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21世纪的建设者,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氛围,以实现从小为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 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兴趣
创造性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借助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1小时=60分”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进行了教具演示,创设环境让学生观察模拟钟面的变化情况。课堂上虽无人说话,但同学们思维都处于高度活动状态。教师操作结束后,同学们开展了激烈的讨论,经过交流,同学们认识到两只针在走动是总是同时走同时停,时针走了一个数字是1小时,分针走了一圈是60分,从而得出1小时=60分。由此可见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有意识的创设具体、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营造学生探求解决矛盾的氛围,激发学生创造兴趣,使其处于跃跃欲试的积极求知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教师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近,我在教学“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一节内容时,由于这三种数的互化是在学生学了“百分数的意义”、“小数和分数互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既是新课的生长点,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三种数”互化的条件。受“新课标”的启发,我没有把教学目标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构建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因此,我设计了“用现有的知识,你能直接比较4/7、57.1%、5.7的大小吗?要比较它们的大小,我们首先需要做些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探究创新。
三、注重“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要让每个学生在认识过程中通过动手体验,激发创造灵感。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设计了学生动手操作求知过程,让学生在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减、移、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分别用 钝角、锐角、直角不同形状三角形去拼摆平行四边形。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说出拼摆的理由,对不同的拼摆方法引起争论、共鸣,同学们最后归纳出同样的结论,这种凭借操作动手的设计使学生在拼摆、交流、争论、归纳过程中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大都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地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引入新课后,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和分析,立即汇报出了三种不同方法,即都化成小数、分数或百分数进行比较,这样就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接着,我用课件陆续出示教科书中的四道例题,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交流和探究,通过实践,学生得出“三种数”互化的方法和内在规律。最后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有一个孩子像发现“新大陆”似地告诉我:“老师,我们小组在进行小数化成百分数时发现,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借助分数化成百分数,实际就是利用分数'搭个桥'过河。”当时我被学生精彩的比喻震惊了。是啊!我们的学生不仅聪明而且善于联系生活实际,他们已经具备了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的能力,能够自主地去体验数学知识内在的“螺旋式上升”的魅力。
三、引导联想,培养学生创造意识
联想是创造的翅膀。从数学科角度上讲,也是从一个数学问题想到另一个数学问题的心理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方式。在进行数学应用题毕业总复习时,通过投影仪出示了“甲、乙两对人数比 为3:2 ”,引导学生从这个命题出发联想到了什么?学生积极探索,大胆 讨论,通过联想,提出与这句 话有关的新命题。如:“乙甲两队的人数比是2:3” ;“甲队人数是乙对的3/2倍;”“乙队人数是甲队的2/3”; “甲队人数占两队人数总和的3/5”;“乙队人数占两队人数总和的2/5”“人数比乙队人数多1/2”;“乙队人数比甲队人数少1/3”;“甲队人数比乙队人数多两队人数总和的1/5”……经常通过类似的联想训练,能够让学生注意梳理数学知识,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强化数学知识的特征,防止相似知识混淆,增强学生“免疫”能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增强学生创新的意识。
四、求异训练,发展创新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小学生尤为突出。当表现活动成功时,越发激起表现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圆周面积”的公式推导过程中,我先用直观方法演示圆平分32份后对拼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两者间的联系。导出公式,然后引导学生用其他方法求证(如,拼成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学生大胆用这种“圆”转“方”的转化思想,通过独立分析,操作,得出可用不同形状图形推导圆面积的结论。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促进学生求异思维,要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同时讲究提问的内容、方法。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只要我们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甚至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只是一句口号。
一、 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兴趣
创造性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借助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1小时=60分”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进行了教具演示,创设环境让学生观察模拟钟面的变化情况。课堂上虽无人说话,但同学们思维都处于高度活动状态。教师操作结束后,同学们开展了激烈的讨论,经过交流,同学们认识到两只针在走动是总是同时走同时停,时针走了一个数字是1小时,分针走了一圈是60分,从而得出1小时=60分。由此可见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有意识的创设具体、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营造学生探求解决矛盾的氛围,激发学生创造兴趣,使其处于跃跃欲试的积极求知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教师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近,我在教学“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一节内容时,由于这三种数的互化是在学生学了“百分数的意义”、“小数和分数互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既是新课的生长点,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三种数”互化的条件。受“新课标”的启发,我没有把教学目标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构建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因此,我设计了“用现有的知识,你能直接比较4/7、57.1%、5.7的大小吗?要比较它们的大小,我们首先需要做些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探究创新。
三、注重“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要让每个学生在认识过程中通过动手体验,激发创造灵感。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设计了学生动手操作求知过程,让学生在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减、移、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分别用 钝角、锐角、直角不同形状三角形去拼摆平行四边形。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说出拼摆的理由,对不同的拼摆方法引起争论、共鸣,同学们最后归纳出同样的结论,这种凭借操作动手的设计使学生在拼摆、交流、争论、归纳过程中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大都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地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引入新课后,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和分析,立即汇报出了三种不同方法,即都化成小数、分数或百分数进行比较,这样就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接着,我用课件陆续出示教科书中的四道例题,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交流和探究,通过实践,学生得出“三种数”互化的方法和内在规律。最后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有一个孩子像发现“新大陆”似地告诉我:“老师,我们小组在进行小数化成百分数时发现,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借助分数化成百分数,实际就是利用分数'搭个桥'过河。”当时我被学生精彩的比喻震惊了。是啊!我们的学生不仅聪明而且善于联系生活实际,他们已经具备了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的能力,能够自主地去体验数学知识内在的“螺旋式上升”的魅力。
三、引导联想,培养学生创造意识
联想是创造的翅膀。从数学科角度上讲,也是从一个数学问题想到另一个数学问题的心理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方式。在进行数学应用题毕业总复习时,通过投影仪出示了“甲、乙两对人数比 为3:2 ”,引导学生从这个命题出发联想到了什么?学生积极探索,大胆 讨论,通过联想,提出与这句 话有关的新命题。如:“乙甲两队的人数比是2:3” ;“甲队人数是乙对的3/2倍;”“乙队人数是甲队的2/3”; “甲队人数占两队人数总和的3/5”;“乙队人数占两队人数总和的2/5”“人数比乙队人数多1/2”;“乙队人数比甲队人数少1/3”;“甲队人数比乙队人数多两队人数总和的1/5”……经常通过类似的联想训练,能够让学生注意梳理数学知识,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强化数学知识的特征,防止相似知识混淆,增强学生“免疫”能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增强学生创新的意识。
四、求异训练,发展创新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小学生尤为突出。当表现活动成功时,越发激起表现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圆周面积”的公式推导过程中,我先用直观方法演示圆平分32份后对拼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两者间的联系。导出公式,然后引导学生用其他方法求证(如,拼成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学生大胆用这种“圆”转“方”的转化思想,通过独立分析,操作,得出可用不同形状图形推导圆面积的结论。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促进学生求异思维,要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同时讲究提问的内容、方法。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只要我们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甚至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只是一句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