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自觉是民间艺术的应有追求,但在文化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撞击下,造成了民间艺术文化自觉的当下缺失,文化价值遭受认同危机,文化生态遭消解危机,技艺传承遭断流危机,民间艺术要走出危机必须在文化自觉中寻找突破。本文以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和硇州岛民间艺术为例,以文化自觉为分析视角,来探讨当下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觉;民间艺术;重塑;传承;东海岛;硇州岛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185-03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生活的积累和智慧的创造,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但面对文化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撞击,民间艺术却遭遇了文化自觉缺失的危机,民间艺术要走出危机,重振雄风,必须在文化自觉中寻找突破。本文以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和硇州岛的民间艺术为例,来探寻文化自觉视野下民间艺术的重塑与传承。
一、文化自觉:民间艺术的应有追求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自身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194。这是我国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末,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实地调研中,在思索少数民族在社会大变动时如何长期生存下去,跨入信息社会后,少数民族自身文化如何保存下去时提出的观点。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覺醒;一支文艺队伍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自觉和自信的程度。能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关系着文艺的振兴和发达,关系着文艺的前途和命运[2]。民间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浩瀚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也昭示着民族的未来,对繁荣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世世代代将它不断地延续传承下去,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长河才能更加绚丽多彩、奔腾不息。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传统未曾中断的国家,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文化的自觉总能适用于时代潮流,始终拥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不断开拓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才使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生生不息,绵绵不绝。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与中华文化并存共进,必须具有觉醒精神,才能保持长盛不衰,文化自觉理应是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内在张力和应有诉求。
二、文化自觉:民间艺术的当下缺失
东海岛和硇洲岛地处雷州半岛的东面,其文化具有雷州文化特色。但古代当地四面环海、地势险要、交通闭塞,地狭人稀,自成一体,又形成了不少独具地域环境特色的民间艺术,如堪称“东方一绝”的东海岛人龙舞、东海嫁、硇洲女子八音、咸水歌、广州湾艇仔歌等。这些民间艺术虽沿袭至今,但现状和前景却不容乐观,同全国其他地方大多数民间艺术一样,也遭遇着巨大的生存困境和发展压力。
(一)文化价值遭认同危机
认同通常是指个体在对某一事物认可、肯定的基础上,对其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某一文化的认可程度和归属感。一般在多元文化碰撞和冲突时,会产生价值判断和选择,也就是文化认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汇、交织、交锋,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如何看待外来文化与重新审视民族文化,力图恰当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本民族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自觉地对其加以保护和传承就是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重要表现。但现实境况是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势撞击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再加之一些民间艺术自身内容和形式的陈旧,使自身的独特魅力无法焕发,故不能满足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导致年轻人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在消减,觉得民间艺术过时、老气,不时尚,而更热衷于对外来文化的追捧和现代文化的赏识。现在欣赏和致力于传承民间艺术的年轻人不多,守望者更是寥寥无几,导致民间艺术的受众客体严重流失,民间艺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失去了往昔的辉煌。
在东海岛和硇州岛的民间艺术中,硇洲咸水歌即硇洲水上居民用广府白话唱的一种民歌,现面临濒危困境。“东海嫁”这种富有地方特色哭唱式的婚嫁习俗也正在慢慢消失。“艇仔歌”作为一种海上渔歌由于多种原因,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濒临失传的状态,后经抢救形成了现代式的广州湾艇仔歌,但除了在一些特殊场合演出,平时也无人问津。这些民间艺术遭轻视被冷淡,年轻人大都在追赶流行文化。
(二)文化生态遭消解危机
文化生态是影响文化生存、发展的各要素的有机统一体,它包括文化的自然生态(或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或称文化生态、社会环境)两方面[3]251。任何文化的繁衍生息都有具体的生存空间。独特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是民间艺术能够得以衍生、保存和延续的土壤和根基。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被颠覆,天南地北的人们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同,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正在被改变,随着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文化结构的变迁,使孕育民间艺术的民俗文化不断地被遗忘,五湖四海的人们文化生活越来越模式化,民间艺术所依托的文化生态正在不断地被消解,滋生民间艺术的土壤不断地萎缩,民间艺术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而文化生态是民族文化存活的基本条件,一旦发生变化,该文化就会发生变异甚至消解,民族文化资源就会变异和消失。”[4]62
“东海嫁”又叫哭嫁,是旧时东海岛农村女子出嫁盛行的一种习俗,也是以哭代唱的一种民间民歌艺术。其产生不仅与东海岛人长期居住的四面环海的闭塞的地域环境有关,也与自己特定的文化生态婚嫁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现在由于所生活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和婚嫁习俗的变迁,这项艺术已失去了生长的环境,正在慢慢消失。
(三)技艺传承遭断流危机 民间艺术传承人是传播弘扬民间艺术,决定民间艺术未来命运的,使民间艺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最重要的活态载体。民间艺术保护的力度,传承的程度,发展的速度,与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意识有很大的关联。而现实情况是由于传承人自觉传承意识的缺失,造成民间艺术传承后继乏力,遭遇断流危机,一些民间艺术面临濒危困境。究其原因,一是传承形式保守,缺乏新意。民间艺术的传承大多是通过口传身授来传帮带,家族传播或师徒相传,缺乏文字记载,更谈不上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知识,传承形式本身的局限性制约了其传播,也注定了其生产能力弱,而传承人却缺乏对传承形式的创新。二是自觉传承意识缺乏。有些传承人只是把从事民间艺术作为谋生的手段,或仅是出于兴趣爱好而从事,缺乏将其自觉主动传承的意识,而使一些民间艺术失传,或趋向自生自灭。三是传承后继乏力。民间艺术的传承人大多年岁较大且屈指可数,他们有的因年事已高无法传承,有的因相继过世导致其失传,而当下的一些年轻人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对传统的民间艺术大多缺乏兴趣,不愿意传承,从而造成民间艺术传承人才短缺,青黄不接。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东方一绝的东海岛人龙舞,也面临着懂人龙舞技艺的师傅少,年龄大,愿意学习传承该项技术的人少,上传下承出现了断链的问题。硇洲咸水歌是硇洲水上居民在打鱼生活中用广府白话唱的一种民歌,以口头相传的形式世代传唱,到现在会唱咸水歌的人已寥寥无几,只有硇洲镇红卫社区的几位渔民还会唱,其他渔民只是听过但不会唱,也无心去传承该门技艺。
三、文化自觉:民间艺术重塑与传承的内在张力
文化自觉是民间艺术应有的追求,更是民间艺术重塑与传承的内在张力,面对民间艺术传承发展中文化自觉的缺失,紧迫需要唤醒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意识,自觉关注民间艺术、自觉认知民间艺术、自觉反思民间艺术、自觉探索民间艺术的发展之路。
(一)对民间艺术地位作用的自觉认识和把握
民间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到现在,所经历和面对的文化环境,从未像今天这样复杂严峻。不仅面临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同时,也需在反思过程中崛起,存在继续文化创造与文化选择的过程,其发展既充满机遇又极具挑战。一方面,全球化和现代化为民间艺术的传播提供了多种现代文化手段,为民间艺术发展打开了更宽阔的文化视野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无限潜能和潜力。与此同时,西方文化和现代化又无情地荡涤着民间艺术,冲淡了国人对民间艺术的价值认同,导致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遭遇不同程度的破坏。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5]188。
在文化全球化冲击下,民间艺术要守住自己的根脉,必须对自我进行重新审视,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剖析自我。將自我置于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提升文化自觉,增强自身文化的适应性,在不同文化比较中对民间艺术的传统与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对民间艺术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行清醒认识。既看到民间艺术曾经的辉煌,又正视民间艺术当下面临的生存现状,无论是辉煌与黯淡,对自身都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不管身处什么样的文化环境,都不能随波逐流,而且所面对的环境越是复杂严峻,越要珍视自己的文化,认识民间艺术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民族文化的主要体现,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不能自我边缘化、自我隐藏、自我遗忘、自生自灭。同时要进行文化的选择和创造,文化选择是指在文化环境改变的条件下,通过对多种文化模式进行选择,进而形成新的文化实体。文化选择的过程也是文化创造过程。在民族社会生活中,往往是多种文化、子文化并存和竞争,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力强和同化力强的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不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力和同化力差的文化必然被淘汰[6]38。民间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越是懂得了解自己的文化,越会经营自己的文化,才越会对其充满自信。在对自身的地位作用进行自觉认识把握的基础上,要有文化的气度和心胸,包容理解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其优秀之处,远离抵制其意粕之象,自觉地进行文化调适。才能在文化的汪洋大海中不迷失自我,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以更加从容自信的姿态面对多元文化,投身到自身的发展建设,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境界。
(二)对民间艺术发展规律的自觉探索精神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唯有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发展。民间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它的传承和发展也要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当然这种遵循不是简单地不违背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其发展规律自觉探索精神。民间艺术的发展规律就在于坚守传统与与时俱进,在遵循这一规律前提下,自觉去探索传统与时代的关系。
民间艺术要自觉坚守传统,传统是民间艺术独特的根基,丢弃传统也就失去了自我,但传统的坚守不等于抱残守缺,不等于僵化古板,不等于是简单地复制移植。坚守传统是要守护住传统民间艺术中吸收那种感情真挚、自由自在、重视创造和强调表现的灵魂[7]45。自觉变革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符的民间艺术元素,在内容与形式方面,进一步贴近广大群众。同时要与时俱进,因为“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8]37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化必然要随着与之变迁,与之进行新陈代谢,这是文化发展的永恒规律。民间艺术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但它不是也不应该是凝固不变的,唯有与时俱进,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进行自我更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民间艺术自身发展的生命力源于生活,但由于传统与现实生活的脱轨,造成民间艺术的生命力萎缩,要使其生命力得到张扬,必须把传统引入当下的生活,要关注当下人们的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当下人们的生存现实、精神风貌和思想情感,实现传统与当下生活的无缝对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赋予新意、创新形式,进行艺术转化和提升,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的文艺作品[9]。使之更符合当代人的精神诉求和审美旨趣。除了要自觉实现民间艺术的内容形式的现代适应性,还要探寻当下环境民间艺术的现代发展之路,可将民间艺术与文化产业对接,如挖掘民间艺术的旅游美学价值,将民间艺术融入旅游产业,实现二者交融发展,既可以扩宽民间艺术传播的市场空间,又可以助燃当地经济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民间艺术可借助于现代传媒,通过现代传媒推动自身发展。媒体对于民间艺术来讲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传媒的出现,使民间艺术被边缘化,民间艺术的受众流在缩小。另一方面,媒体又可以提升民间艺术的传播影响力,开拓市场空间,巩固民间艺术小众化的成果。关键在于民间艺术怎样借风行船,借船出海,让民间艺术重放异彩。 (三)对传承民间艺术自觉的责任担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失去了传承,就等于民族失去了灵魂和精神记忆。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民间艺术,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政府、民间艺术传承人要对传承民间艺术有自觉的责任担当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传承民间艺术看成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
民间艺人是民间艺术得以展现、传播和弘扬的主体,是民间艺术能够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民间艺人一旦消失,民间艺术也就会随之自行消亡。政府要做好民间艺人的保护和扶持工作。民间艺人大多年岁已高且屈指可数,年轻艺人又寥若晨星,当下的民间艺人是稀缺宝贵的资源,为了使民间艺术不失传,政府要下大力气重视和抢救民间艺人,对民间艺人特别是艺术大师给予荣誉和奖励,认可和鼓励他们,使其对所从事的行业有认同感。要牵头成立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协会,并且不遗余力地进行扶持,配备徒弟,组建队伍,使民间艺人对所从事的行业有归属感,有愿望、有能力、有机会、有平台去传承民间艺术。同时,民间艺人要有自觉的传承意识,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守护民间艺术文化阵地。许多民间艺术的根在民间,土壤在民间,生命更在民间。要让这些民间艺术流传下去,在保护的同时,还要走向市场化。依靠民间、民众的力量,这才是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的生命力所在[11]。民间艺术传承人要走向民间,扩大民间艺术的传承面,提高民间艺术影响力,让民间艺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社区、农村、校园等,让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近距离接触了解、体会感受民间艺术,增强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重拾年輕人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唤起年轻人对保护传承民间艺术重要性的认识。要主动进行艺术再开放,创作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民间艺术,主动创新传承形式,把民间艺术传承与现代文化传播结合起来,主动的寻找挖掘接班人,积极带徒传艺,免费传授绝技,使民间艺术接力传承,薪火相传,让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延续。
习近平主席在美国西雅图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讲道:“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正是因为有了差别,世界才多姿多彩。形式多样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一朵璀璨的奇葩,是中华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中的一元。而文化自觉的缺失是民间艺术当下面临的危机,民间艺术唯有由文化自觉进入到文化自信,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为中华文化的渊远流长注入生机与活力,使中华文化更加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董学文.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N].文艺报,2011-09-16.
[3]谢姿媚.文化生态视野下毛南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J].大舞台,2014(12).
[4]段超.再论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建设[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4).
[5]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6]余梓东.论培育弘扬民族精神与文化选择[J].满族研究,2003(1).
[7]李奕.困境?还是际遇?── 关于当代民间艺术生存状态的思考[J].设计艺术研究,2011(3).
[8][法]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箴言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9]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 [N].陕西日报,2015-10-20.
[10]习近平讲话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EB/OL].[2017-08-09].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11]承德民间艺人抢救性保护“民间艺术文化”[EB/OL].[2017-08-09]. http://zgsc.china.com.cn.
关键词:文化自觉;民间艺术;重塑;传承;东海岛;硇州岛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185-03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生活的积累和智慧的创造,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但面对文化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撞击,民间艺术却遭遇了文化自觉缺失的危机,民间艺术要走出危机,重振雄风,必须在文化自觉中寻找突破。本文以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和硇州岛的民间艺术为例,来探寻文化自觉视野下民间艺术的重塑与传承。
一、文化自觉:民间艺术的应有追求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自身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194。这是我国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末,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实地调研中,在思索少数民族在社会大变动时如何长期生存下去,跨入信息社会后,少数民族自身文化如何保存下去时提出的观点。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覺醒;一支文艺队伍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自觉和自信的程度。能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关系着文艺的振兴和发达,关系着文艺的前途和命运[2]。民间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浩瀚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也昭示着民族的未来,对繁荣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世世代代将它不断地延续传承下去,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长河才能更加绚丽多彩、奔腾不息。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传统未曾中断的国家,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文化的自觉总能适用于时代潮流,始终拥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不断开拓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才使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生生不息,绵绵不绝。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与中华文化并存共进,必须具有觉醒精神,才能保持长盛不衰,文化自觉理应是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内在张力和应有诉求。
二、文化自觉:民间艺术的当下缺失
东海岛和硇洲岛地处雷州半岛的东面,其文化具有雷州文化特色。但古代当地四面环海、地势险要、交通闭塞,地狭人稀,自成一体,又形成了不少独具地域环境特色的民间艺术,如堪称“东方一绝”的东海岛人龙舞、东海嫁、硇洲女子八音、咸水歌、广州湾艇仔歌等。这些民间艺术虽沿袭至今,但现状和前景却不容乐观,同全国其他地方大多数民间艺术一样,也遭遇着巨大的生存困境和发展压力。
(一)文化价值遭认同危机
认同通常是指个体在对某一事物认可、肯定的基础上,对其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某一文化的认可程度和归属感。一般在多元文化碰撞和冲突时,会产生价值判断和选择,也就是文化认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汇、交织、交锋,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如何看待外来文化与重新审视民族文化,力图恰当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本民族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自觉地对其加以保护和传承就是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重要表现。但现实境况是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势撞击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再加之一些民间艺术自身内容和形式的陈旧,使自身的独特魅力无法焕发,故不能满足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导致年轻人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在消减,觉得民间艺术过时、老气,不时尚,而更热衷于对外来文化的追捧和现代文化的赏识。现在欣赏和致力于传承民间艺术的年轻人不多,守望者更是寥寥无几,导致民间艺术的受众客体严重流失,民间艺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失去了往昔的辉煌。
在东海岛和硇州岛的民间艺术中,硇洲咸水歌即硇洲水上居民用广府白话唱的一种民歌,现面临濒危困境。“东海嫁”这种富有地方特色哭唱式的婚嫁习俗也正在慢慢消失。“艇仔歌”作为一种海上渔歌由于多种原因,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濒临失传的状态,后经抢救形成了现代式的广州湾艇仔歌,但除了在一些特殊场合演出,平时也无人问津。这些民间艺术遭轻视被冷淡,年轻人大都在追赶流行文化。
(二)文化生态遭消解危机
文化生态是影响文化生存、发展的各要素的有机统一体,它包括文化的自然生态(或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或称文化生态、社会环境)两方面[3]251。任何文化的繁衍生息都有具体的生存空间。独特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是民间艺术能够得以衍生、保存和延续的土壤和根基。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被颠覆,天南地北的人们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同,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正在被改变,随着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文化结构的变迁,使孕育民间艺术的民俗文化不断地被遗忘,五湖四海的人们文化生活越来越模式化,民间艺术所依托的文化生态正在不断地被消解,滋生民间艺术的土壤不断地萎缩,民间艺术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而文化生态是民族文化存活的基本条件,一旦发生变化,该文化就会发生变异甚至消解,民族文化资源就会变异和消失。”[4]62
“东海嫁”又叫哭嫁,是旧时东海岛农村女子出嫁盛行的一种习俗,也是以哭代唱的一种民间民歌艺术。其产生不仅与东海岛人长期居住的四面环海的闭塞的地域环境有关,也与自己特定的文化生态婚嫁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现在由于所生活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和婚嫁习俗的变迁,这项艺术已失去了生长的环境,正在慢慢消失。
(三)技艺传承遭断流危机 民间艺术传承人是传播弘扬民间艺术,决定民间艺术未来命运的,使民间艺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最重要的活态载体。民间艺术保护的力度,传承的程度,发展的速度,与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意识有很大的关联。而现实情况是由于传承人自觉传承意识的缺失,造成民间艺术传承后继乏力,遭遇断流危机,一些民间艺术面临濒危困境。究其原因,一是传承形式保守,缺乏新意。民间艺术的传承大多是通过口传身授来传帮带,家族传播或师徒相传,缺乏文字记载,更谈不上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知识,传承形式本身的局限性制约了其传播,也注定了其生产能力弱,而传承人却缺乏对传承形式的创新。二是自觉传承意识缺乏。有些传承人只是把从事民间艺术作为谋生的手段,或仅是出于兴趣爱好而从事,缺乏将其自觉主动传承的意识,而使一些民间艺术失传,或趋向自生自灭。三是传承后继乏力。民间艺术的传承人大多年岁较大且屈指可数,他们有的因年事已高无法传承,有的因相继过世导致其失传,而当下的一些年轻人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对传统的民间艺术大多缺乏兴趣,不愿意传承,从而造成民间艺术传承人才短缺,青黄不接。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东方一绝的东海岛人龙舞,也面临着懂人龙舞技艺的师傅少,年龄大,愿意学习传承该项技术的人少,上传下承出现了断链的问题。硇洲咸水歌是硇洲水上居民在打鱼生活中用广府白话唱的一种民歌,以口头相传的形式世代传唱,到现在会唱咸水歌的人已寥寥无几,只有硇洲镇红卫社区的几位渔民还会唱,其他渔民只是听过但不会唱,也无心去传承该门技艺。
三、文化自觉:民间艺术重塑与传承的内在张力
文化自觉是民间艺术应有的追求,更是民间艺术重塑与传承的内在张力,面对民间艺术传承发展中文化自觉的缺失,紧迫需要唤醒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意识,自觉关注民间艺术、自觉认知民间艺术、自觉反思民间艺术、自觉探索民间艺术的发展之路。
(一)对民间艺术地位作用的自觉认识和把握
民间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到现在,所经历和面对的文化环境,从未像今天这样复杂严峻。不仅面临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同时,也需在反思过程中崛起,存在继续文化创造与文化选择的过程,其发展既充满机遇又极具挑战。一方面,全球化和现代化为民间艺术的传播提供了多种现代文化手段,为民间艺术发展打开了更宽阔的文化视野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无限潜能和潜力。与此同时,西方文化和现代化又无情地荡涤着民间艺术,冲淡了国人对民间艺术的价值认同,导致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遭遇不同程度的破坏。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5]188。
在文化全球化冲击下,民间艺术要守住自己的根脉,必须对自我进行重新审视,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剖析自我。將自我置于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提升文化自觉,增强自身文化的适应性,在不同文化比较中对民间艺术的传统与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对民间艺术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行清醒认识。既看到民间艺术曾经的辉煌,又正视民间艺术当下面临的生存现状,无论是辉煌与黯淡,对自身都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不管身处什么样的文化环境,都不能随波逐流,而且所面对的环境越是复杂严峻,越要珍视自己的文化,认识民间艺术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民族文化的主要体现,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不能自我边缘化、自我隐藏、自我遗忘、自生自灭。同时要进行文化的选择和创造,文化选择是指在文化环境改变的条件下,通过对多种文化模式进行选择,进而形成新的文化实体。文化选择的过程也是文化创造过程。在民族社会生活中,往往是多种文化、子文化并存和竞争,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力强和同化力强的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不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力和同化力差的文化必然被淘汰[6]38。民间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越是懂得了解自己的文化,越会经营自己的文化,才越会对其充满自信。在对自身的地位作用进行自觉认识把握的基础上,要有文化的气度和心胸,包容理解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其优秀之处,远离抵制其意粕之象,自觉地进行文化调适。才能在文化的汪洋大海中不迷失自我,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以更加从容自信的姿态面对多元文化,投身到自身的发展建设,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境界。
(二)对民间艺术发展规律的自觉探索精神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唯有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发展。民间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它的传承和发展也要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当然这种遵循不是简单地不违背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其发展规律自觉探索精神。民间艺术的发展规律就在于坚守传统与与时俱进,在遵循这一规律前提下,自觉去探索传统与时代的关系。
民间艺术要自觉坚守传统,传统是民间艺术独特的根基,丢弃传统也就失去了自我,但传统的坚守不等于抱残守缺,不等于僵化古板,不等于是简单地复制移植。坚守传统是要守护住传统民间艺术中吸收那种感情真挚、自由自在、重视创造和强调表现的灵魂[7]45。自觉变革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符的民间艺术元素,在内容与形式方面,进一步贴近广大群众。同时要与时俱进,因为“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8]37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化必然要随着与之变迁,与之进行新陈代谢,这是文化发展的永恒规律。民间艺术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但它不是也不应该是凝固不变的,唯有与时俱进,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进行自我更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民间艺术自身发展的生命力源于生活,但由于传统与现实生活的脱轨,造成民间艺术的生命力萎缩,要使其生命力得到张扬,必须把传统引入当下的生活,要关注当下人们的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当下人们的生存现实、精神风貌和思想情感,实现传统与当下生活的无缝对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赋予新意、创新形式,进行艺术转化和提升,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的文艺作品[9]。使之更符合当代人的精神诉求和审美旨趣。除了要自觉实现民间艺术的内容形式的现代适应性,还要探寻当下环境民间艺术的现代发展之路,可将民间艺术与文化产业对接,如挖掘民间艺术的旅游美学价值,将民间艺术融入旅游产业,实现二者交融发展,既可以扩宽民间艺术传播的市场空间,又可以助燃当地经济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民间艺术可借助于现代传媒,通过现代传媒推动自身发展。媒体对于民间艺术来讲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传媒的出现,使民间艺术被边缘化,民间艺术的受众流在缩小。另一方面,媒体又可以提升民间艺术的传播影响力,开拓市场空间,巩固民间艺术小众化的成果。关键在于民间艺术怎样借风行船,借船出海,让民间艺术重放异彩。 (三)对传承民间艺术自觉的责任担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失去了传承,就等于民族失去了灵魂和精神记忆。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民间艺术,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政府、民间艺术传承人要对传承民间艺术有自觉的责任担当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传承民间艺术看成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
民间艺人是民间艺术得以展现、传播和弘扬的主体,是民间艺术能够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民间艺人一旦消失,民间艺术也就会随之自行消亡。政府要做好民间艺人的保护和扶持工作。民间艺人大多年岁已高且屈指可数,年轻艺人又寥若晨星,当下的民间艺人是稀缺宝贵的资源,为了使民间艺术不失传,政府要下大力气重视和抢救民间艺人,对民间艺人特别是艺术大师给予荣誉和奖励,认可和鼓励他们,使其对所从事的行业有认同感。要牵头成立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协会,并且不遗余力地进行扶持,配备徒弟,组建队伍,使民间艺人对所从事的行业有归属感,有愿望、有能力、有机会、有平台去传承民间艺术。同时,民间艺人要有自觉的传承意识,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守护民间艺术文化阵地。许多民间艺术的根在民间,土壤在民间,生命更在民间。要让这些民间艺术流传下去,在保护的同时,还要走向市场化。依靠民间、民众的力量,这才是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的生命力所在[11]。民间艺术传承人要走向民间,扩大民间艺术的传承面,提高民间艺术影响力,让民间艺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社区、农村、校园等,让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近距离接触了解、体会感受民间艺术,增强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重拾年輕人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唤起年轻人对保护传承民间艺术重要性的认识。要主动进行艺术再开放,创作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民间艺术,主动创新传承形式,把民间艺术传承与现代文化传播结合起来,主动的寻找挖掘接班人,积极带徒传艺,免费传授绝技,使民间艺术接力传承,薪火相传,让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延续。
习近平主席在美国西雅图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讲道:“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正是因为有了差别,世界才多姿多彩。形式多样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一朵璀璨的奇葩,是中华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中的一元。而文化自觉的缺失是民间艺术当下面临的危机,民间艺术唯有由文化自觉进入到文化自信,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为中华文化的渊远流长注入生机与活力,使中华文化更加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董学文.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N].文艺报,2011-09-16.
[3]谢姿媚.文化生态视野下毛南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J].大舞台,2014(12).
[4]段超.再论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建设[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4).
[5]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6]余梓东.论培育弘扬民族精神与文化选择[J].满族研究,2003(1).
[7]李奕.困境?还是际遇?── 关于当代民间艺术生存状态的思考[J].设计艺术研究,2011(3).
[8][法]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箴言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9]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 [N].陕西日报,2015-10-20.
[10]习近平讲话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EB/OL].[2017-08-09].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11]承德民间艺人抢救性保护“民间艺术文化”[EB/OL].[2017-08-09]. http://zgsc.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