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宝,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因为中国古代文人要经常使用毛笔、墨、宣纸、砚台,所以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文房四宝”在南唐时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和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指湖笔(产于浙江省湖州)、徽墨(产于安徽省徽州)、宣纸(产于安徽省宣州)、端砚(产于古端州,即今广东省肇庆)。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 200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史所、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其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房四宝,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特殊象征。文房,就是书房。“文房四宝”通过其实用性,表现历代文人的横溢才华,诞生了无数的书画佳作。其中的笔、墨、纸、砚各有说法:
毛笔,据说是秦始皇的大将蒙恬创制的。当然,这只是传说罢了。实际上,在湖南长沙楚墓中就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毛笔,为竹杆、兔毫,并有笔套。后来,湖北荆州凤凰山汉墓曾出土了几乎是一整套的文房四宝,其中除了以简代纸外,笔、墨、砚均全,笔也是竹管兽毛所制,并有一个中间开口的笔套。这是西汉文帝时的产物。有人说,西周时期即已用笔。毛笔的笔杆一般用竹管制,讲究些的用斑竹管制,也有用犀牛角、象牙或金银制的,那就是工艺美术品了。笔头所用兽毫分为柔(软)健(硬)两类,柔毫主要是山羊毛所制,健毫则用兔脊毛和黄鼠狼尾毛等制成,柔毫和健毫杂在一起称为兼毫。笔头制作是中间一簇长毫称为锋,即笔尖;四周包着稍短的毫称为副毫。好的毛笔具有尖、齐、圆、健四大优点。尖,指笔锋如针;齐,指笔毫齐崭;圆,指笔头吸水饱圆;健,指富有弹性。毛笔的型号有多种,写多大的字就用与之相适应的笔,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写大字,都无法取得良好效果。产毛笔的地区,唐代至宋代,以安徽宣州最出名,所产紫毫(老紫兔毫)笔,为无上佳品,其价如金。明清时期,其地位逐渐被浙江湖州善琏镇所产的选料严格、制作精良的湖笔所取代,并且相沿至今。
墨的出现很早,据《述古书法纂》载,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说是黑土,可能是指黑色一类矿物质或矿物颜料,那么甲骨上的黑色字,倒出现得更早。说是煤烟所成,却是西汉以后的事。荆州凤凰山西汉墓出土的墨是颗粒状的,磨时放在凹形砚池上,用一个扁圆形的研石,压在墨颗粒上加水磨细或磨成粉末后加水使用。后代的墨确是煤烟所成,其原料不同,可分为油烟墨、漆烟墨、松烟墨,分别以桐油、生漆、松枝所烧的烟炱(tái),加黄明胶和麝香、冰片等制成。南北朝时易州的墨很有名。五代时,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避乱到江南,改进易州制墨方法,制成新安香墨。新安即徽州,这就是徽墨的源头。明清时,徽州制墨业继续发展,以胡开文所制最为有名。徽墨的特点是: 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理。并在墨面雕刻山水人物,将墨锭制成各种形态并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延续至今,历久不衰,是我国高档工艺美术品之一。为了方便,目前一般书画都采用墨汁,以一得阁和曹素功所产为佳,但讲究用墨的人仍采用研磨徽墨的办法创作书画。
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了麻制的纸,但很粗糙。东汉蔡伦采用多种原料并改进制纸方法,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由于纸的广泛使用,晋安帝才下令废除了自古沿用下来的竹木简,把历史推进到全面用纸的时代。唐代的造纸业非常发达,宣州出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品。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自唐代以来,历代相沿。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后逐渐扩大到用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誊为“滑如春冰密如茧”,有“纸寿千年”的美誉,并被称作纸中之王。宣纸的品种多达五六十种,但大体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书画皆宜,生宣上矾后即为熟宣,因着水不洇,经得起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因宣纸价格较贵,学习书法可不用宣纸,用价钱便宜的毛边纸和连史纸即可。
砚,在西汉时期即已使用,湖北荆州凤凰山西汉墓就出土了砚。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端砚产于广东端州(现肇庆市)东郊端溪,唐代就极出名,李贺有诗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赞石工攀登高处凿取紫色岩石来制砚。端砚有群砚之首的称誉,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扪之若婴儿之肤,温润如玉,磨之无声,发墨光润,石上还有鸲鹆眼等自然纹理。歙砚产于徽州歙县,徽州是府治,歙县是县治。所以歙砚与徽墨乃是文房四宝中同产一地的姐妹。歙砚的特点,据《洞天清禄集》说:“细润如玉,发墨如饥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或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异象。”端砚资源缺乏,名贵者已不多。歙县地处黄山之阳,取材广泛,近年仍有镂刻工极细之大砚出产。洮河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极难。澄泥砚产于豫西、山东、黄河岸边诸地,与其他三大砚不同,它是泥砚。另有鲁砚,产于山东;此外还有盘谷砚,产于河南;罗纹砚,产于江西。一般来说,凡石质细密,能保持湿润,磨墨无声,发墨光润的,都是较好的砚台。
文房四宝,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特殊象征。文房,就是书房。“文房四宝”通过其实用性,表现历代文人的横溢才华,诞生了无数的书画佳作。其中的笔、墨、纸、砚各有说法:
毛笔,据说是秦始皇的大将蒙恬创制的。当然,这只是传说罢了。实际上,在湖南长沙楚墓中就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毛笔,为竹杆、兔毫,并有笔套。后来,湖北荆州凤凰山汉墓曾出土了几乎是一整套的文房四宝,其中除了以简代纸外,笔、墨、砚均全,笔也是竹管兽毛所制,并有一个中间开口的笔套。这是西汉文帝时的产物。有人说,西周时期即已用笔。毛笔的笔杆一般用竹管制,讲究些的用斑竹管制,也有用犀牛角、象牙或金银制的,那就是工艺美术品了。笔头所用兽毫分为柔(软)健(硬)两类,柔毫主要是山羊毛所制,健毫则用兔脊毛和黄鼠狼尾毛等制成,柔毫和健毫杂在一起称为兼毫。笔头制作是中间一簇长毫称为锋,即笔尖;四周包着稍短的毫称为副毫。好的毛笔具有尖、齐、圆、健四大优点。尖,指笔锋如针;齐,指笔毫齐崭;圆,指笔头吸水饱圆;健,指富有弹性。毛笔的型号有多种,写多大的字就用与之相适应的笔,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写大字,都无法取得良好效果。产毛笔的地区,唐代至宋代,以安徽宣州最出名,所产紫毫(老紫兔毫)笔,为无上佳品,其价如金。明清时期,其地位逐渐被浙江湖州善琏镇所产的选料严格、制作精良的湖笔所取代,并且相沿至今。
墨的出现很早,据《述古书法纂》载,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说是黑土,可能是指黑色一类矿物质或矿物颜料,那么甲骨上的黑色字,倒出现得更早。说是煤烟所成,却是西汉以后的事。荆州凤凰山西汉墓出土的墨是颗粒状的,磨时放在凹形砚池上,用一个扁圆形的研石,压在墨颗粒上加水磨细或磨成粉末后加水使用。后代的墨确是煤烟所成,其原料不同,可分为油烟墨、漆烟墨、松烟墨,分别以桐油、生漆、松枝所烧的烟炱(tái),加黄明胶和麝香、冰片等制成。南北朝时易州的墨很有名。五代时,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避乱到江南,改进易州制墨方法,制成新安香墨。新安即徽州,这就是徽墨的源头。明清时,徽州制墨业继续发展,以胡开文所制最为有名。徽墨的特点是: 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理。并在墨面雕刻山水人物,将墨锭制成各种形态并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延续至今,历久不衰,是我国高档工艺美术品之一。为了方便,目前一般书画都采用墨汁,以一得阁和曹素功所产为佳,但讲究用墨的人仍采用研磨徽墨的办法创作书画。
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了麻制的纸,但很粗糙。东汉蔡伦采用多种原料并改进制纸方法,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由于纸的广泛使用,晋安帝才下令废除了自古沿用下来的竹木简,把历史推进到全面用纸的时代。唐代的造纸业非常发达,宣州出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品。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自唐代以来,历代相沿。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后逐渐扩大到用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誊为“滑如春冰密如茧”,有“纸寿千年”的美誉,并被称作纸中之王。宣纸的品种多达五六十种,但大体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书画皆宜,生宣上矾后即为熟宣,因着水不洇,经得起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因宣纸价格较贵,学习书法可不用宣纸,用价钱便宜的毛边纸和连史纸即可。
砚,在西汉时期即已使用,湖北荆州凤凰山西汉墓就出土了砚。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端砚产于广东端州(现肇庆市)东郊端溪,唐代就极出名,李贺有诗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赞石工攀登高处凿取紫色岩石来制砚。端砚有群砚之首的称誉,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扪之若婴儿之肤,温润如玉,磨之无声,发墨光润,石上还有鸲鹆眼等自然纹理。歙砚产于徽州歙县,徽州是府治,歙县是县治。所以歙砚与徽墨乃是文房四宝中同产一地的姐妹。歙砚的特点,据《洞天清禄集》说:“细润如玉,发墨如饥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或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异象。”端砚资源缺乏,名贵者已不多。歙县地处黄山之阳,取材广泛,近年仍有镂刻工极细之大砚出产。洮河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极难。澄泥砚产于豫西、山东、黄河岸边诸地,与其他三大砚不同,它是泥砚。另有鲁砚,产于山东;此外还有盘谷砚,产于河南;罗纹砚,产于江西。一般来说,凡石质细密,能保持湿润,磨墨无声,发墨光润的,都是较好的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