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前世今生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unsze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一条土路,就那样将一个村子的活气,将一个村子的热闹和冷清,拉来又扯走,扯走又拉来。
  年年月月,土路依旧,蜿蜒着扯向外面。
  年年月月,人们生活照旧,无丝毫变化。
  老人和孩子,就成为村子的守护人,守护着凄清,守护着冷清,还有无助,还有苍凉。年轻人一个个都成了候鸟,年初离开,年尾回来。离开的时候,眼泪汪汪的,走一步回一下头挥一下手;回来的时候,则笑嘻嘻的。老人也咧着嘴笑着,不说话,可是心里很高兴。小孩们叽叽嘎嘎的,拉着爹娘的手,说着一些说不完的话。
  小村对面的山崖上,山桃花也赶热闹一样,没过年,就开得灼灼一片,将一片崖都映红了,映成一片霞光了。
  可是,山桃花还没落,门上的对联还鲜红着,门头上的红灯笼还没有摘下,村子里的笑声就变成了哭声,离开的人流泪,小孩子更是拉着爹娘的手,跳着脚或者打着滚,哭得哇哇的不让走。老人们要哄孩子,还要擦着自己的老泪。
  那是生离,生离是一种无奈,一种痛苦。
  村子里,年年上演着离别。
  村子里,也年年守着那份贫穷。
  这样的贫穷,从啥时候开始的,小村人说不清,小村的老人说不清,就连小村最老最老的六大爷也说不清。由此看来,大概从有这个村子,有第一缕炊烟冒起来的时候,有第一声狗叫响起来的时候,这儿就这么穷吧。
  村子的历史很久远,这点,看看山嘴的那座古塔就知道了。那塔笔直挺秀,直冲云天,总共十二层,每一层上都有着飞檐,都有着花纹,很是古朴陈旧。塔檐上挂着铜铃,风一吹,铜铃就叮当叮当地响着,响声传出很远很远,在村口就能听见。塔顶有一棵歪脖子树,瓦钵粗,却很矮很虬曲,如盆景一样,上面有一个老鸹窝,栖息着几只老鸹,每到黄昏的时候,就呱呱地叫着。有戴着眼镜的专家专门来看了,围着塔身转了几圈,看了塔砖,看了塔的形制,看了塔身的花纹,最后得出结论,说是唐朝时候建造的。也就是说,唐朝的时候,这儿就有人烟,就有山歌声声了。
  因为有塔,村子名塔元。
  因为有塔,塔元也就源远流长了吧。那么,这儿的贫穷也算是源远流长,一直从唐朝延续到了今天。
  2
  村子的改变,是近几年的事情。有一天,上面就来了扶贫组,带队的是林业局的局长,姓吴,戴着眼镜,无论到了哪儿,都会蹲在地上,抓一把土左看右看,还放在鼻子尖上嗅着。村人感到奇怪,就问,这土还能闻出啥味道。
  吴局长一笑,当然。
  他说,他就闻出来了,这土能种茶。
  种茶?村人听了,一个个都摇着头。尤其村里的老人,都说编故事哩,从自己记事起,就没见过这地方能长茶,咋突然就能长茶了?也有的说,这个局长,净能说瞎话。
  吴局长仍笑眯眯的,站起来对大家说:“如果不长茶,我倒趴着走出这条沟。”说完,他慢慢站起来,待在了这儿。几个月后,新年将到,他踏着飞雪急匆匆地回了城。
  他的话,也慢慢被大家忘却。
  新年刚刚结束的时候,喜气还荡漾在小村每一个人的脸上,空气中的那种滋润那种幸福的气味还没有散尽,大家拜年酒还没喝结束,一辆大车就一路呜呜吼着进村了,带着一阵阵遮天的灰尘,来到村部的场地上,嗤地一声停下。车门打开,司机下来了,跟着司机下来的,是回城里过年的吴局长。吴局长胖乎乎的脸上,弥勒佛一般带着笑,看见每个人都点头,都说声新年好。
  此时,小村的年轻人都还没有出去,还在走家串户聊天喝酒,他们是最喜热闹,就呼啦啦地跑来了,问吴局长:“是啥啊?”
  吴局长告诉他们,是茶籽,从上面调来的。
  “真能种啊?”有人睁大眼睛问。
  吴局长用手指点着自己圆圆的鼻尖,做出很委屈的样子道:“你看我是说瞎话的人吗?”
  大家都摇着头,这个扶贫组长,自从进了村子后,就自己租房,自己起灶,自己做饭,吃了饭,就跟着大家整天忙碌着,是一个实在人,也是一个好官,不是说瞎话做表面文章的人。村人也因此都喜欢他,见了他,同龄的人就喊老吴,年轻人喊吴叔,或者吴伯。小孩就喊吴爷爷。吴局长看大家都静了声,就说:“大家想想,这么大的事情,如果没有把握,我敢让你们种啊?到时没茶叶,你们还不咔吧咔吧地把我给吃了。”
  大家听了,都呵呵哈哈地笑起来。
  吴局长发誓:“我保证,三年后,你们不需要再出去打工了。”
  “真的?”
  “真的。”
  这儿四面山坡都很缓,都是沙子土,泡乎乎的,一锄下去一个窝,放上七八颗茶籽,用土盖着,也把一家家的希望种下。
  雨还在飘,遮着天地,遮着远处近处的房子。一颗颗急迫的心,在雨里鼓胀着饱满着,带着一份等待、一份憧憬,好像茶籽一样,也在等着发芽。
  3
  茶叶一年破土长苗,青嫩嫩的,如钻破土皮的小嘴,对着天空和白云叽叽喳喳地叫着。二年的时候,春风依旧,细雨依旧,茶苗继续生长,满坡青葱碧绿,浮荡着一片香气。那年年底,吴局长就忙碌起来,找了工程队,和村上谈好,就在村子中间,也就在古塔不远的地方选址,开始盖起一个四合院子,大门楼对着公路,用的是铁门。
  里面,是两层小楼,楼前栽着白玉兰,还有竹子,遮着小楼,荡漾着一片翠绿。
  大家问,这是干啥?
  吴局长一笑,是茶厂。
  “可以采茶了?”有人就迫不及待了。
  吴局长笑着挡住,告诉他们,采茶是过年后的事情,到了清明前后采摘,茶芽卖到这儿,制成茶叶,销出去,就变成钱了。
  “真的?”村人再次不信。
  吴局长一指房子:“不然,我盖它是烧钱啊?”
  大家信了,都急切地盼着年赶快过去,桃花赶快开,柳叶赶快嫩,清明赶快来。吴局长比大家更急,沿着小村河道上去,在后面的高山上找到了河水的源头,分了一股白亮亮的水,引入村子。在村前请人用石板砌了一条渠,就在公路和人家的中间,随着公路弯曲而弯曲。一条水就顺着渠哗啦啦地流着,家家于是就临水而居。
  茶厂要水,也临水而居了。
  年就来了,在鞭炮声中,炸出一地红纸,几天后又走了。
  春雨丝丝缕缕地下了,桃花红红地开了,梨花也一片片白了,柳丝拉长,随风飘扬着,将河沿扯成一片绿色的帘子,遮着河堤,遮着下河洗衣的小村女人,也遮着一片笑声。清明,也就慢慢到了,家家户户男人女人,都提着篮子,还有挎篮,就去了各自的茶山,按照吴局长的要求,一芽一叶地摘着。吴局长说,这是明前茶,得一旗一枪。吴局长还说,采茶时不能用指甲掐,那样将来掐痕变黑,茶色不好,卖不出去,采摘茶芽得用手指捏着拽,很嫩的茶芽,一拽一粒,一拽一粒,很轻松的。
  茶叶当天采当天交,交罢就找钱,两不亏欠。
  一家一户的茶农数着钱,都叽叽嘎嘎地乐着,眼睛眯在了一块儿。
  这儿人家,哪家没有几亩十几畝的山地,因此,整个春季,大家就都忙碌着,天麻麻亮,鸡叫声刚刚啄破窗户,就上坡了。到了上午,家里一遍遍喊吃饭,才恋恋不舍地回来,上午茶一交,饭一吃,就赶忙上坡。
  一季结束,每家每户都有几万块钱进家。
  有钱了,人睡觉都感到踏实,梦都是轻松的。
  有钱了,谁还出去打工啊?把茶园照看好,比啥都强。
  吴局长问:“骗你们没?”
  大家都笑,都摇着头,没啥感激的,有客人了,一定要让吴局长去陪。吴局长不去,说犯错误。村人说:“犯啥错误?又不是让你去吃饭,是陪客的。”
  吴局长走的时候,一个村子的人都去送,六大爷代表村民,送了吴局长一包茶,吴局长笑着说:“大叔,你让我犯错误啊。”六大爷说,是送的,不是你要的。可是,吴局长仍摇着头,咋的也不收。
  他说,扶贫是国家政策。
  他说,资金是村上暂代的。
  言外之意,这一切和他没多大关系,用不着感谢他。说完,他挥着手,沿着公路走了,一步步走向村口,走得不见了影子。
  只有一群人,站在村口望着。只有一片茶香,随着阳光在村子四处游荡着。
其他文献
偏居小镇一隅,品茶  写诗,骑一辆电动车  跟风賽跑,并摔倒在风里  一晚上无眠,忍受伤口  蚂蚁般嘶咬  第二天起来,装作若无其事  继续上班,开小差  挤开光阴的裂缝  不哭。痴傻。内心偏执  将流放,当作梦想  一个人,活在现实中  做着无用的事,并为之  沾沾自喜,像一颗偏离轨道的星球  有着自己的快乐和危险  惊喜  或许是一只蝴蝶  它来得早了  忍冬花只开了小半  亲爱的篱笆墙上  
期刊
1  年轻的时候呦  眼界高過头顶  拼命前行  喝过四海的水井  沐过大理的风  五体投地在布达拉宫朝圣  2  年轻的时候呦  谎言都是那么懵懂  我害怕说出自己的出生地  要我怎样解释  我不是安分的内蒙人  我住在星星的城堡中  3  年轻的时候呦  性格都是泾渭分明  我没有蒙古袍  我上班不骑马  更不会有蒙古刀  我从来没看过蒙古包的风景  4  年轻的时候呦  轻易错过香樟  父亲
期刊
一弯彩虹挂门前,那是一座桥,却分明又是一段历史。站在桥头,望着纷繁流淌的现代元素,我时常感慨万端,不经意便坠入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那是1949年春天,解放战争已经接近尾声。那时我还小,闹不清为啥打仗,谁在跟谁过不去,只知道每天都有一拨拨荷枪实弹的人马,走马灯似的打河桥上过,挺热闹的。  我是个孤儿,虽然年幼殁亲,但我不想做叫花子,因为妈妈在世的时候就说过,十个“讨米佬”,九个光棍汉,没哪家女子
期刊
那达慕大会从元朝起形成赛马、射箭、摔跤这三大比赛的固定形式,逐渐成了蒙古人的一种民俗。  那达慕大会多半选择在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七八月份举行,大型的赛马活动要有三百匹左右的骏马参与。如果谁家的马能在比赛中夺魁,那是十分荣耀的事,夺魁的小伙子也就成了年轻姑娘青睐的对象,故而牧民们都把这事看得很重。  胡和鲁家族在达茂草原是有头有脸的暴发户,老爷子一直希望后辈子孙中能出个赛马、射箭、摔跤的高手,一举
期刊
补鞋匠  他靠补鞋才补回了本不完美的生活。  老天只给了他一只脚,一只小于正常人的脚。每天靠拐杖帮助支撑必须活下去的上半身。上半身是比正常人要宽阔多少倍的胸膛和有力的臂膀,否则,他就扛不起男人那半壁江山。  他坐下来时,没见少些什么。有只大木箱刚刚挡住了他有缺陷的下半身。木箱里装着杂七杂八的行当,他要靠这些家伙勾兑生活。他有一双健康而灵巧的手和一张保持和颜悦色的脸。他专心致志下来时,就忘了外在的一
期刊
野花向天空敞开  野草向马群和羊群敞开  一场秋雨向大地敞开  一束彩虹向过客敞开  逆光疾驰的车窗外  露水在草尖上成片成片地闪亮  跳动的光芒转瞬即逝  寂寞在风中生长  柔弱的河柳把秋风揽入怀中  看惯风吹草地的羊群  目光柔和,欲言又止  一转眼便枯黄的季节  闪烁着边塞诗的光芒  属于秋天的情绪  在体内和体外乱窜  它由来已久  曾被许多人写进泛黄的书卷  它迁徙不断  任何人都是乱窜
期刊
一  一条河流,在我的肉体可能是一团模糊的气体时就消逝了,就像旧历年祠堂上供着的祖先,薄薄的灯光漂洗着他们的名字。  它是朱耿河。朱耿河是一条雨水河,它的出身和消逝,像谜一样纠结在我的眉头。“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歌声在我听来,有时就是锯齿,切割着我内心的隐痛。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条童年的河流,但是,我没有。一个没有河流的童年,他的胳膊只能在半空中划来划去,以桨的姿势。  “东朱耿,因位
期刊
东流遗篇  时序已是孟冬,东流古镇边江堤上的杨柳依然郁郁青青,像起伏于西周宫庭里的八佾舞,婆娑招摇。空际不见一片帆席,晚照中的浩浩江流兀自赶奔着它孤寂的行程,对江岸头顶方巾、虬须阔颡的辛弃疾塑像洋洋不睬。  恰似一只背靠大江昂首啼鸣的青蛙的东流古镇,曾是老东流县的县治。史载,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东流场为东流县,属江州。直到1959年5月,合并至德、东流两县成立东至县,堂堂一个县治才降贵纡尊
期刊
出生  奶奶说四九年,生父亲那天  小城的枪炮声  在猛烈了三天后,被大军进城的脚步声  踩停了  父亲的到来,也许不想打破小城  突然来的宁静  睁大着眼睛,面对接生婆的拍打  不愿发出啼哭  当外面响起一阵又一阵鞭炮声  父亲听到了  张大嘴,把洪亮的声音拿出来  仿佛和小城一起庆祝新生  名字  父亲出生后,名字一直空着  奶奶一连想出  好多的名字,等着给前线送粮的爷爷  回来确定  父亲
期刊
题记:“希望你可以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呆过。”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1  对身居南方的摄影爱好者苏力来说,祖国版图鸡冠顶端那片国内最大连片的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早就成了他向往的地方。他未曾见面的鄂温克族影友果佳就在那里一个叫阿巴河的原始森林管护站当管护员。  果佳在这片原始森林里出生、长大、狩猎。后来禁猎了,部落也搬迁了,但他不愿离开生他养他的这片森林,于是就和当地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