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清水河(散文)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lcimer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条眉清目秀的河,静静地流在童年的记忆和岁月里。
  她有一个纯真的名字———清水河,河如其名,清莹见底;在她婉转潺湲的流动里,不知带走了多少离合悲欢的往事。
  这是一条怎样的河?其实,她一点也不伟岸壮阔,就那么五六米宽,三四米深,跟大江大河“站”一块,简直就一小小溪流;她就那样弯来弯去、深情款款地匍匐在那片黎民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上,低吟浅唱一支生命之歌。
  何以遥远?只是这条小河永远定格在童年记忆的底片,流淌在数十载前那些个春夏秋冬、风雨晴昏里。童年的清水河,一尘不染,澄澈如镜,既使“春潮带雨晚来急”,水也不那样浑浊不堪,依然一帧“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佳景;若是春夏之交,晴得一些日子,一天,猛地一场令人措手不及的雷雨(这种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大雨骤停,清风袅袅,空气格外澄明,清水河两岸好多垂钓者(农民和农民的儿子),他们仿佛神仙般悠然自得,又不时机警地盯着浮在水面的鱼漂(多用高粱秸杆做成,长七八厘米,拴在钓鱼线上),一见鱼漂抖动下沉,垂钓者便飞快地把钓竿拉起,使一个轻捷漂亮的抛物线动作将鱼甩上岸;多数情况,一尾或大或小的鲤鱼或草鱼或“布条子”(一种长条状小鱼,肉细味美),就在被垂钓者钓出水面的刹那间于空中跳跃起舞,那美妙和精彩瞬间,最是垂钓者开心的时刻,运气好的半天钓个三四斤没问题,一天钓到十来斤的也有;那时不像现在形成了比较繁荣的市场经济,吃不完的鲜鱼没办法卖,就把它加工成地方特产———腊鱼仔,放到坛子里密封好保鲜好,待有客来又没什么菜招待时,就拿出来,那可是一道绝美的乡村佳肴呢!不然哪有“腊鱼仔送饭,鼎锅刮烂”的民谚!然而那个年月的夏季雨水少,农业生产遭遇干旱乃家常便饭,那个年代刚解放不几年,压根儿没什么水利工程,农民靠天吃饭是无奈的现实。听父辈们讲,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一年,清水河一带持续干旱了几个月,农业合作社种的水稻田里严重缺水,农民(社员)就用龙骨水车(一种木制水车,长约五六米,带水的木板用木榫连接成环带以戽水,多用人力转动)、吊桶从清水河里车水、吊水到稻田里灌溉,一段河一段河地车水、吊水,整条清水河几乎断流,就连生活用水都成了问题。那一年抗旱不分昼夜,艰苦卓绝;那一年清水河畔的小村里,一个热血青年横空出世,迎难而上,挺身而出,成为村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领头雁”,这只“大雁”血气方刚,身体力行,总高飞在抗旱最前方;他摸爬滚打,夜以继日,因抗旱保生产、保丰收有功并极富典型性等,被评为当时的全国劳模。清水河流得更欢,小村整个沸腾了;小村一夜之间名振华夏。更传奇的还在后头,这个全国劳模随同我国农业部代表团出访苏联,去了莫斯科,受到当时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斯大林同志的亲切接见,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新闻;这个喝着清水河河水长大的农民的儿子,成为亿万农民的骄傲……
  清水河有喜亦有忧。清水河依傍的小村,历史有数百年了,村中有些旧俗,现时人难以理会。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村中有女子出嫁,亲友族人将其送过清水河就不再远送了,而就在送亲队伍过河的木桥上,无巧不成书会遭遇这样一幕:送亲队伍恰遇娶亲回村的队伍,这在当地按当时的风俗叫“撞嫁”(撞架),往往一支队伍中的新娘跟另一支队伍中的新娘会较量一下高低,这样的撞嫁较量,严重的会发展成群殴,甚至有人被摔入河中,喜剧酿成惨剧;有幸的是,多般情况,双方队伍中德高望重、通情达理之辈定会振臂高呼、举起森林般的巨手制止,瞬间化干戈为玉帛,让这种“撞架”有惊无险,成为一种形式;清水河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这小村还有一种旧俗:途经清水河小桥的其他村的人,若有在外亡故的(俗称“野鬼“)人,是不准经由小桥过河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村中老人就会自发日夜轮流守卫在桥头,“誓死”阻拦野鬼过河,逼得野鬼的家人绕好远的路才将其转为自己的村里……小河嗚咽,聆听着这一切。还有一件发生在清水河上更让人震惊的事,那是一千九百七十年代的事了,一个天寒地冻的冬天的黄昏,清水河畔小村中一个正值壮年的男子,不知家里发生了什么变故或出了什么天大的事,想不明白,竟然只身跳进冰冷刺骨的清水河,幸好家父就在不远处放牛,及时发现,立刻叫来另外一个村民一起,竭尽全力将其救出;清水河默默记住了这沉重的往事。
  星移物换,世事沧桑,转眼间就到了二十一世纪,一切的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童年的那条清水河一去不复返,只留在记忆的歌声里。那条通往清水河畔小村原来的烂泥巴小路,变成了宽敞干净的水泥路;那河上的小木桥由钢筋混凝土桥取代;那河上曾经的抗旱工具:龙骨水车、吊桶收进了历史博物馆,取而代之的是电动或柴油抽水机;而那惊心动魄的“撞嫁”一幕,进化成两位新娘互换一条毛巾的美好和谐;那“野鬼”过桥也不再有老人强行阻拦,更没有谁想不开投清水河的……这都是新世纪向着美好发展的新气象,但最让人不堪回首的却是:清水河不再清澈见底,游鱼可数,那条目秀眉清的河再也没有从童年流到现在,春夏之交清水河两岸满是钓鱼人的亮丽风景更是消逝得无影踪。那垂钓人不知何时销声匿迹的?具体时间无从稽考,只晓得这河里根本无鱼可钓;那清水河的鱼儿都去哪儿了?让那一波又一波的毒鱼者、电鱼者“轻轻地告诉你”吧,你懂的!当今时代,生活比先前富裕,但物欲却更强、更缺乏理性甚至有点近乎疯狂了,清水河秀美不再、无鱼可钓,也就顺理成章,但人们注定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的。
  呵,我的遥远的清水河,故乡的河,不知何日才能回到你美丽出彩的童年?!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一)又见夏荷  风,一动不动,窗外那湾碧波似乎也不起涟漪。正午的太阳,为何无保留地烧烤着大地?风神也奇怪的躲去了哪?只有树上的虫儿,烦躁的唱着“痴了”“痴了”的歌。那些平时的脚步声都去了哪?为何消失?享受着头顶上那破旧的风扇传来的嘎吱声,我己然找到答案。  躺在竹制的太师椅上昏昏欲睡,后窗隐约飘来阵阵熟悉的沁入心脾的清香,那弥漫的幽幽荷香,不自觉的勾起我的思绪,而又见夏荷的心,亦变得无限温柔。 
期刊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它是一个城市气质的体现,也是城市内涵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靓丽的外貌在某方面体现了一个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但并不代表一个城市发展的质量,而一个城市气质和风韵的最终体现,还应该是文化。因此,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而在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中,我认为文学最重要,因为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学能反应时代精
期刊
我记忆中最早关于读书的名言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俄国大文豪高尔基的名言。  或许有人会问,书籍怎么就成为人类进步的阶梯了?这得追溯到数万年前的远古时代,那时候我们的祖先在交流如何发现击杀猎物时,你想想看是怎样的?咿咿呀呀(肢体语言模仿)。正是后来发明了文字和形成了语言,才一步步凝聚起古人智慧的结晶———书籍,才能让我们几千年后的现代人领略到《论语》《道德经》的无穷智慧。没有书的人类始终像低
期刊
二0一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的一天,我和夫人在西安大徒弟方文家做客。早上六点,我们四人披着晨曦上了小汽车,开始为期两天的圣地延安、壶口瀑布等景点的旅游计划,去领略大西北迷人的风情,聆听沙的呼吸,触摸历史的脉搏。  车一直往深山开去,九点时来到了计划的第一站方文朋友的水库工地,只见一片荒疏,到处是坍塌废弃的窑洞。满地黄士,黄风漫天而来,夹着枯枝顿感脸上生痛,紧闭嘴巴,仍觉齿有泥沙,莫非我来到了歌中的黄士高
期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经常去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名叫———君子居。  君子居的东方不远处,是一个小山谷,谷中有山溪随意游击,有野花坚守阵地,攻守同盟,自成佳境。最好是在春天,有朋友来访,多年老友也好,近日新交也罢,与主人就着谷中随意而来的清风,随意而出的清溪,喝些清水,扯些清谈,说到清明处,清爽共一笑。朋友不论距离远近,平时并不经常联系,偶尔突然想起,便前来一聊,正事休提,闲话漫抛,很像古时的
期刊
“作家”  “作家”那时不叫作家,叫铁蛋。  铁蛋的脑袋瓜其实并不铁,每次考试,做点小动作要是不被发现的话,马马虎虎可以及格,为这,当奶奶的嘴咧得还直像后山的石榴开哩,直拿糖。  扒人家花生,偷別家鸡蛋,铁蛋从没想过要当什么“作家”。  后来奶奶去世了,保护伞倒了,胡须亦开始像初冬的原野出现初霜了。铁蛋倒有点懂事了,时常露出一副可怜相,“我真恨自己那时不懂事,肚里没货,这下可惨了……”一副恨铁不成
期刊
大漠里的村寨  驼铃声声,羌笛带着一片地域、一个古老民族的西域声调,让人们走进尉犁的深处,走进罗布人村寨。  踏着古老的足音,去触摸大漠的心脏,这是一个沙漠里没有消逝的独立王国。罗布人村寨,位于尉犁县城西南35公里处,村寨方圆72平方公里,有二十余户人家,是我国西部地域面积最大的村庄之一,有大片的原始胡杨林、草原,寨区涵盖塔克拉玛干沙漠,游移湖泊、塔里木河,一处大漠里的世外桃源,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
期刊
一本好的书就像一个富矿,虽然已引起过关注并赢得了广泛的好评,但如果你走进它,悉心品读,仍然会有所发现,获得教益。近日,阅读了贵州作家王大卫所著的长篇纪实散文《寻找天堂》(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2月版),就有这样的感触。对此书,已多有盛赞:“《寻找天堂》是我至今所见的记述洛克、记述纳西民族、记述三江流域自然与文化的不朽佳作。”(白庚胜)、“大卫开始以一种终极意义上的视角,去观察、描述、揭示历史与自
期刊
古草味美叶麻籺  南方人以米为主食,数千年的演衍,推陈出新,米食的发展从不改变米粒的状态下的粽子、饭团、糯米鸡、爆米花……到磨粉蒸糕做籺,花样繁多、型态动人,口感别致。先人们充满智慧与经验的手工米食,丰富,生动,让人赞叹。对于自小就被米食抚养的胃来说,晶莹饱满的米粒,温软香甜的米香,永远是种不可替代的饥饿吧!  从这点来说,我们广西合浦真的是一个美满之地,土地肥沃,稻菽盈畴,米食花款众多,滋味极致
期刊
因为同学哥哥的遽然离世,我在六月之初回去了少年时代读书的县城。去时雨夜兼程,未见路途模样。慰问,丧礼,道别匆匆,悲惋之情无以言说。待到第二天正午驾车返程,路边阔野一片煞煞的绿夺目入眼,甚觉貌似回到年少时光。那一片开阔无垠,那一片真纯如初,是怎么样地在岁月的磨折里没了当初的青葱苍翠呢?  记忆开始铺排,我竟不自觉离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快十五年了!十五年,已经是又一个少年长成的时光了。原來绿油油的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