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尔兰的风景有种魔力,总能让人在游山玩水的同时还莫名感染上一身情绪。或者欢乐,或者哀伤,又或者顿生豪情万丈。与其说那是魔力,不如用魅力更恰当吧。
快乐蔓延,想唱就唱吧
位于爱尔兰首府的克莱夫顿大街既普通又不平凡。说它普通,因为在欧洲任何一座城市都能找到这样一条店铺林立的中心商业街。说它不平凡,是因为恐怕没有哪条街聚拢的街头艺人比这更多。你看,弹吉他的刚在目光中消失,敲鼓的就又出现在眼前。不要以为这只是节假日才会出现的精彩和热闹,其实不分寒暑冬夏,也不分工作日还是星期天,总能看到街头艺人将快乐的情绪传递。曾获得奥斯卡最佳音乐奖的电影《曾经(Once)》就把故事放在这条街上,钢琴女和吉他男的爱情传奇在音乐的流淌中潜移默化地发生。
走在街头,发现最热闹的是一个八人交响乐团,从《天鹅湖》到《英雄》,从《蓝色多瑙河》到《欢乐颂》,长达将近20分钟的连奏把欧洲古典音乐几乎一网打尽。随着演出终了时的弦停音止,从围成一圈的人群里竟迸发出比刚才乐音更响亮的掌声。我也破天荒地为同一拨街头艺人掏了两次零钱,我觉得这对双方都是尊重。
还有一个哥们靠讲笑话为生。在他脚边有块木牌,上面写着“职业讲笑话的人”,再看他一身装束,中世纪黑靴上别着金色盘扣,棕色背带裤连着同样棕色的小马甲,里面掖着灯笼袖的白衬衣,头上还戴着一顶插着红羽毛的绿帽子,光这身打扮,笑话还没讲,就已让孩子们笑出声。他的笑话多为三段式,甲是正常人,乙有点夸张,笑点都在变态的丙上,每个笑话讲完他的表情都会定格5秒钟,其实是在告诉听众笑话讲完了,即使你没听懂,到这儿也该笑了。笑话1欧元听5段,如果没懂没笑,没关系,这段不收钱。
克莱夫顿大街除了为街头艺人提供了一个接一个无形的舞台,街边林立的爱尔兰咖啡馆也能把快乐情绪升级。因为传统爱尔兰咖啡是在咖啡里面加入威士忌,两杯下肚,马上就有一种微醺的热感。我对抗发烧的办法是回到街上 加入其中一个演唱组合中,跟着稍显肥胖的伴音女孩,我也如痴如醉地唱起来。
总觉得旅行者其实和街头艺人是一类人,虽然他们粉墨登场我们素描朝天,但大家都在自己的舞台上展示最真实的自己,无论行走还是唱歌,快乐的情绪都会贯穿始终。
豪情蔓延,在那辽远的山野上
从都柏林一路往南,汽车没在国道省道上疾驰,而是走上一条乡间小路。刚才还繁华妖娆的都市风情很快被一望无垠的乡野景色取代。那黑白相见的奶牛,顶着茅草帽子的村舍,以及色彩随光照强弱变化的山涧溪流,一下就把尘世杂念隔绝脑后。
梅尔吉普森应该也是被这风景吸引,决定把《勇敢的心》的外景地从苏格兰搬到爱尔兰。无疑他的决定十分英明 无论影片中冷兵器时代的战场还是静谧祥和的村庄都能让观众有入戏感觉从这个角度来说,爱尔兰的乡野风景也可以算半个主角。
汽车沿着路标来到一条山间小路,路标上写着附近有几处景点为《勇敢的心》的外景地。站在山林间高处俯瞰,会让人顿觉豪情万丈。我就是为梦想而活,我就是与众不同,想着想着,华莱士那句著名台词也会冲口而出:自由!我要自由!是的,只有站在这里,才能体验到他们对自由的呼喊是多么迫切,这里的山川、河流,这里的土地、人民都那么可爱,任谁也不甘心被异族强盗掠走。
电影中还有几处展示了当地人的淳朴生活,这在当地也能找到对应。误打误撞地赶上了一场丰收庆典。一个老农民正在教男孩们如何把稻草捻成结实的草绳,再用草绳编成毯子,铺在房顶,能保证一年四季冬暖夏闵,而那草织的毯子边缘朝下,整齐顺滑,像水鸟抖擞过的羽翼。
还有几个农民在收稻谷,谷子通过机器自动分离,吹得飘飘扬扬,在方圆几米的空间来了一场人工降雪。
当然最热闹的还是联欢会的歌舞秀环节 一切按照传统,村里的人把鲜艳的民族服装穿在身上。那高高支起的铁炉上生着火做着水,一个女人在烟火缭绕中唱起质朴却动听的民歌。而给她伴奏的乐器中自然少不了风笛。这爱尔兰风笛与苏格兰风笛虽然音质一样悦耳,但其间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用肘夹出声,而后者完全靠肺活量的大小。
舞会开始了,不知谁在我头上戴了一顶毡帽,我也就成了一个地道的爱尔兰人。我的舞伴带着我冲进铺着木地板的舞池,舞步简单,大家排成排,站成圈,一起加入这村庄的盛大狂欢之中。
哀伤蔓延,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汽车离开中部山峦农场后继续向西南开行,此行目的地叫做考夫镇,是一座面向大西洋的港口小镇。考夫镇以前也叫皇后镇,是为了纪念曾在此居住的维多利亚女王,但今天人们到这里旅行的原因却与女主没什么关系。
镇子里有一座博物馆,由原来的老火车站改造而成。这也是爱尔兰的火车所能抵达的最西边 所有列车开到这里都要折返。而车上乘客显然不是为了到这边城小镇参观,他们要从这里转乘渡轮,去往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
19世纪中叶,大约有100万爱尔兰人背井离乡,这股浩大移民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爱尔兰的主食土豆有关。1840年一场瘟疫让这里的土豆得了一种怪病,可农民在食不果腹的同时还得把有限能吃的土豆以地租形式上交给横征暴敛的英国统治者。此时农民们发现唯一活下去的办法就是远走高飞。于是他们卷着本就不多的行李,扶着老人领着孩子,乘火车来到考夫镇。
当我走进这以火车站为主体建筑的博物馆 首先看到许多当年逃荒者没带走的行李箱,上面贴满标签,里面不多几件零散物品也在控诉当时物资的极端贫乏。走进博物馆,正中是那艘臭名昭著的棺材船。逃难的人由于无钱买票,只能挤在船底货舱。没有食物又缺医少药让很多人还没看到美国的影子就已经撒手人寰。
而与肉体上的痛苦相比,他们其实刚刚经历了精神上的死亡。爱尔兰有个传统,就是在人去世之后的第一天要举办一个仪式,亲朋好友都来守灵喝酒聊天,直到转天天明。可在当时这种仪式却不是为死人举办,而是为了给这些远走他乡的人送行,即是宣布他们的永远离开,不会回来。第二天一早,通常还会有亲朋把这一家送到码头,对他们来说,再见就是再也不见。当巨轮远去,看到岸上亲人的手挥舞得像风中摇曳的烛光一样,眼中已经模糊一片。
博物馆内还有一个馆中馆,主人是一艘号称连上帝都无法让它沉没的大船,这就是泰坦尼克号,考夫港也是它告别欧洲前停靠的最后一站。在这里能看到许多从残骸中打捞上来的遗物。其实最后一刻上船的杰克也是个要到美国闯天下的爱尔兰人,虽然对未来的憧憬很快就触礁沉没了,但毕竟他在船上收获了最珍贵的爱情。
走出博物馆,看到外面阳光灿烂,码头边站着一组姐弟三人面朝大西洋的青铜雕像,弟弟的手指指向大洋彼岸。姐姐叫做安妮莫尔,是爱尔兰第一个经过这里乘船远航的移民。据说在对岸的纽约也有一组三姐弟雕像,只不过他们的手指指向家乡。
在爱尔兰的旅行也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刻,发现此刻停在记忆深处的并不是人文山水,而是那种种挥之不去的淡淡情绪,让我在还没有离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想念。
TIPS
1.在爱尔兰一定要喝地道纯正的吉尼斯黑啤酒。
2.竖琴与风笛是爱尔兰民众最喜欢的两种乐器,竖琴的地位还更高一些,在签证的印章上就能看到。
3.爱尔兰与北京相差8小时,北京晚上8点整,那边中午12点。
4.在爱尔兰购物退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刷卡式(购物后找店主要退税卡),另一种是填单式。
5.都柏林是许多著名文学家的故乡。比如一辈子风流倜傥的王尔德,和写出旷世奇作《尤利西斯》的詹姆斯·乔伊斯。
6.爱尔兰城堡众多,其中不能错过的有可以让你变得巧舌如簧的布拉尼城堡和举办盛大中世纪晚宴的本拉提城堡。
7.爱尔兰消费比英国便宜,比欧洲大陆平均水平略高。每日花费在50~150欧元之间。
快乐蔓延,想唱就唱吧
位于爱尔兰首府的克莱夫顿大街既普通又不平凡。说它普通,因为在欧洲任何一座城市都能找到这样一条店铺林立的中心商业街。说它不平凡,是因为恐怕没有哪条街聚拢的街头艺人比这更多。你看,弹吉他的刚在目光中消失,敲鼓的就又出现在眼前。不要以为这只是节假日才会出现的精彩和热闹,其实不分寒暑冬夏,也不分工作日还是星期天,总能看到街头艺人将快乐的情绪传递。曾获得奥斯卡最佳音乐奖的电影《曾经(Once)》就把故事放在这条街上,钢琴女和吉他男的爱情传奇在音乐的流淌中潜移默化地发生。
走在街头,发现最热闹的是一个八人交响乐团,从《天鹅湖》到《英雄》,从《蓝色多瑙河》到《欢乐颂》,长达将近20分钟的连奏把欧洲古典音乐几乎一网打尽。随着演出终了时的弦停音止,从围成一圈的人群里竟迸发出比刚才乐音更响亮的掌声。我也破天荒地为同一拨街头艺人掏了两次零钱,我觉得这对双方都是尊重。
还有一个哥们靠讲笑话为生。在他脚边有块木牌,上面写着“职业讲笑话的人”,再看他一身装束,中世纪黑靴上别着金色盘扣,棕色背带裤连着同样棕色的小马甲,里面掖着灯笼袖的白衬衣,头上还戴着一顶插着红羽毛的绿帽子,光这身打扮,笑话还没讲,就已让孩子们笑出声。他的笑话多为三段式,甲是正常人,乙有点夸张,笑点都在变态的丙上,每个笑话讲完他的表情都会定格5秒钟,其实是在告诉听众笑话讲完了,即使你没听懂,到这儿也该笑了。笑话1欧元听5段,如果没懂没笑,没关系,这段不收钱。
克莱夫顿大街除了为街头艺人提供了一个接一个无形的舞台,街边林立的爱尔兰咖啡馆也能把快乐情绪升级。因为传统爱尔兰咖啡是在咖啡里面加入威士忌,两杯下肚,马上就有一种微醺的热感。我对抗发烧的办法是回到街上 加入其中一个演唱组合中,跟着稍显肥胖的伴音女孩,我也如痴如醉地唱起来。
总觉得旅行者其实和街头艺人是一类人,虽然他们粉墨登场我们素描朝天,但大家都在自己的舞台上展示最真实的自己,无论行走还是唱歌,快乐的情绪都会贯穿始终。
豪情蔓延,在那辽远的山野上
从都柏林一路往南,汽车没在国道省道上疾驰,而是走上一条乡间小路。刚才还繁华妖娆的都市风情很快被一望无垠的乡野景色取代。那黑白相见的奶牛,顶着茅草帽子的村舍,以及色彩随光照强弱变化的山涧溪流,一下就把尘世杂念隔绝脑后。
梅尔吉普森应该也是被这风景吸引,决定把《勇敢的心》的外景地从苏格兰搬到爱尔兰。无疑他的决定十分英明 无论影片中冷兵器时代的战场还是静谧祥和的村庄都能让观众有入戏感觉从这个角度来说,爱尔兰的乡野风景也可以算半个主角。
汽车沿着路标来到一条山间小路,路标上写着附近有几处景点为《勇敢的心》的外景地。站在山林间高处俯瞰,会让人顿觉豪情万丈。我就是为梦想而活,我就是与众不同,想着想着,华莱士那句著名台词也会冲口而出:自由!我要自由!是的,只有站在这里,才能体验到他们对自由的呼喊是多么迫切,这里的山川、河流,这里的土地、人民都那么可爱,任谁也不甘心被异族强盗掠走。
电影中还有几处展示了当地人的淳朴生活,这在当地也能找到对应。误打误撞地赶上了一场丰收庆典。一个老农民正在教男孩们如何把稻草捻成结实的草绳,再用草绳编成毯子,铺在房顶,能保证一年四季冬暖夏闵,而那草织的毯子边缘朝下,整齐顺滑,像水鸟抖擞过的羽翼。
还有几个农民在收稻谷,谷子通过机器自动分离,吹得飘飘扬扬,在方圆几米的空间来了一场人工降雪。
当然最热闹的还是联欢会的歌舞秀环节 一切按照传统,村里的人把鲜艳的民族服装穿在身上。那高高支起的铁炉上生着火做着水,一个女人在烟火缭绕中唱起质朴却动听的民歌。而给她伴奏的乐器中自然少不了风笛。这爱尔兰风笛与苏格兰风笛虽然音质一样悦耳,但其间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用肘夹出声,而后者完全靠肺活量的大小。
舞会开始了,不知谁在我头上戴了一顶毡帽,我也就成了一个地道的爱尔兰人。我的舞伴带着我冲进铺着木地板的舞池,舞步简单,大家排成排,站成圈,一起加入这村庄的盛大狂欢之中。
哀伤蔓延,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汽车离开中部山峦农场后继续向西南开行,此行目的地叫做考夫镇,是一座面向大西洋的港口小镇。考夫镇以前也叫皇后镇,是为了纪念曾在此居住的维多利亚女王,但今天人们到这里旅行的原因却与女主没什么关系。
镇子里有一座博物馆,由原来的老火车站改造而成。这也是爱尔兰的火车所能抵达的最西边 所有列车开到这里都要折返。而车上乘客显然不是为了到这边城小镇参观,他们要从这里转乘渡轮,去往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
19世纪中叶,大约有100万爱尔兰人背井离乡,这股浩大移民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爱尔兰的主食土豆有关。1840年一场瘟疫让这里的土豆得了一种怪病,可农民在食不果腹的同时还得把有限能吃的土豆以地租形式上交给横征暴敛的英国统治者。此时农民们发现唯一活下去的办法就是远走高飞。于是他们卷着本就不多的行李,扶着老人领着孩子,乘火车来到考夫镇。
当我走进这以火车站为主体建筑的博物馆 首先看到许多当年逃荒者没带走的行李箱,上面贴满标签,里面不多几件零散物品也在控诉当时物资的极端贫乏。走进博物馆,正中是那艘臭名昭著的棺材船。逃难的人由于无钱买票,只能挤在船底货舱。没有食物又缺医少药让很多人还没看到美国的影子就已经撒手人寰。
而与肉体上的痛苦相比,他们其实刚刚经历了精神上的死亡。爱尔兰有个传统,就是在人去世之后的第一天要举办一个仪式,亲朋好友都来守灵喝酒聊天,直到转天天明。可在当时这种仪式却不是为死人举办,而是为了给这些远走他乡的人送行,即是宣布他们的永远离开,不会回来。第二天一早,通常还会有亲朋把这一家送到码头,对他们来说,再见就是再也不见。当巨轮远去,看到岸上亲人的手挥舞得像风中摇曳的烛光一样,眼中已经模糊一片。
博物馆内还有一个馆中馆,主人是一艘号称连上帝都无法让它沉没的大船,这就是泰坦尼克号,考夫港也是它告别欧洲前停靠的最后一站。在这里能看到许多从残骸中打捞上来的遗物。其实最后一刻上船的杰克也是个要到美国闯天下的爱尔兰人,虽然对未来的憧憬很快就触礁沉没了,但毕竟他在船上收获了最珍贵的爱情。
走出博物馆,看到外面阳光灿烂,码头边站着一组姐弟三人面朝大西洋的青铜雕像,弟弟的手指指向大洋彼岸。姐姐叫做安妮莫尔,是爱尔兰第一个经过这里乘船远航的移民。据说在对岸的纽约也有一组三姐弟雕像,只不过他们的手指指向家乡。
在爱尔兰的旅行也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刻,发现此刻停在记忆深处的并不是人文山水,而是那种种挥之不去的淡淡情绪,让我在还没有离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想念。
TIPS
1.在爱尔兰一定要喝地道纯正的吉尼斯黑啤酒。
2.竖琴与风笛是爱尔兰民众最喜欢的两种乐器,竖琴的地位还更高一些,在签证的印章上就能看到。
3.爱尔兰与北京相差8小时,北京晚上8点整,那边中午12点。
4.在爱尔兰购物退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刷卡式(购物后找店主要退税卡),另一种是填单式。
5.都柏林是许多著名文学家的故乡。比如一辈子风流倜傥的王尔德,和写出旷世奇作《尤利西斯》的詹姆斯·乔伊斯。
6.爱尔兰城堡众多,其中不能错过的有可以让你变得巧舌如簧的布拉尼城堡和举办盛大中世纪晚宴的本拉提城堡。
7.爱尔兰消费比英国便宜,比欧洲大陆平均水平略高。每日花费在50~150欧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