体育节有一年级的跳绳比赛,二年级有垒球比赛,初中组有长跑、接力赛;科技节有书法美术作品展示活动,小制作小发明展示活动等;艺术节有声乐和舞蹈表演等;读书节有经典诵读古诗词吟唱等;其它方面有学生会干部竞选活动,升国旗仪式主持人选拔活动等。
活动的目的是使广大的学生在参与中,在实践体验中提升道德品质素质,因而正面的引导很重要。比如在体育节比赛中,学校配合以校园广播的形式及时进行报道,通过赞扬队员们的拼搏精神和技艺,把学生们的课余放松引导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上来;通过表扬一些尊重对手和服从裁判的队伍和队员,引导学生们形成基本的赛场上的文明习惯和文明风度等。
除了注意引导外,领导的重视对促进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每次学校活动,学校领导尽量能够到场,我包班的班级有活动,我总是亲自到班,真正参与其中,与学生们畅谈。不管是哪类活动,对于优胜者,学校总是郑重地给予奖励,隆重地举行奖励表彰仪式。正是因为学校重视,全校师生都很注重参与活动,各班级活动的开展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有的班级针对班级的特困生的实际,开展了爱心洋溢的捐助活动;有的班级针对在校运会上成绩不佳,开展了各人写体会,交流展示的活动,引导学生正视挫折,转化为学习上的动力;有的班级利用几个沉迷网络却迷途知返的学生的亲身体会,组织"我谈网络游戏"主题班会等等。
三、把"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联系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就是一种环境,因为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会使置身其中的人的意识和行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毫无疑问,德育教育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重在熏陶,因此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也是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对此,华中附属惠阳学校除了注重对学校环境的塑造,还十分关注学生的家庭环境,毕竟,学生们的家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境。然而当前,家长们的情况千差万别,常常导致"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的脱节现象,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在学校倡导践行"阳光育人、和谐发展",倡导"尊重学生"的时候,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粗暴式的阶段;在学校希望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时候,家长却又过度地让学生参与各种补习等等。这样,学校有必要关注家长们的育人观念和方式,重视学校和家长们的配合。近来,我校在拓展教育间,争取"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协调配合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是坚持了"致家长的一封信"这一有效的沟通形式。每当学生当中出现某些不良倾向需要加强引导,每当学校开展重要的教育活动,每当报刊上有一些好的关于家庭教育的报道文章,学校都会专门制发"致家长的一封信",或者在校門口制作宣传牌,或者由班主任发至家长微信群中,尽量向家长们通报情况,通过沟通使学校与家长共同为学生们的成长营造协调一致的外在环境。
二是开展了面向家长的"我身边的教育故事"征文活动。2019年秋,学校向部分家长征文,动员家长们记录有关家庭教育的案例,撰写家庭教育方面的体会,总结教育子女的得失。这些家长们的征文,由学校德育处利用学校“精致教育”内刊编辑出版。在这些家长们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潜心摸索,可以看到家长们对子女教育观念的可喜变化。这种全新的交流形式,旨在让家长们总结得失,提高教育子女的艺术。尽管征文的范围并没涉及到每个家长,尽管编辑成书后交流的范围并不大,但对于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来说,意义却是深远的。在这方面,今后我们将进行更多的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