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不仅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备好课前的材料,如恰当的实物、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典故等等。这些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加鉴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同时,课堂指挥技巧、语言技巧和设计技巧都很重要。教师对教材作品还要事先分析:哪些做重点分析鉴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阅读鉴赏或课后自查资料鉴赏,以此设计教学,美术鉴赏课教学就不会千篇一律。
关键词:误区 鉴赏 灵活 激趣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常见误区
1.“专业课”型的失误
在美术作品分析中,关于绘画作品中的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这些绘画专业语言。有些教师一讲到构图就必谈“三角形、S形”,一讲到色彩就必然分析“环境色、光源色”,这种“专业课”也许只有美术专业的学生才会听得懂。而面对着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
2.“故事会”式的失误
与此相反,有的教师低估了高中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鉴赏甚至批评美术作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甚至以一些秘闻轶事来招徕笑声,哗众取宠。分析作品却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这种主次不分,不求质量,只求热闹的“故事会”式教学只是让学生走近了作品,而并没有进行剖析,学生当然无法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也无从获得鉴赏作品的能力。
3.“标准答案”型的失误
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
4.“模糊区域”型的失误
与此同时,美术鉴赏课也有一片“模糊区域”,教师在分析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时往往束手无策。用什么方法来构建通向这些作品的桥梁呢?是美术史为这些风格流派所下的概念定义,还是课本上简单笼统的描述?是艺术家生平中的怪异举止,还是拍卖行中创下的惊人天价?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高中美术教学实践方向
1.精心备课,美术鉴赏
教师不仅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备好课前的材料,如恰当的实物、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典故等等。这些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加鉴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同时,课堂指挥技巧、语言技巧和设计技巧都很重要。教师对教材作品还要事先分析:哪些做重点分析鉴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阅读鉴赏或课后自查资料鉴赏,以此设计教学,美术鉴赏课教学就不会千篇一律。教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鉴赏作品事先选好题材内容。鉴赏教学应当是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地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2.方式灵活,激发兴趣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了学习活动,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上课时,教师出示鉴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看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方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抛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画面。另外,鉴赏与实践相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再次,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蕴,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刺激了鉴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师若能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情景设置法等办法,往往事半功倍。
3.察言观色,动之以情
①动眼观察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视觉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动眼观察,从美术作品上猎取更多的信息。科学研究表明,在人获取的信息中,有80%以上是依靠眼睛观察所得的。如在鉴赏《星空》时,首先提示学生观察作品的内容,例如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其次是让学生在作品的色彩、线条等美术语言上有目的地观察,如《星空》中的色彩是什么色调?反映怎样的环境?在构图的安排上什么特别?……通过教师的提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②动脑诠释
动脑诠释是要求学生把观察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将各种现象综合起来,成为整体的感性的经验,大胆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探究作品所表达的观念。我在进行此类教学时常常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例如
“1889年5月,凡·高在精神病院养病时夜晚作画,看到夜空中有一个奇特的月亮、许多星星和幻想的彗星。这些星星和幻想的彗星是黄色的旋涡,在天空中旋转着。它们变成为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的扩散,带动整个深蓝色的天。凡·高面对这一自然奥秘,不禁感到战战兢兢。他怀着绝望的恐怖,画下了这幕完全出于他个人幻觉的夜景。”
③动心体验
动心体验是对作品造型、构图、色彩、质材、肌理、线条等画面形式和内容进行自我体验。那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这些体验的感觉往往会加深学生发现、理解作品深邃而复杂的内蕴,有助进一步对作品做出判断和鉴别。
参考文献:
[1]姜小芹.《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2011(12)
[2]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J].中国美术教育,2002.3.4.5.6
[3]陈朝峰.《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J].实验教学与装备,2002.4,35-36
关键词:误区 鉴赏 灵活 激趣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常见误区
1.“专业课”型的失误
在美术作品分析中,关于绘画作品中的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这些绘画专业语言。有些教师一讲到构图就必谈“三角形、S形”,一讲到色彩就必然分析“环境色、光源色”,这种“专业课”也许只有美术专业的学生才会听得懂。而面对着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
2.“故事会”式的失误
与此相反,有的教师低估了高中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鉴赏甚至批评美术作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甚至以一些秘闻轶事来招徕笑声,哗众取宠。分析作品却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这种主次不分,不求质量,只求热闹的“故事会”式教学只是让学生走近了作品,而并没有进行剖析,学生当然无法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也无从获得鉴赏作品的能力。
3.“标准答案”型的失误
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
4.“模糊区域”型的失误
与此同时,美术鉴赏课也有一片“模糊区域”,教师在分析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时往往束手无策。用什么方法来构建通向这些作品的桥梁呢?是美术史为这些风格流派所下的概念定义,还是课本上简单笼统的描述?是艺术家生平中的怪异举止,还是拍卖行中创下的惊人天价?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高中美术教学实践方向
1.精心备课,美术鉴赏
教师不仅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备好课前的材料,如恰当的实物、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典故等等。这些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加鉴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同时,课堂指挥技巧、语言技巧和设计技巧都很重要。教师对教材作品还要事先分析:哪些做重点分析鉴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阅读鉴赏或课后自查资料鉴赏,以此设计教学,美术鉴赏课教学就不会千篇一律。教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鉴赏作品事先选好题材内容。鉴赏教学应当是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地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2.方式灵活,激发兴趣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了学习活动,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上课时,教师出示鉴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看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方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抛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画面。另外,鉴赏与实践相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再次,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蕴,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刺激了鉴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师若能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情景设置法等办法,往往事半功倍。
3.察言观色,动之以情
①动眼观察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视觉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动眼观察,从美术作品上猎取更多的信息。科学研究表明,在人获取的信息中,有80%以上是依靠眼睛观察所得的。如在鉴赏《星空》时,首先提示学生观察作品的内容,例如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其次是让学生在作品的色彩、线条等美术语言上有目的地观察,如《星空》中的色彩是什么色调?反映怎样的环境?在构图的安排上什么特别?……通过教师的提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②动脑诠释
动脑诠释是要求学生把观察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将各种现象综合起来,成为整体的感性的经验,大胆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探究作品所表达的观念。我在进行此类教学时常常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例如
“1889年5月,凡·高在精神病院养病时夜晚作画,看到夜空中有一个奇特的月亮、许多星星和幻想的彗星。这些星星和幻想的彗星是黄色的旋涡,在天空中旋转着。它们变成为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的扩散,带动整个深蓝色的天。凡·高面对这一自然奥秘,不禁感到战战兢兢。他怀着绝望的恐怖,画下了这幕完全出于他个人幻觉的夜景。”
③动心体验
动心体验是对作品造型、构图、色彩、质材、肌理、线条等画面形式和内容进行自我体验。那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这些体验的感觉往往会加深学生发现、理解作品深邃而复杂的内蕴,有助进一步对作品做出判断和鉴别。
参考文献:
[1]姜小芹.《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2011(12)
[2]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J].中国美术教育,2002.3.4.5.6
[3]陈朝峰.《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J].实验教学与装备,2002.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