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教育指导思想下, 课程思政如何与专业和课程相结合,成为每个高校老师需要学习和考虑的问题。本文从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这一课程为例,探讨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如何在进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思政方案,提升该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路径探究
自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改革步伐。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又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这一指示把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层面,是对课程思政认识的深化。而在随后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高等教育作了全面阐述,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使课程思政建设方向更坚定、目標更明确,课程思政的认识最终成型。近年来,全国高校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逐步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形成较好的成果。
1.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质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让教师把课程与“思政”进行简单叠加,也不是将课程“思政化”或者“去知识化”,而是旨在通过打造教师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将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做到有机统一。本文就此对“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如何提升思政教学实施效果的角度来推进该课程的思政建设。
2.“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本门课程集合了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 通过把国家热点战略发展——乡村振兴政策引入课程,让学生将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联系国家发展及民族振兴的实际政策实施,对乡村振兴政策问题进行问题的提出、研究、探讨、调查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课外的实际调查掌握对该国策的发展状况,结合专业课程的研究规律,做到与国家政策同步同行,理论与实践协同育人。其主要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课程建设理念上。作为专业课,应在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思政内容的输入,做到协同育人。因此,应让学生认识并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与价值,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国情社情,维护国家利益,增加他们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二是在课程设置内容上。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未来的战略全局意识,培养他们如何从客观实际中思考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能力等。
三是在课程建设标准上。为了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课程应在优化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突出思政教育元素,让学生能够从客观实践中明确社会发展目标、贯彻社会发展理念,建立运用中国理论分析中国问题的能力。
3.提升“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路径
围绕着上述目标,我们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结合社会调查理论的相关内容,对该课程进行系统化设计后,我们可以把课程内容定为以下几个方面,从文献查阅,明确选题;设计调查问卷;发出问卷、回收资料;研究案例;最后撰写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报告。
其次,在教学内容组织上,“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安排在每学年的上班学期,通过课堂进行理论讲授及组织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学生听课。学生掌握每一章的基本理论后,由老师选择乡村振兴这一重要背景材料,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选择调查方向、确定调查题目,设计调查问卷、展开调查、回收资料、撰写调查报告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老师主要负责引导学生。
再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课堂教学及实践,在课堂时间中学生通过对实际的情况进行文献资料搜集调研,在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社会调查的理论合理性和如何实施。二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需要学生真正了解社会政策和实际情况,掌握我国政策的内涵和外延。
为了完成课程体系的设置,我们的课程开展拟从以下几个部分开展:
(1)在思政方向选择上,我们选择了仍然是本年度的重点内容的乡村振兴政策,我们将其展开为以下几部分:A.如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产业兴旺;B.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农村;C.文明乡风的建设;D.乡村治理;E.乡村振兴人才支持。
(2)在从以上题目进行细化后,我们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调查题目。也可让他们选择类似的题目进行调查。老师要对学生的选题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选对题,选好题,为下一步调查的开展打好基础。
(3)学生根据选题制作题目开展调查,收集资料回来整理后,要求学生能够在充分调查了乡村振兴政策的基础上进行案例分析和展示,学生通过政策的展示,对自己通过调查了解的真实世界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给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能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整体对乡村振兴政策进行了解,并懂得利用社会调查的理论结合实践进行调研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对政策及对社会问题的认知程度。达到较好的思政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14):32-34.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3] 韩宪洲.课程思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22):15-17.
[4]史巍.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余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2018(4)168-173.
[5]沈世勇,张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实施方案——以“共享中国”课程为例[J].文教资料,2020(2):192-193.
基金项目: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思政项目《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思政项目》,项目批准号: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廖云珊。
关键词:课程思政;路径探究
自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改革步伐。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又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这一指示把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层面,是对课程思政认识的深化。而在随后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高等教育作了全面阐述,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使课程思政建设方向更坚定、目標更明确,课程思政的认识最终成型。近年来,全国高校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逐步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形成较好的成果。
1.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质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让教师把课程与“思政”进行简单叠加,也不是将课程“思政化”或者“去知识化”,而是旨在通过打造教师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将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做到有机统一。本文就此对“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如何提升思政教学实施效果的角度来推进该课程的思政建设。
2.“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本门课程集合了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 通过把国家热点战略发展——乡村振兴政策引入课程,让学生将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联系国家发展及民族振兴的实际政策实施,对乡村振兴政策问题进行问题的提出、研究、探讨、调查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课外的实际调查掌握对该国策的发展状况,结合专业课程的研究规律,做到与国家政策同步同行,理论与实践协同育人。其主要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课程建设理念上。作为专业课,应在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思政内容的输入,做到协同育人。因此,应让学生认识并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与价值,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国情社情,维护国家利益,增加他们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二是在课程设置内容上。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未来的战略全局意识,培养他们如何从客观实际中思考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能力等。
三是在课程建设标准上。为了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课程应在优化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突出思政教育元素,让学生能够从客观实践中明确社会发展目标、贯彻社会发展理念,建立运用中国理论分析中国问题的能力。
3.提升“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路径
围绕着上述目标,我们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结合社会调查理论的相关内容,对该课程进行系统化设计后,我们可以把课程内容定为以下几个方面,从文献查阅,明确选题;设计调查问卷;发出问卷、回收资料;研究案例;最后撰写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报告。
其次,在教学内容组织上,“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安排在每学年的上班学期,通过课堂进行理论讲授及组织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学生听课。学生掌握每一章的基本理论后,由老师选择乡村振兴这一重要背景材料,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选择调查方向、确定调查题目,设计调查问卷、展开调查、回收资料、撰写调查报告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老师主要负责引导学生。
再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课堂教学及实践,在课堂时间中学生通过对实际的情况进行文献资料搜集调研,在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社会调查的理论合理性和如何实施。二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需要学生真正了解社会政策和实际情况,掌握我国政策的内涵和外延。
为了完成课程体系的设置,我们的课程开展拟从以下几个部分开展:
(1)在思政方向选择上,我们选择了仍然是本年度的重点内容的乡村振兴政策,我们将其展开为以下几部分:A.如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产业兴旺;B.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农村;C.文明乡风的建设;D.乡村治理;E.乡村振兴人才支持。
(2)在从以上题目进行细化后,我们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调查题目。也可让他们选择类似的题目进行调查。老师要对学生的选题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选对题,选好题,为下一步调查的开展打好基础。
(3)学生根据选题制作题目开展调查,收集资料回来整理后,要求学生能够在充分调查了乡村振兴政策的基础上进行案例分析和展示,学生通过政策的展示,对自己通过调查了解的真实世界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给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能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整体对乡村振兴政策进行了解,并懂得利用社会调查的理论结合实践进行调研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对政策及对社会问题的认知程度。达到较好的思政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14):32-34.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3] 韩宪洲.课程思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22):15-17.
[4]史巍.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余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2018(4)168-173.
[5]沈世勇,张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实施方案——以“共享中国”课程为例[J].文教资料,2020(2):192-193.
基金项目: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思政项目《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思政项目》,项目批准号: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廖云珊。