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指生花,针尖春梅分外香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nshe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拜访高春梅老师时,是下午四点。我一进门,老师赶忙招呼我坐下,又是倒水、又是洗苹果。老师是榆林市横山区人,陕北人特有的热情不由得让生在内蒙古的我感到亲切。话间,我注意到老师放在桌上的半幅刺绣作品——一条摇曳生姿的美人鱼在绣布上好不惹眼,周围还有些点缀尚未绣完,而按照秦绣的传统来说,美人鱼这类图案是不常见的,我遂向老师请教,而老师也打开话匣向我从头讲起她与刺绣的故事。
  老师自幼见了花儿草儿,就打心眼里爱,更是爱亲手将它们画下来。而一个刺绣人,绣功与画功是分不开的;老师爱上刺绣,也是从爱上绘画开始。老师告诉我,儿时家里过年,年画总是她买,细心挑了来,总要自己先照着画一遍,才舍得贴到墙上。十几岁上初中时,她见到母亲用缝纫机做衣服,觉得好是新鲜,本就对色彩与图案异常敏感的老师一下就被吸引住了。但那时缝纫机是值钱的东西,小孩子不可以碰,老师于是在母亲不在时,偷偷搬出缝纫机尝试着机绣。初接触缝纫机,她连怎么用也不知道,弄坏机子更是常有的事。有时把线卡在机子里,就自己用手一点一点拉出来。有时不小心让母亲知道了,就被责骂一通,但这丝毫不影响她抱着浓烈的好奇心继续探索。直到有一天,她能完整地在被罩上绣出一朵花来,那图案让母亲看了惊讶不已——她绣出了自己都绣不出来的花儿,从此也不再阻止她;而她,则一发不可收,家中的被套、枕套包括自己穿的毛衣上的花,都由她来绣。她也给朋友的衣服上绣花,朋友都喜欢得不行。而她绣的花样子,都是自己画出来的。
  到了十八九岁的时候,她开始摸索手工刺绣。见到的第一个手工刺绣是老师的丈夫的姑姑绣的鞋垫。当时丈夫把鞋垫给她看,说,这可是绣得非常好的鞋垫,老师一见,说:“这样就算好的了?你看我绣的吧,我绣的一定比这好。”也不知是哪里来的自信,那时的老师,其实连针都没拿过。但她就这样自己摸索了起来,她让婆婆帮自己把鞋垫粘好便开始绣,没有向任何人求助。几天后她拿出绣好的鞋垫,一对仙鹤在鞋垫上栩栩如生。婆婆和朋友们忙问:“原来你有这么好的手艺,跟谁学的?”老师告诉婆婆,没有任何人教她。她凭借着热爱和天赋,就这样无师自通学会了刺绣。由于之前从没拿过针,绣第一副鞋垫时,她的双手被扎破了很多处。
  从这以后,村里的人都爱找她绣花。姑娘出嫁时的嫁衣、老人过世后入殓时穿的“寿鞋”,凡是需要刺绣的地方几乎都会找到她。她用的是平针绣法,配色上多用鲜艳的红、绿、黄等颜色,也有黑色,但“寿鞋”上是不能用黑色的。老师特意为我解释这种特殊的刺绣:当地习俗,老人过世不能说“死”,而要说“老了”。当老人“老了”后,穿的鞋子上要绣莲花,象征“脚踩莲花”,平平顺顺地通往另一个世界。鞋帮上一般绣牡丹,且“寿鞋”上的花要一枝到底、中间不能断。老师绣的“寿鞋”很是精致,当地不少人都愿意找她。谈起这些,还能看出老师当初的自豪。
  但提起当年,除了对天赋与巧手的自豪,老师也有不少遗憾。由于自幼对绘画的喜爱,老师的梦想其实是当一名服装设计师。而上高中时也刚好有一位老师,十分爱惜她的才华,曾表示,这样有才华的学生一定不能埋没,说什么也要把她带出去发展。但由于父亲的一些顾虑,春梅老师最终没能跟随老师继续在绘画的道路上继续发展。到现在老师还不无遗憾地说,如果当时考美院,是一定能考上的。不过看到自己的刺绣作品,老师还是很为自己对绘画的热爱而欣慰——因为一个刺绣人,一定是绣画兼工的。
  老师拿出了许多她绣的鞋垫给我看,它们多色彩艳丽、形态生动,值得注意的是,也就是文章开头所提到的:老师的鞋垫上多绣有美人鱼、风车等具有现代感和异国风情的图案。老师解释说,她刺绣很少按照传统的老路走,在图案上多爱自己创新创作,又因为绘画功底扎实,所以喜欢什么都可以画下来,用刺绣表达她所想。而所有的图案中,她最爱的就是美人鱼。老师的作品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与故事性,虽是静态呈现,却具备了动态表达。其中一副美人鱼鞋垫,美人鱼打的伞呈深绿色、荷叶状,老师解释道:“她是水里的女孩子嘛,所以她用的东西也一定要有水里的特点,所以我就给她设计了荷叶伞。”美人鱼的前方是黄色的风车,老师说:“你看,她正在往那边游,要去玩呢。”沉浸在刺绣中的春梅老师,不再是一位中年妇女,更像一位充满美妙幻想的少女。除了这种带有想象特点的图案,老师还创作了一些具有叙事性质的场景式的图案,内容多为陕北农村的生活图景,且在每个人物的神态与动作细节上都深下功夫。其中有一副鞋垫上,一位老婆婆正在院子里喂鸡,老师特意解释道:“你看,绣老婆婆就一定得和年轻人不一样,她老了嘛,所以腰一定得是弯的。”老师指着老婆婆旁边的小孩子说:“这个就是她的孙子,孙子在唱歌呢,这个卧在他脚边的猫儿,也好像学着唱呢。”老师用细小的黑线表示人物发出的声音,整个构圖主次分明,又各有兼顾,特别是“小猫学唱歌”的细节,妙趣横生。
  老师表示,她也希望多绣一些这样反映陕北农村生活的作品。她说,她是陕北人,就要绣能体现陕北人特色的东西!在刺绣艺术上,老师的追求几近完美,不允许任何一点点瑕疵的存在:看到别人绣的作品不太完美,她就会自己回来重新绣,绣出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而自己绣到一半的作品,发现不好时,老师也会毫不犹豫地拆了重绣。上班的闲余时间都在绣,有时绣到凌晨两三点。倾注在刺绣上的长久时间与心力,使得老师的颈椎落下了毛病。老师说,绣一双鞋垫得要一周的时间,虽然辛苦,但她还是喜欢绣,她的梦想就是绣出一幅大家都认可的作品。2008年北京奥运的时候,老师也曾用刺绣表达过对奥运的支持与祝福,她绣了非常精美的五福娃。这幅作品后来被县上的有关部门拿去参展,再后来去向不得而知。诸如此类,流失的作品还有很多。限于刺绣作品的特殊性,无法复制、自留底稿,她的很多非常不错的作品都因参展或其他原因流失。
  当谈到下一步的计划时,老师表示,她想从绣鞋垫转向到绣大幅的画作。这次来参加刺绣培训,在和大家的交流学习中她意识到了自己作品的局限性,并为自己的刺绣未能发展成产业而倍感遗憾。老师说,自己那里刺绣的人并不是很多,像自己这样没有名气的人,想把作品推广出去是非常难的,但她还是愿意努力试一试。
  高春梅老师的梦想始终没有熄灭过,飞针走线中,一朵又一朵美丽的花儿绽放在她手中;而她这朵春梅,也因刺绣而生出别样的生命之香。
  (本文记述的高春梅为陕西师范大学刺绣研培班榆林市横山区学员)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对文娱产品的消费逐步升级,音乐产业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不断推动下,公共音乐艺术空间建设成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受到文化产业发展与音乐管理专业等相关学科的重点关注。  本课题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着手,重点探究“公共音乐艺术空间”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明晰公共音乐艺术空间的“公共性”与“艺
期刊
近日,安康市印发《安康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和创新案例征评工作方案》,同时,与省文化馆《百花》杂志就出版专刊达成合作协议,向全省展示了安康公共文化的又一个新突破。这个突破,对于提升公共文化系统干部职工的系统化思维能力,推动公共文化领域理论和实践创新,将安康率先建成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样板区,必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保持理论上的清醒,要求
期刊
把羊群赶进天空  它们吃柔软的嫩草  花朵把春天的衣衫撑破  鸽哨声声,正追赶所有  上路的人们  田间的桑葚,像  犹抱琵琶的少女  藏于枝间  采几枚诱人的红唇,入口,入心  漫山遍野  都是老家的味道  院子里的樱桃,一粒比一粒饱满  像红宝石的眼  你的背篼里  春光撒了一地  大黄狗伸着懒腰眯着眼  抚摸着小花猫  阳光把日子揉碎,一寸比一寸短  一句“莫负春光”的承诺  就把踏青的脚步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探析县市级地域区间地方文献搜集的原则、搜集的途径和地方文献利用策略,以北京市密云区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信息服务、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为例,探讨服务地域文化的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合。  关键词:地方文献;特色馆藏建设;地域文化;密云区图书馆  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影片、照片、画片、唱片、拓本、表格、票据、文告、手稿、印模、
期刊
摘 要:在当前的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以及思想观念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对于凄美爱情这样的话题,无论是角度还是整个观念的表达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对《呼啸山庄》以及《边城》这两部著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当前中西方文化作品的差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为后期相关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外文学;凄美爱情观;《边城》;《呼啸山庄》  引
期刊
摘 要: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已经成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考量指标之一。随着广西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设施的供给与村民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广西马山县自2010年开始实施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以来,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虽现状良好,但其供给失衡的矛盾仍然存在。本文主要从马山县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供给和配置的现状入手,
期刊
宋昱莹,女,1959年农历二月初八出生,汉族,初中文化程度,农民,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田庄镇安沟村人。  宋昱莹娘家在黄陵县桥山镇宋涯尧村,当地老户。祖母不识字,擅长剪花扎花,是村中的巧人。母亲会剪会绣,喜欢书法和美术。宋昱莹6岁时开始学剪纸,祖母见村上谁家窗子上贴出个好花样就讨要回来,然后给她熏制替样,并让她拓着剪出来。12岁后就开始不要样子随意剪纸。因为母亲忙,过年用的窗花都靠她,姊妹们也都来帮
期刊
6月10日,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岐山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走上街頭,在县城太平寺广场举办非遗宣传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让“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使群众近距离感受到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岐山县文化馆制作展板,现场展出周公祭奠、岐山油漆绘画技艺、岐山刺绣、岐山泥塑等十多个非遗项目,吸引群众纷纷驻足前来观看。
期刊
我叫乔桂林,来自陕西佳县。我的老外婆、外婆和母亲绣活都做得十分漂亮,我也深受她们的影响,打小就喜欢刺绣。年纪小的时候,每次母亲做绣活,我都要凑上去看上一看。看绣出来那戏水的鸭子,盛开的荷花,飞舞的蝴蝶,都是活灵活现的,我见了十分欢喜,心中也默默地记下花样子。时间长了,自己也忍不住想试着绣绣花。但母亲怕耽误我的学业,总是不许。不过这打不倒我的热情。我便自己偷偷地买了些绣线,背着母亲绣了起来。起初绣得
期刊
我和刺绣的故事就是我和母亲的故事,和刺绣有关的一切都和母亲有关。我小的时候母亲就是村里的刺绣名人,不论谁家姑娘出嫁都会找她做嫁妆,我从小跟着她耳濡目染,做她的小助手,时间长了我也明白了其中一些门道。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艰苦的物质生活加上思想上的限制,这一时期我和母亲谁都没有提起过教我刺绣的事,但是母亲还是时不时给我和亲戚的孩子绣一些穿的衣物。后来长大了,有一段时间没有在母亲身边,离开了母亲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