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县、乡新课改工作正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听课、听讲座、写体会等形式的活动接踵而来,这些无不映射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新课程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据外出培训教师的反映,“新课程的确有了很大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就如快乐的小鱼儿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畅游,如欢快的小鸟儿在学习的蓝天下沐浴阳光。但我认为,凡事都要有个限度,曲解新课程理念,一昧地或不恰当地给学生“沐浴”,未必是一件好事。
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弊端显而易见,这主要体现在了“注入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简单地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以这种“告诉”为主的教学方式,只能扼杀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教学体制无疑为社会选拔了大量人才,我们不可抹杀它们的功绩,更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重知识的学习,轻能力的培养;重分数的提高,轻人格的塑造;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轻学生的主体发挥”。面向今天的新课程理念,我们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曾经有一段时间上级下文,要求杜绝学校的体罚和变相体罚,教育的批评也似乎不可继续,这当然是我们教师的一种曲解,但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好像不敢触及一个“不”字,唯恐扼杀了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例如,我们学过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巴迪同时受到了鼓励和批评,使他在两种不同的爱中,既能得到信心又能认识到不足,最终走上写作之路。对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批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的批评同样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或许还是促进学生走向成功的推进器和催化剂。我们知道,学校就像是一个工厂,它生产出来的产品,将来必将投放到社会这个大市场中,必须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和选择。而社会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不仅需要人才具有创造能力,更需要人才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如果在课堂上,无论学生说得有无道理,教师都不置可否或保持中立,那么很容易使学生弄得摸不着头脑,也无助于知识的掌握,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新课程的实施,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调配器,并不意味着排斥了“接受式学习”。教育的割裂,其实是一种不良的文化现象。很难想象,所有的教学内容全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比如,就“杜威是美国人”这一简单的知识传授,使用“探究式学习”好,还是用“接受式学习”好?需不需要探究一下杜威为什么是美国人?因此“探究式学习”不应该排斥“接受式学习”,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接受式学习”。课堂教学中选择何种学习方式,是根据学习内容、学习条件来决定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肖川教授在《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一文中曾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其实,接受学习对于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必要的。”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实现教学效益的零损失。教育家巴班斯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指出要实现教学效益的零损失,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安排好教的活动,而且要安排好学的活动,最重要的是要着重安排好教与学的有机配合。在执教过程中既要进行知识信息的交流,也要重视感情的交流,在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中,尽可能创设最优的教学条件,并使各种教学条件协调发挥作用,达到最大的教学效益。
同样是教学用具,黑板并不见得比电脑要差多少,关键是看有否发挥用具的效用。有这样一个中学教师,当他看到学生很早到校,但都是在闲聊和补家庭作业,就马上在黑板上写出《谈早读》《对早读的要求》两篇文章,效果在第二天就显示出来,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了纠正;当他看到初二学生出现了两极分化,部分学生开始产生厌学的苗头后,马上在黑板上写出《苦学?乐学?》的文章,让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创造了“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气氛,有效地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小小的黑板起到了如此大的正面效用,我们能说黑板不如电脑吗?所以,不管是什么教学用具,主要看教师能不能更好地利用它,进一步发挥它特有的效用。
新课程的实施最重要的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更新观念。21世纪的新型人才应是高素质人才,知识渊博,同时还要能言善辩,坚强自信,表达能力强。只有师生得到认同,教师才会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才会勤奋刻苦地朝着新的学习目的而努力。“新课程”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成功的未来,就让我们做个有心人,静下心来,细细琢磨,付诸行动,在教学这块阵地上,给学生开创出一所五色乐园,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中茁壮成长。
对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更应注重扬长补短。马克思曾教导凡事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我们要想正确和全面地实施新课程,务必在思想上要理清思路,提高认识,把握科学的课改理念,用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扬长,是要清醒地认识我们过去的教育体制的优势,善于发现和利用已有的优秀教学经验和手段,并张扬这种优势,为学生将来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补短,既要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渗透于目前的教育现状,又要勤于探索和思考课改中涌现的典型案例和失误,充实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现在的学习提供优质的教育。
所以,在我们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扬长”“补短”的教学方法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让学生在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充满希望充满绚丽的天地里,流露出自己的真情,放飞自己的理想,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有效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通渭县李店小学)
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弊端显而易见,这主要体现在了“注入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简单地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以这种“告诉”为主的教学方式,只能扼杀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教学体制无疑为社会选拔了大量人才,我们不可抹杀它们的功绩,更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重知识的学习,轻能力的培养;重分数的提高,轻人格的塑造;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轻学生的主体发挥”。面向今天的新课程理念,我们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曾经有一段时间上级下文,要求杜绝学校的体罚和变相体罚,教育的批评也似乎不可继续,这当然是我们教师的一种曲解,但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好像不敢触及一个“不”字,唯恐扼杀了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例如,我们学过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巴迪同时受到了鼓励和批评,使他在两种不同的爱中,既能得到信心又能认识到不足,最终走上写作之路。对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批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的批评同样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或许还是促进学生走向成功的推进器和催化剂。我们知道,学校就像是一个工厂,它生产出来的产品,将来必将投放到社会这个大市场中,必须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和选择。而社会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不仅需要人才具有创造能力,更需要人才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如果在课堂上,无论学生说得有无道理,教师都不置可否或保持中立,那么很容易使学生弄得摸不着头脑,也无助于知识的掌握,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新课程的实施,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调配器,并不意味着排斥了“接受式学习”。教育的割裂,其实是一种不良的文化现象。很难想象,所有的教学内容全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比如,就“杜威是美国人”这一简单的知识传授,使用“探究式学习”好,还是用“接受式学习”好?需不需要探究一下杜威为什么是美国人?因此“探究式学习”不应该排斥“接受式学习”,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接受式学习”。课堂教学中选择何种学习方式,是根据学习内容、学习条件来决定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肖川教授在《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一文中曾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其实,接受学习对于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必要的。”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实现教学效益的零损失。教育家巴班斯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指出要实现教学效益的零损失,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安排好教的活动,而且要安排好学的活动,最重要的是要着重安排好教与学的有机配合。在执教过程中既要进行知识信息的交流,也要重视感情的交流,在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中,尽可能创设最优的教学条件,并使各种教学条件协调发挥作用,达到最大的教学效益。
同样是教学用具,黑板并不见得比电脑要差多少,关键是看有否发挥用具的效用。有这样一个中学教师,当他看到学生很早到校,但都是在闲聊和补家庭作业,就马上在黑板上写出《谈早读》《对早读的要求》两篇文章,效果在第二天就显示出来,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了纠正;当他看到初二学生出现了两极分化,部分学生开始产生厌学的苗头后,马上在黑板上写出《苦学?乐学?》的文章,让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创造了“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气氛,有效地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小小的黑板起到了如此大的正面效用,我们能说黑板不如电脑吗?所以,不管是什么教学用具,主要看教师能不能更好地利用它,进一步发挥它特有的效用。
新课程的实施最重要的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更新观念。21世纪的新型人才应是高素质人才,知识渊博,同时还要能言善辩,坚强自信,表达能力强。只有师生得到认同,教师才会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才会勤奋刻苦地朝着新的学习目的而努力。“新课程”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成功的未来,就让我们做个有心人,静下心来,细细琢磨,付诸行动,在教学这块阵地上,给学生开创出一所五色乐园,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中茁壮成长。
对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更应注重扬长补短。马克思曾教导凡事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我们要想正确和全面地实施新课程,务必在思想上要理清思路,提高认识,把握科学的课改理念,用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扬长,是要清醒地认识我们过去的教育体制的优势,善于发现和利用已有的优秀教学经验和手段,并张扬这种优势,为学生将来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补短,既要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渗透于目前的教育现状,又要勤于探索和思考课改中涌现的典型案例和失误,充实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现在的学习提供优质的教育。
所以,在我们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扬长”“补短”的教学方法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让学生在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充满希望充满绚丽的天地里,流露出自己的真情,放飞自己的理想,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有效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通渭县李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