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某基坑工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
关键词: 基坑工程 稳定性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ability of the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Keywords: stability analysis of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TV55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使得基础越来越深,而基坑也是越来越深,对基坑支护结构本身的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实际工程中仍然有基坑不断的出现事故。另外,基坑离周边建筑物的距离也是越来越近,基坑的开挖过程中会使临近建筑产生不均匀沉降。静雅轩住宅楼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的变形值超过了预警值,笔者从基坑支护设计和基坑的变形监测两个方面对该基坑进行了分析。
1、前言
1.1工程概况
静雅轩住宅楼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地处一、二环之间的新鸿南路,新华公园旁核心区域,项目占地6248.38m2。
1.2基坑设计与施工概况
本工程基坑支护工程采用锚拉桩的设计方案。具体设计如下:
锚拉桩:桩径为1.0m,桩芯砼强度等级为C25。成桩深度相对于自然地面以下为16.7m,桩端嵌入基坑底面以下不低于4.5m。桩中心间距为3.0m。桩位置设置两排两列预应力锚杆,锚杆长度为14m。采用Φ42壁厚55mm地质钻杆,Φ60合金钻头钻进。水平间距3m、1.5m,竖向间距为5m、2m。控制预应力值在50kN左右。桩顶连系梁截面400×1000,砼强度等级为C25。桩间土支护:桩间为喷射砼面板,壁面上铺设钢筋网片φ6.5@200,并用φ14@1500×1500横筋支挡,两端与桩上及连系梁上钢筋进行焊接,喷射细石砼面层厚度8.0cm,喷射砼的强度等级为C20。
1.3基坑设计与施工概况
2012年7月中旬监测人员监测到该项目基坑3#点、4#点的变形位移较大,分别为59mm、76.8mm。根据《静雅轩项目基坑支护、降水及土方开挖工程设计》中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的监控值为3/1000H,报警值为1/1000H(H为基坑开挖深度),均超过基坑位移变形允许值。2012年7月31日晚成都地区强降雨,造成该基坑83#-84#桩间护壁土出现坍塌,参见图1。
为确保基坑的稳定,对基坑的稳定性进行评估。
2、资料查阅、设计复核和现场验证
2.1、资料查阅及现场踏勘
通过查阅该项目详细勘察及施工勘察报告、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基坑支护及降水工程施工方案、基坑工程施工记录、基坑变形观测资料以及基坑护壁桩检测报告等资料,表明原基坑方案可行、桩长满足设计要求、基坑护壁施工按照设计方案、护壁桩桩身结构完整。此外,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了观察,对建筑工程隐蔽检验记录进行了检查,对基坑支护设计方案进行核算,并对基坑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复核。
图1基坑支护工程83#和84#桩及监测点位置
2.2、基坑支护设计复核
采用理正深基坑5.3软件对基坑支护方式的现状进行设计复核。复核结果表明:支护体系满足基坑使用要求,其主要设计参数验证如表1。
表1基坑设计参数对比验证表
3.3、对基坑施工过程的检查
通过查阅该项目建筑工程隐蔽检验记录,表明:基坑锚拉樁钢筋品种、规格和数量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锚杆品种、规格和数量均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3.4、基坑变形验证
该基坑由业主委托两家测量单位行对比观测,并由我方对其监测数据进行复核。
单位1从2012年3月初开始对基坑变形进行监测,并与我方技术人员于2012年8月21日一同对基坑变形进行监测,结果与8月20日的监测成果较吻合。可以认定单位1的监测资料是可信的。根据单位1的监测资料,表明从8月初至8月22日基坑变形已趋于稳定。
单位2于2012年8月6日对该基坑进行监测,为核实该公司提交的《静雅轩住宅楼项目基坑位移观测成果》的准确性,我方技术人员于2012年8月22日对静雅轩住宅楼项目基坑部分观测点进行了变形观测复核(部分观测点未找到),并与单位2提交的8月22日监测成果进行对比,其结果见表2。
表2基坑变形观测成果对比表
通过与单位2提交的监测成果进行对比,排除人为误差,并考虑到几天内的基坑变形,可以认定单位2的观测成果是可信的。根据单位2提交的观测成果资料,可以判断,从8月初到8月22号静雅轩住宅楼项目基坑变形已经趋于稳定。
3、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静雅轩住宅楼项目基坑工程现状的了解调查、理论分析、设计复核、现场监测验证以及综合分析,评估结论及建议如下:
3.1根据单位1和单位2提交的监测资料及我公司的复核结果表明:静雅轩住宅楼项目基坑变形已经趋于稳定。
3.2根据单位1提交的资料,基坑观测点3#测点和4#测点的变形均超过了基坑变形允许值,应对相应部位进行加固处理
3.4建议对基坑的变形继续进行监测,随时掌握基坑的变形情况,直至基坑回填完毕。
关键词: 基坑工程 稳定性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ability of the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Keywords: stability analysis of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TV55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使得基础越来越深,而基坑也是越来越深,对基坑支护结构本身的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实际工程中仍然有基坑不断的出现事故。另外,基坑离周边建筑物的距离也是越来越近,基坑的开挖过程中会使临近建筑产生不均匀沉降。静雅轩住宅楼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的变形值超过了预警值,笔者从基坑支护设计和基坑的变形监测两个方面对该基坑进行了分析。
1、前言
1.1工程概况
静雅轩住宅楼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地处一、二环之间的新鸿南路,新华公园旁核心区域,项目占地6248.38m2。
1.2基坑设计与施工概况
本工程基坑支护工程采用锚拉桩的设计方案。具体设计如下:
锚拉桩:桩径为1.0m,桩芯砼强度等级为C25。成桩深度相对于自然地面以下为16.7m,桩端嵌入基坑底面以下不低于4.5m。桩中心间距为3.0m。桩位置设置两排两列预应力锚杆,锚杆长度为14m。采用Φ42壁厚55mm地质钻杆,Φ60合金钻头钻进。水平间距3m、1.5m,竖向间距为5m、2m。控制预应力值在50kN左右。桩顶连系梁截面400×1000,砼强度等级为C25。桩间土支护:桩间为喷射砼面板,壁面上铺设钢筋网片φ6.5@200,并用φ14@1500×1500横筋支挡,两端与桩上及连系梁上钢筋进行焊接,喷射细石砼面层厚度8.0cm,喷射砼的强度等级为C20。
1.3基坑设计与施工概况
2012年7月中旬监测人员监测到该项目基坑3#点、4#点的变形位移较大,分别为59mm、76.8mm。根据《静雅轩项目基坑支护、降水及土方开挖工程设计》中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的监控值为3/1000H,报警值为1/1000H(H为基坑开挖深度),均超过基坑位移变形允许值。2012年7月31日晚成都地区强降雨,造成该基坑83#-84#桩间护壁土出现坍塌,参见图1。
为确保基坑的稳定,对基坑的稳定性进行评估。
2、资料查阅、设计复核和现场验证
2.1、资料查阅及现场踏勘
通过查阅该项目详细勘察及施工勘察报告、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基坑支护及降水工程施工方案、基坑工程施工记录、基坑变形观测资料以及基坑护壁桩检测报告等资料,表明原基坑方案可行、桩长满足设计要求、基坑护壁施工按照设计方案、护壁桩桩身结构完整。此外,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了观察,对建筑工程隐蔽检验记录进行了检查,对基坑支护设计方案进行核算,并对基坑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复核。
图1基坑支护工程83#和84#桩及监测点位置
2.2、基坑支护设计复核
采用理正深基坑5.3软件对基坑支护方式的现状进行设计复核。复核结果表明:支护体系满足基坑使用要求,其主要设计参数验证如表1。
表1基坑设计参数对比验证表
3.3、对基坑施工过程的检查
通过查阅该项目建筑工程隐蔽检验记录,表明:基坑锚拉樁钢筋品种、规格和数量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锚杆品种、规格和数量均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3.4、基坑变形验证
该基坑由业主委托两家测量单位行对比观测,并由我方对其监测数据进行复核。
单位1从2012年3月初开始对基坑变形进行监测,并与我方技术人员于2012年8月21日一同对基坑变形进行监测,结果与8月20日的监测成果较吻合。可以认定单位1的监测资料是可信的。根据单位1的监测资料,表明从8月初至8月22日基坑变形已趋于稳定。
单位2于2012年8月6日对该基坑进行监测,为核实该公司提交的《静雅轩住宅楼项目基坑位移观测成果》的准确性,我方技术人员于2012年8月22日对静雅轩住宅楼项目基坑部分观测点进行了变形观测复核(部分观测点未找到),并与单位2提交的8月22日监测成果进行对比,其结果见表2。
表2基坑变形观测成果对比表
通过与单位2提交的监测成果进行对比,排除人为误差,并考虑到几天内的基坑变形,可以认定单位2的观测成果是可信的。根据单位2提交的观测成果资料,可以判断,从8月初到8月22号静雅轩住宅楼项目基坑变形已经趋于稳定。
3、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静雅轩住宅楼项目基坑工程现状的了解调查、理论分析、设计复核、现场监测验证以及综合分析,评估结论及建议如下:
3.1根据单位1和单位2提交的监测资料及我公司的复核结果表明:静雅轩住宅楼项目基坑变形已经趋于稳定。
3.2根据单位1提交的资料,基坑观测点3#测点和4#测点的变形均超过了基坑变形允许值,应对相应部位进行加固处理
3.4建议对基坑的变形继续进行监测,随时掌握基坑的变形情况,直至基坑回填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